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令昌平道官,不时严加巡察。尔部仍酌量每年或一次或二次差官察问,勿致疏虞。特谕。
世祖章皇帝谕 顺治元年定守明帝陵寝及祭典,因神宗与我朝有嫌,故裁之。朕思前朝帝王陵寝,理宜防护,况我朝凡事俱从宽厚,神宗陵着照十二陵例,以时致祭,仍设太监、陵户看守。顺治八年
世袓章皇帝祭明诸陵文 维顺治十六年,岁次己亥,十一月戊午朔,十有七日甲戌,皇帝致祭于明成祖皇帝、仁宗皇帝、宣宗皇帝、英宗皇帝、宪宗皇帝、孝宗皇帝、武宗皇帝、世宗皇帝、穆宗皇帝、神宗皇帝、光宗皇帝、熹宗皇帝:诸帝丕承鸿运,抚有寰区。莅政理民,为一代主。朕巡幸几辅,道经昌平。瞻陵寝之在兹,景流风而兴感。特以牲帛醴齐庶品之仪,用申祭享,尚其歆格!
登上第,亦复一李邰耳。且邰固因蕡传久远至今,为自劾一书不为一第矣。即冯宿、令狐楚、牛僧孺当年祸福升沉亦何至响景。盖荏直殊意,而蕡名以彰。志称蕡宅、蕡墓在昌平,今其址俱不可寻。崇祯五年,刘京兆荣嗣谋于董宗伯其昌为撰碑,手书之以风策士。宗伯曰:蕡已追赠谏议矣,犹司户称,存愤也。
狄梁公祠
在旧县北
元宋渤重修狄梁公祠记 乘舆岁幸二京,昌平故邑也。县治在燕山南麓,当勾陈豹尾之冲,公卿贵人顿宿伍庶人舍。邑北门外旧有唐狄梁公废祠,不知始建何代。大德三年,县尹辽阳王君敬率同事葺新之。今中书左丞吕公天麟见之曰:
古唐贤辅也,是祠自出虽无从考,然景行先哲,修废兴善,良民吏事也。葺而祭之宜哉。需作记。吾佐汝辈一碑材,工人有未具者,吾亦佐之。未几就绪。凡再阅月,祠之内外皆完好。具其事来谒予于图史府,曰祠成当识。窃谓传有之,能捍大患、能御大灾者,咸载祀典。按:狄公于唐社稷,史具名节,盖房、魏、姚、宋等。如忠格悍后,力争废主,究之四公之遭世遇合,能以孤身当横流中,毅然不易一言,极难事耳。史称宁州为勒石颂德,彭泽为立生祠,魏州复有生祠,皆其所尝临治,恩信及人,既去而犹思之者也。今昌平于传未尝作邑,而祀之何耶?按:万岁通天中,罢魏州时,尝转幽州都督。中宗反正,自右肃政御史大夫改河北道行军元帅,其罢修城守具,论发兵戍疏勒非是,请曲赦河北胁从民人,盖获免者数千万计。皆当时施行,其有大恩德于燕赵间甚昭昭,夫岂直昌平哉!吾尝往来上谷、渔阳古镇戍中,往往有公祠宇,盖敦实之精,惠义之著,其被覆冒之境,感而不忘,相率祠之,无疑也。以公平生议之,祭典虽乏,而天下通祀之无不可者。昔人谓,圣人设祭事,非必神之也,亦附之教焉。其于天地示有尊也,其于宗庙示广孝也,其于功烈示报德也。凡是者,犹按之于典,以故事率而从之尔。至于百代而下,使人念其明德,象而祭之,非以忠贯天地,义在人心,故能焉耶。且梁公奚俟辩?记兴筑事,偶及之云。
白公祠
在南门外三义庙西
明史继偕白公生祠记 盖偕在史局,间撷采风谣,则闻今少参白公之贤也。白公所部州曰昌平。昌平弹丸地,拱卫陵寝,而最冲。其西绾宣大之口,东走蓟辽道柄,事者思有以镇抚之,为遴良监司,而吉轩白公以沂州佥宪调焉。白公之为昌平,声籍甚。当迁,昌平民伏阙上疏,愿得借冠者以数千。天子俞其请,晋公少参,秩仍其地,而改授敕焉。于是州诸生父老相与伐木构祠俎豆。公已复,相率诣偕。请曰:吾辈幸藉白公之袵席,我以毋涂炭,业
所不合也。如果合成例,臣又有何言。若原录总纪,则世系明备,仰祈我皇上试宣取详览,其是非得失,必有了然者。此臣前疏所谓原录宜复也。乃臣积虑详订,前疏有未敢深言,与未及悉言者,以圣明在上,臣安敢复隐而不吐,以朦徇滋戾。其一,曰高皇后之祭典宜书也。盖礼莫大于祭,祭莫重于始祖。而国家以八月初十日高皇后忌辰,祭奉先殿,先二日奏祭,此万世不祧之庙制,累朝实录所必书。而世宗肃皇帝以是日圣诞,议先期受贺,议同日举行,实录所载尤详。今皇考元年八月初十日奉先殿行礼弗书也。若曰不举而不书,则以皇考之孝敬,必无此失节;若曰举之而不书,是以臣子之忽玩,陷皇考于废礼也。且是月初八日孝康皇后之祭则书,初二日先师孔子之祭则书,而何独漏于高皇后也。其一,曰孝端显皇后之为嫡母宜书也。夫分莫尊于正嫡,而恩莫大于保圣。当孝靖皇后封号未加,我皇考青宫未定,而贵妃显号先隆之日,国本几危于震虩,天心幸托诸坤宁。商山之羽翼,曾未能转日,而河洲之荇藻,乃可以补天。在当日调护之苦心,真万古慈圣之极则。乃至今外廷尚论夹辅之功,而中宫不言顾复之德;即贵妃尚见封后之论(纶),而嫡母不着其恩勤之劳。此真天理所必不可磨,而人心所必不容泯者也。臣所谓未敢深言者此也。又其一,曰皇考之冠礼。夫冠礼成人之始,嘉事之重,与婚礼并书,累朝可攷也。况古者天子之子十五而冠,而皇考以二十而冠。即以二十而婚,视列帝嘉礼,后期已甚。此其危疑震撼,所关特重,今何以不书也。其一,曰皇考之公主。夫公主同气之至亲,内戚之至贵,与子并书,亦累朝可攷也。盖古者男女异长,以辨内外。而皇考本育八女,所存三主,则宁德、遂平、乐安,其笄字于归,皆骨肉毛里。所系最亲,今何以不书
卷之二十九 四四九
叶韶韺。馨荐忱爰托,心忪礼欲成。假思不可度,颙若有余诚。如在音容感,孔怀霜露情。桥山凝望处,忾僾达三京。国朝旧制,每于十月朔日,兴京盛京燕京诸陵皆有祭焉。
乾隆十二年御制孟冬时享太庙礼成有述诗 午门鼓响散晨光,凡祭日,出午门皆鸣钟,惟祭太庙则伐鼓。太室修烝继履霜。优忾心源承一脉,躬亲祭典重三王。宗潢执事笾铏肃,韶乐陈庭磬管将。讵止祈年兼卜世?绳绳奕祀奉萁芗。
乾隆十三年御制孟冬时享太庙诗 元英才节届,烝祭以时将。太室卿云焕,五朝帝烈光。追思曷有极?一脉永流庆。制治惭成泰,书年幸告康。今岁各省告丰多而报灾少,用是稍慰云。惕乾心久切,仪式志宁遑!忾优相通处,惟祈我武扬。是时金川余孽未靖,正值命将出师,故云。
乾隆十六年御制孟春时享太庙诗 鲁论钦与祭,周雅咏于昭。太室修精禴(礿),王春报始韶。瓞瓜绵益衍,本木接非遥。济济趋三献,宗庙之祀皆宗室奉爵。依依眄九霄。优闻希黻扆,显相肃鹓僚。启佑鸿规远,丕承仰五朝。
乾隆二十二年御制孟冬时享太庙礼成纪事诗 吉朔修尝进吉蠲,假思仰冀意颙然。洋如在上原一脉,勿替引之于万年。三献礼成八佾舞,小春律在五丝弦。午门迎送增苏对,外蕃贡使例于午门前迎送,是日哈萨克斯坦使臣在列。祖烈今扬西海边。
乾隆二十三年御制孟冬时享太庙述事诗 质明徂位展虔思,职事天潢式礼仪。追远丕绵
璃。(大清会典)
增凡甲、丙、戊、庚、壬年,亲朝日,余年均遣官致祭。朝日以卯时,玉用赤璧,礼神制帛一,色赤,牲用太牢,乐七奏,用曦字,舞八佾,祝版纯朱纸朱书,祭器豆登簠簋铏尊均用陶,色赤,祭兼用太羹和羹,祭服御大红礼服。(大清会典则例)
〔臣等谨按〕朝日坛祭器系乾隆十三年皇上亲加审定,命所司制成,用昭祗敬。
增乾隆七年谕:日坛具服殿旧制建于坛南,临祭时必经过神路始至殿所,似于诚敬之仪未协。著将具服殿移建坛之西北隅。其西北隅见有奉祀衙署,即移于具服殿地基盖造。(大清会典则例)
增乾隆二十三年二月御制朝日坛礼成纪事六韵 朝日东门外,春分阳德雍。躬亲应戊岁,祭礼遡天宗。在俎陈骍角,承筐奠赤琮。元端服惟盛,大釆意弥恭。三献酌清齐,旋宫奏夹钟。翘瞻坛壝焕,(岁乙亥勅修坛工至丁丑春月告竣。)瑞拥旭光浓。
增乾隆三十九年御制仲春朝日坛礼成述事 天宗三复地宗三,祭典惟崇冠五堪。况已多年执礼阔,适当刚岁寸诚参。荣光烛鼎祥烟郁,和气浮巵瑞露湛。临照炎精仰咫尺,法钦阳德敢徒谈?
