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修禊 三月三日,风和景丽,载酒郊游,有古修禊遗风焉。(舆地记) 三日射兔 辽俗,三月三日,以木雕为兔,分两朋,走马射之,先中者胜,
负者下马,跪进胜者酒,胜者于马上接酒饮之。《燕京杂记》 初三蟠桃宫京都竹枝词:"蟠桃宫里看烧香,(蟠桃宫在东便门内)。
顽耍河沿日正长。童冠归来天尚早,大通桥上望漕粮。"(见名胜门) 都门杂咏蟠桃宫云:"三月初三春正长,蟠桃宫里看烧香。沿河
一带风微起,十丈红尘匝地飏。"(见古迹门) 都门赘语蟠桃宫诗云:"暮春天气最和清,如蚁游人夹岸行。多
少仙姬争艳冶,不知谁是许飞琼。" 三月三日,相传为西王母蟠桃会之期,东便门内太平宫,俗呼蟠
桃宫,所居羽士,修建佛事,自初一至初三日庙市,士女拈香,游人 甚众,轻浮纨袴之徒,于郊野驰马驱车,往来冲跑,以夸奇斗胜为乐。
《京都风俗志》
蟠桃宫,东便门内桥南太平宫俗名,每岁三月初一至初三日有庙 市。(《京师地名对》注)
以上者。层次上足后,趁其尚未干透, 即开始雕花,用墨笔或粉笔,钩在漆面,再以钢刀从事雕镂。最后置 通风处,令其干透,施以磨光,即用石和水磨之,此种石名曰"浆石"。 复以香油和粉敷上,用布磨擦之,于是制品全部完成。现平市雕漆作 业,有字号称作坊者,约十余家,和合雕漆局最著。散居乡镇,领活 单独作工者,约有数十家,吴瀛仙雕人物山水极为精妙,萧乐庵专画 雕漆及描金,亦著闻。
木雕
木雕属于小器作,往时贵盛之家,陈设物品,几无不有架、格、 盒、座、托、框之装潢,其雕刻精巧,悦目怡情。清时曾有高姓匠人, 刻寸余长之小狮,小狮足下又踏两极小之狮,狮之眼球,能在眼窝内 流转活动,身上毛纹,皆系银丝嵌成,栩栩欲活。又有在寸木上雕楼
台殿阁,或于桃核上刻出十八罗汉,形神各异,须眉毕现,此为著名 之能手。现有张恒源设广源小器作,英秉申设广兴顺小品作,均初学 木工,后乃雕镂,虽极小能分阴阳凸凹,神意生动,兼能绘古代图案, 不用器械,信手挥来,无不中矩,亦难得也。(以上《旧都文物略》)
书贾
北平号称文化之区,固由于学校林立,各科学者大师盛出其间, 然一般书贾为书籍之转运,流传,译作,于文化之传播实亦与有功焉。 从事书业者,有走江湖之流浪者,有珍藏古板绝本之老板,有大学教 授,中学教师,并普通之书商。其 人品至为复杂,故其所贩者自低 级趣味之书报以迄专
至上等社会, 则绝无人矣。以梅毒较头二等之妓为重,往游者宜慎之又慎也。游客 入门之际,与二等妓院情形略同,茶资通例大洋四角。(北平游览指 南)
耍傀儡子 一岁货声"耍傀儡子"注云:"一人挑担鸣锣,前囊后笼,耍时以
扁杖支起前囊,上有木雕小台阁,下垂其蓝布围,人笼皆在其中,笼
内取偶人,鸣锣衔哨,连耍带唱,有八大出之名:香山还愿、铡美案、 髙老庄、五鬼捉刘氏、武大郎乍尸、卖豆腐、玉小儿打老虎、李翠莲 "
苟利子,即傀儡子,乃一人在布帷之中,头顶小台,演唱打虎跑 马诸杂剧。《燕京岁时记》
跑旱船 一岁货声"跑旱船"注云:"一人携两儿,戴女冠,荷木架船,行
敲锣鼓,入人家唱山西曲"。 跑旱船者,乃村僮扮成女子,手驾布船,口唱俚歌,意在学游湖
而采莲者。《燕京岁时记》 妇女听书
谕:"御史文海奏,妇女听书宴会,有伤风化,请旨饬禁一折,据 称:「近来书馆书厂,饭馆酒肆,竟有妇女听书宴会,任意游玩」等 语。妇女入市游观,迭经降旨严禁,乃竟罔知忌惮,踵而加甚,实属 不成事体,着步军统领衙门,顺天府五城御史,出示晓谕,一体严禁"。
(东华续录) 种菊
菊花无论粗种细种,皆接本,花时,凡大宅必购数百本,寻常之 家,
户,虽预薰之,实未之有除也。(帝京景物略)
原欧阳原功渔家傲词 二月都城春动野。引龙灰向银床画。士女城西争买架。看驰马,官家迎佛官兰若。水暖天鹅纷欲下。鹰房奏猎催车驾。却道海青逢燕怕。才过社,柳林飞放相将罢。(圭斋集)
原二月,都人进香涿州碧霞元君庙,不论贵贱男女,额贴金字,结亭如屋,坐神像其中,绣旗瓶炉前导,从高梁桥归,有杂伎人腾空旋舞于桥岸,或两马相奔,人互易之,或两弹追击,迸碎空中。(北京岁华记)
增卢师山,二月二日,南北二城游赏,如燕九节。(析津志)
