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徐达徒民屯田
所属分类: 经济交通
地理位置:
发生时间: 洪武四年(1371)
关键字: 徐达
洪武四年(1371)六月二十七日,徐达驻师北平,以沙漠既平,徙北平山后民三万五千八百户、一十九万七千零二十七口,散处卫府。籍为军的给以粮;籍为民的给田以耕。又以沙漠遗民三万二千八百六十户,屯田北平管内之地,置屯二百五十四处,开田一千三百四十三顷。
下一页
上一页
南京林业大学三座明代徐达家族墓发掘简报

徐达墓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板仓街、花园路交汇处。2012年7~12月,南京市博物馆考古部(现为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在徐达墓北侧、南京林业大学校园东南部的南大山南坡清理了六朝至明清时期墓葬46座,其中三座明代砖室墓呈西北—东南向直线排列,方向相近。根据出土墓志判断,三座墓的墓主分别为徐达之孙徐景、徐达五世孙徐铎及徐达后人。此次发现的三座徐达家族墓,对于探讨明代徐达家族墓地的排葬规律、证补徐达家族世系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武宁贵胄,元勋之裔:南京两座明代徐达家族墓

<正>徐达,凤阳人,明朝开国元勋,官至右丞相,封魏国公,卒后"追封中山王,谥武宁,赠三世皆王爵。赐葬钟山之阴,御制神道碑文"[1]。徐达墓位于今南京市东北板仓街、花园路交汇处,神道两侧分布石碑一通,石羊、石虎、武士、文臣各一对。徐达有四子,分别为辉祖、添福、膺绪、增寿。长子徐辉祖,袭魏国公,"靖难"之役中拥戴建文帝而被明成祖朱棣幽禁夺爵,后朱棣以中山王不可无后为名,以徐辉祖长子徐钦袭封 

明代开国功臣家族研究

明人对开国功臣的界定可分为广义与狭义,广义指所有为朱元璋建立明王朝作出重大贡献的文武大臣,狭义则指这些文武大臣中获得爵位与世职者。明代开国功臣来源于不同社会群体,既有地方精英力量,也有草莽豪杰,还有元朝官员。绝大多数开国文臣后代未获得政治资源,以至于未能形成政治家族。开国武将子弟则获得了大量政治资源,形成了规模可观的政治家族。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优待并拉拢胡惟庸等开国文臣的中下层人物,打击李善长等开国文臣的上层人物。朱元璋与李善长维持了相当长时间的和睦关系,后者的悲剧结局有其自身原因。开国武将家族的转折点“蓝玉党案”是朱标去世导致的,偶然性大于必然性。朱元璋在发动此案的过程中,并未对开国武将家族赶尽杀绝,有些开国武将家族得以保存并被委以重任,有些则就此衰落,这与各个武将家族自身的特殊性有关。靖难之役后,朱棣建立的新政权以巩固其合法性为中心处置开国功臣家族。在此过程中,以徐达后代魏国公嫡系家族、李文忠后代曹国公家族、郭英后代武定侯家族以及徐增寿后代定国公家族为代表的开国功臣家族,或者从被打压到被拉拢,或者从被拉拢到被打压,或者被大力拉拢,或者被创立为新的家族,各家族的命运由此发生了变化。靖... 

徐达家族与南京

<正>徐达(1332年-1385年),字天德,汉族,明朝开国军事统帅,淮西二十四将之一,民族英雄,濠州钟离(今安徽省凤阳东北)人,农家出身。今年是明朝大将、中山王徐达诞辰685年,仙逝632年的纪念日。徐达作词的《茉莉花》曲2017年4月8日,农历三月十二,由南京市徐氏联谊会主持的"缅怀先贤,公祭中山王徐达"纪念大会,在南京市板仓街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明孝陵明功臣墓·徐达墓园中举行。来自全国的130多位徐达后裔及徐氏宗亲,在会长徐天罡的带领下手持象征吉祥的白色菊 