〔臣等谨按〕乾隆二十三年御笔陈列具服殿内屏风上,三十九年御笔悬殿门内。又殿
色分笾豆,卿云拥柍桭。骏奔森玉叶,一本溯天伦。
御制孟冬时享太庙礼成有述诗丁卯午门鼓响散晨光,太室修烝继履霜。僾忾心源承一脉,躬亲祭典重三王。宗潢执事笾鉶肃,韶乐陈庭磬管锵。讵止祈年兼卜世,绳绳奕禩奉萁芗。
御制孟冬时享太庙诗戊辰元英纔节届,烝祭以时将。太室卿云焕,五朝帝烈光。追思曷有极,一脉永流庆。制治惭成泰,书年幸告康。宁边心久切,仪式志靡遑。忾僾相通处,惟期我武扬。
御制孟春时享太庙诗辛未鲁论钦与祭,周雅咏于昭。太室修精禴,王春报始韶。瓞瓜緜益衍,本木接非遥。济济趋三献,依依眄九霄。僾闻希黻扆,显相肃鵷僚。啓佑鸿规远,丕承仰五朝。
御制孟冬时享太庙诗辛未午门詄荡鼓严晨,太室趋承倍敬寅。万叶皇图绵衣绍,六宗祀典重躬亲。黍稌以洽匪今庆,笾豆惟嘉依古陈。曙色温暾仪告备,恰欣节应小阳春。
御制孟冬时享太庙诗壬申四孟临阳月,六宗钦本仁。祖功千禩显,德水一源亲。謦
欬思何极,继承志益谆。黻屏俨来格,告彻重逡巡。
卷之十一宫殿一 一八一
璇除,居稽切讲庐。爲声何朗朗,毓德想鱼鱼。教子惭贞观,延师企二疏。岂如王氏癖,
颇鄙李生渔。乐志因时敏,研精值岁余。明窗晴旭暖,忽忆十年初。
御制秋仲丁祭日诣尚书房至圣前行礼诗丙寅万古生民首,千秋祭典光。摄仪专国学,展礼诣书堂。言念承宗社,何曾致治康。徘徊讲筵侧,惟觉愧宫墙。
西庑向东,与端凝殿相对者爲懋勤殿,御笔匾曰:"基命宥密],圣祖仁皇帝冲龄曾读书于此,今爲内廷翰林兼直之所,凡图史翰墨之具皆贮焉。每岁秋谳时,刑科覆奏本上,皇帝御殿亲閲招册,内阁大学士、学士及刑部堂官面承谕旨于此。
圣祖仁皇帝御制懋勤殿读尚书至无逸篇有作诗元化斡四运,淑景催芳年。干干总
万几,寸阴惜屡迁。绨几散瑶帙,阿阁颺炉烟。澄怀求至理,孔壁存遗编。公旦训无逸,则古多所宣。言念小民依,田功稼穑先。天命良匪易,敬德省厥愆。法戒备近王,炯炯斧扆前。寤寐师古人,千禩精意传。端居不遑暇,三复期勉旃。
再南爲批本处,圣祖仁皇帝御笔匾曰:"慎几微]。凡内阁拟票本章,俱经本处进呈御览,然后票写清文交阁。又南,西出者爲月华门,门之南爲内奏事房,每日内外臣工所进奏章,由外奏事诸臣接入,于此交内奏事进呈。得旨后,仍由此交出。转而南,向北者爲南书房,内廷词臣直庐也。其东爲宫殿监等办事处,圣祖仁皇帝御笔匾曰:"敬
卷之十二宫殿二 二一一
雪桥诗话二一四
鹅。春蛇秋蚓化为螫,笔锋霹雳摧蛟鼍。气豪心壮臣节秃,雨粟嗷嗷鬼夜哭。烛龙无焰一室幽,埋没骊珠三百斛。闺房之秀林下风,笔斡造化天无功。其旁注者为姬人顾氏之笔。合门死难粤西复,此事却赢文信公。簪花笔阵谁知宝,未肯签名奉降表。贞心不作断肠花,恨血留为指佞草。袁简斋谓陆陆堂、汪韩门及襄七,经学渊深,而诗多涩闷,后人慎勿为所谩也。
乌程严遂成松瞻,官嵩明州知州,有海珊诗钞。纪俺答事怀明王襄毅公云:城郭丰州帝制雄,钩连三镇溃云中。唇吹石勒沤麻岭,血浴高欢避暑宫。奇祸归来和始定,名经请去贡长通。相臣主议民休息,宋事虚征叶梦熊。 不信渔阳突骑粗,连年胆落铁浮图。奇功忽逸桃林塞,小胜惟夸荍麦湖。海若何心邀祭典,阏氏有手握兵符。西方以次皆归款,衣饰红狮老把都。五言如东坡书院云:竹非因月瘦,山不厌云痴。七言如:怪鸟呼风天忽冷,危风到地昼常阴。咏物如海棠云:睡味似逢莺唤起,酒痕仍借笛吹消。梅云:残笛一声凉在水,远峰数点碧于烟。皆可入摘句图。
归安沈东甫炳震,着书最多,新旧唐书合钞外,有九经辨字渎蒙、廿一史四谱、唐诗金粉、井鱼听编、历代帝系纪元歌、增默斋集。辞科召试未用,以岁贡终。弟绎旃炳巽,有水经注集释订讹。幼牧炳谦,亦膺鸿博之荐。吴斯洺云:东甫生平未尝谈禅,殁后半月,示梦其弟霅渔,口吟二句云:飞时已忘爪,消后岂知冰。
襄七虚白集冬心庵着书图云:布衣所居堂,前江而后山。山冬转清瘦,江冬逾潺湲。群木劲以森,其下无茅菅。主人拥琳琅,朱黄二豪删。此中有何得,至乐私所悭。当其得意时,遂古一瞬间。饥
御制孟冬时享太庙礼成敬述 壬戌
孺慕时萦念,应用岁月增。心常感霜露,典自列尝烝。六室仰昭穆,一身凛继绳。莠民幸渐定,佑启实临凭。
川陕楚三省捷报频来,余匪即日扫除净尽,可期民安绩蒇,实仰吁列圣之凭佑也。
御制岁暮祫祭太庙礼成敬述 壬戌
岁除举大祫,太室展隆仪。十庙列笾豆,万年固本支。丰功钦继述,骏业凛昭垂。负荷仔肩
重,永言亹孝思。
御制孟秋时享太庙礼成敬述 癸亥
三省事初定,继绳凛寸忱。烝黎得休息,祖考式凭临。率育思文什,肃雝清庙音。升香衷倍
感,渥泽溥高深。
御制孟冬时享太庙礼成敬述 癸亥
祭典举冬孟,吉蠲展敬忱。几陈三献礼,阶奏九韶音。岁稔田收谷,兵还民格心。于昭祖考
佑,诚感懋丕钦。
御制岁暮祫祭太庙礼成敬述 癸亥
四序将更始,岁除大祫修。羹墙通佑启,对越凛谋猷。世德期无忝,旧章勉作求。仔肩难负
我朝自开国以来,列祖、列宗圣德聿彰,神功丕著,所以燕诒垂裕者,天泽引于勿替。兹当岁暮,庙中合享,予小子对越琱筵,肃共将事,寅念创垂之远大,勉思继述之巨艰,殷吁福普坤维,长绥宝祚。
御制孟秋时享太庙礼成敬述 甲子
国朝宫史续编卷之五十一 四〇一
国朝宫史续编 三九六
禘尝万古义应循,岁暮躬行致慕寅。恰值六花飘瑞雪,正当昨日入新春。肃供执事近宗室,皇皆祖曾元辈进帛酒。 派衍灵源冀佑神。皇祖来孙兹预礼, 曾孙奕纯今日入班执事。藐予七世阅亲人。予逮事皇祖,下见玄孙载锡,已阅七世。
圣制孟冬时享太庙礼成述事 庚戌
孟冬朔值立冬辰, 是日立冬时享钦承年八旬。不与祭诚如不祭,能躬亲吁更能亲。祖功宗德仰太室,
日丽风和霭小春。复此五周当致政,卜符愿否倍生寅。
圣制孟冬时享太庙礼成述事,是日颁朔诗 乙卯
孟冬承天祐,亲禋太室虔。仰瞻携嗣子,初叩对先筵。万载皇清福,一心奕叶绵。礼成颁朔
吉,嘉庆肇新年。
圣制岁暮祫祭太庙礼成述事,曡乙巳诗韵 乙卯
升香恭代举,岁暮祫祭九世庙主,合食太室。自壬辰年冬予年六十有二,时允阁部诸臣之请,惟于中位前躬致瓣香,列祖位前派皇子及近支诸王恭代,以节繁文,以致精恪,至今倏阅二十三年,仰蒙昊佑践基周甲,钦感难名。倏度廿三秋。符愿虔增肃,乙巳祫祭时,自度精力尚健,拟于归政前一年岁暮祫祭,仍俱亲诣列祖神位前拈香,不令恭代。因有"期待将归政,拈香亲诣周"之句。今既幸符初愿,敬仍依旧典,用展与祭之忱,而周旋左右,步履从容,礼成竟不觉劳。此皆仰蒙列祖默垂爱贶, 明年归政后,一应祭典皆子皇帝之事,敬感追慕,一时念切,笔不尽言。蒙恩噢以咻。六旬岂易致,列圣普敷庥。奕叶禘尝示,义深孔述周。
御制孟春时享太庙礼成恭纪 丙辰
春禘初承祭,精禋肃裸将。五朝序昭穆,一念见羹墙。继志心滋惧,蒙恩敬未遑。礼成余感
慕,虔祝锡嘉祥。
国朝宫史续编 二四六
金铺暖旭影瞳胧, 秋景清澄丹禁中。民气渐苏叨考佑, 益求安治勉予衷。
御制还宫斋戒作 癸亥
御苑宴藩部,还宫敬致斋。祥霙滋众植,新绿茁陈荄。岁稔方愉志,民安庶慰怀。祈辛希福
佑,春盎九围谐。
御制斋居敬述 癸亥
中旬举祀典,祈谷望丰年。得辛立春后,斋宿致吉蠲。恭默屏杂念,遵礼坐必迁。临民愿饱
暖,大业重仔肩。差慰予素志,邪净除矛铤。仰吁昊縡佑,格心治道宣。御制斋宫敬述 癸亥
敬天钦考训,致洁宿斋宫。境接三微迥,心祈百谷丰。见雩行祭典,举耜重田功。曰肃征时
若,云兴望太空。
御制仲夏养心殿诗 癸亥
夏至斋居例养心,事天事地一诚钦。衷筹暄润嘉禾普,境远炎蒸广厦深。莲漏迟迟移砌角,松
涛谡谡下庭阴。敬祈泰折康年锡,孚惠蒸黎慰素忱。
御制还宫斋戒作 癸亥
应时旸雨利嘉禾,候转新秋晓气和。石陌鸣鞭览润景,西成收获万箱多。
临溪境敞倚虹堂,小憩传餐阅奏章。三日致斋竭诚敬,告成太庙展秋尝。今夏雨旸时若,大田禾黍畅茂滋蕃,可卜十分丰稔。兹
国朝宫史续编 二四四
御制斋居述志 丁巳
人君要务首敬天,四海苍黎荷保全。感通呼吸匪间隔,神威咫尺真赫然。郁攸不戒示警象,沐恩幸未致蔓延。恐惧战兢无所措,自省皆臣积咎愆。泰坛洁祀申寸悃,赦过宥罪吁昊干。尽人事庶弭灾变,服膺古训心拳拳。
御制新正斋居诗 戊午
大祀举祈年,致斋新岁首。变食屏五熏,征祥纪三有。月令广义,正月一日平旦,渐渐风至暮,渐渐清明,一有风,二有阳,三有阴云,号三有,其年大收。本年元旦,适符是占。上辛利农夫,东作兴耜耦。小子敬授时,仰承父泽厚。祝愿屡丰收,余三复耕九。皞熙庆大同,指顾除小丑。教匪穷蹙,窜匿蜀境,现经大兵围剿,已属无可幸逃,克期耆定,惟仰赖天恩昭鉴,助顺功竣。天锡福绵长,康强介眉寿。
御制仲春斋居述事 戊午
每岁春仲月,坛庙祭典繁。祈报总主敬,清斋涤心源。近喜得新雨,庶汇皆孳蕃。竭诚希屡稔,饱暖安黎元。圣人昭久道,淳化追羲轩。小子始聆训,敬守期弗谖。洁衷愿昭鉴,兵敛蒙天恩。
御制初夏斋居诗 戊午
候应清和雩祭临,法宫斋宿洁微忱。保怀育物天慈感,勤敬持躬父训钦。虽喜三春含透润,仍希九夏继甘霖。臣心戒慎庶昭格,诚肃祈丰农事深。上年夏秋,积润本极优裕,自冬入春,因少雨雪,惟恐致暵,刻怀兢惕。旋于三月中旬普沾甘澍,麦禾咸克长亩,洵蒙昊泽。然九夏方长,必旸雨均调方得上丰协瑞,不敢遽以为满愿。兹当洁斋将事, 念民依而祈天命滋凛, 此戒慎之诚也。
无明文, 非天子应行大典, 因此, 康熙帝在位六十一年从未举行。是雍正帝胤禛始定的嘉平月( 腊月) 二十三日祭竈, 皇帝向灶王爷神位三拜。弘历在位时, 年年谨遵此典。( 见本书卷三十, 典礼二十四, 祭祀五)
" 典礼" 中的" 勤政" 一项, 包括御门听政仪、宫中常日视事仪、御殿视朝仪、经筵进讲仪、御殿传胪仪、懋勤殿勾到仪等。御门听政仪是以皇帝御乾清门听政而得名, 起始于康熙六年( 一六六七年)。康熙帝玄烨亲政后, 改变顺治帝御太和殿听政为乾清门听政。届时, 大臣入班迟到或行走班次错误、读本生疏的, 都要受到训斥。弘历" 戊戌御门" 诗的注释称: 内阁学士都要在事先背诵奏折, 凡记忆未熟或清语( 即满语) 生疏者, 往往遗忘讹舛, 视为难事。每奏一摺本完毕, 皇帝都用清语降旨, 汉族大学士中曾习清语者亦能领会。( 见本书卷三十一, 典礼二十五, 勤政一)
丰富的史料从各方面反映清代皇帝处理政务的情况。如太常寺有关坛庙祭典的奏折, 呈进时要列于是日各本章之前, 太监应准备盥洗器皿, 皇帝浣手后披阅, 以示虔敬。( 见本书卷三十二, 典礼二十六,勤政二) 经筵进讲仪是由翰林院派满汉讲官各二人讲解经书, 题目例由皇帝圈定后, 在文华殿举行, 讲官讲毕, 皇帝也加以阐述, 各官跪听。礼成后, 在文渊阁为讲官及侍班诸臣赐茶。( 见本书卷三十四,典礼二十八, 勤政四) 御殿传胪仪在太和殿举行, 皇帝御殿升座, 传胪官唱名, 新录取的进士行三跪九叩礼。有两封谕旨表明, 弘历不喜欢殿试的试卷中有过份的颂扬之辞, 他认为," 文章华实不同, 即系士习淳漓之辨, 贡士等进身伊始, 若徒挦撦浮辞, 习为腴颂, 岂敦尚实学本意?" 他多次将不过事铺张的文章
国朝宫史续编前言 七
德。我皇【考、祖】追思前迹,特焕褒纶,崇庙宇于神京,布几筵而时祭。盖以表扬既往,沛酬庸褒德之恩;激劝将来,励怀古钦风之志。朕寅承丕绪,嗣举旧章,抚节物以怀贤,洁牲牢而致享。英灵如在,尚克歆承!”
