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庙会
所属分类: 文化生活
所属区域:
所在位置:
保护等级:
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是中国民间宗教及岁时风俗,一般在农历新年、元宵节、二月二龙抬头等节日举行。也是中国集市贸易形式之一,其形成与发展和地庙的宗教活动有关,在寺庙的节日或规定的日期举行,多设在庙内及其附近。庙会流行于全国广大地区。庙会是古老的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活动。除一般年俗外,庙会则为旧时北京过年的主要习俗。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内各地每逢春节都会有一系列的庙会活动,除了人们所熟悉的“厂甸”之外,“五显财神庙”(初二至十六)、“东岳庙”(初一至十五)、“白云观”(初一至十九)、“万岁山春节大庙会”(农历初一至十六)都是国内有名的庙会,最富有过年的特色。庙会也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传统民俗活动。民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被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庙会就是这种生活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的产生、存在和演变都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1] 2008年6月7日,北京市门头沟区、朝阳区,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上海市徐汇区,浙江省磐安县,山东省泰安市,湖北省十堰市,湖南省长沙市,广东省佛山市,陕西省铜川市申报的庙会(妙峰山庙会、东岳庙庙会、晋祠庙会、上海龙华庙会、赶茶场、泰山东岳庙会、武当山庙会、火宫殿庙会、佛山祖庙庙会、药王山庙会)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阅读全文
书名:北平风俗类征上册 页码:5

俗及冠婚丧祭祀事一般样式(一九四一年),蔡绳格的北京礼俗小志(一九四三年)等等,无有不及;记民情,王卓然的北京厂甸春节庙会调查与研究(一九二三年),李景汉的北平郊外之乡村家庭(一九二九年),北京粥厂管理事务所北京粥厂业务所报告书(一九三人年)。华北综合调查研究所的北京西郊掛甲屯家计调查(一九四四年)、不著撰者的北京病人家庭调查(一九四七年),等等,深人细微;记百业,于非厂的都门艺兰记、都门钓鱼记、都门豢鸽记(一九二八年),北京同仁堂编京都同仁堂乐家老药铺丸散膏丹价目(一九二八年),北平西鹤年堂编北平西总年堂参茸醪醴散膏丹价目表(一九三六年),张次溪选光?寺则例(一九三七年)(按:光禄寺,专管官廷膳食、酒宴之署)。不著撰者的旧宴会菜单(民国年图),等等,亦足珍贵......而出版于一九三七年的这本李家瑞编北平风俗类征,涵括岁时,婚丧、职业、饮食、衣饰、器用、语言、习尚、宴集、游乐、市肆、祠祀及禁忌、杂缀计十三部,引用图书资料达四百七八十种,累累超四十五万余言,在出版之时确是「空前」的,也堪称此类书之「集大成者」。

  李家端,原名辑五,男,白族。一八九五年生于云南剑川县。一九二二年入北京大学预科,一九二八年北大毕业后经刘半农先生介绍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所专事民俗学的工作。一九三一年,刘半农的中国俗曲总目

书名:北平风俗类征上册 页码:40

今京师之琉璃厂,乃前明官窑制琉璃瓦之地,基址尚存,在元为 海王村,清初尚不繁盛,至乾隆间始成市肆。凡骨董、书籍、字画、 碑帖、南纸各肆,皆麕集于是,几无他物焉。上至公卿,下至士子, 莫不以此地为雅游,而消遣岁月。加以每逢乡会试,发榜之前一日, 又于此卖红録,应试者欲先睹为快,倍形拥挤。至每年正月初六起, 至十六日止,谓之开厂甸。合九城之地摊,皆聚厂之隙地。而东头之 火神庙,则珍宝、书画、骨董陈列如山阜。王公贵人,命妇娇娃,车 马阗塞,无插足地,十日乃止。此厂肆主人,皆工应对,讲酬酢,甚 者读书考据,以便与名人往还者,不知凡几,不似外省肆佣之语言无 味、面目可憎也。(清代野记)

琉璃厂厂甸,每岁正月自元旦至元宵,例有会市,一岁之中,仅 此数日,故游人之繁,远胜各处庙会,而剪绺之流益多。《东华琐录》

京师琉璃厂为古董、书帖、书画荟萃之地,至乾隆时而始繁盛, 书肆最多,悉在厂之东西门内,终岁启扉,间亦有古董、书画之店, 而每岁之正月六日至十六日,则隙地皆有冷摊,古董、书画,就地陈 列,四方人士之精鉴赏者,至都辄问津于厂焉。《清稗类钞》

岁朝之游,向集厂甸,相沿二百余年,久而未替,晚近厂肆商人, 于其地改建海王村公园,而厂甸遂废矣。地在琉璃厂中。窑厂大门之

外,百货竞陈,香车阗咽,自岁朝迄上元,历时半月,每当辰巳之交, 游人已

书名:北平风俗类征上册 页码:69

燕九,京师旧俗也,相传为长春真人邱处机得道日,白云观游人 最盛。(松泉诗注)

出西便门八里,有白云观,元时邱真人修道于此,后因其基为庙。 上元之日,为真人生辰,其前数日,住持道士,即洒扫殿庭,涤除院 宇,卖香楮及百货者咸集,游人往来,自朝至暮无停轨。道士之狡黠 者,衣衲手棕麈,或门或廊庑间,注目凝视,不言不笑,终日趺坐蒲 团作仙状,而人亦蚁集丛视,俨若真仙降临,惟恐失之交臂,吁!何 世人好异而喜于傅会若此也?(春明丛说)

京都竹枝词:"才过元宵未数天,白云观里会神仙。(正月十九日, 俗言神仙必降白云观)。沿途多少真人降,个个真人只要钱。"(见游 览门)

彭蕴章幽州土风吟燕九节云:"白云观中燕九节,跳丸舞剑夸方

术。尽言是日真人来,或化冠缨或行乞,冠缨行乞皆神仙,着意求之 无夙缘。赤龙不救陶安冶,纷纷羽士青松下。"《松风阁诗钞》

长春观在西便门外,今名白云观,每岁正月十九日庙会,名"燕 九"。《燕都杂咏注》

都门赘语白云观诗云:"清明时节艳阳天,鹤引凫飞会法筵。要 识真仙行处有,年年错过总无缘。"

西便门外白云观,为道众聚会之所,每年正月十九日致酹祠下, 谓之

书名:北平风俗类征上册 页码:108

着赤金铃铛,个个儿好似 疯狂。看罢了一回才将山上,诚心顶礼去进香,可想着灵官殿上是头 一束,上去再拜老娘娘,来至山门忙下轿,从新复又整梳妆,傅老的 杠子也来到,盘的是掖脖子倒挂紫金梁。这奶奶上了丹墀忙跪倒,吩 咐丫鬟忙焚香,这一个献上白檀与紫降,那一个火燃了真藏香,这 佳 人他忙取签筒祝告:"娘娘,发慈悲保佑弟子百岁成双"。求了一支"上 上上,"一世永安康"。(百本张钞本马头调)

善会又名文会,每值妙峰山庙会时,北平慈善家组织大规模之善 会,沿路分设下处,以供香客休息之所。善会名目有八九种,兹述如 下:(一、)粥茶老会,专施粥施茶,所搭茶棚甚多,备香客人等之需 要,粥茶棚内供娘娘驾(即布质图画),施粥茶者皆身穿黄衣,并呼 口号,如:"先参驾来,然后再喝粥来,哎哎!"香客入棚参驾后,即 随意取粥取茶食用,作临时休息,夜间并可住宿。(二、)献盐老会, 此会备有大批官盐,在山道各茶棚中,随时供献盐食,以备茶棚中应 用,及香客在善会之有施助者,在茶棚中亦可随时用饭,故此种盐食, 在山道上甚为需要。(三、)拜席老会,此会备有新席若干领,施给茶

棚,如瞻拜用,香客之睡眠,各棚之贴补等,需用甚广,有此会则大 感便利矣。(四、)巧炉老会,此会为旧京之踞碗的所合组而成者,在 山上专修各茶棚之碗具,及各磁器之破烂者。(五、)茶叶老会,此会 备有大批茶叶,供给各茶棚,以便香客之饮用。

书名:北平风俗类征上册 页码:362

之。茶、怀柔乌叶山茶,惟山中饮之,城市茶商,皆由南方 贩至。冰振梅汤,京师用以解暑,城市庙会多有之。

葵花子

京兆地方居民,虽三间茅屋,半亩庭除,妇人孺子,亦喜种花家 庭,最易繁殖,其花高大,其子众多,且可为儿童食物,宴客果品者,

莫若葵花,秋日黄华,比于嘉谷,菊类不能及也。(以上京兆地理志) 紫色米 京师大家,向以紫色米为上,不食白粇,惟南人在京者始购食白

米,是以百官领俸,米券入手,辄以贱价售之米肆,而别籴肆米以给 用。《清稗类钞》

干果

干果惟良乡栗子,最擅胜名,或炒砂糖,或煮香酱,纤手轻剥, 入口而化,不异胡儿塞上酥也。他若松仁榛仁,则清而弥香,酒兵茗 战之余,出供咀嚼,其味隽永,直视花生瓜子为蜡味矣。

稻香村

姑苏稻香村,以售卖糕饼蜜饯著名,招额辉煌,谓他埠并无分出。 然都门操糕饼蜜饯业者,以"稻香村"三字标其肆名,几似山阴道上 之应接不暇。南姬初来,以北土人情,多有未谙,即食品起居,亦时 苦不便,以是饮食所需,多趋稻香村,名酒佳茶,饧糖小菜,不失南 味,并皆上品,以观音寺街及廊房头条两肆为巨擘。然其居停伙伴, 来自维扬,皆非江南产,而标名则曰"姑苏分出"。商侩薄德,惟利是 图,作伪袭名,正彼惯技耳。

书名:北平风俗类征上册 页码:365

干之类,但皆用火燻制。驴打滚:乃用黄米粘面、蒸熟,裹 以红糖水为馅,滚于炒豆面中,使成球形,燕市各大庙会集市时,多 有售此者,兼亦有沿街叫卖,近年则少见也。甑儿糕:售者担高凳, 一端置小火炉,一端置木柜,柜中实米面及白糖、山楂糕、瓜子仁、 青丝之类,木甑中空,活底,以面及糖置甑中,上覆山楂糕、瓜仁、 青丝,顷刻即得,现炊现卖。粳米粥:俗称京米粥,汤纯青,味美。

附售脆麻花,与此同食,此为燕市清晨点心之一。牛筋豌豆:每逢雨 后,贫寒人家,多煮豌豆二三斤,使儿童携小篮,沿街叫卖。盖雨后 路途难行,他种食物,多已收市,藉此得获小利。他如夏日所卖之凉 粉,果子干,扒糕,亦为他处所希有。每晨各大街小巷所叫卖之杏仁 茶,豆腐浆,茶汤,切糕,豆腐脑;下午叫卖之豆渣糕,蒸云豆,豆 汁粥,老豆腐;夜间叫卖之粳面饽饽,茶鸡子,炒豆腐之类;其治法 新奇,亦惟此土所独有耳。(燕京民间食货史料)

炸豆腐

炸豆腐:这也是一种"热挑子,"即带着锅炉的担子。锅里所煮 的有两种东西,一种是炸豆腐,另一种是"丸子。"炸豆腐,顾名思 羲,自然是经过油炸的豆腐块,至于"丸子,"那就不是外乡人所能 意想得到的了,既不是肉丸子,也不是鱼丸子,却是一种用粉条及"胳 肢"(一种用绿豆而制成的一种薄片)炸成的丸子。贩者每日出发前 先把这两种东西用油炸出来,把锅里注满了水,稍加花椒大料,煮沸, 把炸豆腐及"丸子"放

书名:北平风俗类征下册 页码:29

风凛冽入城寰,典重藏冰备上颁,寒夜截来三尺阔,河 沿高耸水晶山。"冰既深藏于地,地面复加土以护之,远望土坵累累, 颇似山陕一带之窑,故亦曰"冰窑,"然惯说只曰"冰窖,"窖读如轿。

(旧都百话) 石砚

琉璃厂多假端砚,即蓟州之褐黄石,以草灰煨之,色变为紫。(麓 澞荟录)

今京师专尚墨盒,石砚久不讲矣,惟紫石粗砚尚不缺。(光绪顺 天府志)

脚驴

都门新竹枝词:"世风丕变属京师,都效乡村益出奇,不是蕲王 韩大帅,纵非湖上雇驴骑。"(见风俗门)

大街正南菜市口,脚驴轿车打成群。(进京不求人) 光绪都门纪略脚驴诗:"一城三里踏沙尘,十个猴头受雇缗,来

往最多天下士,也应驼着作诗人。"(见市廛门) 脚驴:平市四郊各城关,均有驴户,以供往返乡里之人雇用,其

价目每里约需大洋一分,近郊穷苦农民,于农暇时,亦营此业,如遇 郊外庙会开放时,虽云利市三倍,较之汽车马车,终属蝇头小利也。

《民社北平指南》 绿豆枕

都下生人,多无枕骨,盖孩时以绿豆为枕枕之,其脑后之骨,渐 平而不隆起。《萝藦亭札记》

硝,京都口外用以熟皮,亦可饲骆驼。(宁河县志) 搭渡

壬癸藏札记:"礼部甬道屏门,不加搭渡,"注云:"搭渡,以巨木

书名:北平风俗类征下册 页码:122

飞笺召妓,尽人皆能,饭庄过班,随客所欲,纵庐山未识,亦可 假为媒介。惟城里条子,则非素心,必遭却步。而名姬高自期许,苟 遇措大,不问饭庄过班,亦必饰辞支吾,偶或垂青,一坐即去,寡言 寡笑,呆若木鸡,是曰"冰条子",客之为客,盖可知矣。设情感至 笃,应召而来,坐久不去,而班中适有他事,或别有条务,茶壶屡催, 始悒悒自去者,是曰"催条子"。狡姬布计,笼络冤头,欲献殷勤,不 愿久坐,则借此催名,先自脱身,而临去秋波,脉脉含情,受此殊遇, 冤头因以更冤,请君入瓮,不自稍觉,此冤头之所以冤者欤。又同席

友人,所召诸姝,曾与相识,可补条转邀,名曰"转条子"。苟初历花 丛,或逢场作戏,不作汗漫,芳名无忆,则可假友所识,权为主翁, 名曰"借条子"。苟友无相识,媒妁由我,则名"荐条子"。条子之作 用,各擅其长,诚匪一言能儩,兹姑略举数种,聊备一格而已。(以上 京华春梦录)

精忠庙会

京师伶界团体,设机关于岳忠武庙,谓之"精忠庙会"。凡本界 中人,有公守条件,违者议罚,例以一老成掌之。(梨园佳话)

酒肆弦索

京师酒肆,无室不备弦索,二三知交,酒酣耳热,辄自操胡琴, 琅琅以歌。然亦有忌讳处,一不得称唱戏,仅曰消遣;二不得隔座臧 否;三不得于隔座未毕一折时,起而夺唱。

妓院肆筵

京师酒馆,不能召妓侑酒,若在妓院肆筵设席则可。(以上清稗 类钞)

