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士夫好尚
所属分类:
所属区域:
所在位置:
保护等级:
京师士大夫好尚,可以觇风气,如咸丰中肃顺尚骄侈,士大夫化 之,以奢华倨傲相尚。至同治初,恭邸性谦恭,戊、文、倭二相性俭 朴,士大夫遂易而谨饬,且多以布素相尚,至光绪初犹尔。后遂不然, 未几,诸言臣蔚兴,人皆以名臣自期,及癸未张幼樵编修(佩纶)以 庶子署副都御史,知贡举,而清议益重,后生初学,争以清流自励, 不数年,此风顿改,及潘文勤主持风雅,常熟翁尚书和之,皆尚小学, 坊间说文盛行,戴东原、段玉裁文集,至三十金。至丁酉戊戌,渐重 西学,至己亥庚子之交,徐相当国,理学书大重于时,向之(说文, 皆束阁不观矣。庚子以后,又尚西学,新译旧板书,无人问价,京师 风气改变之速,至于如是。《天咫偶闻》 (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书名:北平风俗类征下册 页码:85

士夫好尚

京师士大夫好尚,可以觇风气,如咸丰中肃顺尚骄侈,士大夫化 之,以奢华倨傲相尚。至同治初,恭邸性谦恭,戊、文、倭二相性俭 朴,士大夫遂易而谨饬,且多以布素相尚,至光绪初犹尔。后遂不然, 未几,诸言臣蔚兴,人皆以名臣自期,及癸未张幼樵编修(佩纶)以 庶子署副都御史,知贡举,而清议益重,后生初学,争以清流自励, 不数年,此风顿改,及潘文勤主持风雅,常熟翁尚书和之,皆尚小学, 坊间说文盛行,戴东原、段玉裁文集,至三十金。至丁酉戊戌,渐重 西学,至己亥庚子之交,徐相当国,理学书大重于时,向之(说文, 皆束阁不观矣。庚子以后,又尚西学,新译旧板书,无人问价,京师 风气改变之速,至于如是。《天咫偶闻》

学时髦

北平俗曲时道人云:"够着脚交几个顶带荣身客,一步登高枝儿 上了鬼门,也学穿长袍短褂才出门去,也学那戴帽穿靴就把品敦,雇 车也学教赶车的将那缨帽戴,听戏也学教跟役的把马褥铺陈,也学唤 从人「来呀!来呀!」的胡叫,也学闲谈论「妙哇!妙哇!」的甩贫, 也学看报知道些朝廷律例,也学观书记住些妙论明文"。(百本张钞本 子弟书)

顽黠肮脏

张肇崧西山游记云:"予因振策,依麓行,原阜参错,过广、太 乙、何各、北辛、石厂诸村墟,约十余里,频觏牲畜,重负篓囊,蹭 蹬于沙砾陂途,往来甚苦。土著顽黠,肮脏行歌。时也暑气渐蒸,讶 彼?涂粉胭,短衣纤足者,辄在林闼,裸露胸怀,或坦率便,就道旁 显臀蹲踞,若沿惯

书名:北平风俗类征下册 页码:199

像声,即口技,能学百鸟音,并能作南腔北调, 嬉笑怒骂,以一人而兼之,听之历历也。大鼓,评书,最能坏人心术, 盖大鼓多采兰赠芍之事,闺阁演唱,已为不宜;评书抵掌而谈,别无

帮衬,而豪侠亡命,跃跃如生,市儿听之,适易启其作乱为非之念。

《燕京岁时记》

耍猴的敲大锣,其声"云 X 允,古 X 允,古 X 允,云 X 允。(为 注音文字,详见原文)"耍猴立子的,同时敲大小铜锣,其声"歹况, 歹歹一歹一歹况"。耍耗子的吹哨呐,"味瓦--味瓦--味--瓦"。 跑旱船的(肩荷彩船)敲锣鼓,打铙,其声"冬隆冬,一冬冬,擦, 擦,擦,擦"。《民社北平指南》

戏剧风尚 京师戏剧,风尚不同,咸丰以前,最重昆腔高腔。(即弋腔)高腔

者,有金鼓而无丝竹,慷慨悲歌,乃燕土之旧俗也。咸丰以后,专重 二簧,近则并重秦腔。秦腔者,即俗所谓梆子腔也,内城无戏园,外 城乃有,盖恐八旗兵丁,习于逸乐也。《燕京岁时记》

考京师士夫好尚,亦月异而岁不同;国初最尚昆腔戏,至嘉庆中 犹然,后乃盛行弋腔,俗呼高腔,仍昆腔之辞,变其音节耳,内城尤 尚之,谓之得胜歌。相传国初出征,得胜归来,军士于马上歌之,以 代凯歌,故于请清兵等剧,尤喜演之。道光末,忽盛行二黄腔,其声 比弋则高而急,其辞皆市井鄙俚,无复昆弋之雅,初唱者名正宫调, 声尚高亢,同治中又变为二六板,则繁音促节矣。光绪初,忽竞尚梆 子腔,其声至急而繁,有

书名:天咫偶闻 页码:185

中拆去。其基隆然,公于其上建小阁三楹,立石记之。又何子贞编修绍基、张石州穆二人,起顾亭林祠于庙左,集同人祀之。寺中子贞书画最多,僧人不解,皆为人取去。今寺已全颓,山门倒尽,不久将成白地矣。余先茔在广宁门外,上冢必过之,至今已四十年。每过,未尝不想见渔洋先生风廊搜异书,及竹垞、钝翁诸老抚松倡和时光景,为之神往。恐后百许年,物换星移,并此地亦不可识矣。寺有《妙音图》,绘佛说法,而听者济济。乃傅凯亭雯笔,画于乾隆中。藏之已久,忽为火焚其一角。

善果寺,在慈仁寺后,完然无恙。山门内左右廊有悬山,大殿颇卑,与蓝淀厂广仁宫相类,疑此皆金元旧宇。每六月六日有晾经会,实无所晾,士女云集,骈阗竟日而已。

《藤阴杂记》谓:京师戏园,止剩方壶斋。今园久废,其地尚名方壶斋。查楼,今中和园,馀皆不可考。京师士夫好尚,亦月异而岁不同。国初最尚昆腔戏,至嘉庆中犹然。后乃盛行弋腔,俗呼高腔。仍昆腔之辞,变其音节耳。内城尤尚之,谓之得胜歌。相传国初出征,得胜归来,军士于马上歌之,以代凯歌。故于《请清兵》等剧,尤喜演之。道光末,忽盛行二黄腔。其声比弋则高而急,其辞皆市井鄙俚,无复昆、弋之雅。初,唱者名正宫调,声尚高亢。同治中又变为二六板,则繁音促节矣。光绪初,忽竞尚梆子腔,其声至急而繁,有如悲泣,闻者生哀。余初从南方归,闻之大骇。然士夫人人好之,竟难以口舌争。昆、弋诸腔,已无演者。偶演,亦听者寥寥。

京师内城,旧亦有戏园。嘉庆初以言官之请,奉旨停止,今无知者矣。以余所及,如隆福寺之景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