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钱大昕 又称 潜研老人
钱大昕(1728年2月16日—1804年11月2日),字晓征,又字及之,号辛楣,晚年自署竹汀居士,江苏太仓州嘉定县望仙桥河东宅(今属上海市嘉定区望新乡)人。清代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乾嘉学派代表人物。 钱大昕早年以诗赋闻名江南。乾隆十六年(1751年),因向乾隆帝献赋被提督学政庄有恭选为一等。后在召试中被评为一等,特赐举人,授内阁中书学习行走。乾隆十九年(1754年)三月,中进士,经御试后改翰林院庶吉士。其后历任翰林院编修、右春坊右赞善、武英殿纂修官、功臣馆纂修官、詹事府少詹事,提督广东学政。期间还出任过会试同考官及山东、湖南、浙江、河南等地乡试考官。乾隆四十年(1775年),因父丧归里,从此引疾不仕。归田三十年,潜心著述课徒,历主钟山、娄东、紫阳书院讲席,出其门下之士多至二千余人。 嘉庆九年(1804年),于苏州紫阳书院逝世,享年七十七岁。 钱大昕是18世纪中国渊博和专精的学术大师,其学以“实事求是”为宗旨,其治学范围广博精深,在史学、经学、小学、算学、校勘学及金石学等学术领域,均有建树和创见。 有《十驾斋养新录》,后世以之与顾炎武《日知录》并称。一生著述甚富,后世辑为《潜研堂丛书》刊行。 概述图来源:叶衍兰、叶恭绰编《清代学者像传》,黄小泉绘 
阅读全文

人名:钱大昕

别名:潜研老人

字: 晓徵、及之

号: 辛楣

谥号:

性别:男

所处时代:清朝

国(旗)籍:中国

出生时间:1728

死亡时间:1804

祖籍:

出生地:江苏嘉定(今上海嘉定)

人物标签:

求学院校:

官职:

学位:

工作机构:

1728

>
雍正六年正月七日(1728年2月16日),钱大昕出生在江苏嘉定城西四十多里的望仙桥镇。钱氏祖籍常熟,明代正德年间,七世祖钱镃入赘嘉定管姓,遂定居于此。

1740

>
乾隆五年(1740年),年仅十三岁的钱大昕参加童子试,便考出了第六名的佳绩,使主考的县令惊叹不已。
乾隆七年(1742年),年方十五岁的钱大昕离开家乡到嘉定县城,拜祖父钱王炯的学生曹桂芳为师。当年,他考中了秀才。此时,钱大昕与王鸣盛相识。 [7]  在考秀才的过程中,他的文才受到了主考官刘藻的赏识。
乾隆十四年(1749年),经由王鸣盛和时任紫阳书院院长王峻的推荐,钱大昕被破格录入苏州紫阳书院学习。紫阳书院建于清初,雍正初年经布政使鄂尔泰重修后,即由讲求心性之学改为稽古考文,学风为之一变,从而成为汉学家的一个重要阵地。

1750

>
乾隆十五年(1750年)五月,钱大昕和王鸣盛、曹仁虎、王昶跟从沈德潜游
乾隆十六年(1751年)春,乾隆帝首次南巡。钱大昕因献赋符合乾隆帝心意而被召前往江宁(今南京)行在,由乾隆帝亲自出题进行复试。
乾隆十七年(1753年),钱大昕束装入京,到内阁票签房办事,自此开始了仕宦生涯和二十三年的居京生涯。
乾隆十九年(1754年),钱大昕中进士,又被擢升为翰林院侍讲学士。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钱大昕参与编修《热河志》,与纪昀并称“南钱北纪”。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钱大昕授翰林院编修。 期间,他常与同年褚寅亮、吴朗等研讨《九章算术》和西洋测量三角的方法。礼部尚书何国宗曾经在钦天监任职时间很长,慕名往访钱大昕,对他对天算之学的论述极为赞赏,把钱大昕比作汉代天文家贾逵。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钱大昕在大考(清翰林、詹事的升级考试)中获二等一名,擢右春坊右赞善,充武英殿纂修官及功臣馆纂修官。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钱大昕奉命充山东乡试正考官。

