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秋夕
所属分类: 文化生活
所属区域:
所在位置:
保护等级:
《秋夕》是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创作的七言诗。
书名:日下旧闻考(二 ) 页码:103

曰悬圃风清。联曰:何处五云多,大罗天上;飞来三峤秀,太液池边。又曰:风月清华赢四季;水天朗彻统三洲。又曰:悦性适因静;会心何必遐。

乾隆十一年御制承光殿古栝行 五针为松三针栝,名虽稍异皆其侪。牙槎数株倚睥睨,岁古不识何人栽。夭矫落落吟万籁,盘拏郁郁排千钗。徒闻金元饰栋宇,两人并坐传齐谐。瓮城久闭殿阁寂,绮榱落色风筝摧。珊瑚反挂珠帘断,乔柯雪夜乌鸣哀。嗟嗟偃蹇凌云姿,难辞根干缠蒿莱。往来或有寻题者,吊古感慨多徘徊。琼华遗迹惜就圮,况近紫禁城西隈。爰葺爰筑命匠人,事殊经始攻灵台。时向重基驻行跸,金鳌蜿蜒空明皆。盘桓嘉荫抚寿客,真堪弟视竹与梅。春朝绿云参天青,秋夕碧月流阴皑。灵和之柳非伦比,沧桑阅尽依然佳。沧桑阅尽依然佳,呜呼,种树之人安在哉!

又御制承光殿三首 三峤飞来秀所钟,崇基朶殿抗疏龙。虬枝夭矫扶珠缀,郁作当时翠影浓。曾闻一月日边明,尚觉歌声绕绣甍。此际倚栏飞逸兴,却如云树吊华清。遗迹金元一慨然,踞盘形胜览全燕。空澄何似瀛池水,玉蝀秋风五百年。

乾隆十八年御制承光殿诗 三推耕耤回,途顺临崇殿。松枝轻霭低,花色明霞绚。仪天名久消,承光殿,元时名仪天,今仍明旧。太液波犹见。飞潜禽鱼适,暄凉节候变。鉴古惕有赫,自强励无倦。

乾隆二十年御制承光殿诗 朶殿年芳入绮钱,崔嵬疑陟阆风巅。琪花瑶草神仙地,细雨

书名:日下旧闻考(四) 页码:276

心。后间联曰:入目景光浑似旧;得心兴会每殊前。再后西正室联曰:惬心雅得个

中趣;澄景凭催象外诗。内间额曰理趣。

乾隆七年御制秋夕于南红门行宫对月有作 去岁龙沙试秋狝,关山月色闲吟遣。今宵桂魄还分明,离宫照我无限情。谁知几缺复几圆,暗换今年与去年。去年月即今年月,何必视昔空怅然!白露瀼瀼衣袂冷,倚楹相对忘怀永。

乾隆十八年御制南红门行宫晚坐诗 旋跸临南苑,行宫憩息便。庭轩信潇洒,书史足周旋。窗纸今宵朗,壁题前度悬。治平声。平何所就,睫眼又三年。不到南苑者盖三年矣。

乾隆二十八年御制畅远襟轩诗 诡石弗罗墀,纵观雅得宜。盆花仍焙蕊,树叶未抽枝。适才去声。临春仲,无过坐片时。远襟付谁畅,虚室不言知。

乾隆四十一年御制畅远襟轩口号 曲室回廊四面围,循名轩额似相违。畅怀近远宁因此?笑属多言辨是非。

〔臣等谨按〕南红门行宫暨畅远襟轩御制诗,谨绎有关纪述事实者恭载卷内,余不

备录。

新衙门宫门三楹,左右垂花门内对面房十间,前殿三楹,后殿五楹。南苑册

〔臣等谨按〕新衙门在镇国寺门内约五里许,建自前明。宫门前铁狮子二,上镌延祐

书名:日下旧闻考(五) 页码:32

家法训祈年。(右观稼轩)回廊接小亭,独出水中,时弄竿线,不在得鱼否耳。阶下水潺湲,春鯈出水闲。纶竿偶可试,网罟定须删。潜跃渊将渚,噞喁往复还。当年寓渭上,此日仰墙间。(右钓鱼矶)岈然洼然之间,羽客彳亍缓步,虽不招之,而意有顾惜弗去者矣。篆文苔磴满,鹤迹印来斜。未可乘轩驾,雅宜点画叉。乐看长(上声。)毛羽,意喜寓烟霞。何必孤山侧,偏称处士家?(右招鹤磴)山之妙在拥楼,而楼之妙在纳山,映带气求,此互妙之所以得名也。层构单椒上,前峰复列屏。吸呼通颢气,表里接山灵。静乐宜情性,筌蹄泯色形。环中得深造,可以玩羲经。(右互妙楼)一月千川,宁独此一池然?一池之月即千川之月也,朅尔静悟,不异当时指月佛诠。穿池贮净水,孤月喜居之。秋夕寥萧际,春宵淡荡时。一将千岂别?半与满无私。金口说如是,瞠乎讵易窥!(右印月池)印月池之右,别为一沼,有闸通水,育热河美鲫鱼数百头,取携为便。文鳞千许头,灵籞恣优游。濯戟常看乐,投竿不亟求。闯萍堤影动,戏藻浪花浮。在沼曾凭赏,常虞奉此羞。(右濯鳞

书名:日下旧闻考(五) 页码:129

  句浑如昨,惨淡冬山亦可人。抚柏便同参道筦,听泉直欲息言津。风岩木叶萧萧下,会待明年特地新。

  乾隆三十二年御制竹垆精舍诗缀景偶教筠鼎施,趁闲聊亦小栖迟。擎来茗椀定遵例,何必如斯著相(去声)为?茶舍窗中景致殊,西山积雪有碑模。(西山积雪为燕台八景之一,向立碑于精舍对嶂,窗中即见。)前旬忽忆御园望,一帧即斯展画图。

  〔臣等谨按〕香雾窟、静室、竹垆精舍御制诗,谨绎有关纪述事实者恭载卷内,余不备录。

  香雾窟南稍东为栖月崖,厅宇三楹。其西宇为得趣书屋,距崖半里许,设石楼门,镌题

曰云阙。(静宜园册)

  〔臣等谨按〕栖月崖为二十八景之一。厅宇额曰乐此山川佳,与得趣书屋额皆皇上御书。

  乾隆十一年御制栖月崖诗玉华岫之北,宛而中隆,清旷衍夷,缀以闲馆。郦道元谓岭纡曦轩,峰驻月驾,斯崖有焉。秋夕溶溶际,春宵淡淡时。亭虚全约白,崖迥半含规。隐与环中契,悬应静里知。嫦娥余结习,到此几栖迟。

  〔臣等谨按〕栖月崖御制诗,恭载首见之篇,余不备录。

书名:国朝宫史(上) 页码:370

国朝宫史

三四四

遗迹金元一慨然,踞盘形胜揽全燕。空澄何似瀛池水,玉蝀秋风五百年。

  御制秋日承光殿诗丙寅 云窗号阆风,璧殿学蟾宫。拟向姮娥问,轮匡是异同。古风披寿栝,秋实进仙桃。玫阶思载厚,黻扆惕居高。

御制承光殿古栝行丙寅 五针为松三针栝,名虽稍异皆其侪。牙槎数株倚睥睨,岁

古不识何人栽。夭矫落落吟万籁,盘拏郁郁排千钗。徒闻金元师栋宇,两人并坐传齐谐。瓮城久闭殿阁寂,绮榱落色风争催。珊瑚反挂珠帘断,乔柯雪夜乌鸣哀。嗟嗟偃蹇凌云姿,难辞根干纒蒿莱。往来或有寻题者,吊古感慨多徘徊。琼华遗迹惜就圯,况近紫禁城西隈。爰葺爰筑命匠人,事殊经始攻灵台。时向重基驻行跸,金鳌蜿蜒空明皆。盘桓嘉荫抚寿客,真堪弟视竹与梅。春朝绿云参天青,秋夕碧月流阴皑。灵和之柳非伦比,沧桑阅尽依然佳。沧桑阅尽依然佳,呜呼,种树之人安在哉!