增是月,北城官员士庶妇人女子多游南城,爱其风日清美而往之,名曰踏青斗草。若海子上,车马杂沓,绣毂金鞍,珠玉璀璨,人乐升平之治,官无风埃之虞,政简吏清,家给人足,上自内苑,中至宰执,下至士庶,俱立秋千架,日以嬉游为乐,红女之事殆庶几焉。然醉卧隔帘,香风并架,花靴与绣鞋同蹴,锦带与珠襦共飘。纵河朔之娉婷,散闺闱之旖旎,此游赏之胜事也。(同上)
原辽俗,三月三日以木雕为兔,分两朋,走马射之,先中者胜,负者下马跪进胜者酒,胜者于马上接盏饮之。(燕京杂记)
原上巳日上土谷祠。清明日始卖冰,以两铜盏合而击之。次日,花木皆出窖,播瓜菜种于地。后三日新茶从马上至。至之日,官价五十金,外价三二十金,不一二日即二三金
主凡二百十年。
米团分掷五更时,绕帐铃声到日移。昨夜春书刚进御,和风已上碧缯旗。
(契丹国志)正旦,国主以糯米饭、白羊髓相和为团,如拳大,每帐赐四十九枚。戊夜帐内窗中掷米团于外。数偶,动乐饮宴。数奇,令巫十二人鸣铃执箭,绕帐歌呼,帐内爆盐垆中,烧地拍 鼠,谓之惊鬼居,七日方出。(辽史)立春,妇人进春书,刻青缯为帜,像龙衔之。或为蟾蜍书帜为宜春。
艾衣轻袭御炉香,内院缠丝祝命长。筵上题糕同九日,天厨频唤大黄汤。
(辽史)五月重五日午时,采艾叶和绵着衣,七事以奉天子,北南臣僚各赐三事,君臣宴乐。渤海膳夫进艾糕。以彩丝为索缠臂,谓之合欢结。又以彩丝宛转为人形簪之,谓之长命缕。(契丹国志)进艾糕,各点大黄汤下之。
夏至年年进粉囊,时新花样尽涂黄。中官领得牛鱼鳔,散入诸宫作佛妆。
(辽史)夏至日,妇人进彩扇,以粉脂囊相赠遗。(契丹国志)北妇以黄物涂面如金,谓之佛妆。 (孔氏谈苑)契丹鸭渌水牛鱼鳔,制为鱼形,妇人以缀面花。
都乌河畔草如烟,又届重三饮禊天。射鹿平原争上马,负朋奉酒胜朋前。
(契丹国志)有纳都乌河,番语山为胡都,水为乌。(又)三月三日,国人以木雕为兔,分两朋走马射之。先中者胜,其负朋下马跪,奉胜朋酒,胜朋于马上接杯饮之。
崇宏,相设奇丽。六时清梵,天雨曼陀之花;七丈金容,人礼旃檀之像。飞阁复道,无非净筵;画壁璇题,都传妙手。固黄图之甲观,绀苑之香林也。宫东为书院,乃昔之山池,入门为平安居、如意室,石假山环之。正室曰太和斋,后为海棠院,又后延楼一带,树石丛杂。室中陈设,贴落胥乌,号神鼎之遗。岁时方泽毕事,临此园少歇,进膳更衣。从臣亦去朝服,换常服,定制也。寺僧分四学:曰天文学;曰祈祷学;曰讲经学;曰医学。学各有经论,文字不能相通,故始入某学,终身不迁。上殿诵经,座位亦分四列。惜其经皆梵文,无从证其法之精粗"。
[三] 雍和宫今为章嘉呼图喇嘛诵经之所,开放售票,任人游览。绥成殿供沈[旃]檀佛像高七丈五尺,系一木雕成,为世界珍品。庭有铜狮二,铜炉一,雕镂均极精致。每岁阴历正月二十一日,该寺举行跳布扎之典。诸喇嘛各扮鬼物,手持法器,金刚力士,天龙夜叉,奉白伞盖佛以游巡。先有黑面如进宝回之状,及白骷髅二人,或四人,群相追逐,到处鞭辟,有古人大傩之遗意,俗谓之打鬼云。黄寺十三日,黑寺十五日,旃檀寺初六日,俱有是举。
校勘记:
① 《日下旧闻考》卷二〇"国朝宫室"引《国朝宫史》云:"(昭泰门)门东西列碑亭"。据补。
② 《日下旧闻考》卷二〇引《国朝宫史》云:"......中为雍和门,门内为天王殿,左右环以回廊,正中为雍和宫"。据补。
③ 《日下旧闻考》卷一二引《国朝宫史》云:"西为延宁阁,阁后为绥成殿"。据改。
字,其院墙南面有康熙中重修碑记。庵西即经板库。"《芜史》:"由金海桥玉熙宫迤西,曰棂星门,迤北曰羊房夹道,牲口房、虎房在焉,内安乐堂在焉。凡宫人病老或有罪,先发此处,待年久再发外之浣衣局。成化间,万贵妃专宠,孝穆纪皇后托疾居此,诞孝宗。牲口房收育异兽珍禽,有虎城、羊城。"《春明梦余录》:"羊房夹道旧有贞庆殿,万历三十一年八月拆去,为大山子工所用。"案:大山子即万岁山。
[三] 《顺天府志》:"西安门大街东为金鳌玉蝀桥,南为西苑福华门,北为阳泽门,门内傍北海,地名小马圈。"《芜史》:"金海桥之北,河之西岸,向南曰玉熙宫,神庙于此选近侍三百余员学宫戏。"《金鳌退食笔记》:"玉熙宫在西安门里街北,金鳌玉蝀桥之西,明世宗嘉靖四十年十一月辛亥,万寿宫灾,暂御玉熙宫。神宗时,选近侍三百余名,于玉熙宫学习官戏。岁时陛座,则承应之,各有院本,如盛世新声、雍熙乐府、词林摘艳等词。又有玉娥儿词,京师人尚能歌之,名御制四锦。他如"过锦"之戏,约有百回,每回十余人不拘,浓淡相间,雅俗并陈。又如杂剧古事之类,各有引旗一对,鼓吹送上。所扮备极世间骗局俗态,并拙妇騃男,及市井商贾、刁赖词讼、杂耍诸项。盖欲深宫九重之中,广识见,博聪明,顺天时,恤民隐也。"水嬉"之制,用轻木雕成海外诸国及先贤文武男女之像,约高二尺,彩画如生,有臀无足而底平,下安卯筍[榫],用竹板承之。设方[木]池,③贮水令满,取鱼虾萍藻实其中,隔以纱障,运机之人,皆在障内游移转动。一人鸣金宣白题目,代为问答。惟暑天白昼作之,以销长夏。明愍帝每宴玉熙殿[宫],④作过锦、水嬉之戏。一日,宴次报至,汴梁失守,亲藩被害,遂大恸而罢,自是不复幸玉熙宫矣。康熙(三)十[三]年五月,⑤于此设席殿,停仁孝皇后梓宫,集百官举哀。今改为内廐,豢