各省贤良祠祭文:
“惟灵文武宪邦,公忠体国。当皇朝之肇造,心膂攸同;值列圣之丕承,股肱作辅。明良合德,奋庸而庶绩咸熙;中外宣猷,敷泽而兆民永赖。洵属庙廊之硕望,允宜俎豆以明禋。考绩纪勋,崇报昭垂于令典;陈牲奠币,馨香祗荐于岁时。尚飨!”
谕祭定南武壮王孔有德文:
“皇帝遣官谕祭于定南武壮王孔有德之灵曰:人臣尽忠仗节,矢天日而不渝;朝廷恤死酬勋,抚岁时而增感。尔定南武壮王孔有德,肤功早著,伟烈常存,兹当仲【春、秋】之辰,益念忠良之绩,特颁祭典,用慰幽灵,王如有知,尚克歆飨。”
祭恪僖公文:
“谕祭于恪僖公遏必隆之灵曰:沛隆恩于勋旧,国有彝章;展时祭于春秋,礼逾常格。尔恪僖公遏必隆,名垂青简,绩著丰碑,追椒寝于所生,宜专祀以有永。兹当【春、秋】仲,申侑几筵,灵如有知,尚克歆飨。”
罪。告祭典礼重大,理应敬谨将事,乃于昭穆次序有紊,其咎甚重。成亲王自乾隆年间观礼坛庙,数十年来屡充分献陪祭差使,一应礼仪久经熟谙于心,纵使赞引错误,自应即时指正,乃率依导引行礼舛错,按其咎罪本应革去王爵交宗人府治罪,但念此次初献俱未错误,至终献西复东历献配位四案,经松筠向前阻止,成亲王尚不自觉,为间始悟。系因年衰体弱,起跪更番步履迟钝,以致精神昏愦,尚为可原。且朕与成亲王自幼最蒙皇考钟爱,同受厚恩,况友于心合,此时实不忍遽褫其爵,实朕姑息之处。成亲王既身获重罪,且年老多病,难以管理事务,所有各项差使着全行革退,不必在内廷行走,或在园邸,或在城内,均于邸第闭门思过,亦无庸随班上朝。仍罚亲王半俸十年,照郡王食俸,至十年后方淮开复。其子绵勤着革去内大臣,随班上朝,在家侍父。太常寺堂官于告祭大典派礼仪生疏之员承充赞引,殊属懈弛,着交部严加议处。赞礼郎清安泰着即革职拿问,交刑部治罪。钦此。”云云。王薨,谥曰哲。先是王长子绵{上勤下心}、长孙奕绶俱先卒,于是以王之二世孙载锐袭多罗成郡王,锐,绶之子也,而绵{上勤下心}、奕绶俱追赠焉。
十二贝勒永璂,无后,以永瑆第四子绵偲为嗣,袭封固山贝子。道光十七年十二月谕曰:★“贝子绵偲逮事皇祖高宗纯皇帝,近支宗室昔日同朕在上书房读书者现在只伊一人,着加恩晋封多罗贝勒,用示朕追怀曩昔,笃念宗亲至意。”【补:道光二十二年赏用黄缰,二十四年赏四团龙补。】
武成王庙,在永宁城内西北隅。
《新唐书》:开元十九年,始制太公尚父庙,以留侯张良配。仲春、仲秋上戊祭。上元二年,尊太公为武成王,祭典与文宣王比,以历代良将为十哲。建中三年,列古今名将凡六十四人图形焉。贞元二年,去亚圣、十哲之名,惟祀武成王及留侯,诸将不复与祭。《金史》:章宗泰和六年,诏建昭烈武成王庙,其制一遵唐旧礼。七年,以秦王宗翰同子房配武成王,而降管仲以下,又黜王猛、慕容恪等二十余〔五五〕人,而增金臣辽王斜也〔五六〕等。《元史》:立武成王庙于枢密院〔五七〕公堂之西,以孙武子、张良、管仲、乐毅、诸葛亮以下十人从祀。每岁春秋仲月上戊日祭。《明史》:初,太公望有武成王庙,尝遣官致祭如释奠仪。洪武二十一年,罢其祀。
玉皇阁,在州城十字街。台高数丈,下有四达门洞,左右有钟鼓楼。明崇祯五年建,十五年工峻。国朝雍正二年,知州高国楹重修,逸士张熊基有记。乾隆五十五年,知州倪元寛修葺,有碑记。一在永宁,规制相同。铜铸神像。
延庆州志卷五三九三
明清时期,先农祭祀和耕耤礼是国家祭典和官方政治仪式的重要部分。民国以降,随着封建帝制的消亡、传统礼俗的革新,先农坛不再举行祭祀典礼,其场所已为他用。近年来,在相关部门的不断努力下,先农坛内多次组织学生开展"植五谷"活动,并复原先农祭祀仪式场景,这对于活化祭坛公园价值有重要意义。但如果要扩大这一祭祀场景在社会上的影响力,需要结合当下实际,找到雅俗共赏的契合点。
明清时期,先农祭祀和耕謖礼是国家祭典和官方政治仪式的重要部分,民国以降,随着封建帝制的消亡、传统礼俗的革新,先农坛不再举行祭祀典礼,其空间已为他用。近年来,在相关部门的不断努力下,先农坛内多次组织学生"植五谷"活动,并复原先农祭祀仪式场景,这对于活化祭坛公园价值有重要意义。
對於明代道教發展狀況的整體估價,學術界出現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爲明代道教總體上呈現沉寂狀態,是道教從停滯走向衰落的階段;另外一種觀點對明代道教發展狀態的估價則截然相反,認爲道教對明代思想的影響爲中國歷史上其他各朝所望塵莫及。本文擬通過研究明初幾所國家宫觀在開國初期參與國家祭祀大典的制訂、施行這一專題,以展示道教在明代國家祭禮中發揮的重大作用,藉此評估道教對明代政制的特殊影響。
黄帝祭典及其文化意蕴何炳武在中国历代祀典中,对黄帝的祭典引人注目。自古以来,对黄帝的祭祀的记载多种多样。有的把黄帝当为始祖祭祀。据马《绎史》引证《竹书纪年》及《博物志》:"黄帝崩,其臣左彻取衣冠几杖而庙祀之。"这说明黄帝死后,他的巨子把他当作祖先而加...