  御制秋日承光殿诗丁卯 月宇凤城西,金鳌雉堞低。荷殷红锦绣,水静绿玻璃。气爽天原近,基高汉与齐。秋风俯太液,素节已堪题。

  御制承光殿诗己巳 诘旦还清禁,明晨将视朝。路歧临杰搆,座里眄重霄。云散天容畅,雨霑暑气消。到兹忧慰屡,松桧自森乔。

御制夏孟承光殿诗庚午 圆殿号承光,金源松桧苍。迹陈宜赋咏,路便每徜徉。琴

书名:雪桥诗话 页码:105

言偶语城南陌。尚迟去声。归装二十年,畊烟老子图山宅。午亭何减午桥庄,江东渭北共嵩阳。五君咏续颜光禄,一卷诗品王渔洋。十二研斋老居士,早岁新城称弟子。廿秋师友离合踪,感叹再三同拊几。对榻松阴樵与梧,抗论今昔谁吾徒。合阳黄门半攲脚,心数阁老两尚书。泽州陈与昆山徐,诗格新城相埒乎。尝怪黄湄嗜颇殊,近来金农论何如。查田及与午亭席,区区同异奚取诸。今得此卷笑以喟,石槛秋空澹余霭。江云关树神交会,季角幼华气雄迈。陈公搦管徐捻须,各有渔洋目光在。诗箧渔洋诗画禅,等是鸿胪妙手传。曾将禅悦千光相,照出蛟门三好前。鹿原细楷王陈录,同向江山叩尊宿。放翁团扇着梅花,虎头小影摹金粟。怀铅来续池北谈,名士高轩问济南。还凭百尺梧桐梦,亭子新题小石帆。渔洋有石帆亭,故蛟门以石帆自号,而予昨于济南使院自题其书舍曰小石帆也。按午亭山人年谱:康熙二十一年,官经筵讲官,礼部右侍郎,转左侍郎。四十二年,授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四十九年,七十三岁,予告,称山人,以修书未毕,留京办事。五十年,以丹徒相国病故,奉旨暂入阁办事,署衔仍加予告二字。五十一年四月十九日,薨于京师,谥文贞。初着尊闻堂集八十卷,晚年自定为午亭文编五十卷,以所居午亭山村为名。自序谓:诗、古文与汪、王不苟雷同,而文简之改翰林,钝翁之举鸿博,皆文贞之所荐达。其三月三日同杨松谷泛舟沁水云:始得方舟稳,沧波望转迷。涛声春昼外,寺影夕阳西。杨柳横桥直,桃花夹岸齐。十年江海兴,与尔手同携。秋夕云:竟有萧萧色,天风吹我床。关山连夜雨,衾枕落新凉。画扇收残暑,秋衣生暗香。最怜游子梦,梦入故关长。蛟门以康熙廿七年卒,临殁口占云:恶梦虚名久未闲,孤云倦鸟乍还山。半生心事无多子,只在儒臣法吏

雪桥诗话卷第二 八七

书名:雪桥诗话余集 页码:473

传。欲撰谷梁集解正义,盖谷梁氏善于经,师说最古。荀书、毛传往往而合。草创疏证而书未成。哀薛子韵诗:泛舟及包刘,遂结注书约,谓此。又尝谓:陈氏三国史无表志,鄞县万氏有补表而无志,阳湖洪氏父子于疆域、职官有补帙,未及全备,欲并补之,亦未果。善于诗,而不仅以诗竟其学。论本朝人诗者,固当以此为衡,而剽窃肤受之辈,可以廓清扫荡矣。

从梅蕴生学诗者,上元黄菊人国华,江都任汉卿云台、田季华溥光、沈羡门棨,甘泉王竹溪桃,仪征黄圣台春熙,句容陈卓人立。吾乡裕伯孚、李菊秋亦先后受业蕴生。有琴铭,为伯孚题云:穆穆兮愔愔,忽天虚兮海深。寄遥情以孤往,非所望于知音。豫吾德兮清吾心,生其无事乎?洞庭之野,箕山之阴。游学京师,梦禅居士藏雷霄琴,从其孙恩抑庵假之。其为抑庵题梦禅韬光山第二图句云:停骖且就雷琴鼓,万壑千岩瀑水流。又尝为李寄云侍御题平谷山庄图。戊戌,与李梅生同客山阴,乞授荆、董之法,盖游艺多能如此。

黄梨洲宋元学案,为全谢山校补,王雘轩重加厘订,慈水冯氏刻之。版毁于西人之扰。陈子相为题寿藤图云:学派溯宋元,重订姚江籍。图为辛丑入都寓王文简旧第,属镇海沈某作也。

冯柳东官甬上校官,阅十年,戊戌立书,藏于石经阁,阮文达为题额。庚子舟山之变,四明戒严,以阁中藏书万余卷寄藏天一阁,作诗三十二韵送之。其秋夕园居云:骤雨高梧暑解围,清凉身世未全违。绿苹不碍鱼跳叶,黑蝶晴随虫上衣。棋罢浑忘生死局,梦回己转太平机。园官检点秋田课,尚剩红茄一棱肥。闽人姚怀祥,大挑试用知县,权定海,匝月城陷,偕典史全福投水死。初报

雪桥诗话余集卷第七

四五七

接受美学视角下杜牧《秋夕》的四种英译文评析

诗歌作为一种文化载体,饱含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体验与精神寄托。但是,因为诗歌受到音、形、意的限制,诗歌翻译往往遇到许多不确定性。接受美学给诗歌翻译带来了新的角度,它明确了读者是翻译的中心,译作要符合读者的审美期待。同时译者在翻译中既是读者又是作者,译者可以发挥创造性使译文更符合读者审美期待。文章从接受美学的视角,对比分析杜牧《秋夕》的四种不同英译本,探讨译者在翻译时采取的翻译方法。 

中韩传统节日文化对比——以中秋节为例

中秋节作为中韩两国代表性的传统节日,历史悠久且内涵丰富。鉴于中韩两国不同的历史文化及民族精神,对中秋节相关的史料进行考察,对比两国节日文化要素,体现岁时节日的民族性和地域性,促进对两国文化的进一步认识和理解。 

诗歌教学中的文本细读——以杜牧的《秋夕》为例

文本细读是诗歌教学的一种方法,也是对语文教师的一种能力要求。但是,在当前的诗歌教学中,我们对诗歌的评价往往只停留在一些精致的感觉性断语上,诗歌教学比较模糊,不能让学生的感知具体化。对此,本文以杜牧的《秋夕》为例探讨如何细读古代诗歌,以期对各位同仁有一点启迪和帮助。 

朝鲜半岛七月十五的“百中节”——以“祖先祭祀”仪式和“洗锄宴”为中心

在现代韩国,最重要的祖先祭祀活动是农历正月和八月十五的秋夕。在农历七月十五,约有25%的佛教寺庙会举行盂兰盆斋,不过这些寺庙内举行的仪式大多与地域社会的祖先祭祀无关。包括"洗锄宴"在内的统称为"百中"的在农闲时举行的农耕仪式,在某些地区只是作为文化财产的节日而被人们记住。然而,从历史角度看,自朝鲜三国时代以来,受到中国历法的影响,实行的是七月的祖先祭祀。高丽时代以来,寺院之外也会举行盂兰盆会。到了李朝时代,因为排斥佛教,盂兰盆会并不流行。但在朝鲜半岛,从南至北不同的旱田、水稻地区,根据不同的收获物或收获季节,以不同的岁时节令方式延续了七月的仪式传统。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农业人口急剧减少以及国家公共假期的设立,为农业服务的农历在民众生活中已不再重要。其结果,像秋夕成为主流那样,朝鲜半岛各地不同的岁时节令成为单一化的仪式传统。 

