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声,即口技,能学百鸟音,并能作南腔北调, 嬉笑怒骂,以一人而兼之,听之历历也。大鼓,评书,最能坏人心术, 盖大鼓多采兰赠芍之事,闺阁演唱,已为不宜;评书抵掌而谈,别无
帮衬,而豪侠亡命,跃跃如生,市儿听之,适易启其作乱为非之念。
《燕京岁时记》
耍猴的敲大锣,其声"云 X 允,古 X 允,古 X 允,云 X 允。(为 注音文字,详见原文)"耍猴立子的,同时敲大小铜锣,其声"歹况, 歹歹一歹一歹况"。耍耗子的吹哨呐,"味瓦--味瓦--味--瓦"。 跑旱船的(肩荷彩船)敲锣鼓,打铙,其声"冬隆冬,一冬冬,擦, 擦,擦,擦"。《民社北平指南》
戏剧风尚 京师戏剧,风尚不同,咸丰以前,最重昆腔高腔。(即弋腔)高腔
者,有金鼓而无丝竹,慷慨悲歌,乃燕土之旧俗也。咸丰以后,专重 二簧,近则并重秦腔。秦腔者,即俗所谓梆子腔也,内城无戏园,外 城乃有,盖恐八旗兵丁,习于逸乐也。《燕京岁时记》
考京师士夫好尚,亦月异而岁不同;国初最尚昆腔戏,至嘉庆中 犹然,后乃盛行弋腔,俗呼高腔,仍昆腔之辞,变其音节耳,内城尤 尚之,谓之得胜歌。相传国初出征,得胜归来,军士于马上歌之,以 代凯歌,故于请清兵等剧,尤喜演之。道光末,忽盛行二黄腔,其声 比弋则高而急,其辞皆市井鄙俚,无复昆弋之雅,初唱者名正宫调, 声尚高亢,同治中又变为二六板,则繁音促节矣。光绪初,忽竞尚梆 子腔,其声至急而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