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通政使司
所属分类: 机构职官
地理位置:
发生时间: 1377(洪武十年)
关键字:
通政使司,官署名。以通政为名,是以政务比水,欲其常通之意。简称通政司,其地位在卿寺之上。明洪武初设察言司,设司令二人,掌受四方章奏,旋罢。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置通政使司,掌内外章奏、封驳和臣民密封申诉之件,并参预议大政、大狱及会推文武大臣。古代受事多掌于公车令,封驳为门下省之职,引进为谒者所掌。明代以通政司为朝廷喉舌之司,把受事、封驳、引进三项职任统由其掌管。设通政使一人,正三品;左右通政各一人,正四品;左右参议各一人,正五品;其属有经历司经历、知事各一人。建文中,改司为寺,通政使为通政卿,通政参议为少卿,寺丞增置左右补阙,左右拾遗各一人;成祖时复旧制。成化初又增设提督誊黄右通改,万历中裁革。留都南京亦置通政使司,掌收呈状,付刑部审理。设通政使、右通改、右参议、经历各一人。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定南京通政使司应行事例,规定凡南京各衙门公文出入,俱赴本司挂号。清代于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沿明制置通政使司,掌收各省题本,校阅后送内阁;将随本的揭帖(内容与题本同)交提塘官,投送关系部、科(部、科各一份,存司一份);查出有题本不合规制的,送内阁参处,有逾限期的,则移文关系部议办。各省将军、副都统与总督、巡抚、提督等官,须按季将奏过本章造具印册咨送通政司查核,同时也咨送内阁一份。此外,遇有大政事下九卿议参的,通政使都得参加。清代于通政司之外又有奏事处,折奏均由奏事处直达内廷,而都察院又得受理一切陈诉。故清代通政司之职,较明代为简。设通政使满、汉各一人,正三品;改明左右通政为通政司副使,满、汉各一人,正四品;参议满、汉各一人,正七品;经历满、汉各一人,正七品;知事满、汉各一人,正七品;笔帖式满六人,汉二人。其内部机构有启奏科、稿房、吏房、礼房、工房、火房。各科房由经承一人掌管。直辖机构有登闻鼓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通政司曾一度并入内阁,不久又恢复。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因改题为奏,通政司职无专司,遂裁撤。“题”与“奏”的区别是:题用大本,由部院用公文呈递,通过内阁处理;奏则用小本折子,直达皇帝亲阅。本来公事用题,个人私事用折,慈禧太后为加强独裁,无论公私与事情大小,一律用折奏,可由其本人与军机大臣从中处理,不使外廷与闻。(来源:中国官制大辞典·上卷, 1992-10)
阅读全文
下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