古代中韩中秋节历史演变与内涵

中秋节和秋夕作为中韩两国代表性的岁时节日,历史悠久,内涵丰富。二者虽有着不同的由来,具有各自的民族特性,但由于古代中韩两国交往频繁,二者节日民俗事象和文化内涵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存在着相似之处。关于古代中秋节和秋夕的研究有利于深入剖析当时古代中韩两国民众的社会生活、精神世界和两国历史文化的往来。本论文以中韩两国现存的主要岁时风俗志为基本资料,辅之以官方记录史料,并搜集文人诗歌文集相关文献,以由来、确立与成熟为时间顺序对中秋节与秋夕的历史演变过程、具体节日民俗事象与文化内涵进行系统梳理,以此来探求共处东亚文化圈的中韩两国在岁时节日习俗与节日文化内涵方面的异同点。第一章为绪论。主要阐述研究目的与意义,及中国与韩国学界相关的主要研究动态,为正文展开叙述做出铺垫。第二章主要阐述古代中秋节与秋夕的历史演变。首先,依据相关古籍史料,以朝代为节点,按照时间顺序,将中秋节和秋夕分别在形成、官方确立和成熟等时期出现的特点进行阐述,以此揭示中国中秋节和韩国秋夕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社会背景下的演变及其特点。第三章主要梳理和比较了中秋节与秋夕的具体节日事象。对中秋节与秋夕具体的节日事象进行整理和展现,并分析各个节... 

韩国 江陵端午祭、秋夕

<正>韩国位于亚洲大陆东北部朝鲜半岛南半部,国名来源于古代朝鲜半岛南部的三韩部落(辰韩、马韩、弁韩)。1896年,朝鲜王朝高宗李熙建制称帝,改国号为"大韩帝国"。江陵端午祭(农历五月初五)是韩国江陵地区农民在端午节期间特有的一种巫俗祭祀活 

浅析中国东北沦陷时期朝鲜人作家的小说创作——以《暗夜》《黎明》《秋夕》《祭火》为中心

朝鲜人作家在中国东北地区的文学活动,在"九一八"事变前就已经开始,"九一八"事变后,由于日本帝国主义当局实行开拓移民政策,移居东北地区的朝鲜人剧增,随之文学活动也活跃起来,尽管面临着严格的审查制度和无处不在的"文艺指导",中国东北沦陷时期朝鲜人作家的文学创作还是掀起了一个高潮。小说创作以其独特的体裁,描写并记录了朝鲜移民在中国东北沦陷时期的真实生活面貌,同时将他们坚韧顽强的民族精神展现了出来,让读者不禁为朝鲜移民千辛万苦的生活掬一把同情的泪水。 

行书元曲乔吉《若川秋夕闻砧》中堂

<正>学书感言近日读报,偶遇一段文字,甚是喜欢,亦颇认同,其词曰:"对经典、对传统的敬畏之心;对时代、对人民的感恩之心;对事业、对艺术的进取之心;对功名、对利禄的淡泊之心;对书之大道、艺之大德的忠诚之心。"余为之题名曰"书途五心",并立为此后的座右铭,终生践行。 

概念功能视角下的诗歌英译对比研究——以杜牧的《秋夕》为例

以功能语法的概念功能为理论框架,以杜牧的《秋夕》为范本,对该诗的原文及其四种英译文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分析,旨在探讨诗歌英译与功能语法的关系,概念功能的及物性系统是如何在诗歌原诗和英译文中得以体现的,以及及物性的各个过程在表达诗歌主旨和情感上的独特作用。 

秋夕

<正>唐·杜牧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译文】在秋夜里烛光映照着画屏,手拿着小罗扇扑打萤火虫。夜色里的石阶清凉如冷水,静坐寝宫凝视牛郎织女星。【注释】(1)秋夕:秋天的夜晚。(2)银烛:银色而精美的蜡烛。银,一作"红"。画屏:画有图案的屏风。(3)轻罗小扇:轻巧的丝质团扇。流萤:飞动的萤火虫。(4)天阶:露天的石阶。天,一作"瑶"。 

秋夕·陶艺 以形写神的古典美学

<正>千游子这组作品,参差布白,画面削尽繁冗,仅以简约明了的线条和结构平衡布局,赋予画面淡雅的工笔画风和古朴的诗意。值得称赞的是,在表象宁静的画面中,一些后期元素的添加,为画面增添了情趣,扩展了画面的纵深空间和场景感。飞鸟、花枝、树干、烟雾、山峦等诸多元素对画面起到了重新布局的作用,美化大量空白的同时,令画面更加地生动,增强了画面的艺术感染力。 

秋夕节:朝鲜族这样过中秋

<正>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中秋节,同时也是朝鲜族的传统节日秋夕节。辽宁省是朝鲜族的主要聚居区之一,每年的这一天,这里的朝鲜族人吃松糕,喝稻米酒,玩黄牛游戏,跳"圆月舞"……享受着与汉族不一样的节日快乐。准备供品,伐草祭祖秋夕节还没到,生活在铁岭、开原、昌图、西丰等地的朝鲜族人家,早早就开始准备上了。祭拜祖先是秋夕节的头等大事。人们要准备祭拜用的物品,当年产的大枣、栗子、 

杜牧《秋夕》中“银烛”词义小考

运用训诂知识,对张广飞先生(1994)提出的"杜牧《秋夕》中‘银烛’一词譬代天上的月亮"一说进行分析,认为唐诗宋词中"银烛"皆无"月光"之意。杜诗中"银烛"应解释为"白色的蜡烛"比较恰切。 

朝鲜族秋夕节中民俗活动及饮食特点

<正>朝鲜族过秋夕节起源朝鲜族自古以来对月亮的崇拜,在古代社会,人们对每日普照大地的太阳早已习以为常,但是,每月形成一次满月的月亮却有特别感激之心。所以人们在满月当空的夜晚聚集在一起,载歌载舞举行庆典,尤其是对一年当中形成最大满月的八月十五日秋夕节当成是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传承到至今。朝鲜族的秋夕节民俗比较典型,生活在铁岭、开原、昌图等地的朝鲜族至今还比较完整地保留着秋夕节祭拜祖先、给祖坟伐草扫墓的风俗习惯,还保留着秋夕节家族团圆吃松糕、打糕及新 

秋夕

<正>银烛秋光冷画屏1,轻罗2小扇扑流萤3。天阶4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5。【注释】1画屏:画有图案的屏风。2轻罗:柔软的丝织品。3流萤:飞动的萤火虫。4天阶:露天的石阶。5牵牛织女星:两个星座的名字。【译文】秋夜,精美的银色蜡烛发出微弱的光,给画屏上增添了几分清冷之色,一位宫妇手执绫罗小扇,轻轻地扑打飞舞的萤火虫。天阶上的夜色,清凉如水,侍榻仰望星空,只见牵牛星正远远眺望织女星。【故事】 

秋夕

<正>黄昏从牧童的叶笛里飘出,山坡边几束修长纤细的秋草轻轻摇曳,摇成一幅幽淡的素帛。秋虫在草尖鸣叫,把芦苇的絮儿掸得漫天纷飞,细细地筛着天边的霞光。山尖挑着夕阳,把薄云和苍穹染成各种亮丽的颜色,橙黄和淡紫的霞云在天穹欢愉地交错,为夕阳扯起一座壮丽的帷幕。蓝鲣鸟匆忙地飞翔,湖蓝的羽翼划破夕阳的帷幕,划出了秋的韵脚。夕阳终于闭上熬红的巨眼,缓缓下沉——好一幅秋夕的美景。在秋夕美丽的云彩里,离乡的大雁结伴飞过,划破天空一片片堆积暗涌的云朵,在光与色的交融里漂移不定,如一 