司,建在东华门外。小南城名里新库,则里新库亦小南城也。东南为普胜寺,寺前沿河,尚有城墙旧址。"《顺天府志》:"明南城本东苑旧地,英宗复辟后,大加修拓,遗址甚广。"
[十一] 《顺天府志》:"普度寺旧名玛噶喇庙,[国]初为睿亲王府。"⑦《癸巳存稿》:"墨尔根王,[为睿亲王,为摄政王,]⑧当时称为台星可汗九王,见毛奇龄《后鉴录》。其旧府据《恩福堂笔记》,在东安门内之南,明时南城,今玛哈噶喇庙。吴伟业《读史偶述诗》云,与今地址悉合。"《元史·泰定帝纪》:"至治三年十二月,塑玛哈噶拉佛像于延春阁之徽清亭。梵书言玛哈喇佛有十二,皆文殊观音化身,及护法神也。明南城有洪庆宫,供番佛之所,见《梦余录》、《明宫史》诸书。玛哈噶喇佛盖■遗制。"《天咫偶闻》:"明之南内,今已拆尽。按行遗迹,惟普胜、普度二寺,似犹是旧殿之仅存者。普度寺殿宇极宏,佛像极奇,皆西天变相。手执戈戟,骑狮象。陈设多宝物,沈香长及丈,雕镂花纹。明成化中,番僧板的达所贡七宝佛座,即仿其规式造[五塔寺者],⑨今尚供寺中,完好无恙,乃木雕加漆者。疑《涌幢小品》记所云南内最后一殿,供佛甚奇古者,或即指此而言。国初,睿忠亲王曾作府邸,吴梅村诗所谓:十载金縢归掌握,月明车马会南城者也。今殿极东一间,北墙下番佛五,皆乘狮象。南窗下悬王之甲胄弓矢,甲长七尺余,黄缎绣龙,鲜好如新。胄径九寸余,护项亦黄色。刀剑弓矢长于今三之一,弓无弰而一人之力不能开。旁二护卫像,著甲执兵,皆真物,王之二巴图鲁也。殿外作龙尾道,直抵山门,道旁古松林立,清荫甚美。"《荃詧余斋诗》注:"南池子即明南宫故地,清初为摄政王府。今玛哈噶喇庙,殿基高峻,盖其遗趾。旧传壁间挂有多尔袞弓箭,亦久无考。前清开国及禅国,皆由摄政王,亦异事也。"《燕京访古录》:"玛嘎啦庙在旧都东安门内磁器库后,为元代所建。正
酌中志卷之十 二
已回宫,客氏同逆贤共在桥北浅水处大舟上,饮酒乐甚。先帝与体干名下高永寿,逆贤名下刘思源,皆十七、八岁小珰,在桥北水最深处,泛小舟荡漾。上身自刺船,二珰佐之,相顾欢笑若登仙然。忽风起舟覆,二珰与上俱堕水,船上金火壶酒具尽没〔二〕,当时两岸惊哗,皆无人色。逆贤、客氏手足无措,逆贤亦自投水,然远不济事,最先奔趋入水救先帝圣驾者,管事谈敬等也。高、刘二竖子皆淹死,后赠升乾清宫管事。本年七月十五日,逆贤亲赴大高玄殿作法会瞻礼,放河灯追荐之。盖擅权淫纵者逆贤,而秉笔掌印者体干也。九月,先帝赐忠贤、客氏各金印一颗,方二寸余,四爪龙钮,玉筯篆文,印九字三行,曰"钦赐顾命元臣忠贤印",曰"钦赐奉圣夫人客氏印",每颗金重凡二百两。铸刻者,御用监也;篆字者,中书也;戗金龙印盒则内官监也。先是万历年间,乾清宫、坤宁宫灾,皇后之宝被焚。及四十二年福藩之国,中宫例有与王妃戒谕一道,须用宝钤识,垂之久远。神庙轸念匮乏,命御用监以梨木雕刻代用之,模篆者中书谢稷也。终孝端显皇后世,中宫宝竟未补造〔三〕。是时体乾顿忘之耶?今谀逆贤、乳媪而屑越浪赏,殊可惜焉。又,天启六年夏,体干等奉勅到法司大热审〔四〕,忍悖祖宗钦恤之意,重笞戚臣李承恩五十,以博逆贤一笑。其开廷杖之端,令重打万工部燝、吴御史裕中,两命毙于杖下〔五〕,皆众耳众目所共晓者。至于逆贤下之掌家王朝用,系体干结义契厚同年弟兄,所以逆贤擅政而体干安,二十四款等疏上而逆贤安。及逆贤事败籍没,其无辜株陷者比比,而朝用复安,无非彼此庇护,网漏吞舟是之谓已。按:南乐相公之通内也,实自天启四年十月初一日享太庙迟误,被台省参劾,遂生生逼上阳关路,始与逆贤通焉。凡有书札皆用阁揭折子亲笔行书,外贴南红纸签,题
酌中志卷之十六 十六
