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SPECIAL LITERATURE
历史事件
全部 政治军事 公共卫生 社会安全 自然灾害 科教体育 文化艺术 经济交通 机构职官
雍正五年(1727)七月,清政府与沙俄签订《布连斯奇条约》后,双方派出界务官,勘分了中俄中段的整个边界,设置了界标。九月九日,订立《阿巴哈依图界约》,确定了从恰克图向东至额尔古纳河的边界;九月二十四日,订立《色楞额界约》,确定了从恰克图向西至沙宾达巴哈(位于唐努乌梁海地区的西北端)的边界。清政府根据《布连斯奇条约》以及前此在北京达成的初步协议,拟成总条约草案。雍正六年(1728)五月十八日,中俄双方代表在恰克图正式签字,称《恰克图条约》。这个条约是确认前此各项条约的总条约,共分十一款,有满、俄、拉丁三种文本,条约确认了《布连斯奇条约》规定的中俄边界:以恰克图和鄂尔怀图山之间的鄂博为两国边界起点,东至额尔古纳河,西至沙毕纳依岭(即沙宾达巴哈),以南归中国,以北归俄国。重申“乌第河及该处其他河流既不能议,仍保留原状”,双方均不得占据这一地区。条约规定,以恰克图为两国贸易的商埠,允许俄商每间隔三年到北京贸易一年,每次人数不得超过二百人。同时规定,中国协助在北京俄罗斯馆内建造东正教堂;接受俄国留学生来北京学习;以后双方不得收容对方逃犯,并严行查拿,送交对方守边人员。《恰克图条约》的签订,使俄国夺取了大片中国领土,而且取得了其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还没有取得的在贸易方面的利益。
雍正五年(1727)二月,《大清律集解附例》正式刊刻公布,还是雍正元年(1723)八月,雍正帝采纳了御史汤之旭的建议,任大学士朱轼为总裁,重修《大清律》。《大清律》始修于顺治三年(1646),大体上沿袭明律。因为当时修律的目的只是希望有法可依,因而仓促成书,极为粗糙。康熙时曾做过一些修改,以《现行则例》颁发执行,但对律文未作正式变动。因此,当汤之旭以《现行则例》有拟罪轻重不一,事同而法异等弊病,建议重修律例时,雍正帝即采纳了他的意见。雍正帝对重新纂修《大清律》的目的非常明确,那就是:“诘奸除暴,惩贪黜奸,以端风俗,以肃官方。”实际上就是要一方面镇压人民的反抗,一方面约束各级官吏的不法,以维护其“大一统”的封建秩序。在修订期间,雍正帝下谕,指示如何纂修,并“一句一字必亲加省览,每与诸臣辩论确商,折中裁定。”雍正三年(1725),完成《大清律集解》和《大清律增修统纂集成》。五年(1727)二月,正式刊刻公布,即《大清律集解附例》。重修的《大清律》仍分为名律、吏律、户律、礼律、兵律、刑律、工律七篇,三十门,律文四百三十六条,附例八百二十四条。并带有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更加突出了法律作为专政工具的作用。它不仅全部继承了前律对人民进行统治的律文,而且更明确地把人民的一切反抗,包括利用宗教结社形式的反抗统统列入“法不容宽”之列,规定一律加以极刑。二是注重维护法律的严肃性及权威性,追求对律、例文字的准确表达,以使各级官吏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依律行事”,不出偏差。三是注意到了在惩治犯罪过程中的“公平”原则。如历代法典中都有的“八议”一项,雍正帝认为这是“不公平”的,“不可为训”。但为了不使人误解,他仍令载入律文,并写明保留“八议”的目的是在于“使应议之人咸知自重而不轻于犯法也”。重修《大清律》的颁布,说明封建立法思想日渐成熟。
雍正五年(1727)冬,雍正帝命圈禁延信。延信,清宗室,肃武亲王豪格孙。初封奉国将军,累官至都统。康熙五十七年(1718),从抚远大将军允禵率师讨策妄阿拉布坦,驻西宁,此间即与允禵结党。五十九年(1720),授平逆将军,率兵入藏,侵吞军饷银十万两。同年封辅国公。雍正帝登基,因诏允禵回京拜谒大行皇帝梓宫,遂令其摄抚远大将军事,此时延信又与同在西北的年羹尧结党。后授西安将军。雍正元年(1723)晋封固山贝子,寻晋封多罗贝勒。延于于西安将军任内玩忽职守、怠于军务,不事训练、滥保有贪婪罪官员九十余人。对此,雍正帝虽有耳闻,却未加过问。但是,不能让雍正帝容忍的是,延信不仅与允禵结党,包庇年羹尧,而且公开投靠允禵集团。因此,在惩治了允禵、年羹尧、隆科多,处理了允禵集团之后,便开始治延信之罪。雍正五年(1727)十一月初二日,雍正帝以其罪恶昭著,令革去贝勒爵,并交宗人府严审。同年(1727)十二月初六日,诸王大臣列延信二十大罪状,其中以党援罪为最重,共占七条,请求按律斩决。雍正帝为表示宽大,决定免死,于畅春园附近圈禁,侵吞军饷以财产抵,子孙黜宗室,降红带。
