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
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 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 有歌者,哭笑无端,哀往而乐回也。是日簪柳,游高梁桥,曰"踏青", 多四方客未归者,祭扫日感念出游。《帝京景物略》
祭礼:士大夫庙祀,率如文公家礼。民间不敢立祠堂,礼多简朴:
清明祭于墓,七月中旬祭于墓,十月一日祭于家,或祭于墓,冬至、 岁暮、忌日,俱祭于家。(舆地记)
清明日,男女簪柳出扫墓,担樽榼,挂纸钱,拜者,酹者,哭者, 为墓除草添土者,以纸钱置坟巅,既而趋芳树,择园圃,列坐馂余而 后归。《康熙宛平县志》
清明,人家上坟,于市上买盒子菜以祀之,即南边之馔盒也。《燕
京杂记》
新葬者祭扫较早,在清明前,俗谓"新坟不过社"。《燕都杂咏注》 都门杂咏清明云:"满怀忧恨锁乾坤,佳节凭谁记泪痕?只见驱
车芳草路,纸钱烧去更消魂。"(见节令门) 清明,从冬至数至一百五日,即其节也,前两日为寒食节,禁烟
火等仪,京皆不举,惟清明日,妇女儿童有戴柳条者,斯时柳芽将舒 苞如桑椹,谓之柳苟。谚云:"清明不带柳,死后变黄狗。"其义殊不 可晓。或曰:"清明不带柳,死在黄巢手。"盖黄巢造反时,以清明日 为期,带柳为号,故有是谚也。是日倾城上冢,九门城外,自晨至暮, 处处飞灰,其野店荒村,酒食一罄。或云此日有风,则过四十五日始 止,谚云:"清明刮了坟上土,大风刮到四十五。"农家犹多占验。《京
都风俗志》
清明即寒食,又曰禁烟节,古人最重之,今人不为节,但儿童戴 柳,祭扫坟茔而已。世族之祭扫者,于祭品之外,以五色纸钱制成幡 盖,陈于墓左。祭毕,子孙亲执于墓门之外而焚之,谓之"佛多",民 间无用者。《燕京岁时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