1760

>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钱大昕充会试同考官,寻充《续文献通考》馆纂修官,其秋迁翰林院侍读。冬,奉旨署日讲起居注官。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钱大昕奉命充湖南乡试正考官。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钱大昕在大考中获得一等第三名,被提拔为侍讲学士,不久后充任日讲起居注官。
乾隆三十年(1765年),钱大昕奉命充浙江乡试副考官。同年,充会试同考官。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钱大昕因妻子王顺媖病逝,加之他自己身体不佳,夜不能寐,遂因病请假。大学士刘纶极力挽留他,钱大昕坚持推辞。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因父亲察觉到钱大昕厌倦仕途的用意,便敦促他尽早入京复职。

1770

>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五月,钱大昕将之前钞存的诗编订成诗集十卷。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钱大昕充《大清一统志》纂修官。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钱大昕补翰林院侍读学士,会试充磨勘官,殿试充执事官,之后充任三通馆纂修官。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钱大昕奉旨入直上书房,教授皇十二子永璂书法。十一月,擢詹事府少詹事。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钱大昕奉命充河南乡试正考官,随后就任广东学政。
乾隆四十年(1775年)五月,钱大昕因父丧居丧归里,引疾不仕。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因去职后家境窘迫,钱大昕应两江总督高晋之邀,赴钟山书院执教,聊以改善生活。

1782

>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廿二史考异》正式完稿。 [23] 其后的十年间,钱大昕的作品大量涌现,是继《廿二史考异》之后的又一个高潮。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钱大昕自编《钱辛楣先生年谱》一卷,补《金石后录》二卷。
乾隆五十年(1785年),钱大昕应巡抚章攀桂之请,出掌娄东书院。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钱大昕撰《王世贞年谱》一卷及《通鉴注辨正》二卷。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钱大昕应聘修《鄞县志》三十卷,编撰《鄞县志辩证》《天一阁碑目》二卷及《疑年录》四卷。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钱大昕应聘任紫阳书院院长。当时,受业于钱大昕门下者,不下二千人,都是秉实事求是精神精研实学者,如此前典试外省时之门生邵晋涵、李文藻,又如书院学生李锐、夏文焘、朱骏声、孙星衍、钮树玉、潘世恩等。 此后十六年,钱大昕往返于嘉定,苏州之间,遍交吴中名士与藏书家,醉心交流学术研究。其与戴震、王念孙、王鸣盛、黄丕烈、顾广圻相互切磋,于经史文义、音韵训诂、典章制度、氏族地理、金石、历法,无不精研。

1790

>
乾隆五十四年(1790年),钱大昕校补《风俗通义》,并重订《金石录》,共得两千通。
乾隆五十六年(1792年),钱大昕补《唐学士年表》《五代学士年表》《宋学士年表》各一卷,撰《元氏族表》四卷、《补元艺文志》四卷。
嘉庆四年(1799年),嘉庆帝亲政,廷臣多次致书劝钱大昕复出,他都婉言相拒。

1804

>
嘉庆九年十月二十日(1804年11月2曰),钱大昕逝于紫阳书院,终年七十七岁。
钱大昕《元史氏族表》研究与校注

本文以钱大昕治元史之力作《元史氏族表》为研究对象,从文本、史源、学术评价三个层次进行研究,主要有三点预期:一是通过校勘得到一个较好的整理本,二是考订《氏族表》的史源,三是评价《氏族表》的时代局限与当代价值。本文写作的难点,一是如何在乾嘉时期的历史语境下考察《氏族表》的写作及成书,二是站在今日学术发展的角度对《氏族表》进行评价。鉴于此,需要综合运用文献学、史源学和元史研究的知识和方法。在篇章结构上,本文分为绪论、上篇、下篇三部分。上篇的三个核心议题及结论如下:一是《氏族表》的写作背景与成书研究。首先是写作背景,元代之后的汉族知识分子对元代蒙古、色目群体的认知存在种种不足,《氏族表》的写作目的即在于“奠系世,辨昭穆”,理清治元史的障碍;由于受到时代限制,钱氏本人对元代非汉族群的认知,也不能完全跳出汉式宗法制的框架。其次是成书研究,《氏族表》的成书时间,学界普遍依据黄钟识语认为成书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笔者结合钱大昕年谱及重要史料获取时间考订得出,嘉庆三年(1798)是《氏族表》文本状态最接近刊本的时间,因此将这一时间视为《氏族表》的成书时间。二是《氏族表》的史源及《氏族表》与钱氏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