关林是埋葬关羽首级的场所,也是祭祀关公的物化空间。关公信俗源于多元主体的建构,包括信仰观念的形成、庙宇建筑的营造,以及祭祀活动的举办等。对于关公信俗精神内核的肯定和认同,是不同主体达成共识、互助合作的基础,亦促成他们的共同注意力及相关的行为表达。在新时代,关公信俗发展为一种公共文化事象,关林管理处与信众长期协作,结成共谋、共享、共存的信俗共同体,推动关公信俗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并使之成为地方重要的文化资源和社会资本,展示着价值导向、社会整合和促进经济发展等多种功能。
<正>大家好,你们有没有听过这样一句话:"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故以所出之祖配天地。"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让我来揭晓答案吧!其实,这句话是朱熹说的,它体现的是中国人敬天尊祖的传统美德。今天,秦小非就带大家来了解一下与"敬天尊祖"理念关系最为密切的非遗项目——黄帝陵祭典。
20世纪初,随着产业社会的发展,日本重要的产业都市在进行都市改造的同时,相继举办了博览会与历史祭典。博览会与历史祭典共同创造了具有历史要素的公共空间,重构了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结。市民通过参与历史游行、祭祀与表彰先祖、编纂乡土志等一系列活动,在内心重塑了对都市的印象,在亲眼见证都市景观变化的同时,亦从历史中找到了都市生活应当具备的公共观念与"爱乡之心",进一步推动了产业都市化的发展。日俄战争后,随着产业都市化的发展,人们对产业都市历史的研究以及对历史人物的表彰,成为20世纪初"日本乡土史热"出现的重要原因。
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有不少项目内容融入了道教元素,尤其是在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戏剧、曲艺、传统美术、传统医药、民俗,以及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等门类的项目中,都分别有与道教文化相关的内容。同时,在道教庙会仪式上,就有民间信俗、科仪音乐、雕塑、祭典、道情、善书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既是宝贵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道教与传统文化互动的重要体现。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既能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又能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
<正>这可是一项巨大而又艰难的工作。女娲先从各地捡来赤、青、黄、白、黑五种颜色的石头,燃起神火熔炼。随着神火渐渐熄灭,五种颜色的石头被炼成了黏稠的石浆。女娲用这些石浆把天上的大窟窿修补好。从此,天上便有了五色的云霞。
关帝祭典乐舞承载着弥足珍贵的中国古代乐舞文化遗产,历经明清以来400多年的因革损益,积淀并转化为现代闽台地区民间信仰中存续的祭典仪礼。立足文献爬梳与田野调查,以东山、宜兰关帝祭祀为案例,从三献仪式雅乐的时空重构、释奠武佾舞的舞容舞意等方面阐释明清传统国家祭祀雅乐与当代闽南民间信俗仪式展演相互印证的乐舞形态,剖析其音声舞律的特征意涵,可以为闽南关帝祭典乐舞的恢复再造和两岸亟待复兴的明清雅乐遗韵的交流建构提供理论参照。
<正>从古到今,宝鸡地区流传着很多有关炎帝的故事和习俗。炎帝祭典是后人为缅怀炎帝的丰功伟德所形成的祭祀活动。2008年,宝鸡的炎帝祭典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炎帝祭典的历史渊源宝鸡是炎帝故里,是姜炎文化的发祥地。民间传说,宝鸡地区的炎帝祭典活动可追溯至黄帝时期。约在5000年前,
"妈祖信俗"申遗成功,标志着妈祖文化正式成为全人类共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其中的妈祖祭典,也承载着弘扬妈祖文化的特殊使命。洞头妈祖祭典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近年来传统的妈祖祭典文化空间在政府的推动下进行了重构,形成以"妈祖平安节"为核心圈的文化空间。从文化空间角度出发,比较研究洞头传统妈祖祭典和"妈祖平安节",发现重构后妈祖祭典文化空间存在民众参与积极性降低、神圣性减弱、缺乏地方特色的问题。从物质空间、精神空间和行为空间三个维度为洞头妈祖祭典的传承和保护提供建议。
艋舺市街为台北城经历百年的第一市街,艋舺虽转为现今的万华名称,庙宇文化仍影响老万华区的成形,其宗教庆典如遶境也成为联结地方邻里与居民文化记忆的重要元素。台北市近年将庙宇遶境文化转型为节庆祭典形式,希望能在现代城市中保留传统文化并予以观光化而寓教于乐,如台北三大重点庙宇节庆:台北霞海城隍文化节、艋舺青山王祭、保生文化祭。本研究将艋舺青山王祭之庙宇遶境活动作动线之调查研究,意图将庙宇遶境动线与城市空间之关系作初步的梳理。
<正>那智火祭是日本三大火节之一,又称"扇祭"。在日本,扇子是吉祥之物,它不仅能扇风驱蚊,而且在多数的传统活动中还充当着不容忽视的角色。那智火祭于毎年的7月14日举办,据说这是熊野的12位神灵回归故里的时间。节日中,最精彩的场景就是用大火炬的火星清扫参拜时用的道路。仪式当天,人们把扇轿从熊野那智大社中抬出,那智火祭中出现的12个大扇轿象征着12位神灵和12个月份。在12支火炬的迎接下,在那智瀑布前举行传统
“达尔扈特”是成吉思汗八白宫及八白宫中所供奉诸多神灵的守护者,也是成吉思汗祭祀文化的传承者。他们为成吉思汗祭祀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立下不可磨灭的功勋,是研究成吉思汗祭祀文化的“活典籍”和“活化石”。他们用生命守护着这一民族精神文化,在成吉思汗祭祀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中发挥着不可代替作用。从达尔扈特群体入手研究成吉思汗祭祀文化,能够从根本上认识八白宫及其诸多神灵以及成吉思汗祭祀文化的完整内涵。本文充分利用清与民国时期形成的有关鄂尔多斯部及成吉思汗祭奠的满文、蒙古文、汉文档案史料,以“达尔扈特”为主线,首次系统地探讨了达尔扈特的形成、五百户达尔扈特、达尔扈特所守护的诸多祭祀之神、达尔扈特组织体系、达尔扈特筹募祭祀费用的方式及其使用、达尔扈特的驻牧地、生计、丁册及宗教生活等,较完整地还原了历史事实,为全面了解清与民国时期达尔扈特历史文化打下较为坚实的研究基础。本文主要内容为:一、对达尔扈特的形成和五百户达尔扈特及其源流、达尔扈特所守护的诸斡耳朵及神灵等分别进行了考述。清廷鉴于居住在成吉思汗八白宫附近从事守护成吉思汗斡耳朵和供奉诸神灵之人群的特殊身份,没有将其纳入任何旗的编制内,而是归“济农”来管理,...
福建泉州作为妈祖文化的盛行地,每年都会举行隆重的妈祖祭祀活动,海内外信众齐聚泉州天后宫,共同祈福,祈求妈祖保佑平安健康、生意兴隆、家族香火旺盛。原创舞蹈诗《香火》从天后宫妈祖祭典仪式中提取妈祖祭典乐舞“八佾舞”和泉州传统戏曲“梨园戏十八步科母”的舞蹈形式和动作素材,以妈祖信众祈求内容之一的“家族香火旺盛”为舞蹈诗所诠释的核心,并以“祈”为线,探索其中的文化内涵,以舞蹈的形式传扬闽南文化,探索具有泉州地域特色的宗教文化与舞蹈艺术创作,并尝试用舞台舞蹈艺术的方式呈现,让更多的人关注、了解泉州宗教文化与舞蹈艺术结合的魅力。笔者通过创作实践,在保留其原有的民俗仪式、闽南戏曲科范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从《香火》创作理念实践与呈现等方面进行分析,将实践创作与理论研究相结合。
纪念孔子,不仅仅是一种活动,更多地承载了对孔子和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改革开放以后,在曲阜举办的“孔子文化节”,更赋予纪念孔子以现代价值和意义,它是在传统的孔子诞辰纪念活动基础上的变革和升华,在纪念先哲,弘扬与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同时,成为加强国际间文化交流的一个载体。曲阜孔庙的祭孔活动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国之要典”,曲阜孔庙的祭孔活动持续到1948年。1984年以孔子像复原揭幕为契机,于农历八月二十七日举行孔子诞辰纪念活动。此后,这种活动成为定制。2004年政府举行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公祭孔子的纪念活动,是从国家层面对孔子及儒家文化的认同,被称为是“祭孔大典”,孔庙祭典活动逐渐成型,但这并不意味着成熟。新时期孔庙祭典的内涵已经发生变化,仪式也大大简化,在仪式展演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加强文化认同与交流。依托孔庙祭典活动的悠久历史而举办的“孔子文化节”,以纪念先哲为核心,同时将学术研讨、文化旅游、经贸合作融于一体。文化节期间,孔子诞辰纪念与学术讨论会以及孔子学术会堂的开展,大大推动儒学研究的进程。一方面...
伏羲作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是中华民族尊崇的先祖圣贤,后人对他们的祭祀、信仰始终在民间存活生生不息。中华民族自伏羲以降从蒙昧跨入了文明的门槛。对伏羲文化的研究能够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伏羲文化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在当下对其进行更好地继承和传播就是保护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下历史环境下,弘扬伏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积淀传播民族文化、丰富文化空间、重塑优秀传统道德观念。太昊伏羲氏,是国人历经千百年审慎选择确立的民族血缘和民族文化的代表。一个民族始祖地位的确立,是历史与政治选择的结果,更是多种文化相互融汇的结果。天水伏羲文化旅游节依托伏羲文化信仰,打造全球华人祭祖圣地,成为国家级祭典,这也是时代发展选择的结果。本研究聚焦于天水伏羲文化传播中的公祭大典活动,将其视为一个典型传播活动,从传播学角度分析其传播特点和传播规律,提出阶段性建议和优化策略。研究认为,天水伏羲公祭典礼传播主体为政府机构、地方人物、庙会商家、当地民众和游客;传播内容包括最重要的祭典仪式、乐舞图腾,此外包含“灸百病”等民俗文化传播;伏羲公祭典礼通过大众传播、组织传播、人际传播等途径进行典礼节会信息的传达...
在中国古代城池建设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与规制,在建造城池时注重天时地利的自然观。在《象传》指出:"城复于隍,谓其高城崩而复旧隍也。既‘隍’者,城壕也,城堑以无水环护的为隍,有水环护的为池"。在古代经济与科技水平相对低下,人们在生活和生产中都希望得到神灵护佑,随着筑城技术不断提高,城市化不断推进,城池由此出现。城隍也由最初的护城河演变成城镇的保护神。道教将城隍纳入其神系后,并加以神化,主管惩除凶恶、保护城邦,为掌管冥界亡魂之神。历朝历代城隍信仰的兴衰随社会安定与否而变化。近现代城池概念不断地弱化,城隍信仰并没有随之消亡,而是演变成与商业结合的民间活动,并形成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
神田祭和京都的祇园祭、大阪的天神祭被并称为日本的“三大祭”。此外也与山王祭、深川祭并称为“江户三大祭”。本文将以东京都千代田区的神田明神神社举行的神田祭为例子,对社会构造变化当中,都市祭的机能性进行分析。祭典往往反应了一个时代中,人们的生活状态,虽然它被称为是传统的活动,但是它由人们所举办,具有能够反应时代变化的特征。目前的都市祭典的研究领域里,关于神田祭的历史做出展开,或者着眼于附祭、山车、雇佣祭等主题的研究占据了多数,缺少以全面架构的方式及角度对神田祭进行考察的文章。此外目前已有的都市祭的研究成果有一个共通的特征就是关于祭典的组织、地域社会及祭典的组织、祭礼流程相关内容进行的研究较为丰富,但是从地方民众的角度出发,来考察社会变化对祭礼产生的影响和其相关改变的仍有讨论的余地。此外像本文的研究对象神田祭一样,近年来都市祭的规模逐渐扩大,而对祭礼的经济面考察,和传统祭礼不断“活动化”这一现象进行研究的文章还并不多见。本文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和访谈法的研究方法。文献研究研究法当中主要是对于现存的传统祭礼、都市祭的研究,神田明神神社资料馆馆藏的文献、以神田祭和传统都市祭为研究对象的文献等进行梳...