雍正五年(1727)六月,西藏发生阿尔布巴之乱,西藏地区出现动乱。这一事件引起了清政府的重视,雍正帝认为:“当趁此机,先将西藏事宜料理清楚,以为边防久远之计。”十一月初一日,雍正帝经与议政王大臣等商议,决定派大臣进藏料理,协助管理后藏事务的颇罗鼐平定叛乱,安定地方。并定由左都御史查郎阿、副都统迈禄前往,于明年春起程。雍正六年(1728)五月,查郎阿等由西宁出口,八月初一日至西藏,遂审讯业已就擒的阿尔布巴等首恶,将其凌迟处死,进而安抚地方。这时,驻藏大臣的任务主要是统领驻藏官兵,并督导颇罗鼐总理藏务。
雍正五年(1727)夏,雍正帝命将隆科多逮捕。隆科多,佟佳氏,满洲镶黄旗人,一等公佟国维子,孝懿仁皇后弟(即雍正帝舅)。在雍正帝继位的过程中,他起了重要任用,因而成为新政权的核心人物。雍正帝一登基就委以重任,并下令称他为“舅舅”。由于隆科多倍受宠幸,遂至忘乎所以,专断揽权,甚至对雍正帝也多有不恭之处。雍正二年(1724)十二月,雍正帝在河道总督齐苏勒的奏折上密谕:“近日隆科多、年羹尧大露作威福、揽权势光景,若不防微杜渐,此二臣将来必至不能保全。”实际上这是向臣下宣告了隆科多地位的动摇。隆科多也曾预料自己地位不稳,怕日后抄家,把一部分家财分藏到各亲友家及西山寺庙里,不料被发觉,反而给了雍正帝以罪柄。雍正三年(1725)五月二十二日,雍正帝向大学士、九卿等宣布了隆科多招权纳贿、擅作威福之罪。并说这是由于自己过于信任他,所以只有自责,但警告隆科多要解散党羽,洗心革面。六月,撤消了隆科多次子玉柱的乾清门头等侍卫、总理侍卫事、銮仪卫使等职。七月十二日,以庇护年羹尧罪,将隆科多太保衔削去。雍正四年(1726)正月,雍正帝令隆科多赴阿尔泰岭,与策妄阿拉布坦议定准噶尔和喀尔喀游牧地界,然后同即将来华的俄国使臣合议两国疆界,并说,若实心任事,可宽宥其罪。雍正五年(1727)闰三月,宗人府奏劾隆科多私藏“玉牒”(皇族家谱)底本,应以大不敬律治罪。诸大臣奏请待其议界完毕再行审处。六月初八日,雍正帝以议界不必非要隆科多,下令将他逮捕回京。十月初五日,诸王大臣列隆科多四十一大罪状,请求拟斩立决。雍正帝念其前功,免于正法,令将其于畅春园附近永远圈禁,夺其长子岳兴阿一等阿达哈哈番世爵,次子玉柱发遣黑龙江当差。雍正六年(1728)六月,隆科多死于禁所。
雍正五年(1727),中俄两国签订《布连斯奇条约》。先是《尼布楚条约》签订后,沙俄继续推行侵略政策,进一步对喀尔喀蒙古地区进行侵蚀,并且企图通过《尼布楚条约》规定的两国通商条款对中国进行掠夺。清政府为制止沙俄的侵略行径,多次行文俄国,要求双方通过谈判划定疆界,而俄国一拖再拖。康熙末年,清政府同策妄阿拉布坦进行战争,俄国政府妄图诱迫策妄阿拉布坦臣服于它,激起清政府的愤怒,遂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令在华的俄国商队离境。雍正元年(1723),清政府因索还逃至俄国的准噶尔叛乱分子未果,再次拒绝次年应入境的俄国商队来华。俄国政府鉴于清政府的坚决态度,遂于雍正二年(1724)初表示遣返中国逃人。雍正帝派使前往边境洽谈,再次提出订立新的边界及逃人问题的条约。雍正三年(1725),俄国新沙皇叶卡捷琳娜一世决定派萨瓦·务拉的斯拉维赤伯爵为出使中国大使,祝贺雍正帝登基和宣布她本人的继位,同时谈判两国贸易及划界问题。雍正帝得到俄国遣使通知后,于雍正四年(1726)正月命隆科多往喀尔喀蒙古边境查看疆界,等候与俄使会谈,同时指令喀尔喀郡王额驸策凌和散秩大臣四格为谈判成员。八月,萨瓦到达布尔河会见隆科多。隆科多同意萨瓦提出进京的要求,但要商队、教士留在该地。萨瓦抵京后,即在京与吏部尚书察毕那,理藩院尚书特古忒、侍郎图理琛等人谈判。萨瓦采取卑鄙手段,收买大学士马齐,从中掌握了清政府的态度和意见,使清政府谈判代表处于不利地位,双方进行了三十多次谈判,于雍正五年(1727)三月就原则总量达成初步协议。六月,萨瓦回到布尔河,双方继续谈判。隆科多态度坚决,要求俄国归还侵占的喀尔喀土地。萨瓦蛮横地以发动战争威胁清政府放弃领土要求。恰在此时,雍正帝为惩治隆科多,将其调回京,由策凌任首席代表,谈判继续到七月十五日,迅速按俄方划界方案达成协议,以定约地点命为《布连斯奇条约》。该约规定:中俄中段边界自额尔古纳河至沙毕纳依岭(沙宾达巴哈,位于唐努乌梁海地区的西北端)之间,迤北归俄国,迤南归中国。这个条约,把恰克图以北的大片领土让给了俄国。