嘉靖宁夏佥事齐之鸾生平及其著述考略

齐之鸾,生于明宪宗成化十九年(1483),卒于明世宗嘉靖十三年(1534),是桐城历史上首位翰林。齐氏为正德辛未(1511)科二甲第十七名,授翰林院庶吉士,后历任刑、吏、兵科给事中。嘉靖元年(1522)七月被贬谪为嘉兴府崇德丞,后转任长兴县知县、青州同知等地。嘉靖已丑(1529)升任陕西等处提刑按察司宁夏官粮提督庆阳等七卫屯种兵备盐法道佥事,三年期满后任官河南、山东等地。宦海浮沉几近二十载,任官清廉有政声,为百姓所称道。齐氏为官有道,所作诗文亦可圈可点。其存世著作主要有四卷《蓉川集》,三卷《入夏录》等。前者包括正德已卯年(1519)从征江西宁王朱宸濠时所作的《南征纪行》一卷,嘉靖戊子(1528)于南雍所作的《悠然亭杂诗》一卷,途径安庆府时所作的《开堰集》一卷,以及汇集了针砭时弊的《历官疏草》一卷。《入夏录》则分为上、中、下三卷,上中两卷为诗歌,下卷为记叙文,记载的时间从嘉靖八年(1529)到嘉靖十一年(1532)止。著述最早的版本为康熙二十年(1681)齐山悠然亭刻本,此外有光绪二十三年(1897)桐城徐宗亮重刻本,民国六年(1917)铅印本。另有已散佚的著述正德庚午年(1510)于南... 

一代名将徐达的军事谋略

徐达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智勇双全,治军严谨,善用兵法,是历史长河中鲜有的军事奇才。他在战争中或以智取胜、或化敌为友、或知己知彼,多次利用合理的谋略和战术赢得胜利。总体来说,致使徐达成为一代名将的主要原因是其机智灵活的思想和敏锐的洞察力。 

明朝开国第一功臣徐达

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下诏建立功臣庙,并亲自确定功臣的位次,以徐达为第一,下面依次是常遇春、李文忠、邓愈、汤和、沐英、胡大海、冯国用等人。徐达能够成为明王朝的开国第一功臣,不只是因为他是朱元璋的老乡、少年时代的好伙伴,更重要的是他为朱元璋建立明朝立下了赫赫战功。 

从中医学角度揭秘徐达之死

一般认为明朝第一功臣徐达死于朱元璋所赐蒸鹅,通过历史考证,加以中医理论分析,认为食鹅致死说缺乏可靠的文献依据和充分的历史理由。从《明史》的记载与中医学理论分析来看,晚年的徐达患背疽是有据可循的,在此基础上,由于时政的恐怖气氛所造成的巨大的情志内伤可能是其病情加重,最终死亡的重要因素。 

徐达之死

<正> 徐达接到烤鹅,立刻泪流满面,不由长叹一声,终于明白了什么叫伴君如伴虎……元末明初,朱元璋从一个托钵要饭的小和尚一跃成为君临天下的皇帝,心中着实高兴。但他的猜忌心也随之而起,为了加强自己的权力,设立了秘密监视臣子的特务机关——锦衣卫。这天,领兵北击元顺帝的徐 

明朝的开国元勋徐达

<正> 身经百战功勋卓著明洪武年间,根据明太祖朱元璋的命令,在京师南京(今江苏南京)的鸡笼山盖起了一座庄严肃穆的功臣庙。庙里立像祭祀二十一个明朝的开国功臣。摆在正殿最显著位置的,是一座身材魁梧、颧骨突出、刚毅勇武的塑像,这就是被誉为"开国功臣第一"的大将徐达徐达(1332—1385),字天德,濠州(今安徽凤阳)钟离太平乡人,是朱元璋的同乡。他出生于一个世代种田的农民家庭,小时曾和朱元 