春山子陵居等词曲,选整套者分编题目,画成围屏,按节令安设,总皆祖宗原因圣子神孙生于宫壸之中,长于阿保之手,所以制此种种作用,无非广识见、博聪明、顺天时、恤民隐之意也。猗欤盛哉!意渊微矣。又,上元之前,或于乾清宫丹陛上安七层牌坊灯,或寿皇殿安方圆鳌山灯,有高至十三层者。派近侍上灯,钟鼓司作乐赞灯,内府供用库备蜡烛,内官监备奇花、火炮、巧线盒子、烟火、火人、火马之类,诚所谓瞬息之乐,妆点太平。或藉此孝娱圣母未为不可,但火烛担惊,糜费甚巨,思及民瘼,实可惜焉。又木傀儡戏,其制用轻木雕成海外四夷蛮王及仙圣、将军、士卒之像,男女不一,约高二尺余,止有臀以上,无腿足,五色油漆彩画如生。每人之下,平底安一榫卯,用三寸长竹板承之。用长丈余、阔数尺、深二尺余方木池一个〔一八〕,锡镶不漏,添水七分满,下用櫈支起,又用纱围屏隔之,经手动机之人,皆在围屏之内,自屏下游移动转。水内用活鱼、虾、蟹、螺、蛙、鳅、鳝、萍、藻之类浮水上。圣驾升殿,座向南,则钟鼓司官在围屏之南,将节次人物各以竹片托浮水上,游斗顽耍,鼓乐喧哄。另有一人执锣在旁宣白题目,赞傀儡登答,道扬喝采。或英国公三败黎王故事,或孔明七擒七纵,或三宝太监下西洋,八仙过海,孙行者大闹龙宫之类,惟暑天白昼作之,如耍把戏耳。其人物器具,御用监也;水池鱼虾,内官监也;围屏帐帷,司设监也;大锣大鼓,兵仗局也。乍观之,似可喜。如频作之,亦觉烦费无余矣。先帝最好武戏,于懋勤殿升座,多点岳武穆戏文,至疯和尚骂秦桧处,逆贤常避而不视,左右多笑之。自天启六年以后,凡御前插科打诨,本有钟鼓司佥书王进朝,绰号王瘸子,抹脸诙谐,公然称赞惜薪司怎样轸恤商人,内府库怎样米积天堆,东厂怎样厘奸剔獘,宝和店怎样裕国通商,内修朝政,外镇
室,较史宬尤为晦闷,则为当日藏书之所,正与史宬制度相合。
按光绪戊戌、己亥间,内阁大库因雨而墙倾。夙昔以幽暗无人过问,至是始见其中尚有藏书。如康节《蠢子》数堆庋充栋。又有《大舆图》一张,无处张挂,其大可知。以此知阮氏之言盖信。若今之文渊阁,乃乾隆中仿四明天一阁所建,非其旧地矣。
明之南内,今已拆尽。按行遗迹,惟普胜、普度二寺似犹是旧殿之仅存者。普度寺殿宇极宏,佛像极奇,皆西天变相。手执戈戟,骑狮象。陈设多宝物,沉香长及丈,雕镂花纹。明成化中,番僧板的达所贡七宝佛座,即仿其规式造五塔寺者。今尚供寺中,完好无恙,乃木雕加漆者。疑《涌幢小品》记所云:南内最后一殿,供佛甚奇古者,或即指此而言。国初,睿忠亲王曾作府邸,吴梅村诗所谓 “十载金縢归掌握,月明车马会南城”者也。今殿极东一间,北墙下番佛五,皆乘狮象。南窗下悬王之甲胄弓矢,甲长七尺馀,黄缎绣龙,鲜好如新。胄径九寸馀,护项亦黄色。刀剑弓矢长于今三之一,弓无弰而一人之力不能开。旁二护卫像,着甲执兵,皆真物,王之二巴图鲁也。殿外作龙尾道,直抵山门,道旁古松林立,清荫甚美。
东安门内,东安桥上有关帝祠,地极狭隘。相传此庙如灾,必出大工,故工部吏胥奉之极虔。
左文襄入都,僦居东安门内。《盾鼻馀渖》自记有石鼓阁,即此。公入军机,锐意欲有为。曾闻一章京云:公虽欲有为,而成例具在,丝毫难于展布。陈奏发行,急于星火,无暇推敲。且有明日拜章而今日甫定稿,了无更正之暇。有所建白,亦多中辍。所以文襄入直未几,即力疏求去,有以也。然
(三十一)碧云寺
寺在香山东麓。元耶律楚材之裔阿利吉舍宅为寺,曰碧云庵。明正德中,内监于经扩之为寺。杰构连云,回廊偃月。寺后有于经生圹。经败,魏忠贤攘为已有。后忠贤戮尸,亦未得葬。寺门东向,前有石牌坊,雕刻甚精美。内殿四层,南为罗汉堂,有木雕罗汉像五百,雕塑甚精美。后有藏经阁。北为涵碧斋,后有云容水态,内有元碑二。寺之胜处,在金刚宝座塔,塔仿印度式,白石为基,凡三层,上列石龛,顶建七塔,塔凡十级,建筑雕刻极其精妙。现为孙总理衣冠冢。(图四十七)
图四十七 衣冠冢
(三十二)团城演武厅
演武厅在香山附近,为雍正时所建。雍正初征讨金川,番人列寨拒守,旗兵不善攀登,师久无功。雍正帝乃于此处建碉堡多处,选旗兵之壮健者为健鋭云梯营,以练习仰攻,今碉堡尚多存者。演武厅民国二十三年遭火焚,惟团城尚完好。城上有屋数间,今为市府林场办公处。
图四十八 团城演武厅
(三十三)实胜寺碑
寺在演武厅西,为雍正十一年所建。雍正帝亲制碑文,用满汉回藏四体字亲书,四面精镌,字体雄秀。文中序清代未入关前,太宗征叶赫,获胜师旋,于奉天建实胜寺以旌功。兹寺盖因平定金川有功,依故事建立。文字亦甚优美,碑方形,约高二丈,以亭覆之。今尚完好,寺宇则一片瓦砾矣。
(三十四)黑龙潭