<正>在民间,"立春"往往又被说成是"打春",这春天莫非还要挨打不成?其实,"打春"这种说法与古代的一种祭典活动有关。相传,古时的官府在每年"立春"时,都要举行迎春祭典。在祭典开始前,要先用泥土做一头"土牛",祭典开始后,由当地官员主礼,委派专人手执彩鞭抽打"土牛",人们将这种行为称为"鞭春"。之后,农民会从"土牛"上挖一些土带回家,以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因为"立春"时要鞭打"土牛",所以人们又将"立春"称为"打春"。
绍兴会稽山是大禹神话建构和传承的依托之地,大禹遗迹众多,祭祀大禹的历史悠久。当代恢复祭禹仪式后,每年除谷雨日公祭,还有正月初一、六月六的族祭,一些社会团体在旅游过程中也祭祀大禹。不断举行的祭禹仪式成为大禹陵旅游的亮点,也是景区文化产业开发的重要方面,但由于忽视大禹神话,景区缺乏民俗生活气息,文化魅力并未充分体现。绍兴大禹陵景区未能突出神话特色,开发模式单一,未能摆脱国内旅游开发的常见套路。剖析并解决这些问题,有助于促进当地乃至全国神话旅游产业健康发展。
<正>"轩辕氏祭典"是至今存续在浙江省缙云县的一种以黄帝为祭祀对象的中华始祖崇拜礼俗。轩辕氏是上古黄帝的别称。据《史记》注释记载:"黄帝受命有云瑞,故以云纪事也。"缙云是黄帝的一种官名,也是黄帝的别号。缙云"祭祀轩辕氏"活动,最早可追溯到汉朝。轩辕氏祭祀分春(清明)秋(重阳)二祭,形式分黄帝祠宇大殿祭拜、各地宗祠祭拜或自家"道坛"(民居四合院的天井)祭拜
<正>每年农历六月初六,汶川都会举行大禹华诞庆典活动。历史上汶川的大禹祭祀习俗活动至迟从清中叶就已开始。近年举办的大禹华诞庆典,则既是一种习俗,更是一种文化,由此表达全体中华儿女对大禹的敬仰之情和对伟大祖国繁荣昌盛的良好祝愿。自古以来,大禹的传说不但在汉族地区流传甚广,也一直受到羌族人民的崇拜。西汉扬雄《蜀王本纪》:"禹本汶川郡广柔县人也,生于石纽。"汶川县作为大禹故里不但有文献依据,也有较为直接的文物
":闹春田"是闽西客家具有悠久历史的一项民俗活动,以独特的展演方式最具特色,是长汀客家祖辈们对农耕文化的表达与诠释,是傍山而居的客家先民生活境况及生存境遇的历史记忆。文章探究了"闹春田"民俗活动的源流,分析了祭典仪式、巡游活动、田中闹春等民俗活动的具体内容。提出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加大宣传力度;大力发展旅游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扩大国内外影响力等传承路径和模式,以进一步传承、打造闽西客家文化。
琉球是位于中国东南太平洋上的一个岛国,自明代初期被纳入东亚宗藩体系,成为中国的藩属国后,作为最初“闽人三十六姓”移民的聚居地久米村,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琉球王国给予了种种的免税、官职与教育特权。久米村遂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先进生产技术向琉球传播的中心,而久米村人则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先进生产技术传播琉球的最主要使者之一。因此,琉球久米村在中琉之间的友好往来,以及为琉球王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与外交等方面发展,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不同于以往研究中多将“闽人三十六姓”或久米村人,作为一个孤立的个体或仅局限于某一历史时期加以讨论,第一次立足于久米村的形成及其发展的整个历程,全面涉及到与久米村紧密相关的:中琉宗藩关系的建立与久米村的形成、久米村人与中琉关系、“萨摩入侵”与久米村的“补籍”、琉球对外关系中的久米村人、久米村的行政管理与文化传统、琉球复国运动与久米村的衰亡、久米“崇圣会”与“门中会”等内容。叙事的时限,始自明初的“闽人三十六姓”移居,迄于当今的久米村各宗亲“门中会”赴福建寻根访祖。旨在对琉球久米村作出多维度、整体性的探讨,全面地理解和把握久米村...
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当代中国民间信仰实现合法化和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民间信仰借助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获得国家的认可,也拓宽了其发展空间。这有利于民间信仰在当代的传承,民间信仰中传统的、优秀的、合理的内容借此得以更好的保存。但是在这过程中,申报者为了更好地向主流意识靠拢,与时俱进,往往也会对民间信仰进行“筛选”、“包装”甚至“改写”,民间信仰的形式与内容都产生了一定的变迁,其信仰内涵和意义也面临着被转化的可能性。本文以福建省莆田市贤良港“妈祖回娘家”祭祀民俗与“海祭妈祖”为个案,分别比较分析两者的历史形态与加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的现状,认为“非遗”运动实际上促进了这两个信俗在当代社会的恢复和传承。但是同时“非遗”也使其规模与影响、形式与内容、内涵与意义以及信仰主体性等方面发生了明显改变。民间信仰能够在“非遗”运动中传承弥散其中的传统文化,是因为受到国家制度和法律的保护。而在此过程中为了迎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不可避免产生的新变迁,不仅对信仰本身产生影响,也对当地的信仰生态格局和民众的信仰生活产生了影响。
作为国家祀典类非遗的重要代表,陕西黄帝陵祭典从祖先祭祀仪式演变为象征民族精神的现代公祭,并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黄帝陵祭典拥有广泛的社会认同,在增强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神、促进族群和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从非遗保护角度来说,其仍存在着项目管理机制不顺、社区参与不足等问题。本文建议理顺非遗项目管理机制,加强学术支持,尊重社区差异性,提高民众参与度,以改善民生和服务群众文化生活为目的,将当代国家祀典类非遗改造成官民同庆、普天共庆的公共性仪式。
随着妈祖文化热走向世界,其信俗文化的建设受到世界多地区的广泛关注。妈祖祭典文化是妈祖信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旅游的发展尤为重要。以妈祖祭典文化景观为切入点,探析妈祖祭典文化景观的内涵,阐述妈祖祭典文化景观的发展历程,运用SWOT分析方法,基于旅游开发角度分析妈祖祭典文化景观的优势、不足、机遇和挑战因素,提出其在资源挖掘、旅游体验、市场联动、品牌战略等方面的开发对策。
首先,丰年祭歌舞宗教仪式研究在民族学、人类学与舞蹈结合是一个新的重要课题,在西方,研究土著歌舞宗教仪式比起台湾的研究较为普遍化。信仰的转变过程和舞蹈在仪式过程中的变化和关系,使得丰年祭舞蹈动作的身体语言意义透过仪式的过程传递文化情感,在不同时空环境背景下实践了主体的能动性。其次,用人类学和舞蹈学的理论与研究方法,将动态的动作用理性科学的方式和思维转换以理论的形式表述,这样的方式到目前为止鲜少人去探讨,从丰年祭表达阿美人自我特色与形象的诉求。最后,丰年祭歌舞的意义对阿美人来说,是与祖先沟通和表达感谢怀念的仪式性活动,除了凝聚部落社会制度的力量也能加强彼此感情。崇拜祖先之信仰和基督教信仰都能带给阿美人心灵上的寄托,从不同丰富多元的丰年祭形式,观光商业化提供了自我意识强烈的诉求及舞蹈歌谣上的反思,用不同的方式呈现影响传统仪式的祭典。1642年荷兰人占领台湾,挟带进来的新制度让台湾当地部落的主体性面临瓦解。经历日据时代与光复的管理,台湾少数民族普遍受到强制干预同化,加上外来宗教影响,祭典仪式逐渐衰退冲击着族群的自身文化。动荡的时代,环境面临新的改变,不同族群频繁来往与通婚现象,使得后代子女无法...
伏羲诞生于古成纪天水,是中华民族最早的人文始祖。他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厥功甚伟,其历史贡献在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形成中占有重要历史地位。
<正>人文资源概念的提出2004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国务院西部开发工作会议上指出,西部大开发是一个长期的重大战略,将贯穿于中国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会议后,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意见》,并提出了10项措施。这份文件是对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发展和深化,它不仅是以前政策方针的延伸,而且对开发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做出了调整。
以卫辉林氏宗亲的比干祭典为研究对象,揭示了仪式观下宗亲文化对社会的维系作用。文章分析了比干祭典目前所面临的这种困境,并针对这些困境提供了建议与对策。宗亲文化不仅起着一种社会维系的作用,同时也成为了各个宗亲之间交流与沟通的桥梁,通过宗亲文化这条纽带,世界各地的宗亲在增强了民族认同感的同时,也为祖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契机。
后稷与先农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农神,国家祭典中的农神转变发生在秦汉时期。先秦时期以"后稷"为农神,象征周人的文化远祖,是早期自然崇拜向祖先崇拜转化的结果,目的在于宣示周族王权的正统地位。"先农"本为战国时期的民间农神,为因应"大一统"宗教秩序的诉求,"先农"逐渐与神农、炎帝等古史传说相结合,经过"阴阳五行""五德终始"等思想的改造,其地位不断上升,最终成为"大一统"帝制时代国家祀典的农神代表。
文章在客观主义视角下以成吉思汗祭典的真实性再造作为切入点,在人类学田野调查基础上通过梳理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空间生产和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地方政府和旅游主体在对发展旅游的认识和变化,分析了仪式真实性如何被再造的实践过程。此案例在现代旅游背景下对仪式真实性的表述呈现出不同的意涵,希望能够对旅游真实性研究提供有意义的启示和思考。
妈祖祭典习俗是妈祖信仰的一大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悠久、影响深远。湄洲的妈祖祭典仪式音乐结合民俗活动,展现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在促进闽台两地文化交流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长久以来,"传统"常常被本质化为拥有某些固定特征的文化习俗——拥有独特的物质化表征,固化的展演形式,共享的行为规范或道德标准等,并视此为"传统"的"本真性"(authenticity)。撒奇莱雅族火神祭的创设过程及实践,显示出传统并非沿袭僵化的文化模板在运作,而是有其内在的演化逻辑。传统的"文化基因"犹如火种存在于社群的集体记忆中,具有生生不息的再生力。在日常实践中,文化主体可以发挥其能动性,在继承"文化基因"的基础上,重塑和再造传统的外在表现形式,而传统也在这种"改头换面"的实践过程中实现动态的传承与发展。
<正>6月21日,广东惠来县举行首届妈祖文化旅游节,来自境内外的数千客人观赏了陆丰市妈祖文化研究会祭典艺术团献演"妈祖祭祀大典",纷纷予以点赞。宽敞的惠来人民广场鲜红的地毯上,陆丰妈祖祭典艺术团200多名古装少女乐舞穿越时空,衣袂飘逸,把与黄帝祭典、孔子祭典并称为"中华三大祭典"的妈祖祭典,在南宋初期就形成的"初献、亚献、终献"三献礼仪式和"迎神、送神"的
结合有关妈祖祭典的文献资料和连续几年在妈祖祭典排练期间所获得的一手资料,采用了文献分析法、田野调查法、舞蹈生态学的特征提取法、民俗学的叙事法和舞蹈形态学的研究方法相结合的综合方法,对"三献舞"的舞蹈形态和表演特点等方面进行了客观记录和总结,对2014年新编"三献舞"的创作特点和艺术特征做了分析,并揭示了"三献舞"的社会文化功能。