第六回 清边患徐达远征 纾民力甘肃屯田

<正> 公元1368年,朱元璋利用农民起义的胜利成果,在今南京建立了明王朝。同年8月,明大将徐达率兵北伐,攻下元朝的首都大都(今北京),元顺帝连夜率领他的后妃太子,逃到蒙古大沙漠以北去了,元朝灭亡。元朝政权虽然灭亡了,但它的残余武装仍然散布各地。他们资装铠杖精良,驼马牛羊充足,军队合起来不下百万人,尤其是镇压农民起义最凶恶的 

徐达

<正>公元一三五一年红巾军在颍州揭开了全国武装起义的序幕。以刘福通为首的红巾军在北方猛攻元军,使朱元璋在南方得以壮大武装,攻城略地,建立了以金陵为中心的根据地。一三六八年以徐达为统帅的明军攻入无都,结束了蒙古贵族在全国百年来的野蛮统治。徐达是朱元璋手下一员主将,是反元起义中的英雄,是明王朝 

徐达

<正>公元一三五一年红巾军在颍州揭开了全国武装起义的序幕。以刘福通为首的红巾军在北方猛攻元军,使朱元璋在南方得以壮大武装,攻城略地,建立了以金陵为中心的根据地。一三六八年以徐达为统帅的明军攻入元都,结束了蒙古贵族在全国百年来的野蛮统治。 

徐达五世孙徐俌夫妇墓

<正> 自明太祖朱元璋选定钟山之阳的独龙阜为其葬地以后,明代除明太祖的妃子和部分宠幸的宫女外,其他人包括开国文武功臣在内,大都葬在钟山之阴(今太平门外)或中华门外一带。其中就有徐达、常遇春、李文忠、吴祯、吴良、仇成等人的墓葬。中山武宁王徐达墓在距太平门约1公里的板仓村东侧土山上。《明史·徐达传》记:徐达死后,朱元璋"赐葬钟山之阴,御制神道碑文,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位皆第一。"现神道石刻尚保留完整。1977年5月13日至 

徐达对明初统一战争的作用

<正> 元末农民战争后期,群雄割据势力之间的斗争,最后取得胜利并完成统一的,是建立明朝的朱元璋集团。其所以能获得胜利,不仅是得到多种社会力量的支持,而且在该集团内部,有一个人才齐集的坚强核心,它对朱元璋的胜利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这个核心中,徐达战功显赫,是研究明史的不可忽略的一个人物。本文就徐达所经历的元末农民起义、明初统一战争的两个时期,来探讨他成为杰出将领的原因及其作用。 

明初功臣与皇室婚姻考论

明初存在开国和靖难功臣群体,尤以其中勋贵的政治地位最特殊,又因功臣在明初政治、军事等方面都曾作出巨大贡献,所以多年来学界颇关注明初功臣群体且研究成果丰硕,但在笔者目力所及的范围内,尚欠缺专以婚姻角度探讨功臣群体在明初政坛变化的研究。功臣在明初曾频繁与皇室联姻,带有明显的政治属性,但后来这样的联姻方式逐渐销声匿迹,与明初政坛变化息息相关。洪武元年(1368)直至“胡案”初发时,勋臣之家与皇室联姻是一种常态,因为藩王、勋贵是此时征战四方平稳局势的两大力量,强强联合有利于维护统治。“胡案”以后勋臣与皇室联姻的趋势开始微调,功臣子女与皇子皇女的联姻仍占此时皇室婚姻的八成,其中勋贵之家占六成。至“蓝案”发生时,与皇室曾联姻的功臣之家仅有一成受到牵连,足见“胡蓝之狱”针对的并非是所有开国功臣。但二十五年(1392)年太子朱标的突然薨逝催化了皇权与将权的矛盾,将权对皇权的潜在威胁被放大,故为保朱姓江山无虞,太祖对功臣痛下杀手,只留下可信可用之人并继续与之联姻。“胡蓝之狱”后功臣与皇室联姻关系发生较大转变,这种联姻关系虽继续保持,但因此时功臣数量锐减所以与皇室联姻的比例迅速下降。且出于维稳的目的,皇帝... 