潭在西直门外西北三十馀里,金山之麓,潭水泓然以深,不泛不涸。前代时以亢旱,祷望其地。潭之西北,小山累累,迤北一岗,创建庙宇祀龙王,殿宇依山势高下,建筑极为雄伟。殿原覆碧瓦,清乾隆三年,改易黄瓦。明清两朝,在潭庙周隅,勒有台碑数座,覆以碧瓦小亭。(图四十九)
图四十九 黑龙潭
(三十五)温泉
泉在西直门外黑龙潭西数里。西
营,崇外花市一带自东便门内起住户多以造花为业。最近统计,各街市花庄及住家营花业者,约在一千家以上。
又有以铁制花者,名为铁花,亦名铁画。陆以湉《冷卢杂识》,芜湖铁工汤鹏,能揉铁作画,花竹虫鸟,曲尽生致。又能作山水屏障,好事者以木范之,或合四面为一灯。锤铸之巧,前此未有。汤没,其法不传,足见其艺已久。光绪庚子后,有易县赵某擅此艺,乃用极薄之铁片,制花时将裁成之铁片粘于胶上,用锤及刀锥等,照图案而錾镂之即成花。分平面、立体两种,均镂空。立体之花多属花卉,平面者则山水、楼阁、鸟兽、昆虫,但有图画,即能制作。雕成后于其面烫蜡一层或敷磁漆一层,更为美观。用磁漆者可着色。现有天义成一家,尚制此物。
(7)镌刻
镌刻美艺,含有骨角刻、象牙刻、刻竹、刻印、刻碑、刻铜、刻磁、木雕诸种。北平骨角雕镂,素已有名,其始盖由于搬指店。满清入关,以骑射为重,射者引弓必用搬指,以关外出产之𤞶角制之,嗣选用象牙、牛角及虬角(海马牙)。一面亦附制他品,极具匠心。现此作业,以聚兴与裕盛公二家为最老。(图三十二)
图三十二 裕盛公象牙刻
刻象牙
单刀浅刻,以江都人于啸轩为第一,官前清知县。端方深赏之,名噪一时。继其后者,有吴南愚、沈筱庄二人。吴、沈均苏人。吴尤多才艺,最长象牙刻,能于方寸之中刻六千馀字,细如毫发。所刻之画,于极小处层峦叠翠、江山万里,俨如大幅。其中人物、舟楫、屋宇、桥梁,用笔极细,布置充容。近亦兼刻立体之件。(图三十三三十四)又耿润田,河北冀县人。刻立体象牙,仿古人,每年出成品数十件,皆熏旧上色。
图三十三 吴南愚象牙刻浅
图三十四 吴南愚象牙立体刻
刻竹
分阳文皮雕、阳文沙地及双刀深刻诸法。北平人张志鱼均甚工。(图三十五三十六)白铎斋阳文深刻最名贵,深至一分许,每竹扇骨能刻波罗密多心经一篇,字似蝇头,而神气贯注。(图三十七三十八)又有高心泉及张志鱼门人王竹厂,均擅此技。浅刻竹扇骨,则有沈筱庄、吴南愚诸人。
刻磁
刻磁以朱友麟为最著,世居北平,设馆厂肆曰师古斋。用钻石刻仕女眉目衣褶,用錾刀攒山石树本,均极工。皱染处如写纸上,出自天然。(图三十九四十)吴南愚亦工此技。
刻铜
同光间有陈寅生刻墨盒、镇纸之属。使刀如笔,入铜极深,而底如仰瓦。陈擅书画,自写自刻,故精妙入神。近有张寿丞,亦工刻铜,则专刻名人书画。其兄樾丞,设肆琉璃厂,曰同古堂。匠徒数人,刻手均善。(图四十一至四十三)
刻印
刻印,精雅之作属之。金石篆刻家,北平近二十年,有陈师曾、唐醉石、王福厂、寿石工、齐白石、陈半丁、于非厂、张志愚、张樾丞、吴南愚诸人,各有功力,致为雅驯。至制印纽,有王永海、朱秀庭,专制铜纽。以铜一方,察其形势,雕以夔龙、虒虎、狮兕、虎鳌等,与三代旧玉章钮,异符同工。又有高心泉、金禹民,雕石章钮亦精。
刻碑
北平前无镌碑名手,士大夫每招致南中刻工,以应其事。后因有北平人李月庭、冀县人陈云亭传苏省工师之艺。琉璃厂西口翰茂斋为月庭镌碑处,东口即云亭刻碑处,刻工拓工,均极出色。又,文楷斋刘宾侯墨拓亦工。
木雕
木雕属于小器作。往时贵盛之家,陈设物品,几无不有架格盒座托框之装潢,其雕刻精巧,悦目怡情。清时曾有高姓匠人刻寸馀长之小狮,小狮足下,又踏两极小之狮,狮之眼球能在眼窝内流转活动,身上毛纹,皆系银丝嵌成,栩栩欲活。又有在寸木上雕楼台殿阁。或于桃核上刻出十八罗汉,形神各异,须眉毕现。此为著名之能手。现有张恒源设广源小器作,英秉申设广兴顺小器作。均初学木工,后乃雕镂,极小,能分阴阳凹凸,神意生动。(图四十四四十五)兼能绘古代图案,不用器械,信手挥来,无不中矩,亦难得也。
图三十九 朱友麟刻磁之一
图四十 朱友麟刻磁之二
图四十三 同古堂刻铜之三
图四十四 英秉申木雕之一
图四十五 英秉申木雕之二
龙门石、木雕刻图张国维(运城地区行署文化局)龙门,位于山西省河津县城西北12.5公里的黄河出峡之地。此处黄河自北向南水流湍急,势不可挡,两旁峻岭耸立,似劈山裂谷。因龙门“为禹所凿”,故龙门亦称禹门。龙门又分东龙门与西龙门,以黄河为界,东龙门为河津所辖...