雍正五年(1727)二月,雍正帝为了笼络更多的读书人,在会试之后,命令吏部会同九卿拣选当年会试落选举人中文理明通者引见,以备委任。闰三月初九日,吏部会同九卿将拣选下第举人带领引见,雍正帝命将他们分发各直省,以州县委署试用。并且对他们说:“现经下第,选期尚远。朕破格遴选,授以官职,即论感恩图报之常情,亦当人人自奋。”雍正十一年(1733),再行此举,特对边远的云南、贵州、广西、广东、四川、福建六省的落选举人加以选拔任用。乾隆元年(1736),亦仿此例。其后屡行此选,补授之官主要是教职,并于正榜之外另为一榜,名为“明通榜”。至乾隆末年停,以后下第者,于正榜外挑取誊录,先进各馆缮写,取得一定的资历后再授予官职。这一制度的建立,为更多的读书人创造了进身之阶。
雍正五年(1727)三月,雍正帝下令在京城内严查户口,整顿京城治安,对于有正式职业的人,进京赶考的举人,以及在京城作幕僚的外地人允许留京居住,其他无业者一概视为“奸伪棍徒”,由步军统领、巡城御视率兵驱逐,不许在京停留。同时规定,客店、寺庙,以及官民人家都不许容留形迹可疑的人,违者治罪。闰三月,再颁谕旨,命步军统领阿齐图把京城中的游方僧道,以及自称神仙、聚众做会者押解回原籍,并行文原管地方官,严加管理,不许他们再出境。若今后发现再来京者,连同该管地方官一并治罪,决不姑容。同时,为了防止八旗中的游手好闲之徒为非作恶,雍正帝又命令八旗大臣,将此等人员查出,迁至京城附近的井田,令其耕种。
雍正五年(1727)六月,在山西泽州发生了一起翟斌如、靳广等人“妖言聚众”案。翟斌如,河南济源县人,曾在陕西郃阳县所谓“妖道”潘凤池处传授符术,能看风水,人称“翟神仙”。靳广,山西泽州人,原为富户王泰来家的仆人,因王泰来待其刻薄,心怀不满,离开王家,与翟斌如等聚众在大箕村练习武艺,准备打劫王泰来家,以及富户卫家、陈家。时有张冉云组织教会,藏有《立天后会经》一部,分元享利贞四本,内中“俱是泄漏天机的话”,亦在翟、靳等人中传播。后靳广被人告发,泽州知州刘毓喦以查点保甲为名,逮捕会友二人。六月十九日晚,靳广、翟斌如等聚众三百余人,拦路抢劫被捕人员,同时将州役抢去十三名,打伤一名。官府遂下令捉拿凶犯,翟斌如、靳广先后被捕,又搜出《立天后会经》,被定为“妖妄邪书”。七月,雍正帝派监察御史性桂到山西审理,令将“未获人员,当速行密设赏格,严督擒捕务获。”后逮捕三十余人。翟斌如、靳广、张冉云等六人斩决。因为此案的发生,雍正帝特谕各省官员,务将民间秘密结社“铲除净尽”。
雍正五年(1727),雍正帝命杨名时待罪云南。杨名时,江南江阴人,康熙三十年(1691)进士。雍正初曾任云贵巡抚、兵部尚书、云南总督兼云南巡抚等职。雍正帝在打击科甲朋党时,他“挺身乐为领袖”,因而屡遭雍正帝的斥责,并被治罪。雍正元年(1723),雍正帝曾下令各省督抚遇有要事必须以密折形式上报,一般公事可用题本,凡用奏折时必须严守机密。雍正二年(1724),杨名时所上奏折没有遵守密折制度,将其中机密泄露,雍正帝遂于同年十二月下令停止他使用奏折的权力。后杨名时表示认错,请求遇事仍用奏折,雍正帝考虑到实际需要,允许了。雍正四年(1726)十一月,杨名时再次违反密折保密制,把皇帝的指示载入题本(这是制度绝对不允许的),因而遭到了雍正帝的严厉斥责,说他有意这样做,以证明过去泄密无罪。雍正五年(1727)闰三月下令解任,由朱纲代为巡抚。五年秋,朱纲参奏杨名时在任内亏空钱粮谷仓,杨名时朝廷了辩解。部议当斩,云贵总督鄂尔泰力主不可严惩,只令其追还亏空。后雍正帝下令让杨名时待罪云南,以待后命。至乾隆帝继位,才重新启用杨名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