书名:北平风俗类征下册 页码:171

斯为官跤。至于私跤, 则因嗜好之独癖,聚友朋相搏斗,相约死伤无怨,不得名于官,今东 西庙会及天桥商场,多躀跤以求售药者,多昔日之摔私跤者也。《民 社北平指南》

下棋

燕都杂咏: "纶阁消长日,棋惟翦纸成,自蒙宣赐宠,落子响偏

清"。注云:"内阁向翦纸为棋,宣宗赐象牙棋子一套"。(见历代旧闻) 赏杏花

阜城门外摩诃庵,杏花极盛,人多载酒往游。 选花

燕都杂咏:"选色年年盛,评花定论难,闲情余太史,小谱记燕 兰"。注云:"妓伶年年好事者定有花榜"。(见都城琐记)

秋千

都门好,闺闼打秋千,窄袖手摇蝴蝶影,短襟足破鹭鸶烟,云际 耸香肩。

歌舞

都门好,歌舞萃京华,玉貌洁于蓬岛雪,红妆妬煞海棠花,久客 不思家。

海甸泛舟

都门好,海甸泛轻舠,扶醉客游春柳岸,浣衣人语夕阳桥,一朵 妙峰遥。

女曲

都门好,女曲更魂销,小妹灵机推皓月,元儿绝技弄琼箫,强半 好风骚。(以上望江南词)

妓籍

都中妓多皖齐燕代产,莲泾竹西,绝无仅有,至珠江春色,亦于 此一

书名:北平风俗类征下册 页码:235

剪绺一名小绺,京师最多,不操矛弧,攫财于道,神鬼出没,不 可端倪。(蝶阶外史)

都门杂咏小绺云:"街头杂乱属今年,小绺新添几万千,零物失

亡犹未觉,归来仍唱荡湖船"。(同治都门纪略) 京城岁时庙会,以游人填塞,故多草窃剪绺之事。剪绺亦曰"白

钱",又名"小掠",盖乘人不觉,以剪窃物,其术百端,其徒极众, 且出没不时,虽有巡缉,街市兵卒,每苦难以弋获。(东华琐录)

京师之剪绺贼,有混号曰"小李"者,亦工剪绺术,往往于闹市 中行之,被剪者觉而获之,虽加欧辱弗怨,或旁人指破,则必报怨矣。

《清稗类钞》

北京多剪绺贼,手法敏捷,党羽众多,其魁杰者,华堂大厦,裘 马轻肥,俨然贵家也。(觉花寮杂记)

乞丐 彭孙贻帝京十二咏丐诗:"贤达且乞食,况彼饥寒天。淮阴非漂

母,馁死城南隅。所嗟京兆辖,猖獗容此徒。其魁拥巨万,抱妾衣玑 珠。不逞亡赖儿,百十行与俱;诣市任颐指,攫取蔑敢呼。沿巷有猦 母,叩头牵人襦;不避司隶仗,反骂司阍奴。道逢谨趋让,诸公正当 途"。(茗斋集)

京师乞丐,谓之"顶沙锅",乞食食尽,戴于首以为冠,彼犹以手 持为劳也。隆冬冱寒,身无寸缕,行乞于市,仅以瓦片及菜叶遮其下 体而

书名:北平风俗类征下册 页码:240

柜熬粥一大锅供群丐食用, 以后都须还清。店钱每日仅铜元五枚。其中男女混杂,睡时都不敢脱 鞋,因为如果脱鞋在炕下,次日便会给无鞋阶级穿了去。就是衣服也 都不敢脱的。据查全北平有这种火房子九处之多。这也是温暖的江南 所未曾前闻的。

(六)歌曲的传授:丐头所传授给丐徒的,不但祇教他们怎样拼 命求乞,同时也要教授各种歌曲,把所有的吉利语编成歌谣雅曲,日 夜练习,有腔有调。触景生情,临机应变。抱定"先礼后兵"的主义。 如果逢到一毛不拔的经济仁兄,丐流便改换词锋,狂放诔词,使听者 自感乏趣为止。兹将普遍的歌词列下。(甲)祝福的:"乌龟上门来, 老板大发财"。"太太给我两个钱,太太长寿万万年"。"老爷大发慈心, 今年获利千金"。"太太施恩,抱子抱孙"。(乙)讽骂的:"不给我钱, 怎过今年?""不给财,我不来。剩下了钱买棺材!""你不给,我不 乞,看你子死急不急?"唱歌曲时,都须发出悲恻雄壮的声音,闻之

令人伤心,引起怜悯之心,自动的愿意布施。所以做喜事的人家逢到 此辈丐流光顾,谁也不愿拒付而受到丐流的谩骂呢。北平的乞丐,统 称其求乞生活为"做街"。盖此辈的职业门路都是在街头巷尾也。迩 来农村破产,乞丐増多,致使北平市上,郑元和大放悲声,伍子胥改 头换面。五花八门,奇形怪状。兹将各种乞丐做街的花样分列如下。

(一)排刀:这种乞丐手执长刀两把,袒胸力排,排时频频运气 作沉重之"哼"声。在庙会中或热闹

书名:北平风俗类征下册 页码:243

钱始去。

(十三)点凤头:乞丐在印堂中插进一支粗针,针尖顶住一只 粗碗,一面摆动一面唱着歌曲。(以上八种祇准向店家沿门乞钱)。

(十四)卖冻:这种都是北方乞丐利用他们无告的子女作为牟 利的活祭品。在天气寒冷时,让小儿赤身露体蹲 宿在摊贩的锅灶 中,藉以博取路人的怜惜心。此类小儿过惯了非人生活,居然也 能抵御寒威呢。此种祇准坐乞向路人求布施。

(十五)弄青蛇:北地苦寒,所养得活的都是一种小青蛇。蛇 丐背负一竹笼,中贮几条青蛇,沿门玩弄叫化。此类蛇丐深知蛇 性,又能代人家捉蛇,或售卖蛇皮蛇胆。庙会时便去捉水蛇卖给 信佛的老太太放生,次日又去水边捉回再卖,循环不已,获利颇 有可观。下列各种丐帮的叫化方式,都属残废乞丐的专利品,只 有他们可以享受"喊街"的权利。可是丐帮规定不准向店户住家 乞讨,祇可沿街叫喊,发出呜咽惨厉的叫声,使过路的行人发出 恻隐之心,慨然自动施舍。兹特分类如下。

(十六)日落西:双眼失明之瞎丐,手执棒点地而走,一面走 一面叫喊,以草帽乞钱。

(十七)摸光明:瞎丐在路上蹲着身,慢慢地移动脚步叫喊着 乞钱。

(十八)独眼龙:一眼失明的乞丐扶杖走着,冒充为"日落西", 其实仍可以看见路径。

(十九)翻太岁:手足全已残废的乞丐,浑身躺卧在污泥里滚 动哀号着,一路有丐伴跟随照应一切,并代收集金钱,此种乞丐 得钱最多。

(二十)看照壁:足部残废的乞丐,以布料扎着膝盖,并且包

书名:北平风俗类征下册 页码:248

循行辰至午。北货重,南货轻,方分道路持权衡; 前院鼓,后院钲,一闻便窜何其神。钲鼓声中百戏进,难拦大众如狂 兴。祇嫌市肆亵狎歌,都使金张儿女听。听不得,归宜亟,乱风还有 妖言贼。君不见布围悬画人首羊,招人来看飞头国,庙市何教如此极?"

(金台游学草) 逢三日土地庙市,逢七八日护国寺庙市,逢九十日隆福寺庙市。

(《京师地名对》注)

都门庙集有期,每旬三为土地庙,四为花儿市,五、六为白塔寺, 七、八为护国寺,九、十为隆福寺。别有依阳历之市集。一、四、七 则正阳门大街,二、五、八西珠市口,三、六、九花市大街,率于晚 间举行,所谓夜市也。此外则宣武门外有黑市,崇文门外有晓市,皆 市集之别开生面者。《京华春梦录》

时尚新谈逛庙诗:"逢期逛庙顾盼兮,三十六行色色齐,若遇人 丛挨挤处,留神扒手窃东西"。

庙市,俗呼庙会,旧京庙宇栉比,设市者居其半数,有年一开市 者,如正月之大钟寺,白云观,火神庙,黄寺,财神庙,雍和宫,东 岳庙,二月之太阳宫,三月之江南城隍庙,蟠桃宫,四月之万寿寺, 北顶,五月之卧佛寺,都城隍庙,南顶,六月之善果寺,中顶等是。 有月开数市者,土地庙,白塔寺,护国寺,隆福寺等是。每至市期, 商贾云集。月开数市

书名:北平风俗类征下册 页码:249

者,所售多系日用之品,如隆福寺之古玩旧书, 护国寺之藏香青果,白塔寺之木碗花草,土地庙之木器藤器,皆属特 有。年开一市者,所售多系耍货,如白云观之小漆佛,财神庙之纸元 宝,太阳宫之太阳糕,北顶之草帽花篮,城隍庙之莲花灯,大钟寺之 风车,游人每以购归为乐。故操上业者,无不利市三倍,今则略逊矣。 至于火神庙之珠宝文玩,尤喧腾人口,惟赝品充斥,非内家不敢一问 也。年开一市者,多有香会,如秧歌,少林,五虎,开路,太狮,少 狮、高跷,杠子,小车,中幡等是。俗误称庙会,或基于是。月开数 会者,亦设有杂耍场,惟未若前者之能称会耳。(旧都文物略)

倾倒污秽 京师溷藩,入者必酬以一钱,故当道中,人率便溺,妇女辈复倾

溺器于当衢,加之牛溲马勃,有增无减,以故重污叠秽,触处皆闻。 人家扫除之物,悉倾于门外,灶烬炉灰,瓷碎瓦屑,堆如山积,

街道高于屋者至有丈余,入门则循级而下,如落坑谷。(以上燕京杂 记)

京师人家,不惜五谷,城中人家,都无坑厕,其妇女溺器,清晨 辄倾门外沟眼中,而洗濯饭器之水亦入焉。(寒夜丛谈)

各街遍修厕所,不准随意便溺,街巷禁止倾倒秽物,备有车辆, 装载居民粪土,以摇铃为号,人皆便之。(京华百二竹枝词注)

小市 外城东有东小市,西有西小市,俱卖皮服椅桌玩器等物,而东市

皮服

书名:北平风俗类征下册 页码:259

庙市惟东城隆福,西城护国二寺,百货具陈,目迷五色,王公亦

复步行评玩。(藤阴杂记) 护国寺为西庙,每月七八日有庙市;隆福寺为东庙,九十日有庙

市;百货倶备,游人甚多,绝不礼佛。(燕都杂咏注)

京师隆福寺,每月九日,百货云集,谓之庙会。(妙香室丛话) 市肆 六五九

北平风俗类征 六六〇 都门杂咏东西庙云:"东西两庙最繁华,不数琳琅翡翠家,惟爱

人工卖春色,生香不断四时花"。注云:"东曰隆福寺,西曰护国寺"。

(同治都门纪略) 都门赘语护国寺诗云:"禅宫寂静拜如来,祇树园林利市开。少

妇新花插两鬓,知从护国寺中来"。又隆福寺诗云:"繁华艳说四牌楼, 东寺货全胜茂州。玩物适情随意有,淫人巧技是泥头"。注云:"谚云,

「茂州货全。」" 东西四牌楼之隆福护国两寺,月各得六日,为赶会期。届时商贾

麕集,珠玉锦绣,充牣其中,游人如入五都之市,目不暇接。豪富常 携小史往,谓之逛庙,值当意之物,一诺千金,不吝其偿。(侧帽余 谭)

都门打油歌东西庙诗云:"频来宝马与香车,翠袖纨襦尽大家; 看罢奇珍看书画,再来花厂买鲜花"。

西庙曰护国寺,在皇城西北,定府大街正西;东庙曰隆福寺,在 东四牌

书名:北平风俗类征下册 页码:262

原来是近日 新出的假玉斋。卖耗子药的说:「一包管保六个月,」卖首饰的说:「买 过的知道戴过的认得,露出铜色与我拿回来。」治瘤子的满面乱点石 灰面,买膏药的说:「小弟随标从镇江来,」卖烟袋的双手拧成麻花样, 治牙疼的拴上绳子愣往下摘,这边说:「狮子骆驼猴荷花莲蓬藕,每 件清钱三十六,」那边说:「要图结实买这个啊,」手举城砖打下来, 这一边纯钢的剪刀儿能打火,那一边绣花针尖尖相对扯不开,金回回 家膏药他驰名远,见同乐堂在西碑亭下摆着书戏本,近日他新添小画 想发财。他又见手艺堂蝈蝈葫芦厢嵌雕镂十分巧,他又见怯刘摆着个 破书摊子,又走至绸缎棚子内去打落,德昌号连忙让坐笑盈腮,拾翻 多会全未买,他又走至鱼盆上去卖呆,见估衣床子两旁列,因近日假

票子使殉不敢把头抬,联盛号的门面是磁器刘新修理,尽都是粗使的 客货言无二价有招牌,九庆堂他不敢进去,信步儿走进了永春花厂, 出花厂见聚文书坊曾秋谷在柜上发呆,往前行出了胡同来至狗市,四 牌楼吃饭,到家至早也有点灯一大后"。(摘录百本张子弟书)

隆福寺与护国寺,亘处东西城四牌楼之毗邻,即京人之所谓"东 庙""西庙"也。寺址各计五六亩,殿宇久毁,断垣废椽,烬余仅存。 京师故例,浮摊多附庙会,故商侩觅蝇头利者,竞趋是间,而以售卖 假骨董者为尤伙,破瓦碎铁,莫不签标秦汉。偶有珠玉玩饰之属,亦 惟碔砆乱玉,鱼

书名:北平风俗类征下册 页码:275

赶城

当日前门,上灯即闭,闭门之顷,行人车马,竞走飞驰,少迟即 不及入城矣。三更时即开门,然许入不许出,凡入城者名为倒赶城, 今则出入无禁,殊便行人。(以上京华百二竹枝词注)

都中昔日,城禁綦严,向夕即闭,各官除清之宗室亲贵外,皆居 外城,每夕三更后,惟正阳门启一次,以备各官入朝,而内城之偶留 于外者,即乘此时随入,俗谓之赶夜城,但许入而不许出,防宵遁也。

(新燕语)

香面摊 社会上有种生意,专卖夏天所带的香面子(近来连真的都不兴啦),

每在山场庙际儿,高支布棚去出摊,论他的东西,就是点儿粗香料(胚 子),摆着点子熊爪,死猴儿,净仗着流口辙,招的一般村姑村妇,围 了个风雨不透。

赶档子 赶档子并非说是赶庙会作买卖,是专说北京商界里一个最大的毛

病,不信我先说几个比方,可别抬死杠,有则有之,无则无之。譬如 面铺吧,不管各省各处,年头儿怎么样,只要北京没下雨,立刻他就 长钱,有这们个脾气儿没有?有,赶档子吗。再说洋货儿,只要听见 有轮船失事的信儿,立刻煤油,火柴,带烟卷儿,全都长钱(仿佛都 在这只船上)。譬如听说外国的织布机坏啦,马上买洋布就贵,只要 一嚷嚷要断屠,肉就六吊一斤(并没断)。以上这是净说听风儿长的