十八庙镇九龙脉

<正>明朝洪武年间,大将军徐达奉命卫戍北疆,并负责修缮长城。徐达请了一批风水先生来探明长城的走向,其中一位风水先生站在一座山头四下张望,忽然一拍大腿惊呼:"此地乃九龙探江之风水宝地,将来肯定出皇帝!"大家顺着他指的方位一望,果然整座大山像一条巨龙,自西向东飞腾而来,再看四面群山,似乎真如条 

甲硫氨酸代谢通路对禽致病性大肠杆菌调控机制的研究

禽大肠杆菌病是由禽致病性大肠杆菌(Avian 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 APEC)引起的一种禽类局部或全身性传染病,其广泛的耐药性和复杂的血清型,一直制约对该病的防控,并对全球的养禽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存在于革兰氏阴性和阳性细菌中的LuxS/AI-2型密度感应系统,可产生通用自诱导信号分子AI-2 (Autoinducer,AI-2)。AI-2可与细菌受体结合,进一步诱导胞内相关基因的表达,最终调节自身的生理特性。AI-2的产生涉及微生物甲硫氨酸代谢通路(Activated methionine cycle, AMC),细菌可采用pfs/luxS和sa hH两种AMC代谢通路,而不同的代谢通路对APEC的调控机制以及应用甲硫氨酸代谢通路防治APEC的方法仍有待研究。本研究通过在APEC中构建不同甲硫氨酸代谢通路,探讨APEC在采用不同的甲硫氨酸代谢通路下对其致病性的影响,为研究APEC的致病机理提供基础,其中阻断或者改变APEC甲硫氨酸代谢通路的方法对APEC的诊疗及防控技术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一.甲硫氨酸代谢通路中IuxS、pfs和sahH基因的克隆... 

关于《寻找朱元璋》汉朝翻译实践报告

目前,随处可见英文版读物,有关我国人物传记类的朝鲜语读物就少之又少了。朝鲜语书籍的读者们也需要了解我国的政治以及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近年来虽然有一些我国的人物传记被翻译成朝文版,但总体的数量并不多,基于这种情况,本翻译项目选定了我国政治人物传记类作品。不仅是为满足朝鲜语书籍的读者们,更希望通过此次翻译项目为政治人物传记类作品的翻译提供有益借鉴。本实践报告以五个部分进行论述:引言、翻译项目简介、译前分析及准备工作、翻译案例分析和实践结语。本报告讨论的是我国政治人物传记类著作《寻找朱元璋》的汉韩翻译项目。该书是王志艳撰写的传记,目前尚未有朝文译本。全书共有17章节,共约10万余字,是2013年出版的。该项目选取了全书中的后9章,具有一定的规模,由笔者独立完成。本报告是对此翻译任务的过程和完成情况所做的介绍、研究和总结。首先,笔者通过翻译项目的分析,清楚地对项目进行了定位,再通过译前准备工作对此次项目有了深刻的了解,而后通过案例分析着重分析了韩语在翻译成汉语的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及其解决方法。另外,韩国语定语句的的翻译,语序调整等都需要翻译技巧及策略。翻译此类作品不仅需要熟练转换两种语言,更要全... 

