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SPECIAL LITERATURE
历史事件
全部 政治军事 公共卫生 社会安全 自然灾害 科教体育 文化艺术 经济
元王朝每年都需要从东南地区向大都(今北京)调运大量粮米与其他物资。以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为中心的旧有隋唐大运河。不仅航线曲折,而且水源不足,于是元世祖从至元二十年至二十九年(1283~1292),用将近10年时间在今山东省境内开凿济州河、会通河,在通州(今北京市通州区)与大都城之间开通惠河。三条新河道与在河北、江苏、浙江三省的原有运河相连,形成了现在仍然存在、近乎直线的京杭大运河,开始沿此线运送江南的粮米。开通后的京杭大运河和隋代大运河相比,缩短了六七百里的路程。它以杭州为起点,以北京的积水潭为终点,全长超过1790公里,经今北京、河北、天津、山东、江苏、浙江6省市,把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5大水系联系成一个统一的水运网,成为我国古代南北交通的主动脉。
洪武四年(1371)六月二十七日,徐达驻师北平,以沙漠既平,徙北平山后民三万五千八百户、一十九万七千零二十七口,散处卫府。籍为军的给以粮;籍为民的给田以耕。又以沙漠遗民三万二千八百六十户,屯田北平管内之地,置屯二百五十四处,开田一千三百四十三顷。
初设两京户部行用库,专理倒易新钞,兼收民间金银。永乐二十二年(1424)十月初一日,朱高炽采纳户部尚书夏原吉言,罢金银交易之禁,并广收民间钞入官,凡昏烂钞币全部焚毁。又增加肆门摊诸税,折收旧钞。遂革罢两京户部行用库。待钞法通后仍复其旧。
光绪十二年(1886),官绅杨宗濂、买办吴懋鼎、淮军将领周盛波等在天津合资设立“自来火公司”(即火柴厂)。开办资本一万八千两,由德国人李曼负责采购机器设备。光绪十七年(1891)投产。不久,发生火灾,木制厂房被焚,损失不大。后来,公司公开招股,资本增至四万五千两,由吴懋鼎任总办,聘请英、俄两国商人购买机器,并帮同稽查帐目。所制火柴大多运销河南一带。
光绪二十四年(1898)七月初五日。康有为奏上《请开农学堂地质局以兴农殖民而富国本折》,建议于各省设立农学局、地质局,于京师设立农商局,各省设分局。同日,光绪帝发布“上谕”:京师设立农工商总局,派直隶霸昌道端方及候补道徐建寅、吴懋鼎为督理;各省设立分局,各省府州县皆设农务学堂,广开农会,刊农报,购农器;其工学、商学各事宜,亦著一体举办,统归农工商总局大臣随时考察。戊戌政变后,八月二十四日,清廷裁撤农工商总局。
光绪二十四年(1898),英国汇丰银行和怡和洋行合资设立“中英银公司”(简称“中英公司”)。总公司设立在伦敦。北京、上海设分公司。曾先后贷款给京沈、沪宁、沪杭、广九等铁路,包办铁路材料购买和一切建筑工程,取得对所建铁路的监督、管理权。又资助福英国公司,间接投资于矿业。
光绪二十五年(1899)四月十四日,张謇创办的第一个企业大生纱厂正式开机。《马关条约》签订后:世界资本主义列强对华经济侵略更为疯狂,中国国内一片设厂自救,抵御经济掠夺的呼声。光绪二十二年(1896),署理两江总督张之洞允许在籍官员招商办厂的奏请获准,遂委派张謇在通州(今南通)招商办厂。张謇在中日甲午战争的惨败中感到清政府难以自振,毅然绝意仕途,憧憬实业救国的理想。他接到张之洞托咐后,经过思考,认为通州盛产棉花,力韧丝长,冠绝亚洲,而且织布业发达,以兴办纱厂最为合适,便欣然受命。他邀集沈燮均、陈维鏞、刘桂馨、郭勋、樊芬、潘花茂等商人组成董事会,筹集资金。但富户对把大宗款项交给张謇这种未办过实业的读书人很不放心,加之当时上海棉纱市场萧条,更持观望态度,使筹措股金的进展很不顺利。厂址选在唐家闸后,一些工程要陆续上马,微少的股金根本不敷用,最基本的生产资料纺机更没有着落。张謇不得已向封建官府求援,接受了折价五十万两白银的官方纺机,做为官股,商定设法自筹五十万两的商股,变商办企业为官商合办企业。企业性质改变后,其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都可能受官方控制干预,部分董事因此退出董事会,五十万两的资金更难筹措。张謇被迫再次请官府帮忙,后刘坤一请盛宣怀领去一半纺机,给张謇减轻了二十五万两的负担。到光绪二十三年(1897),建厂房、运机器、盖仓库,筑路修桥等工程同时并举,开支甚大,现金腾挪不开,捉襟见肘。张謇又奔波于武汉南京之间,恳请张之洞、刘坤一的援助,并给故友旧识写信告贷,以至字字有泪,句句含血。由于张謇的坚韧不拔,屡蹶屡起,终于在光绪二十五年三月,历尽危难,把纱厂建立了起来。张謇亲自给纱厂定名为“大生”。寓意为“通商惠工,江海之大;长财饬力,土地所生”。建厂工作告竣后,社会上风言风语不断,纷传厂虽建成,纺不出纱。为了杜绝这种流言,张謇广邀宾客,在四月十四日正式开机,纺出新纱。
