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SPECIAL LITERATURE
历史事件
全部 政治军事 公共卫生 社会安全 自然灾害 科教体育 文化艺术 经济交通 机构职官
咸丰四年(1854)四月,英国驻华公使包令,联合法国公使布尔布隆、美国公使麦莲到达广州,借口《望厦条约》中有关于十二年后变通贸易条款之规定,根据“最惠国待遇”,今《南京条约》已届满十二年,应予修改,故致函清办理外交事务大臣、两广总督叶名琛,全面提出修约要求,主要内容有:中国全境开放通商,鸦片贸易合法化,废除进出口货物子口税,外国公使驻京。另外,美国公使提出:要在长江流域及其支流的任何口岸城市及港湾进行贸易,美国人可以进入中国内地任何地区贸易、传教、居住,并取得租赁、建筑的自由;法使除提出类似要求外,还要求释放非法潜入陕西从事间谍活动而被捕的法国传教士。显然,这些修约内容,早已远远超出对某些贸易条款“稍有变通”范围,而是企图再次强加给清政府一个比《南京条约》等更为广泛的不平等条约。对此,叶名琛当然不敢冒然答复,只得采取拒不接见,避不回答的办法。五月,包令与麦莲到昆山面见两江总督怡良,采取威逼利诱手段,再次提出修约要求,并扬言要到天津办理交涉。怡良仍采取敷衍办法,借口办理外交为两广总督职责,要他们回广州商办。七月,英、法、美三国公使串通一气,又一次向叶名琛要求修约。叶名琛仍抱着“接触愈少,麻烦愈小”的宗旨不予接见,并向咸丰帝建议,对付外国人的办法,“惟有相机开导,设法羁縻”。三国公使再次广州碰壁后,八月回到上海,利用江苏巡抚吉尔杭阿劝咸丰帝“允其所请”,未被采纳。九月,英、美公使率兵船北上大沽口,要求到天津修约。清政府深恐侵略者借机寻衅,不愿在近畿重地谈判,乃派长芦盐政文谦与前任长芦盐政崇伦前往听取英、美公使意见,要求他们仍回广州交涉。英、美公使提出了更为广泛的修约要求,并以修约不成,即要发动战争相威胁。最后,咸丰帝仅同意减免外商所欠上海关税和广东茶税,其余一概不准。侵略者虽欲以武力达到目的,终因兵力不足,未敢妄动,只得于十月南返。第一次“修约”活动宣告失败。
咸丰四年(1854)四月,太平军西征军队在湖南湘潭为湘军所败。先是,三月初十日,西征军再克岳州。二十七日,林绍璋率部间道攻取湘潭,拟南北夹攻长沙,曾国藩于二十八日派副将塔齐布率湘军陆师进犯湘潭,复以湘军水师总统褚汝航率炮船助战,所用大炮为英、美洋铁炮,远校土炮精利。四月初一日,湘军水陆并进,猛攻湘潭。太平军主将林绍璋指挥不当,内部不和,水师系临时以民船组成,战斗力较弱,致使作战失利。初三、初四两日,太平军陆路、水师接连受挫,初五日被迫自湘潭撤退,是役太平军前后水陆十战皆败,阵亡万余人,溃散亦以万计,船只被毁者近两千艘。林绍璋因此被革职,久未起用。湘潭之战后,太平军再次撤出湖南。湘军则长驱东下,直犯江西九江。从此太平军不得不以重兵对付湘军,不能再行支援北伐。
咸丰四年(1854)四月,太平军在湖南靖港大败湘军。是年正月,太平军西征进入湖南,连克岳州、湘阴,二月初九日攻克靖港,旋取宁乡。曾国藩率湘军反扑,太平军在宁乡、靖港作战失利,撤回湖北。湘军乘势攻势攻陷岳州,准备兼程东下,援救武昌,太平军重新集结兵力组织反攻,再度挺进湖南。三月初十日,太平军重占岳州,二十五日击败湘军水陆师,再克靖港,且以林绍璋部间道取湘潭,拟南北夹攻长沙。曾国藩为解长沙之危,派兵反扑湘潭,并亲自率领水师战船四十只,陆师八百人于四月初二日进攻靖港。太平军以猛烈炮火轰击湘军水师。曾国藩以水急风利,派人于两岸以缆绳牵舟缓行。太平军出队歼其牵缆之人,复以小划艇二百余只进逼敌船,乘风纵火,大败湘军水师,焚其战船之一。陆路湘军亦被太平军击溃。曾国藩损兵折将,愧恨交加,在靖港对岸铜官渚投水寻死,为其手下所救。