中国明代祭祀礼仪在韩国的传播与影响——以当代韩国秋夕茶礼为例

韩国的秋夕节既保持了家庭团圆的主题内核,也传承了中国明代儒教影响下的家族祭祀。在翔实记录当代韩国秋夕家族祭祀礼仪的同时,与《大明会典》中的相关祭祀礼仪史料作对比研究,能充分显现出当代韩国秋夕茶礼对中国明代祭祀礼仪的传承,反映中国明代儒教思想和礼仪制度对韩国的深刻影响。 

折叠的心灵史——杜牧《秋夕》的多重阐释

在漫长的流播过程中,文本常常产生异文,使得"本义"的寻求变得困难;但是这些异文却意外地丰富了文本,在一定意义上讲是对文本的再创造。对于今天的读者而言,《秋夕》的"本义"也许不如经过时间再造后的意味更有吸引力。本文试图挖掘《秋夕》在流播中所获得的新义,并加以重构编排,进而探究其蕴含的种种可能性。 

一个人的久别重逢

<正>久别重逢只是她一个人的感动,可是一个人的感动,却开不出爱情的花朵。记忆中的味道同事说,公司对面新开了一家小吃店,麻辣小凉面做得非常可口。秋夕心一动。麻辣小凉面,从读大学开始,她几乎吃遍了这个城市的各种凉面,可再也没有尝到最喜欢的味道。后来,渐渐失去兴致,只遗憾那种美味,只能在记忆中了。 

延边朝鲜族秋夕习俗文化

延边朝鲜族是以朝鲜半岛的传统文化为根基,在中国社会主义体系中又保存着民族共同体同质性的少数民族。延边朝鲜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节日传统,传承和发展了朝鲜族秋夕的节日文化,反映了朝鲜族人民在节日活动中的传统礼仪与习俗文化。分析与归纳延边朝鲜族秋夕的习俗文化,对研究了解朝鲜族遗留下来的传统文化习俗及文化内涵,具有重要的人文价值。 

韩国秋夕的文化展演与功能呈现

中秋节在韩国称为秋夕,是韩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其自诞生以来,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了丰富的意蕴内涵,活跃着多彩的民俗事象,至今长盛不衰。这些节日民俗事项在秋夕的舞台上,展演着韩民族的传统文化,呈现着民俗节日的社会功能。 

花开在秋季

<正>他笑了笑,他不是第三者,就算是,在他和她中间,也有个第三者,那就是她自己。雨季花开思念,不知在什么时候,已经在秋夕的眉梢悄悄地扎了根。吃饭的时候,睡觉的时候,走路的时候,甚至于看着书,看着书,就冒出个影子,让她对着手机上的照片偷偷的笑。窗外,下起了雨,湿漉漉的,似乎要给燥热的万物稍稍降一下温,空气依然沉闷,只是热浪中飘洒着零散的、乱撞的雨滴。秋夕,看了看窗外,兴奋地冲到雨里, 

韩国秋夕的文化变迁与功能研究

岁时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和文明的产物和象征,节日民俗是一种综合性的文化现象,它除了在表象上体现出客观自然条件的变化和极强的时序性之外,在其本质内容上,具有强烈的人文色彩。故节日文化是民族文化精华的集中展示,韩国亦然,秋夕为为其代表。秋夕是原生性的韩国传统节日,与春节、寒食、端午一起被并称为“四大名节”,其根植于历史悠远的农耕文明,以庆丰荐新、追远报祖为内涵,自古以来就是最具有广泛民族认同的节日,堪称韩国最重要的节日。现在的秋夕是韩国国家法定休假日,是祭拜祖先、家人团聚的重要时刻,集信仰、社交、娱乐等多种功能于一身。因此,关于秋夕的研究是认识和了解韩民族文化和韩国社会的一个不可忽视的视角。本论文以韩国秋夕节为个案,采取文献法、实地调查法、整体法和比较法,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以及官方与民间、传统与现代两对关系入手,将秋夕置于整个社会历史的大视野中,置于朝鲜民族自身与他者的关系中,置于其自身动态的消长过程当中,通过时空结合、经纬交织的网状多维视角,对秋夕进行专题研究,力求呈现一个全景式、立体式的韩国秋夕的节日志报告。本文绪论部分主要介绍文章选题缘由及研究价值、相关研究综述梳理,介绍研究方法及资... 

九月:迢迢新秋夕 亭亭月将圆

<正>金秋九月,中国总会计师协会主办的国际财务总裁协会联合会第41届世界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莅临会议的各国财务界高端人士普遍认为,新形势下的企业发展与CFO领导力乃企业向前发展的关键因素,本次大会的成功召开,为中国企业走向全球提供了发展机遇。同样是在9月,国务院提出中央企业要努力提高风险管控意识,财政 

不一样的韩国中秋节

<正>去年秋天去韩国旅游,正巧碰上中秋节。一直以为中秋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没想到韩国人也过中秋节。而且韩国人对中秋节的重视程度,比起我们有过之而无不及。听同行的韩国朋友说,韩国和中国一样有农历算法,所以中国的那些传统节日,韩国大部分也有。 

山川异域 风月同天——中国中秋节与韩国秋夕节之异同

<正>中国中秋节·韩国秋夕节之起源"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载"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古代帝王有"春祭日,秋祭月"的礼制,祭月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时逢三 

秋夕

<正>秋天的夜晚,风吹着,白蜡烛的光忽明忽暗,照着屋里屏风上的图案,冷冷清清,暗淡无光。夜深了,是谁醒着没有睡意?她穿着丝滑(huá)的裙子,手里拿着一把小扇子,有一下、没一下地扑打着从荒草地里飞出来的萤火虫。 

白衣醉红颜

<正>公子,就让我醉吧。醉时容颜三分妖娆,胜过醒时苍白无处覆盖。公子,就让我醉吧。如果离别让人苍老。如果你白衣胜雪注定要我的容颜相辉。我亦记得,三更时分,你井然的笑。一西域之南三十里,便是白陀山庄。那里没有大漠孤烟,也没有长河落日。只有犹如江南一般动人的春色。然而只有我知道,这里与江南还是不同的。 

韩国的中秋节

<正>中秋节在韩国被称为"秋夕",与春节、寒食、端午一起并称为"四大名节"。虽然同为"四大名节",但从大众的关心程度以及在民俗方面的重要性来讲,寒食与端午却远不及春节与秋夕,现在20岁以下的年 

景悽然 心亦悽然——杜牧《秋夕》赏析

<正>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诗题"秋夕",亦作"七夕"。"七夕"是农历七月初七的晚上。"夕",本是指傍晚黄昏,这里是指晚上、夜里。 

韩情脉脉的秋夕

(打着哈欠揉眼睛)昨天看了整晚韩剧,眼前晃的都是辣白菜、韩式料理、朝鲜族蓬蓬裙……喜欢看韩剧啊,你早说嘛,我现在就住在韩国朋友家,他们家随便一段生活都是有趣的肥皂剧。哦,忘了自我介绍,《世界儿童》的各路铜丝大家好!我是嘻嘻的大学同学,老早就听嘻嘻念叨你们,终于在这里挤了个座位露露脸。(两眼顿时放光)那赶快把你在"辣白菜国度"的家庭肥皂剧剪一段来给我们看看! 

