锯碗的肩担一挑,挑一端系一小铜锣,锣之前后,各悬小铁锤一, 随行随摇动,其声为"叮为允儿,噎分太儿,叮为允儿。(注音文字, 见原文)。"《民社北平指南》
补鞋
刘景晨旧都生活画补鞋匠诗:"刀锥砧楦利全收,足抵三分亮也 谋,真个王侯如敝屣,赖渠成就是王侯。(俗语三个小皮匠抵得一个 诸葛亮)。"《北晨画报》
钉鞋的用铁锤敲铁器,其声"勿尤儿,力尤儿。(注音文字,见原 文)。"《民社北平指南》
照像馆
照像盛行,各馆林立,门前高挂放大像镜,或为政界伟人,或为 花丛名伎,任人观览,以广招徕。(《京华百二竹枝词》注)
翎子铺
翎子这行买卖,向来是山西人所作,以北京而论,共四十余家, 其性质也算是一种生意(有暗码儿),并且又算是手艺,专跟官迷打 交对。先前有海军的时候,买卖稍见起色,后来一开赈捐,二百银子 就戴一枝,这行买卖儿可就发财啦。
碓房
北京老米碓房,都是山东人所开,相沿已久,原不奉官,据理而 断,当初必是不准车骡装载,每逢送米,总是用人扛,无论多阔的碓 房,也不敢使骡马,假如硬改改样,这就许犯私。山东人赋性朴实, 原不会奸巧滑坏,惟独这行,偏有许多的毛病,内城叫作碓房,又称 为山东百什户,(当初只准串不准卖故名碓房),名为卖米,其实把旗 人收拾的可怜,只要一使他的钱,一辈子也逃不出他的手。
扛肩
北京有种卖力气的人,看着实在近于把持,由来已久,直仿佛奉 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