尤溪朱熹祭典是专门祭祀朱熹的大型堂庙乐舞活动,源于宋朝南溪书院的祭祀,并在明朝弘治四年(1491)上升到国家层面,是全国唯一的朱熹诞辰日官方祭祀朱熹的大典。2007年以来,尤溪县重新恢复朱熹诞辰祭祀大典,在遵从古制的基础上又不乏时代性的改造,使这一古老的文化遗产,重新绽放出迷人的光芒,是福建省朱子文化第一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正>长岛,亦称庙岛群岛,纵贯渤海海峡,居黄渤海交汇处。县境共32座岛屿,岛陆面积56平方公里,海域面积8700平方公里,海岸线146公里,森林覆盖率达54%。长岛拥有悠久的历史,早在6500年前旧石器晚期就有人类活动,开辟了灿烂的古文化。887年前,长岛便成为妈祖文化在北方的传播中心和中国南北活动的海运枢纽。妈祖,姓林名默,是宋代福建莆田人,自幼识天文,谙医理,且深通航海
针对陕西黄陵、河南新郑和浙江缙云三地举办的公祭黄帝典礼的历史、现状和不足,以及围绕陕西黄帝陵和河南黄帝故里之间的国祭之争,利用文献分析和社会调查等研究方法进行研究。研究认为:随着祭祀热和国家对于庆典活动的清理,在黄帝的祭祀上,当前办出影响的主要有黄帝陵祭典、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和缙云轩辕祭典。目前陕西和河南之间的黄帝国祭之争,尚不足以动摇黄帝陵祭典的地位。自唐代开始,黄帝陵就被列入官方祀典,明代黄帝陵寝再次得到官方认可,形成定期致祭黄帝陵的制度,并绵延至今,黄帝陵的地位是历史形成的,黄帝陵祭典历史久、规格高、影响大。黄帝祭典不仅表现了对黄帝的尊崇之情,还具有展现当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绩、增强海内外华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作用。为了更好发挥黄帝祭典的社会功用,通过修改完善祭典仪程细节和进一步加强祭祀现场的组织工作,提高公众参与性,乐舞献祭要体现时代特色,提倡完全以现代服装祭祀黄帝,黄帝祭典祭祀用乐和祭文要加大创作力度,要在引起公众共鸣上下功夫。
妈祖祭典仪式音乐是妈祖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湄洲妈祖祭奠仪式是妈祖文化中最为隆重的民俗活动,对两岸文化交流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简析了湄洲妈祖祭典音乐中的文化内涵,并对影响妈祖音乐发展的因素进行分析,对湄洲妈祖祭典仪式音乐的发展方向进行探究。
在多模态语篇的社会符号学理论基础上,以湄洲妈祖祭典语篇为例,从言语、视觉、体态语言等符号系统分析各种符号资源对祭典内涵的作用。结果发现,整个祭典过程通过主题选择模态,以视觉模态为主,声觉模态、动作模态、言语模态等为辅,各种模态和符号系统相互作用,协调配合,以整合的整体共同创建意义,从而完成交际目的,即弘扬中华妈祖文化,展现出具有中华民族文化内涵的祭祀仪式,达到了祭典所要传达的意境,又折射出中华民族对真、善、美的推崇以及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
公刘是周祖远古首领,中国农耕文化的开拓者。甘肃庆阳市西峰区温泉乡刘家店西庄庙嘴村有公刘庙遗址,当地人叫"老公殿",现有三个遗址,从南向北排列为清代、唐代、西周,每两个相邻遗址相距30米,可证公刘庙在西周就已经存在。2003年,中国民俗学会命名老公殿为"华夏公刘第一庙"。清乾隆年间编制行政区划,此地名"周都里",因而从先周文化的众多遗址的分布范围推测:今天庆阳市西峰区公刘庙所在地周围为传说的"公刘迁豳"的落脚点,也是公刘躬耕稼穑之地。公刘在农耕文化方面的贡献主要是改善生产工具、培育新的农作物品种,完成了原始农业走向农耕文明的转型。
因时而祭,以食为先,这是成吉思汗祭典中春夏秋三大典的核心和关键,是蒙古人适应自然生态、游牧生活的行为表达,也是他们尊崇神灵、祖先的叙事表述。对于任何一个民族来说,食物都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考察成吉思汗祭典中以奶食品为主的饮食文化,追溯它们与季节的关系、历史渊源以及在祭典中的具体呈现、内涵意义,或许可以为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提供一种例证。
<正>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将妈祖祭仪引向规范,1994年参照历史资料和民俗祭仪,湄洲岛制定了《湄洲祖庙祭典》,实现了宗教祭礼与艺术观赏的更完美结合。据了解,祭典由主祭一人、与祭若干人,司仪、司香、读祝文等各一人主持,还有司钟、司鼓、司乐、司僚等执事;祭典在鸣炮、鸣钟、奏乐中开始,主祭、与祭等各就各位,虔诚地上香、行三跪九叩大礼,接着行"初献礼""亚献礼""终献
妈祖文化是中华民族海洋文化的典型代表,其与我国中原农耕文化、草原游牧文化相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妈祖文化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其宣传的普世价值持续释放着伟大的精神内涵,已经成为了连接全球华人的重要纽带,由历朝历代关于妈祖文化的记录、祭祀活动、文学创作等各种活动一同编织而成。文章主要对妈祖与文学力量之间的关系进行探析,进而对湄洲妈祖祭典乐舞艺术特征与内涵进行研究。
道武帝天兴元年(398年),北魏开始实行迎气祭祀礼。这一礼仪属于北魏中原系统的祭典。北魏统治者实行迎气祭祀礼,是与当时"顺时气"的施政方略结合在一起的,因此,这一祭礼在国家祭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北魏迎气祭祀礼神祇和祭坛的设置,主要承袭以《月令》为基础而制定的传统中原汉族王朝迎气祭祀礼,并且祭祀的主要仪式也与传统迎气祭祀礼没有多少差别。由于北魏举行迎气祭祀礼,是"顺时气"布政措施的体现,故对这一礼仪所具有的社会功能不可低估。
<正>安妮·迪拉德(Annie Dillard),美国当代女作家,1945年生于宾夕法尼亚州的匹兹堡,1968年毕业于霍林斯学院英文系。迪拉德的创作文类多样,作品包括诗集《转经轮的票》(Tickets for a Prayer Wheel,1974)、《如此这般的早晨》(Mornings like This,1995),两部小说《活着》(The Living,1992)、《梅特里一家》(The Maytrees,2007),散文《听客溪的朝圣》
<正>我喜欢徜徉于大自然中,但事实上对自然万物却不甚了解,有时连一些常见的花草树木也说不上名字,不免觉得遗憾。而阅读《听客溪的朝圣》一书,跟随作者迪拉德的慧眼与诗意描述去了解、观察、思考自然,有时我会心生出已置身于大自然的感觉,仿佛已看到作者笔下的弗吉尼亚州蓝岭的自然万物。在书中,她既向我们描述了自然万物和谐美好的一面,也真实、细致地记录了大自然残酷的一面,比如各种物种相互残杀甚至自我啃噬,读后令人
缙云轩辕黄帝传说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传承,近年来,轩辕黄帝作为中国人文始祖越来越受到人们推崇,缙云轩辕祭典也举办得越来越火热。一年一度的公祭和民祭吸引了港澳台同胞和华侨的热烈关注。在整个缙云轩辕黄帝的祭祀仪式中,我们可以窥视到其独有的历史文化内涵,但也充斥着当代社会的符号。人们只知道轩辕黄帝鼎湖升天的传说,只看到具有传统意义的祭祀仪式,但是并不知道其与历史的断层以及政府对其的操弄与再造。本文希望通过论述解决以下问题:缙云轩辕祭典既然冠之以传统之名,是否行传统之实?个人认为当今的祭典不仅仅是传统的复兴,而是传统的再造,那么,哪一些是基于当代社会目的的传统再造?为何进行传统再造?以这些问题为主线对"传统再造"进行论述。故本文先从轩辕黄帝与缙云县的渊源入手,对现代的缙云轩辕祭典进行叙述并分析其文化内涵,后对传统再造现象进行分析,试图找出缙云轩辕祭典"传统再造"的原因。
河北涉县女娲祭典已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一方面体现了女娲祭典在我国民间信仰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也说明其文化现状亟待保护与传承。在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对涉县女娲祭典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应当坚持社会政治、经济环境与文化环境的协调发展,提供以女娲祭典为文化平台的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的可持续性,对民间信仰文化的保护传承提出合理化的对策建议。
在青海省民和县三川地区,围绕二郎神的地域崇拜与文化认同,土族、藏族、汉族民众共同参与的神灵祭典仪式可分为春季的"转青苗"与秋季的"纳顿节""八月会"。前者体现出"合"的仪式表征,后者则有土族跳"纳顿"与藏族、汉族注重献祭之不同仪式表达方式上的文化分野。两次分合有序的族际仪式,作为一项跨越族群边界而为多民族共享的信仰文化传统,在精神层面上体现出"一体多元"与包容共生的文化特质,展示出三川族际社会中"和而不同"的社会交往模式与族群关系的文化表达图式,维系着地域社会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
<正>朱熹祭典是尤溪县专门祭祀朱熹的大型庙堂乐舞活动,与祭孔大典一样,是集乐、歌、舞、礼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表演形式,于每年农历九月十五朱熹诞辰日举行。朱熹祭典前后的一整个星期称为"朱子文化周",地方政府在朱熹诞生地南溪书院举办朱子文化周系列活动。纪念朱熹活动可追溯到南宋嘉熙元年(1237年)。朱熹去世37年后,朝廷节经有司创建堂屋,朱熹再传弟子李修发时任尤溪知县,重修郑氏馆舍,建祠三楹,合祀朱松、朱熹父子,置"景行""传
文章以赣南井前村为个案,从乡村社会的信仰仪式与宗族关系的视野入手,分析了该村庙与宗族整合的方式,并指出以井塘庙张公、赖公信仰为中心所形成的跨村落、跨宗族的祭祀圈既是不同宗族之间的粘合剂,又是地域乡村联盟形成的基础。
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和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了兴趣。近年来,在地方政府和民间的共同推动、参与下,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成绩斐然。本文以天水太昊伏羲祭典文化保护为例,就政府和民间如何切实发挥好各自的作用,同心协力,通力合作,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作了探讨。
<正>目次一卜辞"尸"字补释二"选尸"、"延尸"与祭尸礼的准备三"延尸"地点的选择四"为宾"、"乍宾"与选择"尸"的傧相五一类特殊的祭尸卜辞六"王宾"卜辞再探讨七对《合集》1402卜辞的探讨八关于祭尸礼上某些仪节的占卜九小结"尸"在商周祭礼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正如孔子所云:"祭祀之有尸也,宗庙之有主也,示民有事也。"[1]神尸和神主一样,都是祭祀时人们所尊事的对象[2]。祭礼必设神尸的
<正>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陕西黄陵县是轩辕黄帝的陵寝所在地。1961年,黄帝陵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号称"天下第一陵"。2006年,黄帝陵祭典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陵县被命名为中国黄帝祭祀文化之乡。2015年初,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视察时指出:"黄帝陵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一、绵延数千年的黄帝陵祭奠从黄帝逝世时起,就开始了祭祀黄帝活动,据《竹书纪年》记载:黄帝去世后,他的大臣左彻就开
<正>达悟族群是台湾南岛语系唯一分布在台湾离岛的族群,是保存固有文化最完整的一支。分布于台湾本岛东南外海的兰屿上,人口约4000余人,是海洋民族,以捕鱼为主要产业,并有飞鱼祭等岁时祭仪。达悟族群旧称雅美族群,源自日本人类学家鸟居龙藏在1897年的调查报告,他在报告中将兰屿称为雅美。兰屿在1877年始并入清朝,1998年,主管台湾少数民族事务的"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员会"在