韩国秋夕的社会文化内涵、功能及其传承意义

韩国的秋夕,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厚,属于法定休假日。秋夕是祭拜祖先、家人团聚、邻里之间加深感情的重要时刻,具有很强的生活意义及社会整合的功能。秋夕是韩国人血缘和非血缘关系之间建立新人伦观的纽带,是感情交往的传统日子。通过秋夕,可以增强韩国民众的民族认同感以及民族凝聚力。随着时代的变化,地域、家族范围的固定性发生松动,象征团聚、感恩、祭祖以及承载着社会整合功能的秋夕具有较强的现实传承意义。 

李中诗歌校注

李中是五代南唐时期诗人,有《碧云集》三卷传世。李中着意作诗,咏史怀古,归隐田园,投赠送别,羁旅思乡,托物言志,建功立业,追逝悼亡。他对仕途充满渴望并不断尝试,同时安慰勉励友人不要归隐。可现实又常使他失望,他想归隐田园以求解脱,可是未能实现抱负又使他不甘心真的归隐,因此他一直在仕与隐之间徘徊。如此矛盾纠结的心态,导致李中悲壮慷慨诗作多,热情豪放诗作少,诗歌风格以凄苦萧瑟为主。李中善于炼字,并善于在奇丽的语言中蕴含丰富的感情。在他的诗歌中,易寻华美辞藻,也易寻典故运用。李中的一生都在为仕途奔波,常年处于一种颠沛流离的状态,诗人要承受的不仅是舟车劳顿的辛苦,更多的是壮志难酬给心灵带来的打击以及日渐衰败的时代特征给心灵带来的影响。这些情感,都在李中诗歌中得到体现,且呈现出孤独哀伤的特点。本论文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前言。主要是对李中诗歌的研究现状、《碧云集》的版本情况、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进行论述。第二部分是李中诗歌校注。这部分是在研究李中诗集现已收集到的版本的基础上,选择南宋临安府陈宅书籍铺刊本《碧云集》这一善本作为底本,对李中诗歌进行校注。 

蝴蝶梦中家万里

崔涂,晚唐诗人,专攻近体诗,尤其擅长五言律诗。他一生漂泊,诗歌多为羁旅述怀之作,基调伤感悲凉,语言真切晓畅,注重使用人物典故与练字,多有佳句流传。本文立足崔涂的诗歌文本和古籍中有关崔涂生平的记载,再结合晚唐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和历代学者对崔涂及其诗歌研究的成果,先从对崔涂的生卒年和行迹的探究和梳理入手,继而力图全面研究崔涂的诗歌作品,包括对其作品进行统计与辑佚、对其疑作进行考辨、对其诗歌按照题材与主题的不同进行分类、对其诗歌的艺术特色进行论述、对其诗集的版本进行统计、对其诗歌的接受与流传情况进行探究等方面。在研究崔涂诗歌的接受与流传情况时,以历代唐诗选本和评论为中心,通过定量分析来说明大众对其诗歌的接受情况。具体来说,论文的章节安排如下:第一章对崔涂的行年行踪进行探究,包括生卒年和行迹等方面的考略。分析目前学界对崔涂生平研究存在的争议,并结合文史资料的记载,得出崔涂约生于大中二年(848)的结论,同时也对其主要行年进行了梳理。第二章力图对崔涂的诗歌作品进行考辨与系年,包括对作品进行统计与辑佚、对疑作进行考辨、对作品进行系年整理三个方面。据笔者统计,崔涂目前存完整诗歌共103首,其中五言律... 

韩国的中秋美食——松饼

<正>在韩国,虽然对于中秋的起源和由来不得而知,但自古以来,从人们对月亮的信仰中可以对其根源推测一二。韩语中,"中秋"被称为"秋夕",顾名思义,即秋天的晚上,进一步解释的话,就是秋天月色最美、月光特别明亮的夜晚,所以"秋夕"是一个富含深意的词语。在中国,"秋夕"被称为"中秋"或"月夕",据说源于《礼记》中的朝春日、秋夕月之说,即中秋之夜、月光最好,故称为月夕。据说,新罗中叶以后,朝鲜大地汉字盛行,于是,就把中国人使用的中秋、月夕的说法合二为 

亚洲各国的中秋节

<正>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中秋佳节。其实,一些亚洲国家也过中秋节。但各有不同。韩国——秋夕节韩国的秋夕节在农历八月十五。在韩国,中秋节是和春节元旦同等重要的大节日,从农历八月十四日开始全国上下就要接连放假3天,庆祝中秋佳节。韩国中秋节最重要的是全家人要到爷爷奶奶家团聚,首先是祭拜祖先,然后全家人一起喝酒、打麻将、跳舞、赏月等。中秋节习惯吃"松糕",这是有点类似月饼的食物。 

夏侯湛赋篇考述

<正>夏侯湛,字孝若,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西晋文学家。曹魏名将夏侯渊之曾孙;其父夏侯庄,淮南太守。武帝泰始年间举贤良,对策中第。后选补太子舍人,转尚书郎,出为野王令。又曾为中书侍郎、南阳相,不久迁为太子仆。晋惠帝时为散骑常侍,元康初病逝,年四十九。 

新韩国常识问答

跟以往相比,带着各种不同目的访问韩国的外国人迅速增加。体验过韩国的文化的外国人对于韩国的生活方式既感觉吸引又感觉困惑。韩文的字母到底有何特征?为什么韩国人不用刀而用剪刀切肉呢?对于以上这些问题,作者试图为韩国的日常生活和文化提供一个掠影式的解答。 

韩中节日饮食文化比较

饮食作为人类生存的必要前提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进步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不同民族的饮食或饮食习惯各不相同,即使在文化和地缘上相近的国家,在饮食上也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和民族特色。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深入,世界各国在经济、文化上的交流日益频繁,文化差异日益突出,饮食的必须性使饮食文化成为一个国家文化的窗口。饮食文化既能够鲜明的体现本国本民族的文化特点,又是其他国家了解一国文化的最佳途径。了解饮食文化的差异,对增进彼此了解,促进国际交往融合,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对节日及饮食文化做出阐释,进而对中韩两国相似或相同节日在风俗、饮食进行比较,区别其异同,然后再从地理环境、宗教影响、传统文化等因素分析中韩两国饮食文化差异的原因,最后总结出中韩两国在饮食文化方面的异同点及其现实意义。 

夏侯湛集校注

夏侯湛是西晋前期较有代表性的作家之一,但受到后世的关注却较少。作者从这一学术界的薄弱环节入手,是出于丰富这一时期的文学史内容考虑,以期对今后的深入研究尽一点微薄之力。本文是迄今为止首次对夏侯湛作品进行的整理和研究。论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前言,首先介绍了作者生平事迹,其次简要介绍作品的流传情况,最后通过考察其作品的思想内容,归纳出夏侯湛作品的艺术特色。第二部分为正文部分,运用传统小学知识对夏侯湛现存诗文进行辑佚,校勘,考订与注释。第三部分为附录,包括潘岳作《夏侯常侍诔并序》,夏侯湛年表,历代资料汇编以及参考文献。在论文写作过程中,作者根据现有资料对夏侯湛生平及作品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整理,力求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正文> 此杜牧之《秋夕》诗之佳句也。轻罗小扇,物之至轻者也;流萤,虫之飘忽者也。以至轻扑至飘忽,其无声也明矣。 

银烛秋光篇

<正>【名诗回放】秋夕[唐]杜牧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难点注释】1.秋夕:秋天的夜晚。2.银烛:银色的蜡烛。3.轻罗小扇:轻巧的丝质小扇子。4.流萤:飞舞的萤火虫。5.天阶:露天的石阶。6.牵牛织女星:指牵牛星和织女星。 

秋分

<正>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时间一般为每年的公历9月22-24日。秋分这天太阳到达黄经180°(秋分点),几乎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古时有"春祭日,秋祭月"的民俗活动,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中秋节),中秋节由秋夕祭月演变而来。 

