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名。时间在农历八月十五日。“中秋”一词,始见于《周礼·春官》:“中春昼,鼓击士鼓吹豳雅以迎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云。”据欧阳詹《长安玩月诗序》记载:“秋之于时,后夏先冬;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之中。稽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蟾魄圆。”也就是说,阴历八月十五日,是在一年秋季八月的中间,故叫中秋。中秋之夜,人们仰望玉盘般的明月,自然会联想到家人的团聚。独在异乡旅居的人,也期望借助明镜似的皓月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节又被称做“团圆节”。中秋节的主要内容为赏月和吃月饼。据史书记载,占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如《开元遗事》中说:“中秋夕,上与贵妃临太液池望月。”上与贵妃即唐玄宗和杨贵妃。中秋赏月,最盛的是宋代。明朝宫中在八月十五除了赏月和吃月饼外,还要吃螃蟹。届时,螃蟹用蒲包蒸熟,人们围坐聚餐,并辅以酒和醋,食毕还要喝苏叶汤,并以残汤洗手。宫苑之中,摆置鲜花、大石榴等。清宫在中秋之夜要在某一宫苑向东摆一架屏风,屏风两侧摆上鸡冠花、毛豆枝和鲜藕。屏风前设一张八仙桌,桌上置一个大月饼,并于周围缀以糕点水果。月出东山,行祭礼。礼毕,按人数的多少将大月饼切成若干块,每人象征性地尝上一口,称之为“吃团圆饼”。(来源:中国宫廷文化大辞典, 2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