妈祖祭典是妈祖信俗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妈祖祭典的重中之重则是妈祖祭典仪式表演。妈祖祭典仪式表演主要作用是向神求福,体现出神人和谐的天人关系与生存追求,它凝聚着人们的精神信仰和心理需求,充分地体现了当时的共同文化心理和表现形式。台湾有所谓的三月疯妈祖的民俗活动,其中声势最浩大的,莫过于大甲妈祖祭典仪式。本文立足田野调查,以文学,历史学,民俗学,艺术学的研究方法,对其文化脉络、艺术特征以及文化内涵进行多角度的探讨,有利于深化妈祖文化研究。从文化脉络入手,对妈祖的历史文化进行了梳理,按宋元和明清两个阶段简要阐述了妈祖信仰的发展过程,并且在此基础上窥探到妈祖祭典表演由初步形成发展为由闽到台的根植,并进一步在台繁荣兴盛。立足于台湾妈祖绕境祭典仪式表演,对其祭典仪式表演仪程进行艺术特征探究,以神旭阵为例,从动作、构图以及文化特点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剖析其蕴含的艺术价值。最后旨在分析台湾妈祖祭典仪式表演的文化内涵,并对其社会文化功能进行探讨。
缙云轩辕黄帝传说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传承,近年来,轩辕黄帝作为中国人文始祖越来越受到人们推崇,缙云轩辕祭典也举办的越来越火热。一年一度的公祭和民祭吸引了来自港澳台同胞和华侨的热情响应。在整个缙云轩辕黄帝的祭祀仪式中,我们可以窥视其独有的历史文化内涵,但也充斥着当代社会的符号。人们只知道轩辕黄帝鼎湖升天的传说,只看到具有传统意义的祭祀仪式,但是并不知道其与历史的断层以及政府对其的操弄与再造。本文希望通过论述解决以下问题:缙云轩辕祭典既然冠之以传统之名,是否行传统之实?个人认为当今的祭典不仅仅是传统的复兴,而是传统的再造,那么,哪一些是基于当代社会目的的传统再造?为何进行传统再造?以这些问题为主线对“传统再造”进行论述。故本文先从轩辕黄帝与缙云县的渊源入手,对现代的缙云轩辕祭典进行叙述并分析其文化内涵后对传统再造现象进行分析,试图找出缙云轩辕祭典“传统再造”的原因。
成吉思汗陵祭典,承载蒙古民族最高的祭奠规格,内容丰富、形式纷繁、内涵深刻。查干苏鲁克祭典仪式则是成吉思汗祭典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通过查干苏鲁克仪式结构,探讨其神圣与世俗间共融仪式内涵。
妈祖信仰活动在两宋之际开始在沿海各地传播,妈祖祭典乐舞的产生、发展、兴盛与海洋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文章主要论述并分析妈祖祭典乐舞的产生、发展的历史与海洋文化间的渊源关系。海洋既是祭典乐舞的摇篮,也是祭典乐舞赖以发展兴盛的沃土。反过来祭典乐舞也进一步促进海洋文化的发展,融合沿海妈祖信仰族群的精神,进一步促进海洋文化的和谐发展。
中国以礼仪之邦、文明古国誉美于世。轩辕黄帝对中华民族有卓越的贡献,被尊崇为"五帝之首""百王之先""文明始祖"。黄帝文化是民族文化之根基,是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是"多元一体"、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民族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人文特质,绵延数千年,形成了独特的价值体系。可以运用文献史料、考古遗存、神话传说、民俗信俗相结合的方法对黄帝文化进行论证之。黄帝文化还是历史生态、社会生态、文化生态的精神文道。国运兴,则文运兴。伟大的时代需要创造伟大的文化,建设文化强国更离不开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站在历史的新起点,讲清楚根源于中原的黄帝文化之厚重深邃意涵,对传续和弘扬黄帝始祖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华琛在对明清民间妈祖信仰的分析中,提出了神明"标准化"的概念。这一概念被关于帝制时代中国民间信仰与仪式的研究广泛借鉴。本文以山东长岛为个案,探讨20世纪以来,现代民族国家与地方民俗信仰之间的互动,并认为国家与民间信仰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博弈仍然存在,标准化理论在当今中国民间文化研究领域仍具有借鉴意义。
妈祖文化在中国沿海特别是其肇源地东南沿海有持久影响和重要位置,它隐含着沿海人民对海洋的早期认知与朴素理解,也折射了沿海城镇兴起与海洋密不可分的关系,其中妈祖祭典被视为妈祖信俗的集中直观体现。妈祖祭典与祭黄、祭孔并称为中国三大祭典,特别是莆田妈祖祭典首批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与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从内涵角度分析,妈祖作为中华文明向海洋探索延伸的图腾,其乐观、进取、包容的精神实质和当代价值与人文理念完全契合,还有重塑文化空间、沟通台海两岸、辐射海内外华人的现实功能。
妈祖信俗是中国沿海传统信俗的典型,妈祖文化在整个沿海地区特别是其肇源地东南沿海有持久影响和重要位置,它隐含着沿海人民对海洋的早期认知与朴素理解,也折射了沿海城镇兴起与海洋密不可分的关系,其中妈祖祭典被视为妈祖信俗的集中直观体现。从结构视角看,妈祖信俗构成了民众精神生活与民俗文化的组成部分,结合的模式类似于本体—镜像模式,本体在仪式的象征域中引申出第二层意义。妈祖在从人格转为神格后,以母性指代消解沿海居民出海航行的艰辛不测,契合随海洋播撒去的"赤子之对慈母"的人性本真而得以流传到今的信俗遗产。妈祖祭典与祭黄、祭孔并称为中国三大祭典,特别是莆田妈祖祭典首批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内涵角度分析,妈祖作为中华文明向海洋探索延伸的图腾,其乐观、进取、包容的精神实质和当代价值与人文理念完全契合,还有重塑沿海城镇的文化空间、沟通台海两岸、辐射海内外华人的重大现实功能。
妈祖祭典是妈祖文化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湄洲妈祖祖庙祭典"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在海内外所有的妈祖祭祀仪式中,最为丰富、权威和规范,被奉为天下妈祖祭典的圭臬。本文简介了海神妈祖的由来和妈祖信仰的形成、湄洲妈祖祖庙的肇建以及宋代妈祖祭典的起源。对元、明、清三代妈祖祭典的规格提升、发展和规范等时代特征分别进行了探讨。重点对新时期的湄洲妈祖祭典范式作了详细的阐述。最后对湄洲妈祖祭典的当代意义作了简要分析与归纳,认为妈祖祭典是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和向世界展示中华优秀文化的一种特殊形式。
<正>祝神祭典是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村民都穿上最好的衣裳,孩子们更是被打扮得五颜六色。篝火晚会结束后,孩子们便由母亲带回家——他们的庆典已经结束了,男人们则要留下来,他们肃立的身影在火光下如同魑魅魍魉,真正的祭典现在才算开始。"这是为了村子着想,"等女人孩子都走光,老族长从麻袋里拿出一堆破旧的羊皮信封,逐个递给围在一圈的男人。
<正>1938年元月18日,在汉口天主教总堂,举行了一次庄严的宗教祭典,追悼抗日阵亡将士和死难平民。这是中国天主教教友以其特有的宗教礼仪,表示与全国人民一道坚持抗战到底的一次爱国行动。这次悼念活动是以中华公教进行会的名义举办的。中华公教进行会是在抗日战争前,中国天主教会成立的以信教群众为主,旨在社会各界人士中开展联谊活动,积极参与社会服务,扩大教会影响的一个群众团体。当时该会的总监督是天主教南京教区主教
<正>仙都黄帝祠宇号称"天下第一祠",是中国南方祭祀朝拜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的主要场所。黄帝祠宇位于风景秀丽的道教洞天福地——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仙都山麓。千百年来,这里流传着许多有关轩辕黄帝在仙都山鼎湖峰铸鼎炼丹,驭龙升天的传说以及文献记载。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作《题缙云山鼎池二首》云:黄帝旌旗去不回,空馀片石碧崔嵬。有时风卷鼎湖浪,散作晴天雨点来。天地茫茫成古今,仙都凡有几人寻。
<正>妈祖祭典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妈祖信俗"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学界向无专著予以研究;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副秘书长兼学术部主任周金琰先生撰写的《妈祖祭典》,于2013年11月由山东友谊出版社出版(2014年7月再版),首次对妈祖祭典进行了客观全面的考察和研究,填补了该项研究的学术空白。该书出版以后,在
<正>河北平山县有个王母村,"王母祭典"的习俗从汉武帝时起,迄今已绵延两千多年而不衰。2013年,平山王母祭典入选河北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王母村,原名桑家街,隶属平山县平山镇,位于平山县城西北4公里,早期以桑姓为主,现在姓氏主要有桑、刘、郄、李、张等。村西仙台山上坐落有政府批准的对外开放道教活动场所——王母阁。据传,在汉代以前,这里流传有这样的传说:"王母娘娘本系该村桑氏之
邑女陈靖姑,“由人而神”,其因昭惠慈济、扶危济厄、赐麟送子、保赤护佑、保境安民、镇国护邦的懿德善举,早已成为了广大民众心中“真善美”的化身而深受崇拜。经过千百年的锤炼,临水娘娘陈靖姑现已逐渐成为集“护幼生育、生活、成长、生产之神”于一身的多功能神祗,具有“行善大爱”“保赤护幼”的崇高美德。陈靖姑祭典仪式中的“进献乐舞”正是以陈靖姑特有的神性和独有的美德,以独特具艺术风格的舞蹈表演充分地展现,烙印上别具一格的民俗文化特征,使临水夫人文化内涵意蕴通过进献乐舞淋漓尽致的呈现在观众面前,传递出了一种美丽的民族精神。所以,探究陈靖姑信俗文化祭典仪式中的进献乐舞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多次“田野调查”获得了丰富的资料,以2014年古田临水宫陈靖姑祭典仪式中的“进献乐舞”为研究主体,把“进献乐舞”作为陈靖姑祭典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研究,试图将“进献乐舞”的音乐、诗歌、舞蹈表现形态形式、形态特色及其他重要的乐舞要素融入陈靖姑历史、文化的大背景下展开深入地研究,以探讨其蕴涵的文化内涵和意义人文价值。希望为陈靖姑信仰民俗发展尽绵薄之力。
庙会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与人民生活有着极其紧密的联系。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节庆庙会在我国各地如火如荼的举办开来。各地积极地举行庙会,赢得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太昊陵祭典庙会是豫东地区颇有影响力的庙会,如何更好地保护和开发该文化资源渐渐成为大家关注的重点课题之一。太昊陵庙会历史悠久,现存文化资源异彩丰呈。太昊陵文化资源有很强的历史性、文化性、艺术性和区域性特点。近年来政府陆续编制、出台《淮阳县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规划》、《淮阳县特色旅游文化产品规划》和制定《举办绿色朝祖会》规定等,采取各项保护和开发措施,不断推进太昊陵庙会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在基础设施建设、法制化管理、资源保护与开发相结合、丰富延伸产品和拓展市场等方面仍存在着不少问题。有必要进一步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景区档次;以制度作为保障,完善管理机制;整合资源,深入挖掘文化内涵,丰富产品种类,树立品牌;加大宣传力度,拓展市场,以取得更好地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双赢效益。