明代金银发簪研究

本文对目前所见的明代金银发簪进行了类型学分析研究,将金簪分为二十四型,银簪分为十八型。共分为五期,第一期从洪武元年(1368年)至永乐十三年(1415年),发簪大多簪首样式简洁、簪身短小;第二期从永乐十四年(1416年)至正统三年(1438年),出现了新的纹饰,并且开始在簪首镶嵌玉或宝石;第三期从正统四年(1439年)至正德十五年(1520年),型式和数量都大量增多,镶嵌玉和宝石的类型所占比例增加,鎏金银簪开始出现;第四期从正德十六年(1521年)至万历三年(1575年),金簪的类型减少,银簪类型增加并开始出现镶嵌玉或宝石的银簪;第五期从万历四年(1576年)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发簪样式最为丰富,镶嵌玉或宝石的发簪占绝大多数。明代发簪的纹饰、质料有明显的等级,不同地区出土的发簪纹饰和工艺方面也表现出地域差别。明代前期发簪上的宝石大部分可能来自于南亚和东南亚,中晚期以后,朝廷开始派遣宦官前往孟密等地镇守并主管开采收购宝石。也有一些外来珠宝商人来中国贩卖宝石。成化年以后皇室对宝石的需求量大大增加。此后,嵌宝石发簪的类型和数量越来越多。受到宫廷奢侈风气的影响,加之商品经济繁荣发展,发... 

组合松质骨拉力螺钉的生物力学研究

第一部分不同骨密度下组合松质骨拉力螺钉与AO松质骨拉力螺钉加压力峰值的研究目的:比较组合松质骨拉力螺钉(combined cancellous lag screw,CCLS)与AO松质骨拉力螺钉(AO cancellous lag screw,AOCLS)不同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下加压力峰值(maximum compressive force,MCF)。方法:3块sawbone标准松质骨材料,BMD分别为0.12g/cm3、0.16g/cm3、0.20g/cm3,用3.2mm转头分别在每块sawbone标准松质骨材料均匀地打24个孔,随机分为两组:CCLS组(n=12);AOCLS组(n=12)。每个BMD下,CCLS和AOCLS经定制的压力测量装置拧入孔内直至螺钉发生松动,测定MCF。结果:1,三种BMD下,CCLS的MCF均高于AOCLS的MCF(P<0.001);2,螺钉相同,螺MCF随BMD增加而增加(P<0.001);3,BMD和螺钉杆部结构差异是影响螺钉MCF两个因素(P<0.001),BMD和螺钉杆部结构差异两个因素... 

明初中原流寓作家研究

元末战乱,中原凋敝。明初立国之后,统治者出于巩固统一基业和敷治开国气象的需要,锐意开发中原地区。这驱使一批批作家向北流入,给中原文化建设和当代文坛格局造成深远的影响,并对国朝文风的形成、文学思想潮流的变迁构成新的策源。本文以明初中原流寓作家为主要研究对象,拟从以下章节展开论述。第一章研究明初作家流寓中原的历史情势。西晋以前,中原地区一直都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但自“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耻”后,经济、文化重心逐步南移。辽、金、元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入统中原地区,传统文化遭到了剧烈的冲击。在蒙元统治的后期,自然灾害的频发与当局政治的黑暗对中原地区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当地人民苦不堪言。元明鼎革之际,持续近二十年的兵燹之乱更加重了中原地区的衰势。到明代立国之初,中原地区已经是经济不振,文化落后的重灾区。这一切构成了明初作家流寓中原的历史背景。第二章研究明初中原流寓作家的总体概貌。本章以《明初中原流寓作家基本信息分析表》为基础,对明初流寓中原作家群体进行总体概述。重点考察其时空分布情况、出身来源构成、学行修养等基本内容,以了解作家群体来迁中原的各种情态。为之后研究中原流寓作家的文教... 

徐达的故意

<正>使人惧不若使人爱,使人爱不若使人敬。—清代教育家/李惺1368年明朝建立,徐达北伐的大军到达了河北通州。距元朝国都大都不远,也就一两天的路程了,很快便可抓住元朝的末代皇帝元顺帝。徐达偏偏在通州什么也不干,待了7天。7天时间,对于元顺帝逃跑,已经足够了。元顺帝似乎明白对方的意思,果然在半夜打开健德门,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