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SPECIAL LITERATURE
历史事件
全部 政治军事 公共卫生 社会安全 自然灾害 科教体育 文化艺术 经济交通 机构职官
乾隆四十六年(1781)七月三十日,甘肃捐监冒赈案要犯勒尔谨、王亶望等被处以死刑。还是乾隆三十九年,陕甘总督勒尔谨请求甘肃捐监,得到乾隆帝批准。甘肃布政使王亶望被委以开揭收粮重任。不料勒尔谨、王亶望等人相互勾结,他们把监生交纳的监粮折色银据为己有,然后又以每年因旱灾赈济的名义,将这些银两冒销。这样,监粮银便全部落入王亶望等官员手中。苏四十三起义发生后,阿桂等屡次奏报军情,都谈及因雨水太多而延滞用兵,这引起乾隆帝警惕,怀疑过去甘肃边年奏报旱灾有限,便命人仔细访查办理。于是,甘肃官员营私舞弊案全部暴露。勒尔谨、王亶望一伙通过捐监冒赈侵吞上千万银两。此案涉及到总督勒尔谨、布政使王亶望,兰州知府蒋全迪,还牵连到知县、署知县六十三员,知州五员,同知三员,通判五员,县承二员,共计侵盗银两一千两以上的甘肃省府州县官员,有一百零二人,二万两以上的有二十人,一万两以上有十一人,一千两至九千两的有二十六人,最多的吞银至九万两。案发后,勒尔谨被命自尽,王亶望立即处斩,王廷瓒(接任甘肃布政使)绞监候。此外,侵吞二万两以上的二十人也立即正法,一万两以上的十一人斩监候,一万两以下的也判斩监候,总计陆续正法的有五十六名贪官,免死发遣的有四十六人。
乾隆四十六年(1781)三月十八日,苏四十三率众杀死河州副将新柱、知府杨士玑,攻占台堡,发动反清起义。先是甘肃安定(今定西)人马明心在回教中创立新教,后到循化(今青海循化)撒拉族中传教,因新旧教冲突,被逐回籍。不久,马明心又潜回撒拉族传教,新旧教又生事端。旧教首到省控告,总督勒尔谨派兰州知府杨士玑、河州副将新柱带兵前往查拿新教首。新教苏四十三等人扮成旧教迎接新柱,新柱宣布官府为旧教作主,新教不遵约束即斩尽杀绝。于是,苏四十三等人乘机起义。二十一日,苏四十三率众攻占河州城(今甘肃临夏东北),放出监犯后,又进逼兰州,占领城西南华林山。清政府命大学士阿桂、尚书和珅、蒙古亲王拉旺多尔济、领侍卫内大臣海兰察等前往镇压;还宽宥李侍尧罪,令其署陕甘总督,驰赴兰州。四月初六日,清军收复河州,遂集兵兰州。苏四十三等率众在华林山设寨坚守。六月十五日,阿桂等命清军四面环攻,推土填壕,破栅断水,还抛投火弹。寨破,起义军粮尽矢绝,寡不敌众,激战中苏四十三等英勇牺牲,余部退守华林寺。七月初六日,清军火烧华林寺,起义军士卒全部牺牲。苏四十三起义失败后,清政府令设立乡约,禁止新教,分段管辖,具结担保,以加强对回族地区的统治。
乾隆四十七年(1782),官修《皇舆西域图志》编成。该书由傅恒等奉敕撰,始纂于乾隆二十一年,至二十七年完成初稿。乾隆四十七年,又由英廉等修改增订。全书正文四十八卷,另有卷首四卷,共五十二。卷首是乾隆帝接见卫拉特蒙古、哈萨克、柯尔克孜等族贡使、王公贵族的题咏和记事。正文分别图考、列表、晷度、疆域、山水、官制、兵防、屯政、贡赋、钱法、风俗、音乐、服物、土产、杂录等十九门。卫拉特蒙古各部系谱,风俗、出产、用物、音乐、准噶尔部用官制全部载入。此外,还有乾隆帝御制《准噶尔全部纪略》、《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等文。
乾隆四十七年(1782)七月十四日,乾隆帝命馆臣编辑《河源纪略》一书。本年春,因河南省青龙冈漫口,合龙未成,乾隆帝乃派大学士阿桂子、乾清门侍卫阿弥达前往青海,探查黄河源。事竣,阿弥达返回复命,并据按定南针绘图具说呈览。阿弥达奏书中说:星宿海西南有一河,名阿勒坦郭勒,蒙古语即黄金河,此河实系黄河上源。其水色黄,回施三百余里,穿入星宿海,自此合流至贵德堡,水色全黄,始名黄河。在阿勒坦郭勒西,在巨石高数丈,名阿勒坦噶达素齐老,蒙古语即黄金北极星石,其崖壁黄赤色,壁上为天池,池中流泉喷涌,为分百道,全是金色,入黄金河,此则真黄河上源。乾隆帝览奏后,认为所奏河源非常明晰,纠正了康熙四十三年侍卫拉锡关于河源即星宿海的说法。乾隆帝谕示四库馆总裁,督同总纂等,悉心纂办,将御制河源诗文冠于卷端,凡蒙古地名人名译对汉音的,均照改定正史,详晰校正无讹,颁布刊刻,并录入四库全书,以昭传信。乾隆四十九年七朋,《河源纪略》编成,共三十六卷,绘图列表,考古证今,杂录沿河所见风俗、物产、古迹、轶事。不过,该书以星宿海西南阿勒坦噶达素齐老上之天池为黄河源,仍然有误。