毛病,外带还有一个有长有落的毛病,也叫赶档子。

书名:北平风俗类征下册 页码:312

半文求不得,真如福薄枉烧香"。(见人事门) 祭宗祠

一岁货声:"门神咧,挂钱来,达子香盘",注云:"满人用以祭宗 祠"。(见腊月条)

登欢喜地 京城内外,凡寺庙墙壁,皆贴"登欢喜地"四字。(《京师地名对》注) 月光马 京师谓神像为神马儿,不敢斥言神也。月光马者,以纸为之,上

绘太阴星君,如菩萨像,下绘月宫,及捣药之玉兔,人立而执杵,藻 彩精制,金碧辉煌,市肆间多卖之者,长者七八尺,短者二三尺,顶 有二旗,作红绿色,或黄色,向月而供之,焚香行礼,祭毕,与千张 元宝等一并焚之。

门神 门神皆甲胄执戈,悬弧佩剑,或谓为神荼郁垒,或谓为秦琼敬德,

其实皆非也,但谓之门神可矣。夫门为五祀之首,并非邪神,都人神 之而不祀之,失其旨矣。

过会 过会者,乃京师游手扮作开路,中幡,杠箱,官儿,五虎棍,跨

花鼓钹,高跷秧歌,什不闲,耍坛子,耍狮子之类。如遇城隍出巡, 及各庙会等,随地演唱,观者如堵,最易生事,如遇金吾之贤者,则 出示禁之。(以上燕京岁时记)

过会:京乡游手,排演各当,行香走会,耗财买脸,匪豪民不能 为此。虽系游戏,中有武功甚深者,强于博弈,不必甚禁之,亦与民 同乐也。自妙峰山始,凡各庙宇,请则至。有中幡,花钹,挎鼓,杠 箱,狮

书名:国朝宫史(上) 页码:204

国朝宫史

一七八

畅对育,使珥笔而记者,仰窥敬天勤民之隐,与夫居所无逸之怀,则兹之焕然编帙者,固非同三都、两京,徒侈张光明神丽之观已也。今备载规制,厘爲六卷,就其径路相属者,联缀成帙。凡睿藻所及,各以其地,敬谨详登焉。

宫殿一

外朝

  皇城外围墙三千三百四丈三尺九寸,有天安、东安、西安、地安四门。又,天安门外东、西、南三面围墙四百七十一丈三尺六寸。正南门榜曰[大清门]。东爲长安左门,西爲长安右门,重建于乾隆十九年至二十五年。工竣,又增筑长安左门外围墙一百五十五丈,长安右门外围墙一百六十七丈五尺一寸。各设三座门。紫禁城内围墙一千六十八丈三尺二寸,其门凡四,曰午门、东华门、西华门、神武门。墙四角有重楼,墙外东、西、北三面守卫围房七百三十二间。护城河环绕于外,河水由地安门外西步梁桥下流入皇城,从地道经景山西门引入,环紫禁城至东西阙门止。门下地道相通,复东经太庙左垣,西由织女桥前绕社稷坛、端门、太庙会东来之水,过牛郎桥、天妃闸,从巽方出皇

书名:燕都叢考 页码:307

胡同集》:"仁寿坊,八铺。有府军后卫、隆福寺、仰山寺"。《明一统志》:"中城兵马司在仁寿坊。又有金吾右卫"。《万历沈志》云:"有灵境寺"。《坊巷胡同集》云:"仰山寺有前后街"。今俱无考。惟隆福寺尚存。每逢九、十日庙市如故。民国十九年,改用阳历,又增一、二两日。每旬有四日之庙会矣。

[二] 《顺天府志》:"宝泉局南作厂在钱粮胡同北,俗称钱粮局"。⑥嗣改为内城官医院,今为北平市卫生局。又:帛公第[府]在钱粮胡同,⑦帛公为怡贤亲王长[四]子宁良郡王讳

宏晈之后。⑧

[三] 《顺天府志》:"顺天学政衙门在扁担胡同之东。嘎嘎胡同,《八旗通志》作贾家胡

同"。《宸垣识略》:"一等襄勇伯第在嘎嘎胡同"。《顺天府志》:"嘉庆时,大学士明亮封襄

勇伯,后赠三等侯。又:棍公府在中剪子巷"。

[四] 《帝京景物略》:"成国公园有三堂,堂皆荫,高柳老榆也。左堂盘松数十株,右堂池三四亩,堂后一槐,四五百岁矣。树旁有台,台东有阁,榆柳夹而营之,中可以射。园曰适景,都人呼十景园也。又英国公张□赐第之堂,曲折东入[一高楼],南临街,北临深树,有亭立杂树中,海棠族而居。二石,奇质,元内府国镇也。上刻元年月,下刻元玺。台之望,古柴市也"。《顺天府志》:"什景园久废,其地犹沿旧称。张园今无考,以地近柴市,故附此"。《天咫偶闻》:"什[十]景花园一宅子⑨,粗有林亭,旧祀蝶仙为位二,蝶每岁一至,必于夏日雨后开霁时,所至恒在一石上,年年不爽,蝶黄白各一,纯素无华。黄者须端有硃,蝶不大而神采异常,每来时栖鸦皆惊起避之。祝之则集于掌上,云是明季王某夫妇同时殉难者所化也。居是宅者曾见长髯红袍者

书名:燕都叢考 页码:535

年建,正德年修。再东有火神庙。正月初庙会特甚。又厂西有真武殿,明万历年修,明内监所修葺。"《会典事例》:"康熙四十年,议琉璃亮瓦厂房屋例征地租,今改为按间收租,交大兴县征解户部,凡官员有力之家征银,贫穷小民准按季征钱。四十一年,议征钱者量免其半,只身贫寒之人,免征房租。仍以官地起租。雍正三年谕,嗣后止征地租,免其按间计檩,逐月输纳。"《藤阴杂记》:"厂东门内一宅,相传王渔洋曾寓,手植藤花尚存。近程鱼门晋芳移居,以诗寄袁太史枚,有"势家歇马评珍玩,冷客摊前问故书"之句。笑曰:"此必琉璃厂也"。"《孙渊如年谱》:"岁己酉,居琉璃厂校刊《晏子春秋》,高丽使臣朴齐家为书问字堂额。"《洪北江年谱》:"乾隆五十四年二月,应礼部试,居孙君星衍琉璃厂寓斋。"《复初斋诗集》自注:"乾隆癸巳,開四库馆,即于翰林院藏书之所分三处,凡内府秘书发出到院为一处,院中旧藏《永乐大典》,内有摘抄成卷,汇编成部者为一处,各省采进民间藏书为一处。每日清晨,诸臣入院,设大厨,供茶饭。午后归寓,各以所校阅某书应考某典,详列书目,至琉璃厂书肆访之。是时,江浙书贾奔辏辇下,书坊以五柳居、文粹堂为最。"李文藻《琉璃厂书肆纪略》:"厂东西可二里许,厂东书肆凡二十家,中有二酉堂,或曰前明即有之,谓之老二酉。其略有旧书者惟京兆堂、积秀堂二家。又西而南转沙土园北口路西有文粹堂,肆贾谢姓,颇深于书。又北转至正街,有桥,桥居厂中间,北与窑对,桥以东街略狭,多参以卖眼镜、烟筒、日用杂物者;桥西街阔,书肆外惟古[骨]董、法帖、装潢、字画、镌刻碑版耳。桥西卖书者,十[才]七家。②五柳居在路北,旧书甚多,多璜川吴舍人企晋家藏书。又西为延庆堂,肆贾韦姓,颇晓事,而好持高价,有曹揀亭家书数十部,多宋刊本。又西为厂西门,门外无鬻书者。"《顺天府志》:"案:琉璃厂书肆,盖盛自雍、乾以后。李氏所举诸

书名:大清畿辅先哲传 中册 页码:40

犹古也,神所凭依,故称主,诸神一主何谊也?六神何昉也?盖世人不知宅祀中溜,而以贪迷妄诬创为财、福二神,共门、户、井、灶而为六也;其尤妄之妄者,竟指狐、蛇以当之。孔子云:富贵在天。岂媚神所可致?神聪明正直而壹者也,岂能私财货以与人?福善祸淫,固上下神祇之所同也,岂有专司福人而不祸人者?即或有之,又岂违礼渎祀所能邀也?况古先王为生民而索鬼神,备法物以享百灵,至猫、虎、昆虫之神而不遗焉,岂其有忽于财、福,而不如后人之博物也?其不经甚矣。贤如焕文而元朔至天地前叩首,家宅有六位共主之拜,法干即不拜天地,亦未免五祀元旦一袷,仆窃为二贤不取。吾侪穷处茅檐,非有生民政事之任、宗庙会同之举、国邑边疆之务;止此修齐学教之责,其修齐学教又止此冠、昏、丧、祭数事。恃契渎聒,伏惟垂裁。

崇文颀身直立,不倚几,庄而和,见人谦抑,善谭论。晚交李塨,雅期以远大,与

颜元并为忘年交。年七十五,无疾而卒,面如生。元、塨皆往吊,哭之甚哀。元为状其行曰:吾当恭庄时,辄思刘焕章不置也。

其时,蠡又有王绍武、张纶、王之臣、李翼公。李翼公之母,清初被掠至辽阳,翼

公入辽百计求之归。李塨闻而过之,赠以诗曰:匹马风沙路,来过孝子堂。客年传庾愍,今日见王祥。泔水三牲馔,鲍圩百岁觞。萱帷梦里笑,不复在辽阳。王之臣,康熙五十二年进士,出相国王换门下。王换将以李塨学行荐于朝,遣之臣来致意,塨属为力辞。张纶尝与李塨共订《《周易传注》》。王绍武以孝友著称,其卒也,李塨哭之哀,曰:又亡一善人矣。

书名:清宫词 页码:60

寸,有龙头、凤尾诸名。在池内游人以饵饲之,皆作队唼喋。

一阵东风响鸽铃,春宵酒力未曾醒。乐声忽奏和鸾曲,柳宿宫中添两星。

京师养鸽者,尾际以铃缀之,朝日初升,鸽乍放天际,铃声悠扬飘忽,内城尤多。文宗尝纳二宫人,翌日御试翰詹,以白诗柳宿宫中添两星命题,无有知其旨者。

春深太液漾波纹,楝子开时暖日熏。昨午膳房宜索脍,黄花鱼好进崇文。

御膳房,内务府主之。每年三月,崇文门呈进黄花鱼,即石首鱼。

窄袖修裾别样娇,珠钗一串压双翘。承恩自有如花貌,不向春风斗舞腰。

宫妆皆窄袖长袍,不着裙髻,梳横长式,腰直立不喜婀娜,国俗如此。

蓬门小苑报花开,恰好妆成应诏催。佯对至尊含笑问,寿宁宫里跪安来。

寿宁宫为皇太后所居,每晨后妃均往候起居,谓之跪安。

画船箫鼓按歌声,竞渡波间作队行。夹岸旌旗红照水,衣香人影不分明。

清盛时,每于海甸等处为龙舟水嬉诸戏。

彩旗八宝焕珠光,浴佛新开内道场。昨夜慈宁亲诏下,妙高峰里进头香。

京师西山亦名妙高峰,上有天仙圣母庙,每年四月朔日开庙会,孝钦曾为穆宗祈痘于此。先期预诏庙祝,必俟宫中进香后始行开庙,谓之头香。

紫册黄封选罢时,垂帘日久思含饴。大婚典礼期将近,少府传宣进四司。

书名:道咸以来朝野杂记 页码:102

内城人游踪罕至,闻是日有演剧献神者,所谓野台子也。

东便门外运河二闸之游,夏季最盛。大抵自端阳节为始,至七月十五日,逐日游人不绝,或买舟,或包船往游。如偕眷或携伎,则必包船一二支,一自乘者,一作火食船,不如此,不足以示富且有,排场也。

六月初一日,中顶庙会,在丰台左近草桥村。此庙与十里河关帝庙,后因香火不盛,故鲜有人知者。

初六日,宣武门外护城河洗象。当年此日游人士女极多,后以象房无象,故罢此举。同日,彰义门内善果寺晾经会,宣南士人有往游者。闻是日禁止妇女参观。【洗象,会典自顺康时已然。见王渔洋诗。】

七月十五日,平则门外钓鱼台看河灯。各大刹烧法船给孤。

江南城隍庙开庙,作中元节。街市买纸扎荷花灯,供儿童玩具,争奇炫胜,有大至七八尺者,飘扬市廛,人多注目。

八月初三日,崇文门外灶君庙祀神。所往者多庖丁,未闻有士人游览者。

九月重阳日,游法藏寺,登塔眺远。寺在左安门内,后寺圮,惟塔独存。又有天宁寺登高之游。寺在彰义门外。又有往东郊【齐化门外。】、★北郊【德胜门外。】外土城上【皆辽之故城基。】登高、吃烤肉、饮白酒为助兴者,以西郊钓鱼台之游人为盛。盖以有走车马之剧,是时秋气晴爽,正宜走赛也。

庙会赛车马之戏,自正月至此截止。中国走马技术,与欧洲赛马不同,固皆以速度为上选,中国人策马,以走为贵,改步即为劣。凡跑与搂【四蹄齐起谓之搂。】,最下等者皆为改步,无论马道长短,以

书名:道咸以来朝野杂记 页码:101

赛神之所,然多年不闻有演戏之举。是日上冢以伎女为盛,多着素服,亦悼其同类意也。有痛哭欲绝者。但所吊者,或百年外之人,或数十年前者,绝不相识也。

四月初一至十五日,为京西妙峰山碧霞元君祠开庙之期。凡京城士女商贾,多往进香,远至数百里者,亦年例前往,且有徒步之众,结队前往,不惮劳也。庙期以初八日为正期。西直门外万寿寺、万仁宫【俗呼西顶。】,皆于是月初一日至十五日为庙会之期。万寿寺西垣外有走马场,但不甚修广,备一格而已。二十八日,北顶【亦元君之祠,忘其名。】会期,在德胜门外。京城东北百里外,有丫髻山,亦有碧霞元君祠,以四月十八日为进香正日。年例:内务府请派员致祭,其仪似重于妙峰山,然名之彰著不若也。亦自初一日开始,至二十日止。地属怀柔县境。环京城四围,共有碧霞元君祠五,分东西南北中,惟东顶无闻。或曰即东直门外铁塔,似不确。庙中供肉身佛一尊,故老云建文帝化身也。

