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SPECIAL LITERATURE
历史事件
全部 政治军事 公共卫生 社会安全 自然灾害 科教体育 文化艺术 经济交通 机构职官
康熙五十三年(1714)十月初七日,为严格科场制度,清政府同意御史倪满条奏四款:举子入闱,俱穿折缝衣服、单层鞋袜,只携篮筐、小凳、食物、笔砚,其余物件不许带入,以防夹私;添设稽察官员,举子押进号舍后,不许私从栅栏外出;为防弊窦,天晚不准收卷,即行封门;顺天贡院号舍七千四百余,今科投卷举子七千四百九十余人,由顺天府添造,贡院土围墙改成砖砌。三十日,九卿等又增议四款:为避免传递夹带,将贡院围墙筑高,窝铺席棚不许挨墙搭盖;誉录书手、对读生员,务选择正身,严禁顶替入闱,代人作文;鉴生考试照例先考试录送,各省监生于乡试一年前起本省印文送部;发榜后,中式举人俱按限期到府丞衙门填写亲供,与试卷一起送部细验笔迹。
康熙五十三年(1714),康熙帝决定向大江南北推广新稻种。他把一石御稻种发给苏州织造李煦,命其推广,并试种双季连作。康熙帝渴望水稻能一年两熟。他在一首诗中表达了这种心情:紫芒半顷绿阴阴,最爱先时御稻深。若使炎方多广布,可能两次见秧针。水稻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又是高产作物,因此,康熙帝特别注重水稻栽培。他在宫内丰泽园种有实验田,以玉田谷种播水田数区,每年九月成熟收割。一年六月下旬,水稻刚出穗,他去观察情况,突然发现一棵水稻比其它棵都高,而且籽料饱满,便将其收藏起来作种子。第二年试种,果然又在六月成熟。经过几年的辛勤实验,康熙帝缍培养出了水稻新品种“御稻米”。这种稻米色微红而粒长,气香而味腴,生长期短,适于北方,南方可以一年两熟。康熙帝心中充满了实验成功的喜悦,决定向大江南北推广。御稻种在南方深受欢迎,几年以后,就传播到江苏、浙江、安徽、两淮及江西等地。开始,李煦在苏州的实验没有成功,康熙帝就派卖价去苏州进行指导,提早于三月插秧,结果获得成功,第一季亩产与其它稻种相当,第二季亩产则有大幅度的提高。康熙帝不仅在南方推广新稻种,而且也支持在北方通过实验逐步推广。结果,直隶、天津、承德推广种植新稻种都获得成功。
康熙五十四年(1715),著名词人顾贞观在故乡病逝,终年七十八岁。顾贞观,字远平,号梁,别号弹指词人,常州府无锡(今江苏无锡市)人。他自幼受到良好教育,熟悉文史,擅长诗词,少年时代即加入吴江吴兆骞兄弟为台柱的东南慎交社,在社内以开朗豪放、才思敏捷,而成为佼佼者。青年时代,顾贞观辞亲远游,来到京师,诗词创作得到了大学士魏裔介等人的称道。后来,他结识了当朝权相明珠子、著名词人纳兰性德,通过性德,把自己少年时代的好友,因科场案流放到关外的吴兆骞营救回归。顾贞观在给吴兆骞的一首词中写道:“我亦飘零久。十年来,深恩负尽,死生师友。宿昔齐名非忝窃,只看杜陵穷瘦,曾不减夜郎僝僽,薄命长辞知己别,问人生到此凄凉否?千万恨,为兄剖。兄生辛未吾丁丑,共些时冰霜摧折,早衰蒲柳。词赋从今须少作,留取心魂相守;但愿得河清人寿。归日急悉行戌稿,把空名料理传身后。言不尽,贞观顿首。”感情深沉,缠绵悱恻,动人肺腑。顾贞观晚年回归故里,在无锡惠山脚下造三楹书屋,题名“积书岩”,日夜拥读,足不出户。他这时的诗词创作,一洗过去绮丽藻艳的风格,趋向简朴古淡。他在一首《灌园》诗中写道:“不自量筋力,求为人灌园。意惟营一饱,迹若避群喧。”反映了晚年生活的凄苦潦倒。顾贞观词作奄有众长,自成机轴,被人称为集大成者。作品有《纟户塘诗集》、《楚颂亭诗》、《扈从清平遣调》、《弹指词》等。