唐代秋怀诗研究

本文系统论述了唐代秋怀诗的兴起原因、发展分期、意象特点、喜秋与悲喜交加内涵,以及文化意蕴等。第一章《唐代秋怀诗概况》从以下时代特征、漫游风气、科举经历、气候因素、唐诗特质等几方面讨论了唐代秋怀诗兴起的原因;本章还论述了唐代秋怀诗所历经的萌芽、初兴、繁荣、衰落四个阶段。第二章《唐代秋怀诗中的“喜秋”与“悲喜交加”》从美景、游宴、闲居、友情四个方面分析了喜秋的诱因,论述了其审美内涵。本章将喜秋诱因背后表现出的诗人人生态度和思想精神归纳为:逍遥恣肆和乐观豁达、看重功名和淡泊名利。悲喜交加的内涵则从人生选择冲突、无限时间与有限生命的矛盾、优美秋景引发思乡恋土情结三个方面,阐述了唐代秋怀诗中悲喜交加两种情感并存的原因及内涵。第三章《唐代秋怀诗的意象》从天气意象、植物意象、动物意象,以及意象色彩等方面阐述了这些意象在秋怀诗中的具体表现、作用、规律以及艺术特征。第四章《唐代秋怀诗的文化意蕴》从景物、题材、气温等方面,阐述了唐代秋怀诗中的地域文化差异;从中秋节和重阳节两个方面阐述了唐代节令文化的具体表现;本章还探讨了佛道文化的唐代秋怀诗中的丰富内涵。 

《朱子家禮》“諸具”疏證

朱熹《家禮》比諸其旁論,篇幅最為精短,然卻受眾最多、傳播最廣。不同於中國分散、間斷的《家禮》研究範式,及其施用漸陷困頓的現實境遇,與我們國土毗鄰,素有“君子之國”、“文獻之邦”、“小中華”之譽的朝鮮,自元末明初《家禮》傳入之始,便成為統治者革除流弊、構建王朝禮制儀軌、重整地方社會秩序、延續文化脈絡的理論武器及精神依託。《家禮》研究始終處於相對單一、獨立且自成宗派的環境中,並在本土化、庶民化的過程中,孕育產生了“諸具”這一獨一無二的文獻記錄形式。“諸具”將行禮所需備辦的人、物以詳盡而細微的面貌呈現出來,文字表意不明處配以圖繪,以圖彰其形,體現了強烈的視覺感及現場感。由於“諸具”一項,中國禮學論著並未單列,且不為學術界所關注。加之中、朝兩地方域有別、異名迭出、殊類科迥,致使《家禮》中禮器諸具聽熒不明,遑論行禮之順暢。故而本文首次以“諸具”這個“新問題”作為切入點,以“新材料”——《韓國禮學叢書》收錄的域外禮經漢籍為主軸,嘗試以《家禮》次第為章節,排比爬梳《家禮》本文及注文中“諸具”條目,兼收並存中朝諸多禮學家辨訟考證之辭,將傳統名物訓詁與考古學、社會學、文化學等有機結合,對物具的式樣、結構... 

中韩节日文化对比研究

节日文化作为显性的民族文化,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每一个人,它蕴含着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节、历史传说、饮食习俗、人文风情,是一笔丰富的民族财富。不同民族的节日文化不仅彰显着本民族的独特个性和魅力,同时,也与邻近民族文化相互映射、相互感染、相互影响。文化的国度里不存在单一霸权主义,只有在多元文化共存的世界中民族文化才能更加璀璨。韩国的节日文化大多来源于古代的中国,身处汉字文化圈的韩国节日文化处处体现着中国的古老文化习俗,他们彼此交融、发展,最终形成各具特色却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融状态。本人作为一名韩国留学生,希望通过在中国的努力学习,深入挖掘中国和韩国节日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三个节日:春节、端午节、中秋节,从其发源到变迁的历史,食俗文化到民俗文化的多重角度,分析两国节日文化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并探寻其形成的原因。希望促进两国文化的交流和了解,减少误会和冲突,提高对传统节日文化的保护意识,共同保护节日文化。 

景谷月光白茶

<正>《礼记》中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早在周朝,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一轮圆月,月光散遍四方,路过市集街巷,行人步履匆疾,石榴、栗、陈果瓜皮藏与怀中,人家庭院各设香案,红烛香炉、羊猪、灯挂炮响,击鼓奏乐,行拜月礼,焚月光纸,分祭月食。月光皎洁,男女聚会于城中,祭神赏月,鸣诗享乐,饮宴会客,当属大日。 

中韩四大传统节日文化对比及教学设计

人类的发展离不开相互交流。语言为交流提供了工具,而文化则涵盖了交流的背景、内容和目的。对外汉语教学不仅仅只是语言的教学,还包括目的语所属群体的文化教学。只有了解了对方的民族文化,才能深入碰触到民族精神内核,使双方在互动过程中尽可能规避文化冲突。传统节日文化作为民族历史文化的积淀,反映了一个国家、民族的道德血脉、宗教观念和思想精华。本文将中国和韩国四大传统节日的历史起源、发展过程及节日风俗等文化知识进行了梳理和对比,就其中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和两国文化差异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针对韩国高中生进行了关于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文化的教学设计。 

微评

<正>《重启之虞》@秋夕禾:IPO重启之后应该担心的是价格扭曲等问题能否得到解决。@棒棒糖:资本市场的健康运行,需要进行一次标本兼治的完善。@爱画的心情:对资本市场的监管和对投资者资产的保护一直是投资者最为关注的焦点。《以房养老缺乏市场需求》@jane小琪:中国人不喜欢背着银行债务消费,老人更加不喜欢。@海边看星星:"倒按揭"现在缺乏市场需求,银行和保险公司也会有自己明智的判断。 

凝聚民众心 实现中国梦

<正>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在我们喜迎中秋佳节,盼望阖家团圆之际,全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如清爽秋风,吹遍神州大地,涤荡朽败污浊,似皎洁明月,照亮万千心灵,祛除黑暗邪恶。百姓为此而叫好,群众为此而欢欣!"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这是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以来始终坚持的群众路线。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为总要求。着眼于自我净化、自我 

宝贝学唐诗

<正>中秋佳节,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为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八月为秋季的第二个月,古时称为"仲秋",因处于秋季之中和八月之中,故民间称为"中秋",又称"秋夕"、"八月节"、"八月半"、"月夕"、"月节",又因为这一天月亮满圆,象征团圆,又称为"团圆节"。 

阅读,唤醒心灵——从身边的几则阅读故事说起

<正>【故事一】背诵的快慢曾经引导学生背诵过两首古诗,杜牧的《秋夕》和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千年民俗 天下中秋

古人过中秋节的传统为吃月饼、观潮、燃灯,浙江一带中秋观潮风俗自汉唐以来沿袭千年;在江西婺源,起源于隋唐的婺源稻草龙在中秋节的夜晚起舞,婺源人称舞龙为"驮龙",称稻草龙为"驮禾秆龙",中秋驮龙民俗寄托了当地人们对中秋的一种期盼;而与中国在文化传统上有很深的渊源的邻邦韩国,同样把中秋节作为盛大节日,中秋节在韩国也叫作"秋夕"…… 

亚洲各国的中秋节

<正>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中秋佳节。其实,一些亚洲国家也过中秋节。但各有不同。韩国——秋夕节韩国的秋夕节在农历八月十五,在韩国,中秋节是和春节元旦同等重要的大节日,从农历八月十四日开始 

国外的“中秋节”

<正>中秋佳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然而,受到中华文化影响的国家也同样有中秋节,在更多其他国家,也有类似庆祝月圆的节日。日本十五夜日本的赏月习俗来自中国,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赏月的日子有两个:一个是农历八月十五,一个是九月十三。八月十五这一天又被称为"十五夜"或"中秋名月"。 

七夕遐想

<正>亲爱的同学们:我们将会根据每期主题在《月诵》这个栏目推送诗歌以及名家名篇。闲暇时光,大家可以大声朗读这些名作,将朗读作品发送至投稿邮箱,我们将不定期奖励优秀的小朗读者哟!秋夕[唐]杜牧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韩国文化教室》(第7讲—第11讲)韩汉翻译实践报告

本篇硕士学位论文为韩中翻译实践报告,笔者在翻译了由成均馆大学朴庆禹老师及其夫人赵仁沃老师合著的《韩国文化教室》一书的后五个章节及附录部分之后撰写了本篇翻译报告。该部分内容主要对韩国养生、礼节、礼仪、精神、节日等方面的文化现象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作者以日常生活中的场景为切入点,继而引申出相关文化信息点。例如由近年来在韩国风靡一时的登山服,引申到韩国人对健康的追求和独特的养生文化;由司空见惯的整容风潮,引申到千百年来韩国人审美标准的变迁。全书语言朴素无华,用最简洁直白的方式对文化现象进行了剖析。本次翻译项目韩文原文字数共计55000余字,中文译文字数共计43000余字。截止目前,该书尚无其他中文译本。本篇翻译实践报告共分为六部分。第一章是绪论,对本篇翻译实践报告的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进行了简要阐述;第二章是翻译项目简介,分别从作品简介以及翻译难点两个角度进行了叙述;第三章是翻译过程,具体讲述了此次翻译实践中,笔者在译前准备、翻译阶段、校对阶段做出了哪些努力;第四章为翻译理论的选择,对本次翻译实践的指导理论——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进行了介绍,并阐述了该理论对原文文本翻译的指导作用;第五章为翻译... 