五月初一日,西城都城隍庙开放。宛平县城隍出巡,至都城隍庙相会见,此固荒诞无稽事。然沿街空巷,逐队而观,甚至有各种香会随之,谓之献神【如秧歌、高跷、五虎棍之类。】。又有舍身还愿者。都城隍庙至初十日止。当年百货毕陈,游人尤盛。崇文门外卧佛寺,自初一至初五日为开庙之期。永定门外南顶之游,在此半月之间,车水马龙,自天桥以南直达大沙子口【永定门外五里。】,茶棚林立。至赛马之场,设于永定门窵桥以南,长里许,车马竞赛,以此期为最长,直至初秋始罢。此两阅月夕阳西下时,每日必有习马术者柳阴洗马,致足乐也。十三日,相传为关帝诞辰,十里河关庙香火最盛,

书名:道咸以来朝野杂记 页码:100

立于阼阶】。北教场自安定门至德胜门之间,亦有走车赛马之会,北京马道,以此处为最长而平坦,赛马者以此会及五月间永定门外之会为盛。三十日,雍和宫番僧亦有打鬼散祟之俗,其例与黄寺相同,游人较黄寺尤众,但无走马场耳。

十五日,上元节,市廛订灯之期,正阳门外大街各肆皆争挂新灯【此事以糕点铺最注意。】。内城如西单牌楼、东安门大街、东四牌楼、地安门外鼓楼之前,各铺户皆争奇悬挂全部绘图灯【如全部《三国》《西游记》《水浒传》《聊斋》《绿牡丹》诸说部。】。庚子以前,衙署如工部、兵部、光禄寺等,皆于仪门以外、大门以内,遍挂纱壁灯,名为祀神。彼时隶役家皆殷富,每岁攒钱以为新年半月娱乐,至开印前期【在二十日前一二日。】,则一律收去矣。

二月初一日,太阳宫庙会,凡三日。宫在崇文门外南冈子,平日极为荒凉,一年只此三日,庙外有走马场,但往者不多耳。

三月初一至初五日,为东便门内南河沿蟠桃宫庙会。沿堤摊棚林立,百戏杂陈,自崇文门以东至此,三里之遥,车马喧阗,人烟杂遝,有清明上河风景。庙之西南亦有走马场,因季春风和日暖,往赛车马者较太阳宫为胜。

十五日至二十八日,为东岳庙开庙之期,较每月朔望为热闹,谓之诞辰会【俗呼担尘。】。盖东岳天齐大帝之附会。至二十七八末日,游人香客为最盛,出入朝阳门者,肩摩毂击也。

清明节,江南城隍庙开放。庙在虎坊桥之南,地名南下洼,其地多丛葬处,庙居其北。有戏台,为

书名:道咸以来朝野杂记 页码:99

广州将军。】之尊人,姓马佳氏。

钦差查办事件之不幸,未有如以下二案之甚者。陕甘总督乐斌因案被劾,于是派麟尚书【魁】、沈尚书【兆霖】查办。麟到兰州即病故,时甫得大学士十馀日【事在同治元年正月。】;沈亦于是年巡边,行至中途,被山洪暴发漂没。山西一案,派爱尚书【仁】、王侍郎【茂荫】查办。爱以年高劳瘁,故于中途;王亦未终其事,或言丁忧,或曰病殁,皆在同治元年。

夏历正月,自元旦起,所开庙会甚多。初一日,正阳门前关帝庙香火最盛,自五更即有香客前往烧香求福者,抵暮不绝。初二日,以广宁门外五显财神庙天未明即有候城者,终一日以千万人计,有借元宝之俗,发财后加倍还之。白云观,亦初一日开庙,至初八日祭星日,游人始盛,十八九两日为燕九节,游人最多之期,庙西垣外有走马场,半月之间,逐日比赛。【走马技术详于另记。】大钟寺,在德胜门外十里之遥,本名觉生寺,后院钟楼悬明永乐间所铸大钟,周身铸就《华严经》全部,一撞可抵数遍唪诵。庙期亦自元旦至十五日止,游人多郊外村民,当年甚盛。西直门内大街,有曹老公观,亦正月十五日以前庙期,盖国初曹化淳募捐所修者,故名。庚子前,殿宇皆圮,无人继修,故鲜有知者。惟琉璃厂厂甸之游,始终称盛。其庙会约分三期:庚子以前,重在窑厂及土地祠,今窑作辟为公园,多注意于火神庙;庚子后,移于香厂;不三数年,又移回原处,则遍于南新华街,棚摊林立,有一度最繁华。火神庙中玉器摊,尤炫奇争胜,贵族妇女及富商外贾多趋之,然当场成交者甚少,皆看定货色,庙期已过再交易。二十三日,安定门外黄寺番僧作打鬼之剧,即古之傩也。【乡人傩朝服而

白云观庙会

<正>白云观素来享有"全真十方丛林"、"北方第一大观"的盛誉,又是丘处机道长飞升的地方,自然引来大量信众。白云观庙会自元朝开始出现,逐渐形成规模,成为定制。每年正月初一到十九开庙,最初以敬香求神为主,十九日为丘处机道长诞辰,观内举行最隆重之典礼为之 

内蒙古宁城三座店村关帝庙会的重构与村落社会的认同

宁城三座店镇三座店村把清代曾有的传统的关帝庙会演变为当前的"正月十五元宵节关帝庙盛会",全村居民和周边村落的居民参与了这个从祭祀到狂欢的仪式化过程,这是从传统到现在"文化再生产"的过程。对于集体文化记忆的重构成为当前蒙古族和汉族杂居的三座店村村落文化的标识,显示了两个族群对于村落文化生态的构建和在21世纪初期对自有传统的重新认同。 

巴塘关帝庙:民族团结“大庙会

<正>巴塘县夏邛镇的孔打伙村有一座始建于清乾隆时期的关帝庙。随着"关帝信仰"在藏族地区的传播与本土化,并与当地社会和谐衔接,关帝庙成为当地藏汉民众社会生活的公共场所,体现了汉藏民间文化相互认同、包容共生。甘孜藏族自治州巴塘县,位于川西金沙江中游东岸的川、滇、藏三省区结合部,三面环山的巴塘县城,满目苍翠,国道318线纵贯县境,历来为汉藏东西交通的重镇。"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到了巴 

庙会与节日文化遗产传承——蓝田县真武庙中元节庙会调查报告

从某种程度上讲,传统节日文化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它是与传统的历法制度、季候制度,甚至传统宗教文化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它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退出就是十分正常的。但是,作为一种正在转型的文化传统,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具有什么样的内在关系,特别是像中元节这种与宗教文化具有密切关系的传统节日,和当代社会的民间宗教信仰具有什么关系,这是需要我们特别关注的问题。 

当代山西河津庙会初探

庙会是乡村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乡村社会的现实状况、认识乡村社会变迁的重要视点。从庙会的分布、内容、功能等方面对当代山西河津庙会进行考察,从祭祀神灵、参与主体、庙会内容等几个方面论述了当代庙会对传统的延续与演变。当代庙会在具有庙会的传统功能以外,由于时代的发展,被赋予了新的功能。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庙会环境研究

庙会是文化存在的一种形态,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它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有一定的渊源。在我国,有地方特色的庙会非常多,同时最近几年的庙会活动也在不断推进与复苏,不能将其遗忘,应当对其进行积极抢救、不断发掘庙会文化遗产。本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视野,以香山庙会为实例,结合大香山寺的保护工作,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盒庙会环境的相互关系。本文从四部分进行阐述:第一部分为绪论(第一章)明确了研究的背景、对象和视角,说明了相关概念以及研究目的和意义,确定了研究内容及框架;第二部分为基础研究(第二章)概述了铜川市耀州区的区位环境、非遗现状及保护;第三部分为理论实例研究(第三、四章)首先分析了香山庙会的历史概况以及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及保护内容。其次对香山庙会环境的功能、建筑、景观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分析了物质文化遗产和庙会及其空间环境的关系;第四部分为对策研究(第五章)在上述理论研究基础上,探讨了香山庙会及其环境的保护措施,对庙会环境的保护与发展进行了阐述。本文以铜川香山庙会为例,通过对香山庙会的演变、现状、传承等,以及与庙会环境互相依存的共生关系的研究,提出保护与发展的措施,同时继续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 

安国药王庙庙会的类型及文化内涵

安国药王庙庙会使传统宗教庙会与当地药业经济得到了很好的结合,庙会的参加者有商户和四乡的民众,庙会期间不仅有丰富的游艺活动,而且伴随着药材、医药保健品交流活动。不仅使民间文化、民间艺术得到了很好的传承,而且也促进了地方经济、贸易的发展。 

庙会献戏与村民生活的表达——以安国药王庙会为个案

作为村落社会中"非常"态的生活事件,庙会及献戏活动更多表现为参与者对生活体悟和理解的表达。对村民来说,庙会献戏也许并非"非常"态生活的唯一表达,但对于庙会献戏来说,生活现场却是其存在的根本依据。可以说,没有合适的生活现场,就不会有庙会及献戏活动,所以我们要理解庙会献戏就必须回归到参与者的生活现场,解读村民基于生活体悟赋予献戏的多重意义,也许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庙会献戏与村民生活之间的内在关系。 

日本新公布的北京白云观庙会照片档案解读

<正>2019年2月,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将所藏华北株式会社(1939~1945)在日军侵华时期拍摄的华北地区照片档案资料数据,在网上全部公开,名为《华北交通写真》。1其中有20余张北京白云观的照片档案。主要是白云观道教民俗庙会的照片,也有少量反映白云观道教活动的影像。北京白云观照片可以在该档案数据库中按名称进行检索。2照片档案在图片上方分为四格:原板编号、拍摄场所、文字说明、摄影年月(日本昭和纪年)及摄影师姓氏(名章或手写)。每幅照片都有编号。下面以档案中一幅白云观道教晒经活动的照片为例来说明。(图1) 

燕九节与白云观庙会

<正>农历正月十九是京城旧时的"燕九节"。燕九,也叫"筵九"、"宴九"、"烟九"、"淹九",是继正月十五元宵节之后,春节的最后一个重要节日活动了。届时,人们纷纷来到西便门外的白云观,焚香祈福,以求新岁安康。清人庞垲在描述当时燕九活动时写道:"白云观与禁城连,燕九人多曲巷填。"过去,燕九这几天上至王公贵人下至平民百姓几乎是倾城而趋。 

民国时期河南百泉庙会市场初探

明朝初期百泉庙会开始兴起,清朝初期百泉庙会市场开始以药材作为其主要的交易商品。民国时期百泉庙会兼有基层市场和药材集散中间市场的双重职能,这种典型的庙会市场特征在庙会的会期安排、组织结构、市场布局、交易品种、交易方式等方面均有所反映。百泉庙会市场的兴盛带动了周边乡村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增强了农民的商品市场意识,扩大了跨省域之间的贸易往来。总之,百泉庙会市场是河南区域市场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在近代河南市场网络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京城昔年独特的庙会

<正>"庙会"一词,《汉语大词典》释义为:"设在寺庙内或附近的集市,在节日或规定日期举行。"昔年,北京的春节风俗,无不言及厂甸、雍和宫、东岳庙、大钟寺、白云观、五显财神庙、正阳门关帝庙等庙会。老北京的庙会要说老北京人没出过城的大有人在,没有逛过庙会的却不多。当年京城的庙会以白云观、大钟寺、东岳庙等最为著名。游人"烧香,纵情宴玩",尤其 

日本新公布的北京白云观庙会照片档案解读

<正>2019年2月,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将所藏华北株式会社(1939~1945)在日军侵华时期拍摄的华北地区照片档案资料数据,在网上全部公开,名为《华北交通写真》。1其中有20余张北京白云观的照片档案。主要是白云观道教民俗庙会的照片,也有少量反映白云观道教活动的影像。北京白云观照片可以在该档案数据库中按名称进行检索。2照片档案在图片上方分为四格:原板编号、拍摄场所、文字说明、摄影年月(日本昭和纪年)及摄影师姓氏(名章或手写)。每幅照片都有编号。下面以档案中一幅白云观道教晒经活动的照片为例来说明。(图1) 

燕九节与白云观庙会

<正>农历正月十九是京城旧时的"燕九节"。燕九,也叫"筵九"、"宴九"、"烟九"、"淹九",是继正月十五元宵节之后,春节的最后一个重要节日活动了。届时,人们纷纷来到西便门外的白云观,焚香祈福,以求新岁安康。清人庞垲在描述当时燕九活动时写道:"白云观与禁城连,燕九人多曲巷填。"过去,燕九这几天上至王公贵人下至平民百姓几乎是倾城而趋。 

论杨钟羲《雪桥诗话》中的北京庙会民俗

<正>庙会,俗称庙市,它往往与佛教、道教的宗教活动结合起来进行。清代庙会,最富有北京的民俗特色。北京的庙会民俗在《雪桥诗话》是如何体现的呢?《雪桥诗话》对北京庙会的历史、文化内涵是如何解读的呢?一、《雪桥诗话》对北京庙会历史和文化内涵的解读 

白云观庙会

<正>白云观素来享有"全真十方丛林"、"北方第一大观"的盛誉,又是丘处机道长飞升的地方,自然引来大量信众。白云观庙会自元朝开始出现,逐渐形成规模,成为定制。每年正月初一到十九开庙,最初以敬香求神为主,十九日为丘处机道长诞辰,观内举行最隆重之典礼为之 

湖南敖山庙会:传承千年的乡村民俗文化

<正>庙会在我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庙会是以特定的庙宇或人物以及特定的历史原因为依托,于每年特定的时期在庙宇或附近举办的一种公共活动,由当地民众共同参与。它体现了人民群众的精神信仰,映照着人们物质与精神生活的步履印迹,既是乡村公共生活的载体,也是乡村公共生活的缩影。 

忆厂甸,议庙会

<正>农历辛丑岁末,壬寅岁首,一年一度的春节又要到了。我起小儿读书在厂甸,小学在汇文五小(后改名沙土园小学),中学就读师大附中,因而对厂甸比较熟悉。我就聊点早年间的厂甸庙会吧,忆中有议,虽是一个老北京的一孔之见,或许也能为今天的北京文创建设提供点资料参考。厂甸,以街区为名的庙会庙会嘛,以庙开市(或庙外沿街),自然是以寺庙为名,如京城的白塔寺庙会、白云观庙会、 

山西革命根据地庙会考查——兼论根据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庙会是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民俗事象,具有信仰、娱乐、商贸及交往等功能。随着山西革命根据地建立巩固和扩大,革命根据地政权的社会组织和动员能力也不断增强。在这期间,作为传统文化代表的庙会也经历了自发存在到政府力促恢复再到不断被改造的过程。革命根据地政权在延续传统的同时,赋予庙会以新的功能。这一过程表明了根据地政权对传统文化既传承又不断创新。 

村落庙会中女性弟子的信仰空间与身份认同——以甘肃永登县D村六月六庙会为个案

村落庙会主要是当地村民自发组织、面向广大民众、具有明确周期性并体现村民日常生活状况的民俗事象。研究从女性这一主体切入,剖析民间信仰仪式在展演过程中女性"弟子"①的主体性。针对女性弟子的个案调查展开分析,由个体过渡到团体,分析女性在庙会信仰空间中的自我身份认同。由"俗"入"民",经由庙会这种民俗事象的调查进入女性信仰空间进行研究,将日常生活中经常被孤立的、静态化的女性形象拉回到大众视野,重新审视女性的地位与力量。 