<正>潮州木雕,又称潮州金漆木雕,是一项中国民间雕刻艺术,因发源于广东潮汕地区而得名,源于唐代,盛于明清,是与东阳木雕齐名的中国两大木雕体系之一。2006年,潮州木雕被正式列入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卢进文(图1),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州木雕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凭着一把凿刀,苦修一门技艺,一笔一刀雕琢,用刻刀讲述生活,用匠心雕刻时光、传承民族文化,在潮州木雕领域中开拓着新的天地。
<正>刻刀在原木上翻飞,或粗犷有力,或精雕细刻,经过一番"用功",一块名不见经传的原木,就完成了一次华丽变身。无论是人物形象还是故事场景,花卉树木亦或虫鱼鸟兽,一块小小的木头上"装"的尽是精彩世界,这是木雕展示的传统魅力,也是木雕手艺人的立足之本。郭氏木雕不仅擅长宫廷木雕,还精于民间艺术木雕,如家用工艺品、农具等,整个产品线条流畅,做工精细,构思巧妙,糅合了线雕、圆雕、透空双面雕等多种技巧。绵延至今,不仅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基本手法,又兼收并蓄,在技术上革新升级,在工艺品立意上吸收现代消费理念,极具魅力。
木雕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木雕艺术在人类长期的生产劳动过程中产生,并始终在人类文明发展演变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步入新阶段的今天,如何正确认识木雕艺术以及如何使木雕艺术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以传统木雕为研究对象,详细解读其传统工艺和主要表现形式,并提出有助于木雕工艺传承的相关策略。
木雕,是从传统民间工艺——木工中衍生出来的一个精细工种。木雕在原始社会新石器时期的浙江河姆渡文化中便已初现雏形,那时候的木材被削尖用来做防御武器,抵御外敌入侵,同时也因通信技术的不发达,原始人类在木头上雕刻做简单的记号;这从考古学家挖掘的木雕人面像中可初见端倪,可以说木雕在物质条件落后的原始社会是不可或缺的。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人们不再需要木器来自卫和维持基本的物质生活,木雕作为精神文化的一个依托似乎慢慢地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数字技术的推陈出新为传统民居建筑木雕装饰艺术的保护与传承带来崭新的契机,徐州户部山民居的建筑木雕融合了中国南北建筑木雕的装饰精髓,不仅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还蕴含着深厚的地域文化内涵。文章剖析其装饰艺术的特征与保护现状,探索基于国家资源库云平台的数字博物馆开发路径,创新设计出传承户部山民居建筑木雕装饰精髓的数字博物馆,为传统民居建筑木雕装饰艺术的数字化保护与推广提供参考。
<正>福建省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地跨中亚热带和南亚热带两个自然地理带。大地构造属新华夏系巨型构造体系的第二隆起带,南岭纬向构造体系的东端。福建省境内峰岭耸峙、丘陵连绵、林木繁茂,河谷、盆地穿插其间,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地势自西北向东南下降,横断面略呈马鞍形,西部和中部有大致与海岸平行走向的、斜贯全省的两列大山带。西列是以武夷山脉为主体的闽大山带;中列是由鹫峰山、戴云山、博平岭等山脉组成的闽中大山带。这两大山带之间是互不贯通的河谷、盆地,俗称闽中大谷地。东部沿海为丘陵、台地、平原。福建天然木雕依托林木资源,主要分布于福州、泉州、莆田和南平四地市,以下分别介绍。
<正>曾侯乙墓出土这件彩漆木雕梅花鹿,形象逼真,工艺精湛。鹿身由整块木头雕刻而成,全身用写实习法彩绘梅花鹿的花纹,头上插两根真鹿角。2400多年过去,鹿身漆色焕然如新。这种装饰习法和逆天的创造力,展现了古人丰富的想象力。
东阳木雕艺术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十余年的非遗保护实践过程中,获得了较好的保护成果,特别是在静态保护与生产性保护的实践中成绩斐然。但东阳木雕艺术在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技术手段,对其进行数字化保护的理论探索与实践方面还存在着一定不足。基于此,在分析了东阳木雕艺术保护成果、数字化保护可行性、制约因素等基础上,疏理与归纳数字化保护的具体内容与技术选择。最后从政府加强意识、加强资金投入、构建政校行企协同等视角提出具体意见和建议。
<正>近年来,围绕建设"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目标,剑川县深入贯彻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以剑川木雕"非遗+产业"为抓手,建立政府搭台、多元参与、产业融合、品牌支撑的发展机制,形成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化、品质化、多元化、品牌化和专业化发展,助推乡村转型和乡村振兴发展。剑川木雕的历史发展剑川位于云南省西北部,是滇藏茶马古道上的千年重镇,具有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素有"木雕之乡"美誉。当地木雕技艺不凡,如白族民歌所唱:"雕得金龙腾空舞,镂出金鸡报五更,刻成百鸟枝头唱,雕花引蜜蜂。"
广东省广州市陈氏书院作为陈氏宗祠,在建筑屋顶、室内装饰上都采用了大量木雕装饰工艺,通过木雕表现方式构建了宏伟的历史故事场景。这与地域文化和当时社会生活环境具有很大关系。历史故事本身包含着浓厚人文精神,陈氏书院在木雕艺术上表现出陈氏族人对家族子孙后代寄予期望。以陈氏书院的建筑木雕《三国演义》故事题材为例,分析其中历史故事和文化审美的重要性,推动广府文化传承发展。
木雕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艺术形式之一,对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美化人们的精神生活具有重要作用。木雕艺术形式的多样性由其所展现的题材的广泛性决定。若题材拘泥于传统形式,会逐渐阻碍木雕技艺的发展与创新,丧失其艺术生命力。为此,木雕技艺的传承与发展需不断地尝试、大胆创新,寻找木雕传承与创新之间的平衡,从而使木雕技艺得到健康的可持续发展。
众所周知,潮州木雕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但现如今潮州木雕的传承难度以及生存难度都越来越大。主要通过对潮州木雕发展史以及发展现状的介绍分析潮州木雕应该如何传承与发展,希望以此来为潮州木雕以及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传统木雕艺术作为我国的一种传统工艺,在现代室内设计中也有着广泛应用。现代社会的发展,使人们在物质水平提升的同时也在不断追求精神文明,因此,这也促使传统木雕的优越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对此,本文也从传统木雕艺术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原则着手,并对其在室内设计中的具体应用做出了简要分析,希望对木雕艺术在今后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发展有所帮助。
木雕艺术是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的,只是一开始是一种不自觉的行为,直到有了审美才真正成为一门艺术。木雕是一门包罗万象的雕刻艺术,在现代家具雕刻中应用十分广泛。由于不同地区的人们有着不同的审美特点,所需木雕种类和图案花纹也有所不同,从而塑造出了不同的现代家具雕刻风格。首先简要阐述木雕艺术和木雕纹样的分类,接着针对木雕艺术在现代家具雕刻中的具体应用进行分析,以更好地发挥木雕艺术在现代家具雕刻中的作用。