光绪二十八年(1902)底,政务处督办大臣奕劻奏请在七部之外新增设商部,“以为振兴商务之地”。清政府允其所请。光绪二十九年(1903)七月十六日,商部正式成立。奕劻之子载振补授商部尚书,伍廷芳、陈璧补授左右侍郎,后又聘东南实业巨人张謇充当商部头等顾问。八月初六日,清政府命将全国路矿事务归商部办理。商部成立后,颁发了《商部章程》、《奖励公司章程》、《重订铁路简明章程》、《劝办商会简明章程》、《矿务暂行章程》、《公司注册试办章程》等一系列举办商务、奖励实业的章程。同时还奏请设立路矿农务工艺各项公司,通饬各级官吏及局卡委员,“一律认真恤商持平,力除留难延搁各项积弊,以顺商情而维财政。”商部还认为“商之本在工,工之本在农,非先振兴农务,则始基不立,工商亦无认为资。”遂提出清查地亩,辨别土宜以及兴修水利,发展畜牧,设立农务学堂与农事试验场等建议。
光绪三十二年(1906)三月二十三日,芦汉铁路全线通车,定名为京汉铁路。早在光绪十五年三月初二日,时任两广总督的张之洞就提出修建从芦沟桥到汉口的铁路,故称芦汉铁路。分北京至正定,正定至黄河,黄河至信阳,信阳至汉口四段,预计八年完工,总经费一千六百万两白银。清朝廷允准了张之洞所请,但筹建未久便搁浅。甲午战争后,变法维新、修路办厂呼声日高,张之洞再次提出修建芦汉铁路,指出“此路四通八达,必宜先办”。清政府遂委派张之洞主持修筑芦汉铁路。鉴于经费困窘,张之洞提出借洋款,而不让洋人入股,永保铁路主权;成立决公司;边筹款边修筑;向华侨招股等办法,并推荐名下有巨款,身兼买办官吏的盛宣怀为铁路督办。此事定局后,各国列强都欲插手,图谋控制这条未来的交通干线。张、盛等人迫于经费无着,遂与比利时银行团签订了《芦汉铁路垡合同》,使俄、法支持的比利时银行团控制了芦汉铁路。光绪二十四年(1898)九月,芦沟桥至保定一段首先修成,年底通车。光绪二十八年(1902)夏,汉口至河南信阳的一段也筑成通车。至光绪三十一年(1905)底全线修竣,总长度为一千二百一十四点四九公里。
宣统元年(1909)八月十二日,清邮传路奏报京张铁路工程全部告竣。京张铁路是联结北京和北方重镇张家口的一条铁路干线,途经地势险陡的燕山山脉,其中南口以北关沟路段居庸关、青龙桥、八达岭等地,层峦叠嶂,溪涧纷岐,自古号称天险。英国、俄国为争夺该路筑造权明争暗斗了很久,最后达成均不插手的默契。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宣布自行修筑该路时,外国人士曾预言:“中国会修关沟这段铁路的工程师还没有诞生”,“中国人想不靠外国人自己修铁路,就算不是梦想,至少也得五十年”。詹天佑被聘为京张铁路总工程师。詹天佑原籍安徽婺源(今属江西),生于咸丰十一年(1861),同治十一年(1872)由容闳带领赴美留学,光绪四年(1878)考入美国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学习铁路工程专业。光绪十八年(1892),在修筑天津到沈阳的铁路过程中,他在英、日、德等国工程师均束手无策的滦河,建起中国第一座近代大铁桥。他任总工程师后,激励身边工程人员,谓“全世界的眼睛都在望着我们,必须成功!”“不论成功或失败,决不是我们自己的成功和失败,而是我们的国家!”他带领工程人员在京张之间的山谷河流间奔波数月,勘查了三条路线,确定了一条最佳路线,比英国工程师金达设计的路线减少隧道二千多米。为使列车便于通过地势高陡的八达岭一带,他依据山势,创造性地设计了“之”字形路轨。他将总工程师总事处设在工地,亲临修筑现场指挥。京张铁路修成后,路长三百五十七里,连岔道长四百四十九里。十九日,举行京张铁路通车典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