走向善治:城市庙会的现代转型——基于广州南海神庙波罗诞的观察

依托南海神庙举办的波罗诞庙会是岭南地区历史最为悠久、最富影响力,承载广府文化"遗产性记忆"的民间庙会。21世纪10年代,南海神庙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国家4A级旅游景区;波罗诞也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经过多年的精心运作与培育,波罗诞已成为岭南地区大型民俗节庆活动的知名品牌。它的再兴是民俗传统活化的一种典范,展示了以传统庙会为代表的民俗文化在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中的可持续发展之道。本研究基于对南海神庙波罗诞的持续观察,考察在现代化转型过程中波罗诞庙会如何在"传统"与"现代"间取得动态平衡,步入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的社会善治,并走向城市民俗文化的自我治理和延续生长。 

蒋祖馨钢琴组曲《庙会》的演奏技法分析

钢琴艺术大师蒋祖馨先生及其许多作品被人们高度赞誉,其是中国钢琴艺术的灵魂。研究蒋祖馨先生作品的内涵和艺术风格,就是发扬和传承艺术家的伟大创作精神和艺术灵魂,并推动民族音乐文化的进步与繁荣,最终为艺术事业贡献力量。 

流变与开发:基于文化空间生产理论的城市传统节庆研究——以晋祠庙会为例

该文以目前学界研究对传统节庆中的民族节庆讨论较多而对城市传统节庆的着墨相对较少为研究背景,首先阐释了选取庙会作为城市传统节庆研究的代表性和目前学界普遍使用的"文化空间生产理论"的研究范式,然后总结出在文化空间生产中起主导性作用的政府、关键性作用的市场、主体性作用的民众和基础性作用的文化4个方面的具体分析视角,并用这些视角分析了晋祠庙会流变的原因以及现存的问题。最后,依据上述4个方面提出了完善政府服务职能、促进精细化发展、提高民众参与度以及实现文化再生产的开发建议,希望可以"以小见大",通过这一个庙会的分析为城市传统节庆活动提供参考。 

九华山庙会民俗体育文化发展路径选择

文章分析了庙会中的民俗体育文化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指出九华山庙会民俗体育文化发展的失根、庸俗化、附庸化等问题,提出发展九华山庙会民俗体育文化应从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搭建平台、培养传承人、提高文化自觉等方面着手。 

武当庙会

<正>庙会流行于中国广大地区,是中国民间宗教及岁时的风俗,也是我国集市贸易形式之一。中国古代"日中为市",进行集市贸易。至南北朝时,统治者信仰佛教,大造寺庙,菩萨诞辰、佛像开光之类的盛会乃应运而生,小商小贩们看到烧香拜佛者多,在庙外摆起各式小摊赚钱,渐渐地成为定期活动,百货云集,遂成庙会庙会是把寺庙的节日变成了地方性的节日, 

内蒙古宁城三座店村关帝庙会的重构与村落社会的认同

宁城三座店镇三座店村把清代曾有的传统的关帝庙会演变为当前的"正月十五元宵节关帝庙盛会",全村居民和周边村落的居民参与了这个从祭祀到狂欢的仪式化过程,这是从传统到现在"文化再生产"的过程。对于集体文化记忆的重构成为当前蒙古族和汉族杂居的三座店村村落文化的标识,显示了两个族群对于村落文化生态的构建和在21世纪初期对自有传统的重新认同。 

上党庙会书艺人的市场竞争及生存策略

上党地区的"庙会书"是一种在民间信仰活动中表演的说唱艺术,依据表演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地摊书、搭棚书、舞台书等。庙会书具有一套完整而稳定的仪式程序和说唱结构,考察整个订书流程,可以发现说唱市场呈现为三种基本关系:以香客信任为基础的还愿交换关系、以庙宇经济为核心的集体供养关系、以村落共同体为主体的商业雇佣关系。其中,说书艺人作为庙会活动中的文化主体与经济主体,运用"垫话技巧""班主轮动制度""线上社交圈"等方式最大限度地增加个人收入。从民间曲艺的市场化过程可以看出,礼俗社会是维持仪式性说唱神圣感的基础要素,而艺人缘际成为曲艺展演生活化的变量,两者在民间"行好"的行动逻辑中维持着动态的平衡关系。 

秩序、迷信与民生:民国时期庙会形象建构的三重变奏(1912—1937)

庙会作为一项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活动,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价值内涵和空间结构。民国时期,因王朝祀典的废除,庙会空间失去了可供依存的制度保障,而科学主义和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让精英阶层的禁庙舆论迅速扩散开来。在庙会存废的时代背景下,北洋政府从现实角度出发,对庙会的取缔聚焦于世俗空间内的秩序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兼顾民生的考量。南京国民政府则从构建现代民族国家的愿景出发,将宗教空间视为传统迷信思想存续的重要载体和民众精神亟须袪魅的外在表征而大张挞伐,因而不可避免对民生造成较大影响。纵观这一时期,政府和民间围绕庙会存废展开了旷日持久的博弈,秩序、迷信与民生成为双方的主导性话语,亦是庙会形象建构的三个主要面相。 

文旅融合背景下商丘火神台庙会发展研究

庙会是融宗教、艺术、民俗、经贸和游乐等为一体的社会文化现象,其文化性、参与性与体验性受到游客的喜爱。商丘火神台庙会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但庙会的旅游开发尚处于初级阶段,存在文化内涵不丰富、娱乐体验项目缺乏、特色产品开发不到位等问题。在文旅融合发展大背景下,融合庙会的文化与资源优势,文章提出商丘火神台庙会应深入挖掘文化元素、规范庙会秩序、打造特色旅游产品、增强居民参与等改进措施,以期推动商丘火神台庙会的繁荣发展。 

评《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

近年来,社会史研究领域成就突出,理论方法不断完善,优秀著作不断涌现。史学家的视野更多地关注基层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赵世瑜教授的《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即采取社会史的研究方式,以贴近人民群众生活的庙会为研究的切入点,一方面介绍了庙会的功能、分布等基本情况,另一方面从庙会的视角出发探讨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社会问题。此外,该书亦注意借鉴和利用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诸如人类学、地理学和风俗学等。 

民俗叙事视角下的城隍庙会——基于陕西榆林鱼河城隍庙的田野考察

庙会文化是我国地方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因子,承载着老百姓对神灵的虔诚信仰。基于个案访谈、参与观察等田野调查法和文献资料搜集法,聚焦鱼河堡城隍庙的信仰仪式进行分析研究,以探求民间信仰及维护地方社会稳定的意义,使地方民俗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进一步加强对民间信仰文化载体的保护和拓展,完善庙会文化研究机制,增加传播渠道。 

泇运河庙会文化溯源

考察枣庄市泇运河庙会文化的发展概况,并对庙会文化的源头进行溯源研究,明确庙会文化的本质特征,揭示庙会文化由娱神到娱人的发展路径,以期为深化泇运河文化及其功能研究提供借鉴。 

乡村庙会治理:悖论与困境

作为乡村生活中一种公开的群体性信仰活动,庙会总是引发管理者的关注。从抗日战争背景下的根据地时期直至改革开放后,庙会既是开展农村工作的重要场合,也是管理的对象。庙会上的"热闹"要打破社会规范和秩序,因而常被视为"乱"的渊薮;同时热闹中又包含"红火"和活力,因此其又可以看作"治"的表征。这种"治—乱"悖论成为追求"去乱求治"的管理者面临的一个难题。庙会由于具有便利商贸、发展旅游、申报文化遗产等经济文化功能,因此常常成为地方政府看重的资源;但同时,其中的民间信仰活动又是政府试图规训的对象,这种矛盾使得地方政府常常摇摆于鼓励与取缔之间。在此悖论和困境之下出现的运动式治理,常常造成负面影响。为此,对乡村庙会的治理更应回归"治理"的本义。 

庙会民俗的认知范式研究——一种人类学视野中的华北乡村生活实践

人类学需要重新思考田野之外有关概念联想和认知的问题。在华北庙会的时空之中,真正可以体现出一种自然情境之下的认知范式的存在及相应的人自身内外平衡模式的发展。在庙会中的人、物和神之间的多种交叉互动中,人、物、神这三者构成了一种相互支撑的灵三角关系,并在各自的节点上有着一种概念范畴的自我分化和统合机制,由此而使得更大范围的地域联合与分化从概念范畴的意义上成为一种可能。而乡间庙会的活动本身,则无形中体现出了一种公共与私人领域、确定与不确定的生活以及寂静与热闹等基于人的一些最为基本认知范畴的实际摹本。 

甘肃通渭太白庙庙会文化研究

通渭太白庙始建于南宋,是诗仙李白的信仰祠庙。是当地群众追奠唐代大诗人李白的重要场所,亦是传播传统文化、弘扬民俗、继承并发展非物质文化精神文明的丰厚之地,对于净化人们心灵和通渭境内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太白庙庙会积淀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弘扬民族精神和传播民族文化。通渭太白庙庙会作为县域内最有名的庙会之一,2010年被列为定西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通渭太白庙是诗仙信仰和太白山神信仰相结合的祠庙。庙会上的祭祀活动、娱乐商贸活动丰富多彩,通渭小曲、影子腔等传统戏剧在庙会中得以传承和发展。祭祀活动中的醮祭仪式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中华传统文化通过庙会活动不断地延伸、继承和发展,深得民众喜爱。庙会是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研究太白庙庙会文化,了解太白庙庙会的功能及作用,继而探讨通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及开发利用情况。了解通渭地区乡村的精神文化生活,以及庙会期间富有特色、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动,以期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呼吁人们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服务地方发展。 

山西河曲海潮禅寺庙会文化记忆研究

如何让新时代的乡村庙会在政府与社会、精英与民众的互动中发挥积极作用,为乡村振兴构筑有效桥梁和纽带。需要我们全面挖掘、整理相关史料,结合田野调查,寻找典型案例,梳理乡村庙会的文化记忆及其传承规律,积极思考如何将丰富的庙会文化资源转化为引领乡村文化健康发展的动力。本文聚焦山西省河曲县海潮禅寺庙会记忆之场、庙会进香与庙会交流记忆等,力图挖掘和整理海潮禅寺庙会的文化记忆,梳理和总结庙会记忆图式及其背后历史承传的内在规律,为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社会文化传承,建构和谐地域社会共同体提供智力支持。本研究共分三章:第一章主要研究河曲海潮禅寺庙宇空间。记忆场所是文化记忆研究的起点。本章从山西省河曲县的自然历史文化风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入手,探寻海潮禅寺庙宇空间布局特点、碑帖雕刻、僧人戒律;梳理海潮禅寺从蒙古族“鞑姑姑”“蒙姑姑”建寺,后来历任蒙汉住持修缮扩建、苦心经营的历史记忆;挖掘海潮禅寺记忆之场的独特性,突显海潮禅寺文化记忆的民族交融与团结,为深入研究海潮禅寺庙会的灵验记忆和流动记忆提供坐标和语境。第二章主要研究海潮禅寺灵验记忆。主要呈现海潮禅寺庙会的由来和禅寺内部的神圣记忆;展现万人会和水陆龙华会的... 

山西晋祠庙会中的民间信仰与民俗艺术研究

庙会作为一种群体性的信仰活动是从中国农耕文明发展过程中孕育而生的,民间信仰与民俗艺术是庙会不可分割的两部分,二者共同构成了庙会活动的文化内涵。本文以流行于山西太原地区的晋祠庙会为研究对象,探究其庙会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信仰变迁与产生功能相关问题,晋祠庙会在形成之前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的祠堂,之后转变为以祭祀圣母寿辰为主旨的庙会,最后因新时期的晋祠成为山西地区著名的旅游景点,自然而然晋祠庙会就成为了旅游景点的“附属品”。而晋祠在历史中的这些变化,一方面是随着信仰的转变进而发生改变的,另一方面,更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在社会大背景影响之下的结果。尽管晋祠庙会是作为庙会的个案进行研究的,但是通过它的变化,让我们看到的是中国社会文化的缩影,这既是社会变革下的影响,也是社会文化转型的需要。同时,围绕着晋祠庙会的诸多方面都与艺术产生着天然的联系,作为庙会载体的庙宇圣母殿、水母楼、水镜台、献殿是我国宋代、明代以及金代的建筑艺术,作为庙会信仰对象的圣母娘娘与水母娘娘是我国宋代与明代的雕塑艺术,除此之外,作为仪式活动中的各类艺术表演更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间传统艺术,可以说围绕着晋祠庙会处处都闪烁着艺术的光辉... 

从“寺”到“市”:吉林北山庙会市贸活动调查

庙会,作为一种季节性、地域性很强的商业贸易活动,在我国工商业历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庙会的出现不仅推动了当地信仰民俗的交流发展,而且促进了寺庙周围经济市贸的繁荣。吉林北山庙会作为东北地区颇为重要的庙会,每年在吸引大量游人香客前来游览祭祀的同时,还吸引了众多商户摊贩前来摆摊售卖,由此形成了颇具规模的市贸活动。经过三百多年的发展,北山庙会已经形成了固定的六大商圈,并形成了具有地域性、传承性、时代性的民俗交易盛会。系统地梳理并分析吉林北山庙会市贸活动的历史、演化及特征,不仅有利于带动完善地方民俗研究,而且有利于推动北山庙会市贸活动的发展繁荣。 

庙会传承研究综述(2005—2019年)

以"庙会传承"为主题词搜索选取中国知网2005—2019年的研究论文进行分析,发现对"庙会传承"的研究主要从"功能与机制""传承对象""传承主体"的角度进行,具有以个案研究为主、当代性、反思性与实用性的特点,但还存在研究视角不够宽广、思考不够深入、类型研究或比较研究较少的缺陷。未来,在进行个案调查的基础上,对庙会的传承进行多学科理论视角的考察或进行跨地域、跨类型的比较研究应是学者努力的方向。 

生殖崇拜对太昊陵庙会音乐文化的建构

河南淮阳太昊陵庙会是以祭祀"人祖"伏羲、女娲为核心的盛会,集信仰、休闲、商贸于一体,日积月累形成"祈福祭祖、求子还愿"等仪式活动。在广阔的庙会活动场域中,多处彰显了两性对峙、两性融合、两性置换等现象,而且这些表象背后又隐匿着诸多的地方性思维,是"局内人"生殖崇拜、祖先崇拜、神灵崇拜等观念的集中体现。同时在两性的对峙、融合、置换的过程中,性别身份的选择又体现了仪式音声对社会性别的解构与重构。 

记忆中的蒲塘庙会

<正>每年农历的三月二十六每年农历的三月二十六,是我们这儿一年一度的"蒲塘庙会",巧合的是,我爸爸的生日也是这一天我爸爸的生日也是这一天。一早,爸爸带着我们一家去蒲塘街上看庙会。风和日丽,刚到街口,耳边便传来一阵隐隐约约的锣鼓声,我循声望去,发现蒲塘庙会开始了!穿过拥挤的人群,我首先看见两位身穿黄袍的叔叔走在最前面, 