大健康“救”在身边

<正>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中秋是合家团圆的日子。我们都该享受这世界美好,生命安宁。然而,也许在这一秒,就有一人发生猝死,抛下爱人子女、事业功名,匆匆画上人生的句号。如果可以早一点发现,如果会一点儿急救,也许······这样的诘问,常常令人捶胸顿足,潸然泪下。生命何其珍贵!为这无可替代的珍贵,我们还能做什么?作为医生,我给出最精准的治疗,最及时的抢救。我全力以赴,却只能救治我手中的那一个。作为院长,我提出最严苛的要求,最完美的准则。我竭尽所能,也只能帮助到最近的 

世界各地中秋节习俗

<正>日本称中秋节为"月圆节"。节日这天摆上瓜果、米团子等供奉月神,然后分食、赏月,聆听老人讲述关于月亮的神话。越南农历八月十五也过中秋节,孩子在中秋夜均要提鲤鱼灯出游玩耍,预示长大"跳龙门"之意。朝鲜"秋夕节"这一天,以松饼为节日食物,家家蒸食并互相馈送。内馅是豆沙、枣泥等,因蒸时垫有松毛而得名。斯里兰卡"月圆节"这天全国放假。善男信女们早早安排好美味佳肴后,都争先恐后地到寺庙或神堂去听讲经,拜月亮。泰国把中秋节叫作"祈月节"。据泰国传说,中秋祈月,八仙会带着寿桃到月宫给观音祝寿,菩萨神仙们 

清初山左诗人王苹诗歌研究

王苹(1661-1720),字秋史,别号蓼谷山人。清初山左著名诗人。长期以来对王苹的研究尚不够深入,建国后仅有一部古籍整理性的《王苹诗文选》和零星的几篇简介性的文章面世,因此本文拟对王苹诗集作细读分析,对其个人生平与文学交游、诗歌创作和审美艺术进行更为深入的考察。全文分四章进行论述:第一章《王苹的身世》主要对其家世和生平做了简要分析,其宅居万竹园与二十四泉草堂对他而言,既是山左诗歌文化的传承之地,又是其心灵的精神家园。第二章《王苹诗歌分类研究》将其诗歌按内容分为五类作专题研究:赠答诗、咏怀诗、纪游诗、田园诗、题画咏物诗。赠答诗展现了其与友人的诚挚情谊;咏怀诗借悲士不遇的题材反映了下层士子生活的艰辛,剖析其壮志难酬、空山埋骨的不甘与无奈;纪游诗折射出其行程际遇中仕宦功名枷锁下的漂泊与自我放逐;田园诗流露出其清拔绝俗的隐逸心态;题画咏物诗表现了其独特的审美情趣。第三章《王苹的人格精神和诗歌审美风貌》分为三节。第一节《“悲歌慷慨,郁陶莫释”的诗歌心魂》从个体生命特征入手分析其狂狷的性格和逃禅倾向对其诗歌的影响。第二节《“不涉理路”“不著一字”的清远风格》主要结合意象的选择、物象的修饰语和意境... 

韩国祭祀活动考察

韩国的祭祀活动具有多样性特点,从时间上看有的固定日期,有的则不固定日期;从空间上看,有的在城市或重要的遗址中,有的在家庙,有的则在乡村或神灵活生地;从规模上看,有国家主导的王室祭祀,也有民间家庙祭和灵物祭;从祭祀的目的看,王室祭祀重视政治权威,民间家庙祭祀重视血缘秩序,普遍存在的灵物祭祀强调区域性的消灾保平安功能。 

士兵突击

<正>第一关找不同请复印答题,以增加获奖几率。第一关巧填字横向:1.我国首位男子游泳世界冠军,广州亚运会首棒火炬手。2.秦朝的宫殿,秦亡后,被项羽焚毁。3.黄健中导演,李幼斌、王姬、海清等主演的一部电视剧。4.杜牧《秋夕》中"卧看牵牛织女星"的上句。5.一支德甲球队。6.飞儿乐团的一首歌,首句为"回忆里想起模糊的小时候,云朵飘浮在蓝蓝的天空"。 

古诗中说秋月

<正>"春花秋月何时了"古往今来,"秋月"是一个吟不完的话题,牵扯多少诗人的情丝,引起多少词客的偏爱!这里,我们从古诗词的天空中擷几缕云彩,以飨读者。 

李中诗歌的情感世界与意象特征

李中是南唐留存作品比较多的一位诗人,有诗集《碧云集》传世。李中是南唐文学缘情说的代表作家之一,作品表现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他着意作诗,珍惜友情,思亲忠君,恋故怀乡,感时伤怀,关心百姓。他对仕途充满向往并不断努力,同时积极鼓励朋友。现实又常常使他感到失意彷徨,因此他向往归隐以寻求解脱。难以泯灭的用世之心和令人失望的现实,使李中时常在仕进与归隐之间徘徊。李中诗歌主要运用白描手法,追求精确和具体的写实倾向,往往从极细微处感受体认。李中诗歌一方面运用常见的自然意象,如月、雨等,表现出闲淡自然的艺术特色;另一方面又通过书、剑等蕴含着文人雅趣的社会意象,既寄托着诗人的理想和抱负,又表现出诗人对现实的无奈与抗争。李中诗歌中既有不得志的苦闷失意,又有劝勉朋友的明朗乐观;既表现出羁旅漂泊的愁苦哀叹,又有与朋友一起饮酒作诗的逍遥自在;既有无可奈何的自嘲,又有恬然自适的淡泊。他的诗歌多描写个人情思,视野内向,感情细腻。 

轻罗小扇扑流萤

<正>【名诗回放】秋夕(唐)杜牧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作者名片】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诗人,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他的作 

不一样的月亮——中韩中秋节史料呈现及文化比较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是中韩两国共同的三大传统节日之一。考察有关中秋节的史料,对比节日文化要素,会发现两国中秋节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并不相同。这些不同,基于两国不同的历史文化及内在精神,体现出岁时节日民俗的民族性与地域性,是我们真正理解民族文化的关键。 

外国的“中秋节”

<正>日本"月圆节"日本人称中秋节为"月圆节",而且这样的节日有两个,除农历八月十五日外,九月十三日也是。节日这天,成千上万的居民都穿上富有民族特色的服装,吟唱吆喝,扶老携幼,抬着神龛到庙里去进香。孩子们还到野外采集象征吉祥 

《说“屏”》教学构想

<正>一、导入新课在我国古典诗词中有许多有关"屏"、或以屏风为意象的作品。比如:杜牧《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晏殊《浣溪沙》"春风悠扬欲来时,小屏闲放画帘垂。"晏几道 