咸丰四年(1854)正月和四月,太平天国两次派军增援北伐。先是,咸丰三年冬,北伐军攻天津受阻,屯兵静海、独流一带,派人回天京请援。次年正月初七日,东王杨秀清派夏官正丞相黄生才、夏官副丞相陈仕保、夏官又副丞相曾立昌与冬官副丞相许宗扬等率部自安庆出发,增援北伐军。一路经安徽、河南、江苏进入山东。途中,北伐援军不断扩大队伍,吸收了大量起义农民、贫民及失业者。三月初,包围运河边工商业重镇临清。清山东巡抚张亮基、胜保及其先遣将军善禄等急忙增援临清。北伐援军击败张亮基、善禄等,于当月十五日攻占临清,清军逃出临清时,将城中粮草全部焚毁,使北伐援军无以为食。随即胜保及新任山东巡抚崇恩又包围临清,断绝了城中一切接济。北伐援军补给困难,部分新兵军心涣散,哗变、逃跑事件时有发生,乃于二十一日撤出临清,拟北上阜城。沿途新附者不听指挥,相率南行,清军乘机截击,北伐援军损失严重,二十七日退至清水镇。四月初一南退冠县,又遭地方团练及胜保马队前后夹击,新附者狂奔,全军溃败,遂由江苏丰县策马涉旧黄河,淤泥陷马蹄,除两千多人渡河南下外,其余全部殉难。曾立昌跃马跳河死,黄生才在冠县孔家集被俘,死于游击。渡河部队转战凤台展沟集,陈仕保战死,许宗扬逃回天京,被收入东牢。随后,太平天国又派燕王秦日纲领兵第二次北援,但刚到舒城,就兵败折回。此后,太平军主力既要对付围困天京的江南、江北大营,又要分兵于西战场与湘军激战,故再无能力组织北伐援军,实际上等于放弃了北伐部队。
咸丰四年(1854)十一月十八日,上海小刀会起义军在上海县北门一带重创法国侵略者及清朝官军,史称“北门之战”。是日晨,法军舰队司令辣厄尔联合清军向上海县城发动进攻,炮击北门城墙。在舰队炮火掩护下,约二百五十名法军攻入县城。小刀会起义军在潘启亮等指挥下奋起迎战,他们隐蔽在高大建筑物中间向法军射击,击毙法军多名,迫使其退出县城。法军退出后,清军随后涌入。潘启亮率起义军冲出建筑物,与清军肉搏,将其赶至城墙边缘,纷纷滚下城墙。是役,小刀会起义军共毙伤法军军官四名,士兵约六十名;清军二千余名。
咸丰四年(1854)八月,贵州桐梓一带爆发杨隆喜、舒裁缝等人领导的斋教起义。斋教又称“老官斋教”,系由明教演变而来的秘密宗教组织,崇奉弥勒佛,以“天国普有”为宗旨,与白莲教联系密切,素有反清传统。杨隆喜又名杨应龙,桐梓溱里九坝人,斋教首领。他利用斋教号召群众,聚集力量,密谋起事。舒裁缝为遵义大溪里芝麻坪人,以裁缝为业,走遍滇、黔,曾参加过咸丰四年初杨元保起义,失败后潜回家乡,与杨隆喜结为密友。八月初,杨隆喜、舒裁缝等人在九坝聚集斋教教众及贫苦农民千余人,攻占桐梓县城。建立起义政权,以杨隆喜为都督大元帅,建号“江汉元年”,并发布檄文,痛斥满清暴政,申明起义宗旨,受到当地各族群众的支持。起义军横扫黔北,势力达于黔、川边境。清廷急调黔、滇、川三省军队前往围剿。十二月中旬,川军攻陷起义军后方九坝、桐梓;下旬,滇军与黔军侵占了起义军主要据点遵义雷台山。杨隆喜率部退往黔西安底、都匀一带,二三月间战败自杀。五月,舒裁缝也被清军捕杀,余部溃散。起义失败。
咸丰四年(1854),贵州桐梓爆发“黄兵”起义。起义领袖是杨凤、陈寿、李时荣等。起义军皆以黄巾包头,自称“黄兵”,攻占黔北桐梓、仁怀一带。云贵总督罗绕典闻报,率军前来镇压。起义军南退余庆,在龙溪与官军作战失利,杨凤被俘牺牲。余部在邹辰保率领下继续斗争。咸丰九年被清军剿灭。
