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翰林院
所属分类: 机构职官
地理位置:
发生时间: 唐玄宗开元初
关键字: 翰林
user


翰林院hàn lín yuàn

官署名。唐玄宗开元初设,为待诏所性质,还不是什么正式的官署。见《旧唐书·职官二·翰林院》

宋朝的翰林院属内侍省,其长官为勾当,掌天文、书艺、图画、医官四局。《宋史·职官六·内侍省》:“翰林院勾当官一员,以内侍押班、都知充,总天文、书艺、图画、医官四局。”宋朝有翰林学士院,其长官为翰林学士承旨,不常置,以学士久次者为之。其余官员有翰林学士、知制诰、直学士院、翰林权直、学士院权直。翰林学士院“掌制、诰、诏、令撰述之事。”见《宋史·职官二·翰林学士院》

辽代南面朝官中有翰林院,掌天子文翰之事。其官有翰林都林牙、南面林牙、翰林学士承旨、翰林学士、翰林祭酒、知制诰。见《辽史·百官志三·翰林院》。

金代的翰林院,又称翰林学士院,其官有翰林学士承旨,从二品,掌制撰词命等;翰林学士,正三品;翰林侍读学士,从三品;翰林侍讲学士,从三品;翰林直学士,从四品,人数不限;翰林待制,正五品,不限人数,分掌词命文字、分判院事等;翰林修撰,从六品,不限人数,掌与待制同;应奉翰林文字,从七品。见《金史·百官一·翰林院》。

元代置翰林兼国史院,正二品。至元元年始置官署,六年置承旨三员、学士二员、侍读学士二员、侍讲学士二员、直学士二员。另外还有蒙古翰林院,从二品,掌管译写文字及颁降玺书。见《元史·百官三·翰林兼国史院、蒙古翰林院》。

明代的翰林院,兼掌著作、修史、图书等事。其官有学士一人,正五品;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各二人,从五品;侍读、侍讲各二人,正六品;五经博士九人,正八品;典籍二人,从八品;侍书二人,正九品;待诏六人,从九品;史官修撰,从六品;编修,正七品;检讨,从七品。洪武二年置学士承旨,十四年革免。见《明史·职官二·翰林院》。

清朝翰林院掌编修国史、撰著记载、进讲经史、侍备顾问、革拟文件等。其长官为掌院学士,下有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侍读、侍讲、修撰、编修、检讨、庶吉士等。《清史稿·职官二·翰林院》:“掌院掌国史笔翰,备左右顾问。侍读学士以下掌撰著记载。祭告郊庙神祗,撰拟祝文。恭上徽号、册立、册封,撰拟册文、宝文,及赐内外文武官祭文、碑文。南书房侍直,尚书房教习,咸与其选。修实录、史、志,充提调、总纂、纂修、协修等官……办事翰林,满汉各二人,掌帅厅官治事。主事、典簿、孔目,掌章奏文移,董帅吏役,待诏掌缮写校勘。”参看《唐会要·翰林院》、《文献通考·职官八》、《职官分纪一》、《清通志·职官一》。

(来源:中国历代职官大辞典, 2009-02)
user


翰林院。(天子在大明宫,其院在右银台门内。在兴庆宫,院在金明门内。若在西内,院在显福门。若在东都、华清宫,皆有待诏之所。其待诏者,有词学、经术、合炼、僧道、卜祝、术艺、书奕,各别院以禀之,日晚而退。其所重者词学。武德、贞观时,有温大雅、魏徵、李百药、岑文本、许敬宗、褚遂良。永徽后,有许敬宗、上官仪,皆召入禁中驱使,未有名目。乾封中,刘懿之刘祎之兄弟、周思茂、元万顷、范履冰,皆以文词召入待诏,常于北门候进止,时号北门学士。天后时,苏味道、韦承庆,皆待诏禁中。中宗时,上官昭容独当书诏之任。睿宗时、薛稷、贾膺福、崔湜,又代其任。玄宗即位,张说,陆坚、张九龄、徐安贞、张垍等,召入禁中,谓之翰林待诏。王者尊极,一日万机,四方进奏、中外表疏批答,或诏从中出。宸翰所挥,亦资其检讨,谓之视草,故尝简当代士人,以备顾问。至德已后,天下用兵,军国多务,深谋密诏,皆从中出。尤择名士,翰林学士得充选者,文士为荣。亦如中书舍人例置学士六人,内择年深德重者一人为承旨,所以独承密命故也。德宗好文,尤难其选。贞元已后,为学士承旨者,多至宰相焉。)