康熙五十四岁(1715),《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逝世,终年七十六岁。蒲松龄,字留仙,别号柳泉,山东淄川(今淄博市)人。他生在一个“书香”家庭,可是祖上都未取得功名。他父亲被迫弃儒经商,到他时就更加贫困。蒲松龄从小热中功名,十九岁时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振一时,以后却屡试不第。三十一岁时,他迫于家贫,应聘为宝应县知县孙蕙幕宾,整天和应酬文字打交道,心情不快,一年以后便辞幕回家。此后主要是在缙绅先生家设帐教学,直到七十岁才撤帐回家。这四十年间,他一面教书,一面应考,始终是个穷秀才,直到七十一岁时,才援例出贡。蒲松龄一生著作丰富,除诗、文、词、赋、戏曲、俚曲和一些杂著外,主要的代表作是《聊斋志异》。这部书在他四十岁时已基本写完,此后不断有所修改和补充,凝结了他一生的心血。《聊斋志异》中部分作品是蒲松龄的亲身见闻,也有的是承袭了过去的题材而加以创造发展,大多数则是记述当时民间和下层文人中间的故事传说。描写爱情主题的作品,在全书中数量最多,它们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礼教精神。其中一些作品,通过花妖狐魅和人的恋爱,表现了作者理想的爱情。另一些作品,则是揭露了封建社会对青年男女爱情生活的种种阻碍,表现了他们的反抗斗争。抨击科举制度的腐败,也是《聊斋志异》的一个重要主题。作者饱含感情地揭露了科举制度埋没人才的罪恶。《聊斋志异》中还有一些作品,揭露了现实政治的腐败和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残酷压迫,热情地歌颂了被压迫人民的反抗斗争。
康熙五十四年(1715),康熙帝命富宁安前往西陲,参加平定策妄阿拉布坦割据势力的斗争。富宁安,满洲镶蓝旗人,曾任镶红旗满洲副都统、仓场侍郎、左都御史、礼部尚书、吏部尚书等职。当时,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在噶尔丹覆灭以后,由策妄阿拉布坦执政。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策妄阿拉布坦和清朝中央政权的关系是从属、和平、正常的。但是,随着力量的增长,他逐渐改变了对清朝中央政府极恭顺的态度,派兵抢掠哈密。清政府接到报告后,立即做出全面安排。富宁安就是在这一形势下,以办事大臣的身份前往西陲总统调度。这年五月,富宁安到达甘州。他根据了解的情况,同将军席柱会商后,向康熙帝提出了进兵方略。根据这一方略,富宁安来到巴里坤,选择水草丰美处驻兵。后因策妄阿拉布坦兵退,他又回到肃州经理粮马。在此期间,为了解决向西陲前线运遂军粮的困难,富宁安不仅提出了新的运输措施,而且还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屯田措施。清政府采纳了他的建议,在布鲁尔、图呼鲁克、杜尔博尔金等处派人耕种,结果,清军粮米供应比较充裕。在屯田中,富宁安不畏艰辛,不辞劳苦,亲自踏勘,被康熙帝称誉为“无愧于大臣之道”。后来,富宁安被授为靖逆将军,视师边防,再次驻军巴里坤。他率兵赴乌鲁木齐,擒敌甚多,还获得大批驼马牛羊。此后数年,富宁安一直戍守西陲,防范策妄阿拉坦割据势力对蒙古其它部以及内地的袭扰。康熙帝命富宁安效力西陲,不仅反映了康熙帝的知人善任,而且反映了当时清朝国内民族关系的复杂尖锐。
康熙五十四年(1715),英国东印度公司为了开展对华贸易,与中国广州海关订立协定,总计八款。主要内容包括:允许东印度公司在广州自由贸易,许其雇佣中国人,许其购买食物及其它必需品,为修理船帆等许在岸上支一帐篷,悬英国旗的舢板驶过关口不予检查,海员衣袋不受搜查,等等。清政府广州海关设立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当时,清政府正式宣布开放海禁,置江、浙、闽、粤四海关:江之云台山(今连云港附近),浙之宁波,闽之厦门,粤之黄埔,各设监督,管理榷政,朝廷贸易。在广州,具体办理对外贸易业务的,则由十三行负责。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于一千六百年(明朝万历二十八年),是得到英国女王伊利莎白所授予的特许状,专同东方进行关于生丝、棉织品和宝石贸易的公司,由一个经理和二十四个董事管理。实际上,英国东印度公司是欧洲商人、殖民者在东方联合起来进行殖民地贸易的庞大的垄断公司。它一开始就是欧洲资产阶级进行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强有力的工具,受到他们本国资产阶级政府的广泛支持。他们有权在东方维持自己的海陆军,有权宣战媾和,同时也拥有大量资本,大批武装力量,整批船舰,既可运货,又可作战。英国东印度公司活动的范围,并不局限于印度半岛,实际上包括整个亚洲。康熙年间,由于中国强大,英国东印度公司还不可能对中国进行殖民侵略。但是,它与中国广州海关约定的八款,已开始暴露出殖民侵略的苗头。