清末民初晋东南庙会研究

庙会起源于祭祀,是早期民众从神灵崇拜中而产生的。晋东南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悠久浓郁的历史文化孕育了多种形式的庙会样态。清末民初时期,由于闭塞交通,外来文化对之侵染较小,依然保持明清时期的庙会特色。尤其在长期的自然灾害的影响下,晋东南民众更加寄希望于神灵依托,通过举办庙会祭祀来表达诉求,得到心灵的慰藉,因此庙会盛况依旧。近代以来商品经济的发展,晋东南地区的庙会文化进一步发展,在自然因素以及社会因素的交互作用下,逐步形成了封闭与开放并存的的庙会文化。同时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庙会的经济功能日益彰显,成为重要的商品交易场所,有的甚至成为专门的集市。通过庙会进行的商品交易将农民、手工业者、管理者连接在一起,一方面满足了闭塞山村的物质需求;另一方面强化了晋东南乡村的乡约制度。另外,庙会还是重要的娱乐场所,庙会的娱乐活动让村民心理压力的释放,进行全民的狂欢。总之,这一时期的庙会活动大大加强了乡村区域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经济相互融通,展现这一时期乡村社会的发展与演变。 

D村民间信仰体系、功能及其特征研究

民间信仰根植于不同区域地理环境、社会文化系统、群体日常生活及生计方式,包含着人们对人、事、社会、世界的独特理解与丰富内涵,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永登县D村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河西走廊东段,地处西北农牧交错带上,自古就是多民族流动、聚居区域,经过长期的历史过程,形成蕴含多元文化的地方民间信仰体系。论文综合运用民族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研究方法,特别是民族志影像研究,系统收集整理相关研究资料与文献,在对D村庙会的组织过程、仪式展演等方面进行民族志影像拍摄实践的同时,对D村民间信仰文化体系展开深入研究,阐释D村民间信仰文化体系的形成要素、分类及生成逻辑,总结该地区民间信仰的功能、作用、特征,最后提出研究结论。论文还讨论了不同主体面对摄影机时的表演、摄影机镜头下仪式过程的展现与偏移,拍摄者与被拍摄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民族志影像对民间信仰的传承、演变的作用等问题。通过研究可以看出,D村的民间信仰体系以地区创生性民间信仰、佛教神灵、道教神灵及民间杂神的融合为主要信仰内容,具有一定的松散性,同时在村民群体精神世界中具有逻辑性、等级性和功能性等特征。论文指出民间信仰为民族文化交融共生提供了场域,并在信仰... 

组织者视角下节庆旅游吸引物的符号化生产——以广府庙会为例

旅游吸引物兼具客观和符号的双重属性。节庆既是一种文化活动,又是重要的旅游吸引物。本文从符号学视角出发,采用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方法,以广州广府庙会为研究对象,探讨组织者视角下的节庆旅游吸引物的符号化生产机制。研究发现,节庆吸引力、节庆的组织管理、节庆的策划理念和节庆场景构成节庆旅游吸引物符号化生产的基础、路径、思路和内容。具体而言,节庆组织者基于对节庆吸引力的理解,通过调动多部门的工作积极性,建立清晰的组织结构,组织和管理符号生产所需的各种资源,秉承弘扬传统文化、注重文化创新、紧跟国家战略、顺应时代潮流等多思路的策划理念,塑造了包含安全保障、节目表演、创意互动、美食小吃、商贸展销、人员服务、辅助设施和节庆氛围所构成的节庆场景,该场景浓缩了节庆文化内涵,其灵活多样、可塑性强,组织者可不断调整以形成节庆文化的独特性,从而增强游客的体验感。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乡村文化再生——以安徽省东至福主庙会为例

东至福主信仰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历史演绎的过程,其最终被民众接受并进入民众的日常生活是多方因素互动的结果。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语境中,东至福主庙会一方面延续着自身的民俗文化传统,另一方面在当代乡村文化再生中扮演着重要的文化角色,表现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乡村文化再生的重要文化资源与可能的实践路径。 

恭城庙会文化变迁与重构——以凤岩村为例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辨别哪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不能改变成为核心任务。本文选取凤岩村为案例地的原因在于作为瑶族传统村落,瑶族文化汉化严重。本文运用访谈法和参与式观察法对恭城凤岩庙会历史变迁的回顾以及庙会仪式活动进行描述,得出基于文化变迁视野下祭祀仪式建构、政治认同、风俗习惯及价值取向认同的重构的方法。这表明凤岩社会文化环境或自然环境发生的改变,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但祭祀活动体现的瑶族人地环境和谐的智慧、人人团结与互助的智慧没有发生变化。 

武当山非遗文化庙会在玉虚街举行

<正>3月14日(农历二月二),武当山非遗文化庙会在玉虚街举行。武当武术、武当道乐、龙狮表演等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特色非遗以及文旅新体验荟萃玉虚街,上万名游客及武当百姓置身体验这场武当文化盛宴。庙会活动以明朝永乐年间动工修建武当山时的"黄榜荣辉"传旨场景拉开序幕。届时,武当武术、武当道乐、武当"功,服秀"以及旱船、龙灯、舞狮、蚌壳舞等民俗文化活动分别在玉虚街不同街区分时间、分节点表演;武当真武修真宣纸图册、武当古装饰画、旅游笔记本、武当书签等旅游文创展,武当剑、葫芦雕刻、手工香包等武当传统手工艺术品展,武当道茶、武当道酒等武当名优特产展,汉服租赁、二次元游街等国风动漫,书画展以及全国各地的名小吃美食展,营造浓厚的庙会节日气氛;"福""禄" "寿" "喜" "财"卡通娃娃、"武当逍遥子" "高杆不倒翁"、武当神仙姐姐等极具特色的武当"网红"现场与游客互动;"时光隧道" "武当星空长廊" "我和我的祖国同窗",成为庙会的"网红"打卡点。活动现场,50多位网红达人组成的抖音团队,30多位武当自媒体通过抖音、腾讯微视、微信微视等媒体平台直播庙会盛况,引爆"5000万+"流量;同时,... 

传统庙会的运作机制、问题及其出路——以龙南杨太公会为重点的考察

庙会是地域性极强的民间文化,具有大众性狂欢色彩,其举办的形式与频率受多方面因素制约。庙会活动的有序展开离不开组织者的分工合作、经费筹措与保障、活动载体与内容的更新变化等管理机制的正常运行。杨太公会是江西赣南客家家族式独特的民俗活动,也是村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举办了30多年,其长盛不衰的关键因素是基于客家人感恩报德心理价值取向及祈福求平安的信仰目标,有严密的组织管理体系与完善的运作机制。从办会主体上设置入会条件并使办会人员有序轮替,使杨太公会民俗文化得到传递;以"写硝"筹资及本金投标取息确保了充裕的办会经费支撑;吸引政府人员、专家学者、社会精英及年轻人的参与,呈现其包容与开放的姿态;多种文艺活动组合举办,走向公共文化服务的趋势满足了社会各层次的需求,利用自媒体的不断传播扩大了其文化影响力,这些都体现了家族式庙会文化传承与变迁的内在逻辑。在当下,庙会的举办面临着不少问题,其健康运行需多方面协调解决。 

越南传统庙会的历史源流及文化内涵

庙会是一种社会文化形式,在人类社会中产生和发展。在越南,庙会与乡村的发展紧密相连,是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越南,以种植水稻为生的农民,对季节的更替以及自然环境的变化无常产生畏惧心理,形成对自然和神灵的依托,而越南的传统庙会正好填补这一空缺。越南传统庙会含有礼节仪式和庙会活动双重要素,而这两种要素相互融合、互为补充,成为越南乡村文化独特的风景线。 

湘北庙会文化的现状与特点

庙会文化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民间文化形式,具有很强的民族性、地方性、娱乐性与世俗性特征。湘北地区庙会文化非常兴盛,发展历史源远流长,表演特点丰富多彩,地方特色非常鲜明,时代特征非常显著。湘北庙会还具有非常强烈的民族性特征,少数民族文化丰富。社会功能和经济价值,也非常强大与可观。 

论民间庙会与乡村文化振兴——以浙江省海宁市许村元帅庙会为例

党的十九大以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成为国家大政方针和各级党委政府的头等大事,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庙会也因势得到革新、发展。文章以海宁市许村元帅庙会为例,探析民间庙会与乡村文化振兴之间的联系。 

庙会的当代意义研究——以前童元宵行会为例

庙会文化是我国民族大众文化的一部分,它充分反映了农民群众长期积淀形成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心理态势。但是随着现代化进程,庙会文化在历史变革的过程中正面临着遗失的危险。"庙会"曾在千数百年间的商品交换和人民精神生活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庙会

<正>在2020年12月30日晚上,赵老师告诉我们明天上午要举办逛庙会活动,服装自行安排。一听到这消息,大家都欢呼起来。到了九点、九点半、十点、十点半……我兴奋得睡不着。一直到了十一点半,我才感到阵阵困意,进入了睡梦中。第二天一早我就醒了,穿上汉服、化好妆、吃完早饭、收拾好东西,去了学校。学校一楼的重点是心愿墙,二楼、三楼有跳蚤市场,三楼有民俗艺术,四楼是传统小吃街!大家做好了一切准备,待到九点广播一响,大家就"冲出"教室,开始第一届逛庙会活动。 

多主体视角下广府庙会的形象表征及差异

随着互联网发展,节事形象的表征主体日益丰富。现有关于旅游形象的研究多从主客视角出发,忽略了对媒介形象的考察。本文以广府庙会为案例,选取涉入群体的访谈材料和媒介文本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广府庙会的表征可划分为政策偏好、定位功能、产品策划、氛围环境及地点场所5个维度;主办方对广府庙会的表征可以看作官方建构的投射形象,参与者的表征是其对广府庙会的感知形象,投射形象与感知形象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媒介在主办方与参与者之间起到联结作用,媒介形象成为投射形象与感知形象之间的过渡形象。 

无庙不成村:清末民初晋北庙会密集性分布——以繁峙庙会为例

庙会记录着一个地区特有的民俗风情和生产生活,它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清末民初,庙会广泛流行于晋北地区,其中五台山脚下的繁峙最具代表性,该地庙会随农时而变,环集镇辐射,呈现出密集性分布特点。这一特点的形成与当地特殊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密不可分,在推动五台山佛教地方化、满足当地民众需求、传承地方文化等方面对晋北民众的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此外,密集分布的庙会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堵塞交通、污染环境、诱发治安问题等,所以地方政府要加强对传统庙会的引导和管理,使庙会的正功能得以充分发挥。 

淮北市庙会的功能演变与发展现状研究——以相山庙会为中心的考察

现代大型庙会已成为节事活动的重要类型。采用个案研究、文献调查、电话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探讨淮北庙会功能演变与发展现状。淮北庙会文脉久远,由古代宗教、政治与商贸功能演变为近现代宗教与政治功能弱化、商贸与文化功能增强,旅游与休闲功能则一直伴随庙会的发展;应改善环境,加强管理,强化庙会文化宣传推介与品牌建设,以扩大客源;协调庙会活动时间与双休日、法定节假日,以形成更多时间交集,将已失去吸引力的庙会庙会活动集中的城乡结合部迁移,以实现资源整合。 

老北京的春节庙会

<正>庙会是老北京的重要风俗景观,它依托寺庙进行集市贸易活动,是中国特色的宗教经济表现,体现了神圣的信仰空间与凡俗的人间生活空间相即不离。日常庙会满足着人们的生活消费需要,春节庙会则是庙会的精华,传统春节庙会人气的热闹、货物的丰盈、技艺的奇异,吸引着孩子与大人。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人们算着日子,盼着新年的庙会。 

运河庙会与民间艺术

<正>从大年初一到初五,通州运河文化庙会在运河文化广场举办,每天都是人挤人、人挨人,我去了好几趟愣是没逛够。我逛庙会特喜欢民间的那些老玩意儿、老物件和传统小吃,因为里边有我童年的记忆。庙会彰显悠悠底蕴记得小时候过年,通县新华大街的闸桥、万寿宫一带曾经举办过庙会庙会上有踩高跷的、划旱船的、抖空竹的、卖风车的、吹糖人的、拉洋片的、杂耍的、变戏法的、卖东西的,还有小人书摊。 

京城特色庙会二三事

<正>老北京庙会是京城春节最具年味儿且不可缺少的一道风景,它既有浓郁古老的民俗,又有民间宗教文化习俗。都城隍庙位于当年沟头城隍庙街路北(今复兴门内成方街),为元佑圣王灵应庙,后改为大都城隍庙,内供奉着守护北京城的城隍老爷。明代《燕都游览志》记载:"庙市者,以市于城西之都城隍庙而名也,西至庙, 

庙会

<正>"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我们的祖幅员辽阔,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在我的老家河北省平山县,就有在正月里举办庙会的习俗。听爷爷说,家乡的庙会从民国初期就有了,一直延续至今。它是农民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财源滚滚的重要形式,也是十里八乡文化交流,亲朋好友聚会的好机会。 

“文化空间”的构建及内涵——以北京东岳庙庙会为例

作为北京地区典型的文化空间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东岳庙庙会文化空间是物质的、有形的实物因素与非物质的、无形的精神因素的复杂结合体,尤以物质为依托,通过物质媒介或载体反映出了非物质性的精神、价值与意义,也是其他类型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没有的集文化活动、社会心理、信俗活动等于一体的复合型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章以北京东岳庙庙会为例,分析这个文化空间内物质与非物质因素的复杂的呼应互动关系,讨论北京东岳庙庙会文化空间的组成要素及其构建。 

从永年西调在仪式中的演出初探其在庙会中的作用——以北护驾村玄天大帝庙会的考察为例

永年西调是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地区孕育出的具有一百多年历史的地方戏曲剧种,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了永年地区最具地方特色的民族文化样式。永年西调自诞生以来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演员,他们来自民间,服务百姓,使西调艺术不断地发展丰富,为一方百姓带来了不可或缺的文化营养。本文主要介绍了永年西调的形成以及永年西调的剧种概况,并对本次考察地邯郸市永年区北护驾村玄天大帝庙的地理环境和神仙信仰等进行了阐述和分析,通过考察永年西调在玄天大帝庙会仪式中的演出活动,探索归纳出永年西调等民族艺术在宗教仪式中所具备的教育、娱乐及民族文化传承的作用。 

庙会上的烧烤

<正>小军、小丽和小明三人去逛庙会,他们在一个烧烤摊上每人买了5串烧烤。其中有5串烤羊肉、4串烤玉米、3串烤鸡翅、2串烤牛肉和1串烤鱼,而且他们每个人都吃了至少两种烧烤。已知:①三人都买了烤羊肉;②只有小丽买了烤牛肉,而且她买的烤羊肉最多;③有两人买了同样数量的烤玉米; 

