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花鼓戏
所属分类:
所属区域:
所在位置:
保护等级:

吴长元花鼓戏诗:“腰鼓声圆若播鼗,临风低唱月轮高;玉容无 限婆娑影,不是狂奴兴亦豪”。刘景晨题旧都生活画打花鼓诗:“城东唱罢复城西,小鼓轻锣各 自携,不重饥寒重离合,苦夫妻是好夫妻”。 陈御寇赠贾璧云花鼓词:“腰鼓初敲一两声,清歌缓缓踏莎行; 略如栀子心心印,未许莲花步步生。百道穿梭忙似织,三分入木骂能 精;寻常巾帕风流甚,忍笑含羞各有情”。 (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书名:北平风俗类征下册 页码:148

「妆域」二小字,楷法精谨。当背中央凸处,置铁针,仅及寸, 界以局,手旋之,使针卓立,轮转如飞,复以袖拂,则久久不能停,

踰局者有罚。相传为前代宫人角胜之戏,如武林旧事所载千千,日下 旧闻之放空钟之类。盖藉以销吹花永昼,閟题叶闲思,所谓妆域者也"。

(道古堂诗集) 燕都杂咏:"深宫妆域戏,旋转月同圆,不用弹棋局,争分脂粉

钱"。注云:"妆域,宫中戏具,牙漆为之,圆三四寸,面刻龙花,下 有悬针,木盘承之,拂转如飞"。(见历代旧闻)

花鼓戏

吴长元花鼓戏诗:"腰鼓声圆若播鼗,临风低唱月轮高;玉容无 限婆娑影,不是狂奴兴亦豪"。(燕兰小谱)

刘景晨题旧都生活画打花鼓诗:"城东唱罢复城西,小鼓轻锣各 自携,不重饥寒重离合,苦夫妻是好夫妻"。(北晨画报)

陈御寇赠贾璧云花鼓词:"腰鼓初敲一两声,清歌缓缓踏莎行; 略如栀子心心印,未许莲花步步生。百道穿梭忙似织,三分入木骂能 精;寻常巾帕风流甚,忍笑含羞各有情"。(睇海楼诗)

淫戏

友人言,近日歌楼演剧,冶艳成风,凡报条有大闹销金帐者(以 红纸书所演之戏,贴于门牌,名曰报条),是日坐客必满。(燕兰小谱)

北平俗曲须子谱云:"来至了广德楼内择单座,楼上面包了一张 整桌会了钱,看座的假殷勤他递和气,抵?壶茶说外打的开水香片毛 尖。看了

书名:北平风俗类征下册 页码:173

谱,或者出身履历多"。

翻杠子 又皮条杠子诗云:"三条杠木叉来支,中系皮条分手持,鹞子翻

身鸭浮水,软中求硬力难施"。 莲花落

又莲花落诗云:"轻敲竹板弄歌喉,腔急还将气暗偷,黄报遍粘 称特聘,如何子弟也包头?"(以上同治都门纪略)

京师天津之唱莲花落者,谓之唱落子,犹之南方之花鼓戏也,其 人大率为妙龄女子,登场度曲,于妓女外别树一帜者也,聚族而居者 曰"落子班"。《清稗类钞》

西洋景 都门杂咏西洋景诗云:"西洋小画妙无穷,千里山川掌握中,可

笑不分人老幼,纷纷镜里看春宫"。(同治都门纪略) 一岁货声:"瞧西湖景......,真山真水,外国人放鸭子,挖金矿

的南非洲"。注云:"乡媪,嗓音极尖亮"。(见二月条) 每到集合会场,有种赶档子的生意,名为拉大画儿,又名西湖景,

其中可有好多的分别,有搭起布棚,挂着一张大画儿,可不能拉,里 头装上个男扮女装的活人,一边儿唱梆子腔,一边儿带着(身+丑),

镜子是鱼鳞儿玻璃,往里一瞧,仿佛有好几十个人似的。就有大八篇 儿,就有活动走线,各式各样儿,种种不一,反正都是江湖口,调坎 儿就叫「把光子。」。锣鼓一拉,叫作「元年儿领空。」。不论甚么画片 儿,都是那套死词儿,除了小