咸丰四年(1854)六月,广东天地会首领陈开、李文茂等起义反清。陈开、广东佛山人,驾船为业。该年六月十一日,陈开在广东南海县佛山镇率天地会会众举起义旗,建号“大宁国”,自称“军师”,“大王”,起义军号称十万,占据佛山。李文茂,广东鹤山人,原系粤剧艺人,早年加入天地会。陈开起义后,李文茂在广州北郊佛岭寺聚众响应,与陈开部汇合,起义军蓄发易服,头裹红巾,故有“红巾军”之称。旬日之间,连陷数十州县,使省城广州陷入“势孤援绝”境地。六月十九日,起义军围攻广州城。两广总督叶名琛纠集地方豪绅组织团练,并勾结外国侵略者进行抗拒。他先后从东莞、香山、新会、潮汕等地调练勇数万人到广州协助守城,又倚仗英、美、法等国船只运送援兵、粮食、武器等入广州城。起义军围攻广州达五月之久,未能攻克,于当年十一月底被迫撤退。叶名琛残杀起义群众,先后达十数万人之多。咸丰五年夏,陈开、李文茂会同广西天地会首领梁培友等率众四万余人,乘船千余艘,自广东肇庆出发,沿江西征,一路攻梧州,破藤县,经平南围攻浔州,于八月十七日攻克浔州府城。起义军在浔州建立革命政权“大成国”,改浔州为“秀京”,用“洪德”纪年。陈开称“镇南王”,设官分职,征收赋税,铸造“洪德通宝”。以李文茂为陆路总管,梁培友为水路总管,领兵先后攻克贵县、武宣、象州、平南等地。咸丰六年十月,陈开、李文茂、梁培友在梧州会师,决定陈开改称“平浔王”,驻浔州;梁培友称“平南王”,驻平南;区润称“平西王”,梁昌称“定北王”,分驻大湟江;李文茂称“平靖王”。广西巡抚劳崇光向湖南巡抚骆秉章求援,骆秉章先后派蒋益澧、刘长佑等率湘军大举入桂镇压起义军。咸丰七年,梁培友在廖洞堡阵亡。次年梁昌被俘牺牲。咸丰九年李文茂在庆远深山中病逝。区润在浔州病逝,咸丰十一年七月,广西按察使蒋益澧攻陷浔州,陈开被俘牺牲,大成国败亡。
咸丰四年(1854)五月,广东东莞天地会首领何禄聚众起义。何禄也称何六,广东顺德人,天地人首领。曾加入太平军。咸丰三年奉洪秀全之命回广东进行革命活动。次年五月,何禄在广东东莞石龙墟率天地会会众起义反清,拉开两广天地会起义的序幕。何禄起事后,广东各地农民纷纷起义响应。东江一带东莞、惠州、增城、博罗等地起义军皆推何禄为首领,率起义军参加广州围城之战,后继续活动于东莞一带。咸丰五年,两广总督叶名琛派官军前来镇压,起义军作战不利,何禄率众北上入湘南,相继占领郴州、桂阳、茶陵、永兴、酃县等地,以郴州为基地,与当地天地会起义军肖元发、焦玉晶、许月桂等部结合,共同抗击清军。咸丰六年,为湖南巡抚骆秉章所部王鑫、刘长佑等击败,两万余人牺牲,何禄于郴州毛栗墟被捕遇害。
咸丰四年(1854)二月,太平天国天京发生张继庚阴谋破坏案件。张继庚,字炳垣,江苏南京人,清朝禀生。咸丰二年秋,太平军进攻长沙时,曾随湖南布政使潘铎缒入长沙城,抗拒太平军。解围后,张继庚返回南京,协助清兵筹划城防。并募勇千余人助守城池。太平军攻克南京后,张继庚混入韦昌辉典衙内教书,化名叶知法(或作芝发、知发、子法),暗纠同伙,密盟谋叛。曾挑拨太平军湖南籍水营士兵与杨秀清亲兵互斗,并使人出城约清江南大营攻城。后虽因阴谋泄漏而破产,但张继庚因用化名而漏网。继与混入织营为总制的原南京监生吴复成合谋,煽惑水西门等处将士与杨秀清亲兵及织营人员约六七千人入盟。咸丰四年二月,师帅张沛泽发觉其阴谋活动,将张继庚逮捕,吴复成逃脱。张继庚被捕后诬陷太平军中两广、两湖籍将士为同谋,致使数十人无端遇害。咸丰五年,张继庚被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