(来源:《旧唐书·职官二·翰林院》)

user


翰林学士院 翰林学士承旨 翰林学士 知制诰 直学士院 翰林权直 学士院权直 掌制诰、诏、令撰述之事。凡立后妃,封亲王,拜宰相、枢密使、三公、三少,除开府仪同三司、节度使,加封,加检校官,并用制;赐大臣太中大夫、观察使以上,用批答及诏书;馀官用敕书;布大号令用御札;戒励百官、晓谕军民用敕榜;遣使劳问臣下,口宣。凡降大赦、曲赦、德音,则先进草;大诏命及外国书,则具本取旨,得画亦如之。

(来源:《宋史·职官二·翰林学士院》)

阅读全文
下一页
上一页
翰林国史院地理方位辨正

历史地理学界有人认为元翰林国史院的具体方位在钟楼西北 ,即流向坝河的高梁河东支 (今护城河 )的北岸。本文从几个方面进行考证 ,认为元翰林国史院的位置应在高梁河东支的南岸。 

翰林国史院地理方位辨正

历史地理学界有人认为元翰林国史院的具体方位在钟楼西北 ,即流向坝河的高梁河东支 (今护城河 )的北岸。本文从几个方面进行考证 ,认为元翰林国史院的位置应在高梁河东支的南岸。 

元世祖朝翰林国史院蒙古、色目词臣考论

蒙古、色目士人与汉民族士人一同充任翰苑词臣的格局在元世祖朝已经形成。蒙古、色目词臣是元世祖朝翰林国史院的独特群体,主要负责记录蒙古语圣旨,译写汉文和佛教经典,并参与修史。他们利用其政治地位优势保护和提携汉民族文士,建议兴学和恢复科举,在元初的文化建设中起到独特作用。他们又是元代作家队伍中一个独特群体,在元代文坛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由于文献的缺失,这一重要的文人群及其活动久已被人淡忘,需要深入考察,发掘出来,使之重回人们的视野。 

徒单公履至元八年任翰林侍讲及欲行贡举问题

<正>徒单公履(?—1289),字云甫,号颙轩,女真族,辽海人,金末经义进士,"学问该贯,善持论,世以通儒归之,性纯孝,官至侍讲学士"。(1)史料中关于他的记载不多,金亡后大概流寓河北一带,史天泽的部下王昌龄担任卫州主事(1251)时,徒单公履前去投靠。(2)他与王磐同在卫州任教,王博文、王恽、雷膺、王复等名士均是府学学生,"一时秀造, 

翰林国史院文人群体与元初文坛

元初翰林国史院文人交游唱和,形成为一个形式松散但联系紧密的文人群体,元好问系这一群体的精神领袖,其"文统"意识与"唐宋文派"观念备受推崇。翰林国史院文人群体中虽乏见文学大家,但他们对元初文坛却产生过深刻的影响。首先,他们倡导的"文以载道"的文章观,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文学的独立性;其次,他们在实践上促进了元代宗宋和宗唐范式的形成;再次,他们"中和典雅"的文风不仅一改金末壮迈粗砺之风格,而且在金末文坛"风雅"向元代中期文坛"雅正"审美品格的转变中也起到了一定的过渡作用。 

明初翰林院江西籍作家传承研究

明代初年,江西刘崧为代表的西江派影响了明代的翰林院作家。江西籍作家成为有明一代翰林文学创作的重要力量。西江派成为庙堂文学的机缘,在于杨士奇成为内阁重臣,长期主持文坛,影响一时的创作风尚,培养大批作家,在文学上形成多条衣钵传承关系。 