潮州木雕是由历史文化而产生的技艺,反映了传统社会的生活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渗透到设计教育中,可以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主要针对潮州木雕在家具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潮州木雕的艺术特点,对潮州木雕的创新应用进行了分析。
木雕艺术最早源于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工艺产物。我国木雕工艺遍布全国各地,在千百年传承与发展过程中不断创新。目前,各流派都已开发出了具有本地特色的木雕工艺。通过这些木雕工艺,人们可深入了解各地的文化底蕴、风土民俗以及资源条件状况。木雕工艺既反映了各地域人民的真实生活状况,又对民众意识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明清时期是我国传统家具生产的鼎盛时期,而"苏作"和"京作"又因为不同的工艺、风格成为传统中式家具中的流派代表。现代仿古家具制作过程中需要借鉴和传承的不仅是功法和技艺,还需要归纳和总结传统中式家具设计与生产的精髓。简述了传统中式家具流派,介绍了中式家具中木雕手工技艺异同点,阐述了现代仿古家具设计中的传承重点。
徽州木雕纹饰中的鱼纹样寄托了人对生活的特殊情感。本文对其艺术特点和文化意蕴进行分析阐释,将徽州木雕鱼纹图案与数字插画设计相结合,以七个主题故事为载体进行数字插画设计。利用数字插画的创新性、功能性、多元性传递出徽州鱼纹木雕的文化魅力和精神内涵,完善了其传播方式。
福建的金漆木雕是这一地区极具特色的民俗文化代表,其工艺复杂、题材多样。因语言、生活习俗、人情世态等不同,同样题材的金漆木雕,各地区的又有不同的表现手法。现依据厦门市博物馆现藏部分金漆木雕板,结合福建各地现存且保存较好的古建筑及名人故居、庙宇、会馆等,进行对比分析,做一个简要的分类,并对各地金漆木雕工艺特征做初步的总结。
课题组运用田野调研、人物访谈、市场考察、文献调研等各种调查研究方法,分析出新型学徒制在潮州木雕传承中所处的外部环境因素和内部环境因素,构造出SWOT矩阵,运用系统分析的综合分析方法,探索新型学徒制在潮州木雕传承中的策略。
潮州木雕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之一。文章拟对潮州木雕中花鸟题材的构图手法进行研究,分析其历史渊源及其形成的历史社会因素。文章认为,花鸟题材潮州木雕是唐宋以来"装堂花"形式的再现,这种对"装堂花"形式的继承与地域民俗关系密切。
桃源木雕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内涵,为了探究桃源木雕的审美价值,扩大桃源木雕的研究维度,助力于桃源木雕的传承与保护。通过文献分析法和实地调研,发现桃源木雕大量选择农耕和情爱题材,在题材上具有强烈的世俗性;从图像学的视角解析,桃源木雕的物象造型肥硕拙朴,体现在丰满肥硕的物象造型和淳朴不羁的造型观;通过比较分析,揭示了桃源木雕借鉴金石画作的长处,在审美上凸显出画意美,雕刻上受道家思想的影响,以简胜繁。
"潮州七贤"不同时期所指人员构成有别,涉及宋明两代潮州地区的26名贤能之士。"潮州七贤"人物故事主要流行于今粤东地区,并成为木雕、金漆画、壁画、潮绣等潮汕地区传统工艺美术的独特题材,既可满足人们的装饰审美需求,又有成教化、助人伦、振风俗的作用。文章梳理"潮州七贤"等不同称谓的由来及其人物构成,并结合公私木雕收藏中涉及"七贤进京"题材的作品,分析其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有助于深化学界对该题材的认知。
沉香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使用沉香既活跃思维,又陶冶情操。在实际雕刻时,雕刻人员悉心体悟,挖掘香材特点,丰富雕刻形式,渗透雕刻技艺,以此展现独特风格。基于此,本文分析沉香木雕的技艺。
福州木雕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是福州文明史的见证。新时代背景下,受市场大环境的影响,木根雕出现销售难、从业人员减少转行等问题。本文将从政府、协会和木雕从业者三个层面为木雕的融合与发展提出相应措施,三方共同协力,讲好福州木雕故事,促进福州木雕行业繁荣发展。
徽州木雕中蕴含的"天人合一""崇尚自然"文化思想,满足了当代人追求审美与文化精神层面的需求。本文意在通过分析徽州木雕在现代商业空间设计中的应用价值,探索其设计手法,深入思考如何将其文化艺术融入现代商业空间的设计中,使得传统文化与现代工艺结合、融通,从而解决环境空间品质的提升等与之相关的系列问题。文章以南京老门东骏惠书屋、南京无印良品旗舰店的商业空间设计为例加以论述。
宋培伦是世界知名的贵州籍民艺家,还是本土民间雕塑的一位开拓者。作为"木质烫刻工艺"专利发明者,宋氏的木质"烫刻"工艺与传统木雕重材和厚技等不同,在以傩为主要题材的创作中多以"烫"为刀,不仅在技术上有革新而且将木雕"拟古"的古朴之风进一步升华。与传统石质雕塑的整雕或分雕组合不同,夜郎谷古堡的众多雕塑则多以片石堆彻完成,作品与当地本土文化及四时景观融为一体,并与宋氏的木雕一同呈现出一种浓浓的黔傩新韵,这显然是在传承本土民间文化基础上的一种发展。同时,这对时下的文化村镇建设也不无启发。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传统文化的流失历来是一组矛盾问题,其中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革新进入了快车道。而以工匠、精粹为代表的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因节奏慢、重视个性定制、追求艺术性而很难与快节奏城市革新中的产业化发展需求相融合,导致其逐渐没落,淡出人们视野。徽州木雕作为有悠久历史传承的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前徽州城市发展进程中,面临无法融入现代化产业、缺少市场、缺少传承人的窘境。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发扬来说,既要保住其本源的文化命脉,同时又必须在内容形式与现代化发展相契合,寻找新的发展出路。
惠安木雕作品兼具实用性和审美性的双重价值,其作品从工艺水平到题材选择,无一不渗透着惠安木雕工匠"以人为本"的人文价值观和"天人合一"的艺术创作理念,同时展现了泉州地区特殊的地域文化和独到的民俗思想。本文通过对惠安木雕承载的浓厚艺术特征和历史文化进行探究,并分析惠安木雕的传承现状,望对促进惠安木雕更好的传承与发展带来理论参照。
把物质扶贫与扶志扶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脱贫致富。整理和传播婺源传统木雕艺术中饱含的励志故事和儒家精神,可以激发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因地制宜开展婺源传统木雕文化宣传转化活动,以文化人,开启心智,既丰富了贫困户的精神文化生活,又促进了贫困户的智力的开发。探析婺源传统木雕艺术中"扶志""扶智"的文化扶贫功能,发挥婺源传统木雕文化在精准扶贫工作中"扶志""扶智"的作用,
<正>海派黄杨木雕诞生于1930年代上海土山湾,创始人徐宝庆将西方雕刻艺术的写实风格与中国传统雕刻技法结合,逐步形成了中西雕刻技法合璧、自成一系的海派黄杨木雕艺术。2007年海派黄杨木雕入选上海市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2008年黄杨木雕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此后,在上海各级政府的支持和努力下,海派黄杨木雕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传承。1961年,