乾隆四十七年(1782)正月二十九日,《四库全书》告成,有关人员受到乾隆帝嘉奖。自乾隆三十八年《四库全书》开馆,历时十年,四库馆员先后总计有四千一百八十六人,所辑书籍按经、史、子、集四部排列,共收书三千四百六十一种,七万九千三百零九卷。第一份《四库全书》缮写告成后,又陆续缮写六份,分别藏于紫禁城文渊阁、圆明园文渊阁、盛京(今沈阳)文溯阁、避暑山庄文津阁、镇江文宗阁、扬州文汇阁和杭州文澜阁,另有副本一部藏于北京翰林院。
乾隆四十七年(1782)八月初十日,颙琰次子旻宁出生,母喜塔腊氏。旻宁后为清宣宗道光皇帝。
乾隆四十七年(1782)春,御史钱沣上疏弹劾山东巡抚国泰与布政使于易简说:国泰贪纵营私,勒索属员,遇有升调,惟视行贿多寡,以致历城等州县亏空或八九万或六七万之多。布政使于易简,也纵情攫贿,与国泰相同。国泰,满洲镶白旗人,四川总督文绶之子;于易简,为大学士于敏中弟,对国泰极为奉承。四月初四日,乾隆帝读过钱沣奏疏后,立即命尚书和珅、左都御史刘墉和御史钱沣前往查办。和珅与国泰关系密切,因此极力袒护国泰。钱沣对此十分清楚,便先数日微服至良乡,见和珅仆役骑肥马往山东送快经过,暗下记住其容貌,待他回来时,便喝令左右搜其身,果然得到国泰写给和珅的私信,言及已借银填库备查等情。钱沣立即持该快上奏。和珅知预谋败泄,查办时不敢再懈怠徇情。七月初八日,以国泰、于易简亏库银二百余万两,乾隆帝命他们在狱中自尽。此后,和珅深恨钱沣,终于在乾隆六十年将钱沣毒死。
乾隆四十七年(1782)初。乾隆帝观看浙江解京的原浙江巡抚、甘肃布政使王亶望的查抄家产,发现呈览物件大多不堪入目,与这位赀财多达三百余万两的大贪官很不协调,顿起疑心,感到其中大有问题,便命新任浙江布政使盛柱留心察访。不久盛柱奏称,查出王站柱底册不符,抽换显然。乾隆帝又派大学士阿桂亲往浙江,传问王站柱。据王站柱称:查抄王亶望赀财时,会同府县佐杂,每日亲往点验,交府县各官收管,金约有四千数百余两,银约有二三万两,玉器甚多,当即造有三分底册,一分呈送总督,其余两分分存藩司、粮道衙门。王站柱还说:查办时,总督陈辉祖曾吊取备用物件阅看。陈辉祖这时也上奏辩解说:以银易金之事,系在查抄王亶望家产时,布政使国栋面禀商换,并言及金色低潮,恐解京转难适用,不如易换争两,较为实际,我便同意了。不料国栋在供词中,承认以银换金,偷换朝珠,皆陈辉祖主使。最后经过反复审讯查证,陈辉祖终于承认,在查抄王亶望家产时,他以四五万两白银盗换了价值九万余两的黄金,纯获利白银四五万两。这些银两已交其妻舅中兆(山仑上下结构),令开典铺生息;还有杂色金一千余两,嘱其易银营运。同年十二月初二日,陈辉祖以“盗臣”之名被判为斩监候,有关人员发往河南省河工效力赎罪。乾隆四十八年(1783)二月初三日,又因查明陈辉祖贻误地方,武备废弛。仓谷亏空,被乾隆帝令其自尽,以为封疆大臣废弛地方者戒。
乾隆四十八年(1783)十月二十五日,乾隆帝谕示国史馆,用《贰臣传》例,编纂《逆臣传》。他说:修国史是为了彰善瘅恶,信今传后。前代诸史,皆由后世史官编纂,胜朝事迹,历年久远,烟没失传,以致网罗散佚,采及稗官,褒讥好恶,任意轩轾,率无定评,不如及早衰集,免致闻见失真,传疑袭误,他还说:国史体例与历代史不同,馆臣纂辑,应据事直书,不用分别各门。比如忠烈廉孝,以及奸臣宦官,历代皆附入列传,我朝并无此等事。只有《贰臣传》一门,前经降旨,另编甲乙,是我朝开创所有。这是扶植纲常,为世道人心之计,自应另立专门,以存直道。至于叛逆诸臣,如吴三桂等,也应明正罪状,另立一门,以昭斧钺之严。于是,乾隆帝命国史馆官员,利用实录以及军机处档案,将乾隆四十年以前的满汉臣工、宗室王公、蒙古王公中的叛逆者,编为《逆臣传》,陆续进呈,钦定成书颁行,并写入四库全书,垂为信史。
乾隆四十八年(1783)十月十九日,乾隆帝命辑《古今储贰金鉴》。他说:历览前代建储之弊,及我朝家法相承,于立储一事不可行,已明降谕旨,宣示中外。至史册所载,因建立储贰酿成事端的,不可枚举。应当勒成一书,以昭殷鉴。于是,他命皇子等同军机大臣,及尚书房总师傅等,将历代册立太子事迹,有关鉴戒者,采辑成书,陆续进呈,以皇孙等师傅誊录,书成后即名《古今储贰金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