查慎行文学侍从生涯及其“烟波翰林体”考论

查慎行是清诗史上与"南朱北王"相代兴的一代大家,晚年曾入直南书房,成为文学侍从。其蒙召非仅以"诗名",还因"学问好"。文学近侍十年前期备受宠遇,获得御赐"烟波钓徒"之号。然南书房为"争地",慎行不改江湖野逸之性,受到排挤,处境尴尬,目睹时弊,宦情日冷。康熙帝的态度也发生由热到冷的变化。缘身份改变,慎行诗歌努力适应馆阁之需,在康熙帝的允许下,他尝试调剂江湖之调与馆阁清音,应制"不用应制体",援江湖逸气入馆阁,所作可称"烟波翰林体"。但慎行终不免为调剂所困,康熙帝亦渐失去浓厚的"围观"兴趣,慎行遂谋求向江湖的回归。"烟波翰林体"大抵能独成一体,不仅推动了查诗的广泛传播,而且引发了"馆阁体"的一场变革。慎行这段诗歌经历也反映了康熙后期诗人与政治之关系,具有重要的诗史认识意义。

从顺康政局看清初翰林院的政治地位

清初的翰林院若仅从其表面职掌来看,似乎是一个以文学侍从为专务、无足轻重的闲散衙门,但实际情况绝非如此。除沿自明代的入阁预政这一传统渠道之外,清初翰林官内而可升部院、京堂、科道,外则可转司道、藩臬、知府;其中学行优长、勤慎端方者,更被委以"陈书讲幄、入承儤直"之重任,膺斯选者日后大都擢至卿贰、位极人臣。这是清初翰林院有别于明代、乃至于唐宋以来历代词林馆制的一大制度创新,翰林院本身也因这两大法定职能的充分行使而在顺康政局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独具只眼——读邸永君《清代满蒙翰林群体研究》

清代旗人在历史过程中的作为向来很少被人重视,某类旗人群体性研究更为少见。邸永君先生以民族史学与文化的角度,对清代满蒙翰林群体的形成、作用与贡献等等方面,从多种层面进行了深入论述,从而第一次揭示和还原了清代满蒙翰林的群体面貌,颇多新见。本文对该著作在观点、史料和笔法方面的创见,给予了评价,肯定其在史学尤其是民族史学方面的突出价值。

千年沧桑话翰林(下)

<正>四、翰林与文化专制数千年来,中国历代中央政权通常较为强大,必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一方面是频繁的自然灾害、辽阔的国土、恶劣的周边环境;一方面是一盘散沙般的农牧经济、低下的生产力和众多的人口。为应对上述问题,早

千年沧桑话翰林(上)

<正>在中国历史上,曾长期存在着一个带有浓厚学术色彩的官署——翰林院。尽管其地位在不同朝代有所差异,但性质却无大变化,直至伴随着传统时代的结束而寿终正寝。在院任职与曾经任职者,被称为翰林官,简称翰林,是传统社会中层次最高的士

近十年越南儒学发展报告

<正>儒学在越南的传播发展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最初作为一种外来的意识形态被大多数越南人排斥,只被少数从中国来到越南定居的人接受;之后逐渐发展成越南的国学并被纳入国家考试体系,一度成为越南封建王朝的政治意识形态。这中间有抗拒,有内生,有转化,也有融入。中国学者梁志明教授就指出:"古代越南没有创造独立于中国儒学之外的学派,

宋朝画院制度与民间娱乐行业中的艺术管理

艺术管理作为近现代由西方传入中国的新兴学科,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舶来品”,它所包含的政治体制、文化产业发展、文化经济与市场等在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脉络上同样有迹可循。宋朝作为中国历史上艺术发展的黄金时期,官方艺术与民间艺术齐头并进,画院制度与勾栏瓦舍作为官方艺术与民间艺术发展的代表,具有广泛的影响与较高的研究价值。从宋朝画院制度与民间娱乐行业着眼,可以展现出宋朝艺术管理的发展概况及中国艺术管理古今发展的一脉相承。

北宋翰林图画院画家制度略述

两宋翰林图画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据可依的官方画院,被认为是历史上最完备的绘画机构,这种完备不仅体现在其自身有着完整的机构设置,还在于其对于画家有着一套严格而规整的管理制度。通过研究可以发现,宋代并不是一个对画院画家有着优厚待遇的朝代。相反,两宋画院画家所面临的是地位低、待遇差、升迁难等一系列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