正月里,逛庙会

<正>2021年正月,我们迎来了牛气冲天的新年。为了能让孩子们充分感受年味,全身心浸润在传统文化的魅力中,年级教研中心设计并开展了以"正月里来逛庙会"为主题,承接寒假作业,依托全课程读本和统编教材,融合语文、数学、综合实践、科学、体育、音乐、美术、图书馆等课程的跨学科项目课程。从正月故事到正月美食,从节日文化到汉字文化,孩子们在"怎样举办一场新年庙会"的问题驱动下,跟随着语文的课程学习主线,创设任务、完成任务,一点点走近正月,了解正月。 

老鼠的蔷薇庙会

<正>我家附近有个公园,里面种满了蔷薇花,花季到来的时候,开得十分绚烂,大家都喜欢去逛逛。那里的工作人员却抱怨,花多,人多,老鼠也比平时更多。我在蔷薇丛中捡到一封信,无意中竟得知一个秘密:某月某日,公园的蔷薇花丛里将举行一场庙会。举办者就是老鼠的蔷薇商业协会。还真别小看这些老鼠,他们个个都是小店主,将在蔷薇花丛里卖东西。 

请你跟我逛庙会

<正>新洲小学的很多队员来自全国各地,学校少先队便组织开展新市民寻访活动。一群红领巾逛庙会,会是一番怎样的场景?队员们分成四个小分队,在辅导员的带领下,来到泰伯庙参加梅村庙会。巡游小分队的队员被一个个带有无锡历史文化底蕴的方阵吸引;游戏小分队的队员对游戏区的传统游戏情有独钟;吃货小分队的队员品尝了庙会中的各种美味;文艺小分队欣赏了《清白团子三种馅》等好听的歌谣。 

故乡的庙会

<正>小城已经进入了深冬时节,天气一下子冷了下来,让人不知所措。道路两旁的树木在冷冽的风中摇曳,路上行人匆忙。几年前,怀抱着对远方的无限向往,毅然踏上了北去的列车,一路向北,离开故乡的春秋冬夏。开始的日子,一切都令人新奇神往,拥挤的人潮、路上行人脚步匆忙、车水马龙都是有别于南方小镇的另一番景象。这些年,有欢笑有泪水,道不尽悲欢离愁,却也只有故乡最让我难忘。一直以为自己是个冷漠的人,从未有过回报故土的满腔热血,就连离开那天也早早地收拾好行囊,奔赴前程。没想到在他乡的日子里,总是不时地怀念起故乡的种种, 

庙会折射的民间信仰特征——以泗洲寺龙王庙为例

民俗信仰,又称民间信仰,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民众中产生和传承的一套神灵崇拜观念、行为习惯和相应的仪式制度。本文主要以临汾为例,通过对泗洲寺龙王庙庙会的实地走访、访谈资料为主进行分析,试析庙会折射的区域民间信仰特征。 

探寻非遗可持续传承的内生动力——以胡公庙会相关的文化事象为例

<正>我不是研究民俗的专家,只是以基层非遗保护工作者的角度,把"庙会相关文化事象"作为一个可以切入的话题。我认为民俗项目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群众基础最好、代际传承比较完整的类型,与社会经济、人文精神、生活方式密切相关,比较有代表性。 

乡间的庙会

<正>在华北的农村,有一种传统的习俗,每个村子每年都有定时的庙会。相邻的村子不会同时举行,在相对的农闲时节,它们各有自己的节日。每逢庙会时节,村里张灯结彩,空地上用苇席搭起了戏台,台口用彩绸装饰,大红大绿的别有一番情趣。五十年代的乡村还没有电灯,几只比马灯大许多的汽灯挂在戏台上,把乡村里平淡的日子都照亮了。 

家乡的古庙会

<正>庙会上,江湖艺人和各路商贩也云集而来,热闹非凡。卖布的、卖锅碗瓢盆的、算命的、套圈的、抓阄的、打靶的,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各种小吃摊点和百货铺面摆满了大街小巷,让人眼花缭乱;高音喇叭和手持话筒的幽默广告词不绝于耳;奶奶庙是俗称,原名太宁宫,现叫普度寺,位于阳明堡镇堡内村东,其始建于宋代,历代屡有修葺。农历三月十八,是阳明堡镇一年一度的奶奶庙会

山西河曲县唐家会村庙会习俗变迁与文化传承

河曲县唐家会村庙会曾经是该村最有仪式感的活动。改革开放以来,新的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给农民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带来巨大变化,庙会习俗也发生了巨大变迁。研究这种习俗的变迁及其原因,有利于更好地传承、保护和发展农村庙会,促进农村繁荣、农民幸福,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 

基于幼儿园庙会活动进行大班幼儿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实践研究

传统节日文化包含了民族道德传承、文化思想和精神观念。庙会是传统节日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优秀的传统节日文化氛围对幼儿的品德修养和文化归属感形成有特殊的意义。通过分析当前幼儿园开展庙会活动存在的问题,以庙会为教育契机,依据大班幼儿年龄特点,从庙会的环境多维度创设、幼儿主体性的活动组织方式和资源的多方融合这三个维度进行大班幼儿传统节日文化教育。在基于庙会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实践中满足了大班幼儿社会性发展需求,从而提高幼儿的文化自信,同时也转变教师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理念和家长家庭教育方式。 

庙会

<正>最让我期盼的要数庙会上的小吃和特色玩具了。通常庙会上会汇集全国各个地区最具特色的小吃,像德州的扒鸡、长沙的臭豆腐、新疆的烤羊肉串……这些平时吃不到的正宗小吃,在这个时候总能令人垂涎三尺,我肚子里的馋虫不断向我提出抗议,我会忍不住冲上前去细细品尝各种美食。一次,我在一个小摊上看到一把逼真的弓弩。虽然它的周围有很多其他的玩具,刀枪剑戟、斧钺钩叉,唯独它在里面鹤立鸡群。于是,我就不住地央求妈妈给我买,妈妈被我磨得没办法,只得买下来。 

北大博雅幼儿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几点做法——以开展2020年迎新文化庙会活动为例

<正>从2011年9月建园至今,南宁市青秀区北大博雅幼儿园始终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中国的"母"文化、"根"文化为己任,利用中国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和广西壮族节日"三月三"开展系列活动,从坚定文化自信的立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增强博雅宝贝、博雅教职工、博雅家长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1952年,张雪门在《幼稚园行为课程》一书中首次明确提出:"生活就是教育,五六岁孩子们在幼稚园生活的实践,就是行为课程。"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示范幼儿园,北大博雅园教研团队于2019年年底, 

庙会

<正>若问老北京人:农历新年的头等大事是啥?回答恐怕是惊人的一致:过大年,逛庙会!北京寺多,庙会也多。作为春节盛事的琉璃厂厂甸庙会,与金陵夫子庙、上海城隍庙、成都青羊宫的庙会并称中国四大庙会。厂甸,本是城南一条小胡同(现西城区南新华街路东),元明时期曾在此设官窑烧琉璃瓦,便有了"琉璃厂"这个称呼,窑前的空地就被称作"厂甸"。厂甸附近有3座庙,都在正月开庙办市,百姓顺便赶集购货,时间久了,这一带的摊点儿便连成了片,便有了厂甸庙会这个称呼。 

民国晋北地区的庙会文化研究——以应县庙会为例

庙会是传统社会中一项典型的民俗文化活动,在民众的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山西省应县庙会的历史久远,且具有浓重的地方特色,以此为个案研究,可揭示民国时期这一地区庙会发展的历史状况。观察庙会活动生长的社会环境和民众的心理世界,能够归纳出特定时期内庙会活动的历史成因和社会功能。此外,由于历史的局限,庙会活动不可避免地带有一些迷信的色彩。 

音乐生态学视阈下庙会音乐发展——以广西贺州庙会音乐为例

庙会文化既是传统民俗文化的集大成者,又展示着地方个性和地方形象。文章尝试将庙会作为一个整体的生存环境来看待,在音乐生态学的指导下力求对贺州庙会音乐的行为、事项及环境将形成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将民族文化旅游、音乐文化产业以及自媒体传播、数据库建设、现代音乐元素融入尝试,探讨在有效地保护民间音乐活态生存的土壤之下,如何寻求庙会音乐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与地方性文化推广新途径。 

活态传承新途径——以佛山祖庙庙会为中心

佛山祖庙庙会历明至清,到清代中后期达到全盛,成为佛山最为隆重且极具本土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该活动曾中断半个多世纪,于2002年恢复。2008年,佛山祖庙庙会正式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新的传承发展契机下,如何活态传承庙会,实现"非遗"保护和民俗传统的互动同构,多形式多维度演绎庙会民俗,丰富和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成为值得探讨的议题。 

丫髻山庙会 京东娘娘庙的传统盛会

<正>说起逛庙会,大家都不陌生。庙会,它是民间流传至今的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随着时代发展,国内各地每逢春节等重大传统节日都会有一系列庙会活动,浓浓的民俗里承载着中国人的生活向往和精神寄托,极具文化特色。 

文化空间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以北山庙会为例

北山庙会已经传承了300多年,它是普通民众参与性最强、互动性最高、影响力最大的活态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形式,201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北山庙会融佛、道、儒、萨满、俗家于一体,不仅是感谢诸神、祈愿纳吉的场所,更是多个民族群众共同的精神寄托,是集中传承传统民间地域文化的文化空间,承载着珍贵的民俗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山东定陶仿山庙会的用乐研究

文章对山东定陶仿山庙会用乐进行实地调查,对该地庙会的历史、功能、用乐等方面情况做了较为详细的考述,以此挖掘音乐文化与礼俗、信仰之间的关系,提出音乐、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可以通过保护礼俗、信仰的途径来实施。 

节庆旅游吸引物的符号建构研究

节庆是地方和民族文化的重要表征,是蕴含丰富意义的符号。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吸引物,节庆能够在保护地方文化的同时带动旅游业发展,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近些年来,节庆在数量、多样性和受欢迎程度方面均有所增加,已成为旅游业中的重要吸引物,获得全球范围内广泛的认同和重视。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举办的节庆活动近万个,然而能成功吸引游客关注和参与的节庆活动并不多见,说明多数节庆活动仍缺乏足够吸引力,因此,如何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探索节庆吸引力的形成过程,从而更好的满足现代游客的需要就显得尤为重要。节庆是文化的庆典,在社会中一直占有特殊的地位,其因具有仪式和节日的社会文化意义备受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的关注。然而,在节庆旅游的研究中,节庆常被视为旅游发展、经济增长和地方营销的工具,多数研究主要关注节庆的经济影响,节庆现象的文化研究始终缺乏一种理论的深度,而符号学的理论和方法正好为节庆旅游的文化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伴随着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学者们也逐步深入旅游符号学和节庆旅游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旅游符号学涉及到节庆旅游的研究以及节庆旅游的社会文化研究成果较少,仍存在一些不足和局限... 

上党梆子 上党庙会唱“大戏”

<正>赶庙会,看大戏。上党地区古庙多,庙会也多。不论哪个村有庙会,每逢庙会期,老百姓必要集资邀请剧团戏班唱大戏,这成为上党乡村庙会文化活动不可缺少的一个内容。"大戏"语出清李斗《扬州画舫录·新城北录下》:"天宁寺本官商士民祝釐之地,殿上敬设经坛,殿前盖松棚为戏台,演仙佛麟凤太平击壤之剧,谓之大戏。"上党地区传统的乡村庙会,在弘扬地方文化的过程中, 

直观观之——从庙会艺术现场审美心理走向自觉

庙会是社会文化呈现的一个特殊平台,庙会艺术则是这一平台的特殊亮点。以现象学的本质直观法对庙会艺术现场审美心理进行解读,并进一步与佛学原理相比较,将会为我们以新的视觉认识该现象提供另一种可能。 

从信仰在场到国家在场——鄂西北房县“三月三”庙会活动及其音乐的变迁与重构

农历三月初三,古称上巳节,经长期的历史积淀和文化选择,现已发展、演变成为汉族和多个少数民族不同类型的节日——"三月三"。关于"三月三"的起源,传说众多,其中一说与道教神灵诞辰有关。与道教圣地武当山相邻的鄂西北房县地区,现今仍有与道教信仰相关的"三月三"庙会活动,是有别于少数民族,典型的汉族民俗节日。但随着社会变迁、国家在场,现今房县"三月三"的庙会活动又呈现出有别于传统的不同样态。由此,出于学界对"三月三"民俗节日及其音乐的研究多聚焦在少数民族,而对汉族观照相对较少,以房县"三月三"庙会活动为研究对象,在呈现传统、现代庙会活动及其音乐的同时,进一步探究社会变迁中、国家在场下,该庙会及其音乐的变迁与重构。 

河南商丘火神台庙会调查

<正>庙会将具有共同信仰的不同人群聚集起来,以一种仪式将传统记忆延续。在庙会过程中,伴随有大规模的仪式展演,拜神、许愿、还愿是仪式过程的核心。本文聚焦豫东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商丘火神台庙会,在观察、访谈中搜集资料,分析庙会仪式过程及文化符号,探寻现代社会中庙会仪式活动的意义。 

九华山庙会

<正>九华山庙会是在池州市九华山定期举行的敬奉地藏菩萨的传统民俗活动。相传唐开元末年,新罗僧人金乔觉渡海来到九华山修炼,圆寂后被僧徒尊为地藏菩萨化身。此后,每逢农历七月三十日,佛教僧徒和当地民众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逐渐形成九华山庙会:佛诞节(农历四月初八)、 

地方社会变迁与庙会社火传承的嬗变——以鲁西北地区临清为例

作为城市里的一类公共空间,庙宇比其他任何地方都更能吸引民众,而依托庙会举办的社火更是一种独特的文化景观、文化形式,并构成基层社会非常重要的文化传统。位于鲁西北地区的临清久负历史盛名,它是明清时期大运河上的漕运枢纽与商业都会,也是泰山奶奶信仰极为盛行的地区,每年的庙会活动与社火展演更是将信仰实践推向高潮。临清社火应当视为地方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套礼仪和传统,层累地积淀成一种所谓"标志性民俗活动"的"礼仪标识"。它建立在礼仪革命的基础之上,具有"正统化""标准化"的意涵,融意识形态和政治经济体系为一体,体现出"礼仪经济"抑或庙宇经济的"复合"实践逻辑。通过代际承传行动者的文化自觉,建构了地域性的文化经济网络,也为社会的基本联结提供了动力。 

西安市八仙宫集市空间更新策略研究

城市庙会集市空间是一种文化空间,是宗教或民间文化活动的发生地。同时,庙会集市空间作为一种特殊的城市公共空间,是区域内部市井生活形态的集中展现场所,凝聚着市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由于其发展面临多重困境,为了更好的延续场所文脉与与精神,除了目前学界普遍认同的民俗文化保护策略以外,笔者认为优化更新集市空间将为庙会集市的发展建立更加长效的机制和保障。文章以八仙宫集市空间为研究对象,依据场所理论、外部空间理论,从建筑学视角,通过实地调研测绘等方法,深入剖析了八仙宫集市空间的现状,并借鉴案例成功经验,对八仙宫集市空间的更新优化展开了具体的研究。首先,笔者通过对国内庙会集市空间发展脉络进行梳理,找出其发展演变的内在因素和发展模式,结合当前庙会集市空间的现状,分析出庙会集市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为后文的研究打下基础。随后,笔者引入当前倡导的场所营造理念,从庙会集市场所的构成要素角度剖析了庙会集市场所营造的手法,并结合三个改造案例研究,总结出重塑良好庙会集市场所的策略。最后,笔者重点对研究对象——八仙宫集市空间进行深入剖析。针对八仙宫集市空间的历史特征和现状问题,运用场所营造理论,结合改造案例的成功经验,立... 