福州木雕代代相传,流传至今,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手工技艺类的一种,我们需要传承人更好地传承下去,并且还需要在现代环境之下,让福州木雕生命力更加强劲。本文就正确处理非遗传统手工艺技艺的传承和创新展开论述。
从浙闽粤地区的宁波朱金漆木雕、东阳木雕、温州乐清黄杨木雕、福建莆田木雕、潮州朱金漆木雕等五大木雕艺术门类出发,分析其就地取材彰显地域文化特色、精细工具满足技艺雕刻与效果表现需求、精雕细刻呈现传统工匠精神、精巧构图满足不同审美需求等艺术特征。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等不断发展,使得传统木雕艺术在作品功能、雕刻工具、艺术形式、施艺形式与传承模式等方面,向功能的装饰符号化、材料的稀缺高端化、工具的现代工业机械、传承的现代工厂与现代教育相结合化等方向进行系列流变。
作为流传至今中建筑文化的一系分支,木雕艺术的价值,一以贯之地影响在建筑美学上。而婺源的木雕艺术,它是作为我国最具影响力的木雕艺术之一,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其木雕历史悠久,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居住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在某种程度上非但拓宽了婺源的建筑的形式以及装饰的风格,更有甚者,直接提升了建筑的艺术性、审美性,还在无形之中丰富了艺术品的种类。
木雕艺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史,随着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木雕作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黄花梨木雕人物塑造的过程中,要体现黄花梨本身美丽的色泽、丰富的纹理,尤其是在开脸的过程中,更要求雕刻者以娴熟的技艺塑造人物,表现其内心世界,本文探讨了黄花梨木雕人物雕刻的开脸技巧。
现阶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工作成为重要的研究内容。在木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过程中,数字化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保护木雕非物质文化遗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数字化技术的应用现状以及数字化时代下木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内容进行分析,说明数字化时代下木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影响,提出数字化时代下木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路径,以推动我国木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发展。
湘西地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宝库,湘西木雕装饰设计作为其中的重要资源之一,在宣传推广方面尚有欠缺。现基于湘西木雕装饰设计发展及其传播现状,对其在传播推广中的困境进行研究分析,进而从推广渠道的选择、推广平台的构建以及建立品牌辅助推广等方面,提出湘西木雕装饰设计的互联网品牌化推广策略。
木雕作为传统雕刻工艺中的一个重要门类,其历史之悠久、工艺之精湛令人折服。但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大众的消费观和审美观也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因此,木雕艺术需要进一步结合文创设计,才能更好地进行传承与发扬。
仙游竹木雕艺术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创作题材丰富、雕刻技法多样,具有鲜明的传统艺术特色。其兴于唐宋,盛于明清,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仙游竹木雕制作技艺,最考究的是运用不同刀法,力求精致细腻、层次分明,从而形成自己的艺术特色。其以立体圆雕、精微透雕为主要表现手法,整体造型生动传神,同时包含了寓意深刻的精神内涵。当下,仙游竹木雕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要求匠人在创作的过程中不仅要处理和利用好原材料的天然造型,更呼唤工匠精神的回归,让作品更具文人味,从而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给人以美的享受。
木雕艺术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部分,而在木雕艺术中,小叶紫檀木雕更具研究价值,由于紫檀木质坚硬、致密,适于雕刻各种精美的花纹,纹理纤细浮动、变化无穷,更能展现出雕刻艺术的博大精深,而且还可以帮助人们深入了解木雕的文化魅力,领略木雕技艺的精湛。在传承木雕技艺的过程中,小叶紫檀雕刻艺术是不容忽视的。在研究的过程中不仅要研究其艺术手法,也要研究其价值,让人们更好地了解中国木雕艺术的发展及其文化内涵。
木雕是中华民族从新石器时代就开始发展传承的艺术形式之一,蕴含着珍贵的历史和民俗文化。随着社会工业化的发展,作为非遗传统美术的木雕陷入理论无高度和传承后续动力不足等窘境。文章从非遗木雕的发展现状、非遗木雕的工艺方法、非遗木雕教学等方面进行系统阐释,旨在提高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深刻认识,积极探索木雕的技艺和教学问题。
基于传承民间艺术和保护传统文化的目的,通过调研传统木雕艺术的基本内容,针对传统木雕艺术美学特征进行剖析,与民宿实例相结合,从界面造型、家具陈设、门窗造型三个方面针对应用手法进行可行性探究。研讨民宿与传统木雕艺术相结合的设计方式,以期保证乡村民宿的地域特色,避免雷同设计,提升乡村民宿的文化价值。
<正>潮州木雕微档案潮州木雕,又称潮州金漆木雕,是一项中国民间雕刻艺术,因发源于广东潮汕地区而得名。它起源于唐代,繁盛于明清,与东阳木雕并誉中国两大木雕体系,常见于建筑装饰、神器装饰、家具装饰等,以其饱满繁复、精巧细腻的艺术特征而著称。2006年,潮州木雕被正式列入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传统木雕艺术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创作题材丰富,雕刻技法多样,具有鲜明的传统艺术特色。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经济中,催生了全新的商业模式,让学习手工艺成了就业中的冷门。机器加工的普及,手工艺人的消失,正将中国传统木雕行业置于变局之中,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变局之下,日趋稀缺的传统木雕艺术作品在收藏市场上,必将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光彩。为此,笔者将继续勇当开拓者,投入更多精力在木雕的传承保护上,将自己的技艺传递给更多人,培养更多技能人才,响应新时代的艺术追求,创造出属于当代仙游木雕的业界辉煌,把传统木雕推向更高的艺术领域。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
京ICP备18041318号
©2021 版权所有: 北京历史文献平台
版权声明:所有图片均受著作权保护,未经许可不得使用、转载、摘编。版权所有【北京出版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