福建莆田湄洲岛是妈祖的诞生地和妈祖信仰的发祥地,妈祖信俗文化以其博大精深的内涵和深远广博的外延文明于世,历史文化绵延千年而历久弥新。妈祖信仰于宋代在湄洲岛产生,后辐射传播遍向世界各地,文化底蕴深厚,文化遗产丰富。2009年9月30日,《妈祖信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为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受全世界所关注。妈祖祭典乐舞是《妈祖信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保护和传承的价值。本文主要依据前人的研究成果,综合学者实际参与的田野经验,着重关注妈祖祭典乐舞的舞蹈形态与特征,采取层层递进法、田野考察法、文献分析法,舞蹈形态分析法,向人们呈现了妈祖祭典乐舞所特有的舞蹈形态和文化内涵,并深入分析了妈祖祭典乐舞所表现出来的社会功能、价值以及如何将其传承、发扬下去。
台湾大甲妈祖祭典仪式是妈祖文化中最为盛大的民俗活动之一,该仪式中的民俗舞蹈是妈祖信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文化精神和艺术特征。本文立足于对台湾大甲妈祖祭典仪式的实地考察,通过对妈祖祭典仪式中民俗舞蹈的探究,意在分析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妈祖信仰是最大的民间信俗类文化,目前学术界的诸多学者,多以“妈祖之祖湄洲”为中心进行阐述,对于其文化的传播地——厦门妈祖信仰文化却少有提及。本文以厦门民间信俗为视角,从海峡两岸关系出发,探究厦门地区的妈祖信仰文化的地域特色。作为一个多元信仰的沿海城市,厦门地区的妈祖信仰与其他信仰彼此融合影响,形成了“妈祖、保生大帝二神共存共祭、同姓村落酬神娱神”的独特地域信俗文化风格,民众尊重包容其他神祇。厦门妈祖信仰不是独立存在的民间信俗,在历史、政治、宗教等诸多因素交织推动之下,得以在厦门城市和村落之间广泛传播。同时,她又与南海观音、巫祝、客家文化的多种文化载体密切关联,在特定的信仰族群中,形成了具有厦门特色的地方性祭典。
<正>1.缙云黄帝祭典的历史渊源据《史记正义》记载,黄帝又曰缙云氏,从陕北高原迁移至古百越族聚居地的浙江中部,建立以"缙云"为名的方国。因见其境内孤石屹立,直刺云霄,形如古"且"(祖)字,缙云氏族就将其作为始祖轩辕黄帝的神灵祭拜,其山也名缙云山。缙云县内留下了一些有关黄帝部族活动过的遗迹:如汉代流传仙都山上有鼎湖,轩辕黄帝在此铸鼎觞百神后升天的神话;《名山记》中有描述鼎湖峰,祭祀黄帝的缙云堂、黄
<正>一印象中,我几乎没有参加过公共场域的大型祭典,一般都是家祭,大部分人的体验估计也多是如此:祭先人、祭亡亲,每年的清明、鬼节、除夕,有时还有亡亲的生日与忌日,点起纸钱,默默地凝视其慢慢打卷儿成灰、忽忽然飘举升空。当然,这样的家祭或族祭只是中国式祭典中的一种私人性、家庭式的构成,还有着更大范围、更多层级的祭典,虽然更为高级、严密,更为讲究、繁复,但在本质上,仍是人间与神灵
<正>福建省莆田市湄洲岛是妈祖的故乡,也是妈祖文化的发祥地。妈祖祭典作为湄洲妈祖信仰习俗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仪式自成一体,内容独特,于2006年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妈祖祭典于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举行,妈祖信徒以妈祖宫庙为主要活动场所,向妈祖献礼、膜拜,以表达对妈祖的虔诚和对
太昊陵庙会是以河南省淮阳县的太昊陵祭祀为中心的一个传统庙会,有数百年的历史。被认为是豫东地区最古老而规模最大的庙会,2006年太昊陵庙会入选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太昊陵庙会具有信仰单一、仪式多样和影响甚广等特点,并其文化、经济及社会开发现实价值极高。
豐年祭是台灣原住民族各族群最盛大的歲時祭典儀式,本研究目的探討原住民族傳統祭典之文化意涵,以及原住民族傳統祭典之文化傳承。本研究方法採文獻分析法與田野調查法將蒐集之相關文獻資料,加以整理、分析、考證、解釋與歸納建立研究架構。本研究結果可歸納如下:(一)分析原住民族傳統祭典可包含祭典儀式、祭儀意涵、文化傳承與文化觀光資源等四部份探討,研究發現春日鄉部落保有屬於自己族群的獨特祭儀文化,並經由世代文化傳承保有完整的傳統祭拜儀式;(二)在觀光發展的過程中,須從文化傳承為出發點,整合社會資源及族群的參與,引發祭典文化保存共鳴、異文化認知、社會文化價值交流等,進而推動祭典風貌與特色,呈現春日鄉獨特的祭典觀光資源,如此,不僅能讓排灣族春日鄉豐年祭祭儀文化宣揚,更能提昇春日鄉各部落族群文化能見度,並認同多元文化之發展。結論;藉由豐年祭系列活動將祭典文化傳承並行銷春日鄉的農特產,結合山芋產業文化節辦理一系列的產業推廣及成果展售活動,並組團前往各都市舉辦‘春日鄉排灣族之夜’透過整合行銷模式,成功將春日鄉傳統文化及觀光景點、農特產行銷至國内外。
<正>传说农历三月十五日是女娲的生日,每年农历三月初一至三月十五日,来自四面八方的民众来涉县娲皇宫朝拜女娲。据记载,女娲祭典这项民俗活动迄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在清嘉庆《涉县志》上记载了这项民俗活动的热闹场面:"季春之月,相率祈禳于此(娲皇宫)。各得其所愿欲。自是,西而秦晋,东而青兖,
<正>英国著名的作家威廉·戈尔丁一生致力于小说的创作,其晚期作品中具有代表意义的便是《航程祭典》,它是三部曲中的首部小说。作品主要从小说角色塔尔伯特的角度来介绍故事情节、场景和人物角色。塔尔伯特有写日记的习惯,并采用此途径向地位高贵的教父讲述他看到和听到的事情,该小说展现了一个小小的船上世界,并将船上各种人物的形象都展现出来。小说的主要内容是讲述各种人物故事,甚至包括船长安德森、死亡故事的主人公牧师科利等,但是横穿三部曲的关键角色塔尔伯特具有的身份不能忽视,他在首部作品中担任的既是牧师的眼睛和读者的双目的角色,也是展现作者自己成长历程和品性的角色。
明清时期,先农祭祀和耕耤礼是国家祭典和官方政治仪式的重要部分。民国以降,随着封建帝制的消亡、传统礼俗的革新,先农坛不再举行祭祀典礼,其场所已为他用。近年来,在相关部门的不断努力下,先农坛内多次组织学生开展"植五谷"活动,并复原先农祭祀仪式场景,这对于活化祭坛公园价值有重要意义。但如果要扩大这一祭祀场景在社会上的影响力,需要结合当下实际,找到雅俗共赏的契合点。
伏羲是作为填补成文历史前的文明酝酿期标志型人物,经过数千年后人的记载、论证和实践的建构,成为类似黄帝、最广为接受的民族早期共同记忆的合理解释。对伏羲的祭祀也成为民间社会传承至今、有特殊意义的文化事项。羲皇祭典是已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大仪式。伏羲不仅被作为信仰主体,更多的是被当作某种历史记忆性资源,在现实社会中被选择和再造。通过对公祭伏羲大典的实地观察和仪式学分析,以及结构视阙下的价值涵化与场域共振的阐释,提出重塑文化空间和公共领域的尝试在于通过话语交往把公共性问题带入仪式活动中,文化的本质和价值得到维护、延续和发展,从而带动增强中华凝聚力。
<正>黄陵位于陕西省中部,延安市南端,是连接陕北和关中地区的交通要地。位于黄陵县城北桥山的黄帝陵,古称"桥陵",是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寝。1961年,国务院公布其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编为"古墓葬第一号",号称"天下第一陵"。古语云:"国之大事,在祀在戎。"自轩辕黄帝驾崩至今,黄帝陵祭典活动一直没有停止过,黄帝陵也成为中国历代帝王和著名人士祭祀黄帝的场所。
神道作为日本最为古老的宗教,以传统的民俗信仰、自然信仰为基础,是由古代日本的神袛制度为基础形成的一种自然宗教、民族宗教。受道教、儒教、佛教、基督教的影响一直发展到了现在。神道立足于日本的历史与传统,在日本的道德、伦理、秩序、生活规范和风土人情中深深扎根,和日本社会文化、社会生活有着广泛的牵连。说起神道来首先想到的就是神社,把神社说成是神道的代表也不为过。在日本全国有坐落着八万八千所以上的神社,对大多数的日本人来说是近在身旁的存在。在神社举办的多种多样的祭典,和神社一样也是神道的象征之一。日本的神道祭典,主要分为大祭、中祭、小祭和杂祭这几种。在此之中,有像神事和祭祀这样正式的祭典,也有像每年定例的活动、通过人生关键点所举行的仪式这样习俗性的祭典。正常来说于祭典期间会去参拜神社,但一些特殊身份的人参拜神社也会迎来问题。另一方面,根据调查,很多日本人声称自己是无宗教的。这是因为,神道作为一种融入日本人生活中的民族宗教,其与文化及民俗方面的边界也非常的暧昧不清。包括上述这些问题,本论文将就神道对日本社会文化的影响来进行探讨,追朔神道、神社、祭典的起源,对神道究竟是什么,神社与祭典完成了怎样的宗...
"乡土"作为地域特色和文化传承具有其深厚的生活积淀和鲜明的地域特征。在界定妈祖文化景观和乡土元素概念和内涵的基础上,选取妈祖宫庙建筑、妈祖祭典、妈祖服饰和饮食文化景观作为研究范点,对其所包含的乡土元素加以解读,并从文字、图像、音乐戏曲、民俗活动和现代信息媒体等五维形式探讨妈祖文化景观的表达,指出现代保护妈祖文化景观的乡土性是维护妈祖文化景观持续禀存的关键。
<正>成吉思汗祭典是蒙古民族的最高祭祀形式,是蒙古民族原始文化的集中体现,是蒙古民族民俗文化的经典。2006年该项目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吉思汗祭典历史悠久。1227年,成吉思汗去世后,大蒙古国为成吉思汗建立白色宫帐,成为"全体蒙古的总神",全国上下进行祭奠。随着成吉思汗眷属的相继去世,蒙古民族祭奉的祭灵白宫和成吉思汗遗物逐渐增多,历史上形成以成吉思汗白宫为核心的"八白宫"。八白宫,亦称成吉思汗"八白室"。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郑黄帝拜祖祭典的主体是政府,经济功能和政治功能成为官方组织黄帝拜祖大典的主要目的。但是,新郑黄帝拜祖祭典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项享誉全国的大型文化庆典活动,它所起的作用除了政治作用和经济作用外,其核心作用应该体现在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从长远来看,黄帝祭祀仪式所承载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能在多大程度上实现取决于普通民众尤其是新郑的普通民众对祭拜黄帝民俗的认同上。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郑黄帝拜祖祭典的主体是政府,经济功能和政治功能成为官方组织黄帝拜祖大典的主要目的。但是,新郑黄帝拜祖祭典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项享誉全国的大型文化庆典活动,它所起的作用除了政治作用和经济作用外,其核心作用应该体现在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从长远来看,黄帝祭祀仪式所承载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能在多大程度上实现取决于普通民众尤其是新郑的普通民众对祭拜黄帝民俗的认同上。
<正>祭祀,是通过一定仪式向神灵致以敬意并祈求佑护和赐福的习俗。在漫长的历史传承中,祭孔文化凝结了浓厚的人文精神,内化为炎黄子孙情感认同的一种心理依托和精神纽带。祭孔习俗历经沿革变迁,成为反映时代精神、传承华夏文明的一种独特文化表现形式。2011年5月,国务院正式公布《第三批国家级非
英国小说家威廉·戈尔丁的两部小说《金字塔》和《航程祭典》中各有一个重要的叙述人物:奥利弗和塔尔伯特。比较他们叙述中所体现的阶级意识以及由此建构的个体道德意识和叙述笔调中体现出来的道德自我,不仅可以揭示两个成长阶段的年轻人所接受的道德价值观念以及这些观念对个体道德自我认知的影响,也可以探查他们各自因选择而建构的自我差异,追踪作者对人们生存状态的思考变化,说明作者塑造人物的心态。
<正>包克木龙骑着父王阔阔托依的玛尼凯尔骏马,在原野上涉猎,尽情地追逐一头精疲力竭的母鹿。那头母鹿身上仿佛折射出一种无形的引力,强烈地诱惑着他。这是他狩猎一个多月来所发现的第一匹身姿妖娆的母鹿,他舍不得一箭射穿它,他想完完整整地活捉它。他长到十六岁还真的没有这样的冲动和欲望,没想到在一匹母鹿面前,他产生了幻觉,一个青春期少男的幻觉。他沉浸在这奇妙的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
京ICP备18041318号
©2021 版权所有: 北京历史文献平台
版权声明:所有图片均受著作权保护,未经许可不得使用、转载、摘编。版权所有【北京出版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