书名:旧都文物略 页码:272

影戏

北宋时始有,《事物纪原》:“仁宗时,市人有谈三国事者,或采其说,缘饰作影人,为三分战争之剧。”《东京梦华録》载京声伎艺,有影戏,有乔影戏。元汴京初始以素纸雕簇,后来人巧工精,以羊皮雕形,彩色装饰。今滦县影片为旧京营业之一。设绢帐于前方,演者以二细竹竿于灯前帐后,举动活泼,不见竿影、手影,是亦特出之技矣。唱则仍用高腔。

图十 皮影子

说书

宋人谓之评话。灌园耐得翁《都城记胜》谓评话有四种:(一)小说、(一)说经、(一)说史书、(一)说参请。《东京梦华録》所载,有霍四能说三分,尹常卖五代史。南渡后,有敷衍《复华篇》及《中兴名将传》者,此演史之类也。其无关史事者则为小说,一名银字儿,如烟粉、灵怪、公案、朴刀、杆棒、踪参等事,其体例亦与演史大略相同。今所传《五代评话》,实演史之遗。《宣和遗事》,殆小说之遗也。

平市各茶社延请评话家登座讲演,一书辄半月或一月始毕。而评话者各有师承,皆各专精一部,轮流莅讲。四城茶社,终年不至重复。其书大概为《水浒》《七侠五义》《包公案》《彭公案》《济颠僧传》《永庆升平英烈传》等。其讲演则绘声绘色,照原书穿益,滑稽科诨,可供雅俗欣赏。至艳情小说则絶无人演习,盖风化所关,亦公共人心所不许也。

花鼓戏

即宋时之迓腔戏。曲牌中有《村里迓鼓》。《墨客挥犀》:“王子醇初平西河,边陲宁静,教军士为讶鼓戏。数年间,遂行于世。”宋时亦名打夜胡,即所谓地花鼓也。地花鼓者,不须舞台,于地上扮演之。《东京梦华録》云:“十二月,贫者三数人为一伙,装妇人神鬼,敲锣击鼓,巡街市或人家搬演,俗云打夜胡。”三者音相近,俚语流传,一事三名。今市上,以一童女装,一童丑装,于市上歌舞之,盖其源甚早也。

大鼓

为弹词之滥觞。宋时,于杂剧先做寻常熟事一段,名曰艳段。南方于说书前,先有所谓开篇,即其遗也。当时名目有:《神农大说药》《讲百果爨》《百禽爨》等。或清唱,或和以弦索,于说评话者,似又别辟一蹊径。明末有刘敬亭者,游于吴次尾、侯朝宗、左良玉文坛幕府之间,能以风趣饰其谠言,士大夫恒礼重之。清时为睿亲王所罗致,利用其技艺,使编词宣传。于是逢场授徒,遂有三辰五亮十八奎之支派(皆徒辈派名)。今北平著名技人,有擅西河派之王凤友,擅梅花派之金万昌,梨花派之侯德臣,京调之刘宝全,单弦之桂兰友,联珠之常树田,岔曲之群信臣,秧歌之崇子宸,什不闲之联辑五。近人有咏听弹词诗曰:“石室有书名士在,井阑无主月华明。眼前兴废凭谁诉,座上皮弦且漫听。”又大鼓书竹枝词曰:“弹弦打鼓走街坊,小唱间书急口章,若遇春秋消永昼,胜他荡落女红妆。”

连厢

毛西河《词话》云:“金时清乐,仿辽大乐之制,有名连厢者,带演带唱。司唱者一人,琵琶笙笛各一人,复以男名末泥,女旦儿,入勾阑扮演,随其音节,唱作举止,北人谓之打连厢。”云。北京岁时娱乐多有此戏。数人或二三人不等,所唱则各种小曲。持竹竿约长三尺,两头各嵌径寸小铜钹或制钱十馀枚,舞弄作响,此器本名霸王鞭,亦呼钱鞭。今天桥及东西庙偶一见之。

(四)市井琐闻

(1)晓市

旧京地幅辽阔,官设市场,以利民众。而于东、西两市场之外,更有晓市之设。每值鸡鸣,买卖者率集合于斯以交易焉。售品半为骨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