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SPECIAL LITERATURE
历史事件
全部 政治军事 公共卫生 社会安全 自然灾害 科教体育 文化艺术 经济
关汉卿,号己斋(或作一斋),大都(今北京)人。出生太医院户。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一生从事杂剧创作,会插科、歌舞、吹弹,通五音、六律,还时常“面傅粉墨”,与演员同台演出,“以为我家生活”。所作杂剧共六十三种(现存十五种),其中《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等剧最为出色。关剧以揭露社会黑暗,抨击贪官污吏、土豪恶霸为主题,直接反映现实,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元灭宋后,关汉卿开始南下漫游,成宗大德初年(1297)前后卒于杭州(今浙江杭州)。
皇庆二年(1313年),元仁宗恢复科举。马致远在至治元年(1321年)左右创作了套曲《粉蝶儿·至治华夷》来表示对元仁宗的好感。大约在这一套曲完成不久后,马致远便逝世了,时间在泰定元年(1324年)秋季前。
永乐五年(1407)十一月,《永乐大典》修成,明成祖朱棣亲自为此书写序。永乐元年(1403)七月,明成祖命翰林侍读学士解缙等,参照《韵府群玉》、《回溪史韵》二书的例子,采集各书所载事物,按类编排,而统之以韵。解缙等奉命而行,于次年十一月编成进呈,朱棣赐名《文献大成》。不久,朱棣认为所书事物多有遗漏,又命姚广孝、刘季篪与解缙一起重新编辑,又特别命令王景、王达等五人为总裁,邹辑等20人为副总裁,陈济等为都总裁,征调中外官及四方老宿文字之士为纂修,选善书的国子监及郡县生员为缮写,由光禄寺供饮食,共2169人,开馆于文渊阁,同时,又派官员分行天下,搜求遗书,以备收录。历时五年修成,改名《永乐大典》,全书共22937卷,装订11095册。它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部类书,也是迄今世界所公认的一部大型百科全书。
解缙(1369-1415),字大绅,吉水(今属江西)人。洪武二十一年(1388)进士,受中书舍人。曾上万言书,批评太祖政令屡改、杀戮太多等事。后被罢官八年,建文时再出仕。成祖即位后,擢侍读,直文渊阁,又进翰林学士兼右春坊大学士,主持编纂《永乐大典》,颇受成祖重视。永乐五年(1407)以“泄禁中语”、“廷试读卷不公”,被谪为广西右参议,后又改任交趾右参议。永乐八年入京奏事,当时成祖北征而不在京师,解缙便私谒太子而还。汉王高煦由于解缙当年主张立高炽为皇太子,而未主张立自己,便怀恨在心,此时以“无人臣礼”进馋。于是解缙于永乐九年被下狱。永乐十三年正月,锦衣卫纪纲上囚犯名录,成祖见到解缙名字名字,便问:解缙还活着?纪纲得知此言便借机将解缙灌醉,埋于积雪中,冻而死,年四十七。其家也被抄,妻子、宗族徙辽东。解缙的著作有《文毅集》、《春雨杂述》等。
姚广孝(1335-1418),长洲(今江苏吴县人)。十四岁削发为僧,名道衍,字斯道。曾随相城道士席应真学兵法谋术,又兼善诗词古文。洪武中,僧宗泐荐于燕王朱棣,命其住北平(今北京)庆寿寺,随侍燕王二十年,成为心腹谋士。建文初,惠帝准备削藩,广孝劝燕王起兵,并为其筹划军事,自己与世子居守北平。燕王登帝位后,恢复其俗姓,赐名广孝,授太子少师,予冠服,赐二宫人,更得成祖器重,不呼其名,而只呼“少师”。永乐十六年(1418)三月二十八日卒,年八十四。赠荣国公,谥恭靖。成祖亲作神道碑,将其比于元朝刘秉忠。有《道余录》,对宋儒多有讥诋,但此书被其好友杨洪毁掉。广孝还曾与修《太祖实录》、《永乐大典》等。
首善书院为左都御史邹元标与左副都御史冯从吾在京师所建,集同志讲学其中。及魏忠贤专权,邹元标、冯从吾、高攀龙等相继去官。天启五年(1625)七月,御史张纳上疏,力诋邹元标、孙慎行、冯从吾、余懋衡等,请毁其讲学书院。诏从之。首善书院遂被毁。
《帝京景物略》八卷,刘侗、于奕正合撰,崇祯八年(1635)刊印。该书详细地记述了北京山川园林,名胜古迹、风习节令、花鸟虫鱼,以优美的文笔描述了明代北京山川、人物、园林、风俗等。
康熙四十八年(1709)十月十三日,著名文学家、学者朱彝尊逝世,终年八十岁。朱彝尊,字锡鬯,号竹垞,晚号金风亭长,浙江嘉兴人。他生于没落的宰相家庭,对明朝怀有眷恋之情,曾经漫游广东、浙江、福建等地,结交抗清志士张家珍、魏耕、顾炎武等人。康熙十八年,他应博学鸿儒,授检讨,纂修明史。他博学通才,工诗词,写诗二千多首,词六百余首,在清诗词界,是浙派诗和浙西词的领袖。他还辑成《明诗综》一百卷,收明代三千首四百余家诗歌;又纂《词综》,收唐宋金元词五百余家。朱彝尊还致力于经史之学,学问功夫深厚,著有《曝书亭集》八十卷,《经义考》三百卷,以及《竹垞文类》、《日下旧闻》等。
乾隆三十八年(1773)六月十六日,乾隆帝命对《日下旧闻》一书详加考证,悉作补充,编为《日下旧闻考》。《日下旧闻考》由大学士于敏中、英廉任总裁,窦光鼐、朱筠等根据《日下旧闻》加以增补、考证而成,于乾隆五十年至五十二年刻版出书,是以往最大最完全关于北京历史、地理、城坊、宫殿、名胜等的资料选辑。全书一百六十卷,仍沿用《日下旧闻》的编次目录。但是其中二十卷的国朝宫室、两卷的京城总记、四卷的皇城、十四卷的国朝苑圃,则都是新增加的。此外,官署十二卷,原在城市门内,独立了出来;郊垌原六卷增为二十卷;京畿也从十卷增加到三十七卷。
光绪二十三年(1897),谭嗣同著成《仁学》一书。《仁学》是谭嗣同在哲学思想上的代表作,反映了他在由旧学转变为新学过程中新旧思想之复杂和矛盾的交织。首先,表现在哲学的世界观上,他有继承中国古代唯物主义思想传统的一面。其次在认识论方面,他既承认认识来源于客观实体,感官接触是人们认识的出发点;但又怀疑一般感性认识的可靠而夸大感性认识的相对性,于是由相对主义的怀疑走向了神秘主义的“顿悟”论。第三,在谭嗣同自相矛盾的思想体系中,既包含“日新”说的辩证法思想,还含有形而上学循环论的成分。此外,谭嗣同还动用“日新”说以论证社会法制也不是僵化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发展。他明确提出“汉唐无今日之道,今日无他年之道”,为变法维新运动提供理论根据。谭嗣同《仁学》中的思想矛看。既说明他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而表现出来的勇敢精神,又反映了他作为当时先进知识分子在思想上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