康熙五十四年(1715)三月十七日,经清政府同意,俄国修士及神职人员七人到达北京,主持在北京东正教徒的宗教活动。康熙三十二年,北京东正教北堂建立。康熙四十一年,沙俄政府借口马·列昂节夫年迈,无力主持北京的东正教堂,要求清政府准予俄国另派教士两人来北京接替,清政府没有同意。康熙五十年,俄国政府又派人前来北京,要求清朝理藩院准许俄国另派教士马·列昂节夫,并以此作为沙俄同意图理琛使团过境前往土尔扈特的交换条件。康熙帝同意了这个要求。这样,俄国东正教修士及神职人员遂来到北京。在这批俄国东正教神职人员有,有修士、大司祭依腊离宛,教士劳伦特,助祭菲里蒙等人,他们组成东正教北京传教士团,住在俄罗斯北馆。这是俄国派遣的第一个北京传教士团。从此,俄国东正教便加强了它在北京的活动。
康熙五十四年(1715),意大利传教士、画师郎士宁到达北京。郎士宁,原名约瑟·加斯提阿纳,耶稣会士。他在一七一四年五月四日从欧洲乘船来中国,于康熙五十四年七月十九日抵达澳门,半月后至广州,曾于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任宫廷画师。他曾参与增修圆明园西洋楼的设计和营造工程。他用西洋法绘《聚瑞图》,还为皇帝画肖像画。他纯用西法作中国形式的画,即用中国的笔、墨、颜色和纸绢,还采取中国的构图习惯,作肖像画如同照片一样。郎世宁与唐岱合绘的《春郊阅骏图》,采用中西混杂的表现方法,既有中国画的传统形式,又取西洋画法之长,透视明暗,注重写实。
康熙五十四年(1715)十月,山西巡抚苏克济疏劾太原知府赵凤诏贪赃三十余万两,奏请革职拿问。赵凤诏父、户部尚书赵申乔以居官不能教子,求赐罢斥。二十五日,康熙帝令赵申乔仍在任供职。不过,他对赵凤诏所行却极为恼怒。康熙帝回忆西巡时,曾与赵凤诏谈起居官清廉问题。当时,赵凤诏振振有词地对康熙帝说:居官受贿,好比妇女失节。赵凤诏以花言巧语欺骗了康熙帝。所以,赵凤诏巨赃案发后,康熙帝斥责他是天下第一贪官,并命刑部将此案查清。康熙五十五年闰三月二十二日,经刑部审明,原任太原知府赵凤诏巧立税规,勒索银两,婪赃十七万四千六百余两。经九卿议复应立斩,赃银追取入官。康熙帝谕示大学士等:赵凤诏如此贪婪,不忠不孝已极,应当正法。但是,他贪赃银极多,不可不追,应照数追回。赵凤诏暂缓执行。康熙五十七年二月二十三日,经九卿等议复,康熙帝同意,把由县令越升太原府知府而不思洁己的赵凤诏处斩。
康熙五十四年(1715)五月十五日,大学士温达因病逝世。温达,满洲镶黄旗人,姓费莫氏。他初任笔帖式,后授都察院都事,不久又升为户部员外郎,都察院陕西道御史,吏科给事中,兵部督捕理事官,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户部右侍郎,议政大臣,都察院左都御史,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等。在任兵部督捕理事官时,温达奉命随皇七子允祐、都统杜思噶尔、副都统达里善、内大臣额驸尚之隆管理镶黄旗大营,在出征噶尔丹过程中,忠于职守,竭尽心力,受到康熙帝褒奖。在任户部右侍郎期间,温达曾远赴西南,调查解决云南、贵州总督巴锡和贵州提督李芳述、贵族护威宁镇印游击高鉴互劾事件,表现出了明察秋毫的办事态度和秉公无私的办事精神。在充任《本朝国史》、《政治典训》、《平定朔漠方略》、《大清一统志》、《明史》等书总裁官时,温达都尽心尽责;尤其对《平定朔漠方略》一书的编纂,更是倾尽心血。温达患病期间,康熙帝特派太医院诊视,并赐良药;病故以后,表示深切轸悼,赞扬他久任机务,功劳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