节事活动对城市形象的影响研究——以北京市新年庙会为例

在我国,节事活动已经成为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市作为我国的首都,全球经济大都市,其节事活动也成为了全国城市的标杆。本文以北京市新年庙会为例,探讨北京庙会节事活动对北京城市形象的影响。 

明清小说中民间庙会的狂欢精神——以《醒世姻缘传》《金瓶梅》为中心

在反映广阔社会生活的明清小说中,多有关于民间庙会的描写,其中展现的狂欢精神有一定的社会意义。本文从《醒世姻缘传》《金瓶梅》的文本出发,结合相关史料进行合理分析,通过对庙会的主要成员、空间环境等的探究,发现民间庙会的狂欢精神在推动男女主次地位颠覆、集市贸易繁荣与两性情感萌发三个方面具有的重要作用,同时狂欢的非理性也造成了庙会背景下小说人物的悲剧性转折。文章最后简要总结了民间庙会狂欢精神的意义与影响,认为它在释放人民压抑的本性上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临清庙会和社火

<正>临清的庙会临清地处山东省西北部,漳卫河与古运河交汇处,明清时期凭借大运河漕运发展起来。大运河促进了南北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使得临清民俗文化丰富多样、绚烂多彩。在临清众多民俗中,以庙会和社火最具代表性。临清庙会一般在寺庙所在地举办,名为酬神,实则是开展城乡贸易、进行 

忻州民间摔跤 从庙会跌跤到摔跤之乡

<正>摔跤,作为一个竞技体育项目,在忻州可谓家喻户晓。每年开春到秋收,忻州、定襄、原平三县几乎天天有不同的村庄在举办形形色色的庙会,庙会是先民们在古代表达各种祈求和意愿的一种形式,有求雨庙会、有丰收庙会、求子会、许愿会等等。有庙会就有各种民间杂耍,玩艺儿和摔跤,忻州摔跤民间也叫"跌跤"、"挠羊"。摔跤是庙会最重要的一部分。忻州西北乡蔚野村泰山庙号称东岳行宫, 

浅析淮阳太昊陵庙会呈现出的伏羲、女娲信仰特点

河南淮阳太昊陵庙会历史悠久,有一定的文化影响力。太昊陵庙会祭祀的人文始祖伏羲、女娲在民间家喻户晓。他们抟土造人、开创文明的传说流传久远。由神话传说演绎的庙会活动异彩纷呈,庙会物品花样繁多。民众对伏羲、女娲的祭祀日益隆重,而这种信仰更多的是纪念和敬仰,纪念他们创造和繁衍人类、开创人类文明的历史功绩。总体上呈现出"圣大于神"的特点。 

由“娱神”到“娱人”:吉林北山庙会中的戏剧、曲艺及其他文娱活动

戏剧、曲艺等文娱活动一直是我国传统民俗庙会中的重要构成元素。庙会文娱活动的最初目的主要是娱神,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演变为娱人。这一演变在吉林北山庙会的发展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北山庙会文娱活动最初在天时、地利、人和的共同影响下逐渐兴起,演变出了说唱性、技艺性、工艺性等传统文娱活动。到如今,北山庙会的文娱活动在现代化浪潮下已经逐渐摆脱了单纯的娱神色彩,形成了具有集体性、传承性、综合性及大众性的文化狂欢。以吉林北山庙会为例,系统地梳理研究其发展演变历史,分析其现状及特征,有利于推动地方民俗研究的发展和区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乡村精英在传统庙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以清末民初晋北忻州北殿庙会为例

庙会是集祭祀、商贸、娱乐等于一体的综合性社会文化事象。清末民初,乡村精英积极准备和全力引导民众祭祀神灵,维护乡村社会秩序;负责庙会经费的使用、合理规划商贩地盘、加强对庙市的管理,推动乡村经济发展;认真组织庙戏和其他娱乐活动,增强乡村社会活力。乡村精英在传统庙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蚌埠涂山禹王庙会空间形态研究

文章以蚌埠涂山禹王庙会为研究对象,利用SD法对场地总体布局与功能、交通组织、休憩空间、基础配套设施等进行系统分析,探讨了该场地空间形态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旨在为蚌埠庙会文化发展提供参考。 

日本新公布的北京白云观庙会照片档案解读

<正>2019年2月,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将所藏华北株式会社(1939~1945)在日军侵华时期拍摄的华北地区照片档案资料数据,在网上全部公开,名为《华北交通写真》。1其中有20余张北京白云观的照片档案。主要是白云观道教民俗庙会的照片,也有少量反映白云观道教活动的影像。北京白云观照片可以在该档案数据库中按名称进行检索。2照片档案在图片上方分为四格:原板编号、拍摄场所、文字说明、摄影年月(日本昭和纪年)及摄影师姓氏(名章或手写)。每幅照片都有编号。下面以档案中一幅白云观道教晒经活动的照片为例来说明。(图1) 

从庙堂到庙会:伏羲的祭祀与信仰

伏羲作为传说中的氏族英雄和文明始祖,自古以来,不仅被官方祭祀,而且被民间所崇拜。在今日大力提倡文化复兴的时代背景之下,伏羲的祭祀、崇拜和信仰再次升温。本文以河南淮阳太昊陵的庙会为例,呈现盛大庙会的现实情态,展示伏羲庙会中的种种宗教、民俗和信仰的面相,寻绎在官方祭祀和民间信仰之间的逻辑、联系以及张力。 

淮阳太昊陵庙会上的“泥泥狗”

"泥泥狗"是河南淮阳太昊陵"人祖庙会"中出售的所有泥塑玩具的总称,是斋公香客在庙会上祭祖敬香时请福、避灾、乞子、求财所争相购买的"神圣之物",传承数千年,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是淮阳古老民俗的活化石,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文章调查"泥泥狗"传承现状,分析"泥泥狗"的文化内涵,指出保护与传承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神话民俗化的舞蹈创编理念分析——以广州“波罗诞”庙会舞台剧《水神庆会》为例

新时期对民俗舞蹈创编的审美品格要求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特别是具有神话色彩的民俗活动,更需要创新性的编创理念进行传承和传播。笔者在经历第9至12届广州民俗文化节暨黄埔"波罗诞"千年庙会活动之神话舞台剧——《水神庆会》的创编实践后,运用创新性编创理念:"母题"与"原型"在"图底关系"中的体现,试图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探寻与时代同步的契合点,多层次发展神话民俗性舞蹈的创编方法,以期对未来同类型创作起到借鉴作用。 

论近代江南庙会中的苦行

在近代江南庙会中,长期存在一些以"吊肉香""吊臂香""肉身灯""托香""荡香炉"等为名的苦行行为,它们以"自虐""自损"为特征,屡禁不止。综观苦行表演者和社会大众的言行,不难看出,这些行为反映了特定的社会心理。社会伦理、宗教信仰与民间生活杂糅交融,使这些苦行行为被赋予了报答娘亲恩情、救赎罪愆、还愿等意义;对英雄主义的盲目崇拜使民众对这种苦行充满好奇和向往;而盛行于民间社会的迎神赛会为这样的表演提供了机会,在特有的庙会狂欢精神的刺激下,民众的苦行表演欲望发展到极致。 

河南省浚县古庙会的历史嬗变与传承发展

庙会是我国民俗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表现形式之一,它起源于远古时期的“社祭”和“蜡祭”,随着宗教活动的开展而逐步发展成为集祭祀神灵、交易货物、娱乐身心于一体的集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众生活和社会现实。浚县古庙会起源于早期的信仰活动,自明清兴盛至今已有四百余年,是当地典型的文化事象。由于庙会的主要活动在大伾山、浮丘山上的庙宇及附近区域举行,因此又被称为“浚县山会”。本文通过阐述浚县古庙会的起源与形成,介绍浚县古庙会的空间场所和仪式展演,揭示庙会与民间信仰的互动关系以及庙会在社会转型时期的历史嬗变,探讨当代语境下浚县古庙会所面临的困境及其未来的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对策。从浚县古庙会的历史演进与嬗变过程可以看出,庙会的起源和形成与当地的信仰密切相关。随着时代的变迁,庙会中的庙宇、信仰、仪式和参与主体等内涵都发生了变化,庙宇由清净圣地开始向世俗空间转化,宗教功能逐渐弱化,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更加凸显;当地的信仰由最初的水神信仰向宗教信仰转变,并形成儒、释、道三教并处的信仰体系;庙会中的祭祀仪式最初是群众自发举行的祭祀神灵、乞求人寿年丰的宗教祭祀活动,如今逐渐演变成区域的民俗展演;而在参与主体方面,曾... 

清代中期以降榆次乡村庙会的分布特点

庙会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榆次10个乡镇分布有150个庙会,其区域分布特点,其密度由靠近城区的西部地区向北、东、南三个方向呈扇形递减;其时间分布沿清代中后期——民国——改革开放初——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后的线索呈线性阶段性发展的态势。榆次庙会分布特点的形成归因于地理环境、交通条件、经济水平和政治因素的共同作用和影响。 

遂昌大柘镇传统文化研究——以大柘庙会为例

文章主要介绍了大柘庙会的三种形式,即三月会、五月会和八月会。大柘三月会,是为了纪念东岳大帝黄飞虎诞辰而举办,会场在城山古庙东岳宫。大柘五月会的成立,有多种纪念意义。大柘八月中秋会,又称"后垅迎佛",以后垅慈仁大帝为主。 

变迁中的庙会文化与乡土重建——以川南林村天心庙会为例

与全国大多庙会相异,川南天心庙会应其福泽范围有限,并不具备商业性质,故而更为传统。通过对川南天心庙会前世今生历史变迁的回顾以及庙会场景的展示,得出庙会生死与乡村共同体繁荣与式微之间的互构关系,归纳出林村天心庙会的三大特征,并认为复兴庙会文化本身就是乡村公共性与乡村共同体的重建之路。 

广府庙会怀旧空间多元主体的建构研究

现代化、城市化浪潮催生了当代的怀旧风潮,各地政府部门积极挖掘地方民俗文化资源,打造民俗节事怀旧空间,满足人们的怀旧消费需求。目前,学界对民俗节事怀旧空间的关注较少,与一般的城市怀旧空间研究对象例如历史文化街区相比,民俗节事怀旧空间具有“短时性”的特征,并且在创立缘起、建构主体等方面也与之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这使民俗节事成为怀旧空间研究中一类具有特殊性的情境,因此对民俗节事怀旧空间建构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本研究选择广州越秀区广府庙会这一典型案例,运用田野调查法、参与式观察法等资料收集方法,收集政府工作人员访谈、主办方会议记录、游客访谈等多种数据资料,运用扎根理论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提出广府庙会怀旧空间多主体建构机制理论模型,对不同主体在广府庙会怀旧空间建构中采取的方式及发挥的作用进行具体阐释,在此基础上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提出可推广至民俗节事怀旧空间建构的经验启示。本研究的具体问题包括:哪些主体参与了广府庙会节事怀旧空间建构,他们分别采用了怎样的方式参与建构过程?不同主体分别参与建构了怎样的广府庙会怀旧空间?广府庙会怀旧空间建构中存在哪些问题?带来怎样的启示?本研究从怀旧空间... 

城隍文化的演变与传承初探——以金门县后埔城隍庙会活动为例

在中国古代城池建设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与规制,在建造城池时注重天时地利的自然观。在《象传》指出:"城复于隍,谓其高城崩而复旧隍也。既‘隍’者,城壕也,城堑以无水环护的为隍,有水环护的为池"。在古代经济与科技水平相对低下,人们在生活和生产中都希望得到神灵护佑,随着筑城技术不断提高,城市化不断推进,城池由此出现。城隍也由最初的护城河演变成城镇的保护神。道教将城隍纳入其神系后,并加以神化,主管惩除凶恶、保护城邦,为掌管冥界亡魂之神。历朝历代城隍信仰的兴衰随社会安定与否而变化。近现代城池概念不断地弱化,城隍信仰并没有随之消亡,而是演变成与商业结合的民间活动,并形成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 

太昊陵祭典庙会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初探

庙会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与人民生活有着极其紧密的联系。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节庆庙会在我国各地如火如荼的举办开来。各地积极地举行庙会,赢得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太昊陵祭典庙会是豫东地区颇有影响力的庙会,如何更好地保护和开发该文化资源渐渐成为大家关注的重点课题之一。太昊陵庙会历史悠久,现存文化资源异彩丰呈。太昊陵文化资源有很强的历史性、文化性、艺术性和区域性特点。近年来政府陆续编制、出台《淮阳县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规划》、《淮阳县特色旅游文化产品规划》和制定《举办绿色朝祖会》规定等,采取各项保护和开发措施,不断推进太昊陵庙会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在基础设施建设、法制化管理、资源保护与开发相结合、丰富延伸产品和拓展市场等方面仍存在着不少问题。有必要进一步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景区档次;以制度作为保障,完善管理机制;整合资源,深入挖掘文化内涵,丰富产品种类,树立品牌;加大宣传力度,拓展市场,以取得更好地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双赢效益。 

太昊陵祭典庙会的特点及开发价值

太昊陵庙会是以河南省淮阳县的太昊陵祭祀为中心的一个传统庙会,有数百年的历史。被认为是豫东地区最古老而规模最大的庙会,2006年太昊陵庙会入选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太昊陵庙会具有信仰单一、仪式多样和影响甚广等特点,并其文化、经济及社会开发现实价值极高。 

庙会与节日文化遗产传承——蓝田县真武庙中元节庙会调查报告

从某种程度上讲,传统节日文化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它是与传统的历法制度、季候制度,甚至传统宗教文化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它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退出就是十分正常的。但是,作为一种正在转型的文化传统,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具有什么样的内在关系,特别是像中元节这种与宗教文化具有密切关系的传统节日,和当代社会的民间宗教信仰具有什么关系,这是需要我们特别关注的问题。 

我们的节日——2018中国传统村落与庙会文化在当代价值研讨会召开

<正>3月2日至5日,由中国民协、河北省文联共同主办,河北省民协、井陉县委县政府承办的"我们的节日"春节民俗展演暨传统村落与庙会文化在当代价值研讨会在河北井陉举行。来自中国社科院、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科技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调研考察了井陉庄旺村祭河神放河灯、大梁江村成人礼"开锁儿"、南康庄村跑阵表演、邢氏祠堂"告祭""撵虚耗"等民俗活动,专家们结合实地调研,围绕新时代背景下村落与庙会文化的当代价值展开了研讨。研讨会由中国民协顾问、河北民协主席郑一民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