《刘兼诗集》研究

刘兼,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曾受诏修旧《五代史》,太祖开宝七年(974)为盐铁判官,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知贡举,于宋初范荣州刺史任至少八年。其存诗一卷,计八十一首。由于刘兼其人及其诗集,还未见到专门的研究论著。故笔者就自己能力所及,对刘兼及其诗集进行研究,且研究的重点是《刘兼诗集》的版本流传情况及诗人当时的生存状态。本文第一部分,首先,通过对现存刘兼个人生平资料的简单梳理,考证其生平;其次,从现存收有《刘兼诗集》的合集着手,对其诗集的版本流传情况予以研究。通过对十余种合集的比勘,笔者以为,《刘兼诗集》极可能出自两个版本系统,即以《唐百家诗》为源的版本系统和以《中晚唐诗纪》为源的版本系统。本文第二部分,从刘兼的诗作入手,结合当时的社会现状,对其诗歌的主题取向、诗歌中的意象及所涉及的典故进行简单分析,以期探究诗人刘兼当时的生存状态。分析表明,诗人当时处于一种消极状态。 

排律文献学研究

《排律文献学研究》选题是在“‘断代’的研究内容与非‘断代’的研究方法”的理论支点启示下形成的。为解决“排律”诗体产生于唐代,但“排律”名称却形成于元代,随后排律创作在明代繁盛这一奇特现象,遵循着导师霍松林先生的研究理论与方法,讨源而沿波,纵横联系,进行本篇博士学位论文的写作,力争弥补排律文献研究之空缺。 导言(绪论)部分概述本文的研究动机、研究取向、研究范围。还有历代对排律的评价,以确定从唐代到明代排律发展演变的特殊规律与特殊现象。并征引有关排律起源与变化的论点,检讨、简述历代研究排律之概况,从而确立排律研究之重要的学术价值。 第一章探究明代诗人的“唐诗诗体”观念。唐代有很多诗人论述本朝诗,亦有很多选家论唐诗,但没有专论唐代诗体的,更无论专论“排律”诗体了。明代是我国传统五七言创作与研究最为成熟与相对系统的时期,明代对唐代诗体的接受与传播,是这一结果的主要前因。在这一章里,就明代诗人的“体”,“集唐”,“用唐”,“和唐”,“仿唐”、“效唐”,“拟唐”等创作现象进行归纳总结与文献排比,以展示明代诗人成熟的唐诗观与诗体观,进而分析排律概念的产生确立与排律创作演进的轨迹。 ...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

<正>中秋降至,万户欢声庆团聚。中秋月,月到中秋偏皎洁。不经意间,又到中秋,又见月儿圆。古往今来,文人墨客无不喜爱寄情于中秋,借中秋之圆月抒心中之感叹。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博大,有"明月异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的哀婉,亦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旷达,而更多表达的则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样对亲人及故乡的思念。 

课本里的“非遗”(9) 中秋明月寄相思

<正>十五夜望月[唐]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首诗描写的是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诗人仰望夜空,看见一轮皎洁的明月,引发心中无限的思念。一年分四季,每季三个月,分别被称为孟月、仲月、季月,因此秋季的第二个月叫仲秋,又因为在农历八月中旬,故称为中秋,古人又称为秋夕、八月节、月夕、月节、十五夜等,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四大传统节日。 

繁华尽处的张家口堡

<正>历史的车辙从塞外山城张家口这片浸润着人类千年文明的沧桑土地上辗过,辚辚辘辘。我们俯身在岁月的河床,于繁华喧嚣的陌上红尘去捡拾那在长河中孕育了千年的扇贝。我们不知道,哪一只贝壳曾镌刻下祖先的第一行文字,但是,却能够深切地感受到,来自远古那泛着潮湿的书香味道,其实离我们并不久远。这不,从幽深的张家口堡深巷逶迤穿梭而来的光阴碎影,时光流转中携着古卷的幽香,润泽着一个个春朝秋夕里的清冷晨 

捕萤

<正>儿时,私塾先生教给我一首唐代诗人杜牧写的《秋夕》,至今记忆犹新:"银烛秋光冷面屏,轻罗小扇 

说黄景仁诗二首

<正>秋夕桂堂寂寂漏声迟,一种秋怀两地知。羡尔女牛逢隔岁,为谁风露立多时。心如莲子常含苦,愁似春蚕未断丝。判逐幽兰共颓化,此生无分了相思。这首诗可能作于诗人十九岁时,但毫无疑问,诗人已在此为其七年后的《诗怀十六首》埋下了伏笔,不,简直应该说留 

“ATP”释疑

<正>唐代大诗人杜牧在《秋夕》中这样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在这卷静谧袅娜的秋夕图中,一只只闪烁的流萤仿佛一颗颗璀璨的明星点亮了整幅画卷。而这流萤之光其能量便直接来自于ATP,ATP也形象地被喻为细胞内流通的能量"通货"。可以说,ATP在机体的各种生命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我在日常教学中发现,仍有不少学生对其认识不清,现将其常见疑惑部分简单剖析归纳如下。1.ATP的结构与核酸有何联系? 

咏秋诗话

<正> 咏秋是历代诗人热衷的话题,有人说古代诗人多悲秋,但也不尽然。本文选取几首历代咏秋名作,供读者欣赏。“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这是唐朝诗人刘禹锡的《秋词》。秋高气爽,江天寥阔, 

唐宋诗语“银烛”指什么

<正> 杜牧《秋夕》诗云“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全唐诗》524/6002)此诗收入初中语文第四册(1989年版)。课文对“银烛”的注释说“冷,指烛光、月光映在屏风上给人的感受,渲染出环境的凄凉。”据此可知,编注者是把 

中秋节的来历

<正> 中秋节的历史渊源流长,最早可追溯到上古时期。据考证:“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中秋迎夜寒”,大概就是指古人崇拜月神和先农祭祀的典礼。东汉《礼祀》也说“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所谓“夕月”。就是指当时帝主“秋天祭月”的特殊礼仪,与我们现在的“中秋节”含义有本质不同。魏晋唐以来,皇亲帝戚和达官显贵们才逐渐将祭月礼制扩大化,进而演变为一种兼容“祭祀月神”和“饮酒赏月”为一体的习俗,据唐《开元遗事》载:“中秋夕,上与贵妃临太液池望月。”但此俗仅局限于上流社会。安史之乱后,南北民间才逐渐形成祭月拜月风俗。每到这天,人们用自己精制的圆形夹馅甜饼来祭祀月亮神,藉此表达对月亮神的一片虔诚;祭供 

盆景作品命名浅议

<正> 中国盆景在命名方面,存在着太直、太露、无回味余地的通病。象“一介匹夫”这样的题名,实在太少了。盆景的题名,不可和文学作品的题目相提并论。比如“我的母亲”、“秋夕”等,似乎平淡无味,但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尽可从文字所表 

明早中期宫窑人物纹及其与宫廷人物画题材比较研究

明代官窑瓷自洪武时期开始兴起,在永宣时期到达第一个高峰,于成化时期到达了第二个高峰。纵观明代景德镇官窑的黄金时代,它与明代宫廷绘画的繁荣期几乎重合,二者在题材方面,尤其是人物题材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宫廷人物画在明代早中期具有很强的政教色彩,而同样具有官方背景的官窑人物纹饰受到政教因素的影响也很大。这篇文章主要对明代早中期的景德镇官窑瓷的人物纹饰题材进行了梳理和分析,依据时间顺序和题材类型进行分类,并将其与同时代的宫廷人物画题材进行比较研究,进而探讨二者的异同与深层联系。本文梳理了明代早中期的景德镇官窑人物纹饰题材的发展历程,总结其发展规律,可以看出此时期的人物纹具有明显的继承性与鲜明的创新性。从人物纹饰题材的继承性上看,部分题材贯穿了整个明代早中期,以婴戏类题材为例,早期的永乐十六子婴戏纹中描绘的内容不仅在宣德和正统时期基本得到完整再现,而且到成化时期仍有保留。从纹饰的创新性上看,不同时期的纹饰不仅拥有创新的题材内容,而且使用了最新的制作工艺,如永乐时期的异族人物纹、宣德时期的仕女纹、成化时期的高士纹等皆是当时官窑的创新题材,宣德时国产青花料的使用与成化时的斗彩工艺。本文通过对明代早中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