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马头调
所属分类:
所属区域:
所在位置:
保护等级:

京城极重马头调,游侠子弟必习之,硁硁然,龂龂然,几与南北 曲同其传授,其调以三弦为主,琵琶助之。 演戏 都门竹枝词云:“某日某园演某班,红黄条子贴通阛”。今日大书榜通衢,名报条,曰“某月日某部在某园演某戏”,尚仍其旧俗,盖诸 部赴各园皆有定期,大约四日或三日一易地,每月周而复始,有条不 紊也。(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书名:北平风俗类征上册 页码:64

催灯梆:五夜街市人海,常恐滋生是非,官厅暗嘱更梆,三更便

打五更。早先步营雇乞儿作梆夫,行则结队。北新桥心,西满北蒙, 东属汉军,五夜二更时,三队数十夫,相遇于桥间,各列其队,喊号 一声,羣梆敲起,递换梆点,如曲牌然,笑语杂沓,声闻多远,游人

奔赴,四面碴严,皆看梆而不看灯,而灯不散则不已也。《春明采风志》 灯节青楼 北平俗曲姑娘拌嘴云:"刚过了灯节儿,青楼正是艳阳天儿,姐

儿们没有买卖很得闲儿,吃罢了早起的饭儿,漱了漱口,剔了剔牙儿, 喝了碗香片茶儿,含上一根长烟袋儿,装一荷包定子烟儿,无是无非 的说闲话儿。"(百本张钞本马头调

十六日放偷 金国治盗甚严,每捕获,论罪外皆七倍责偿;唯正月十六日,则

纵偷一日以为戏,妻女宝货车马,为人所窃,皆不加刑。是日人皆严 备,遇偷至

书名:北平风俗类征上册 页码:108

着赤金铃铛,个个儿好似 疯狂。看罢了一回才将山上,诚心顶礼去进香,可想着灵官殿上是头 一束,上去再拜老娘娘,来至山门忙下轿,从新复又整梳妆,傅老的 杠子也来到,盘的是掖脖子倒挂紫金梁。这奶奶上了丹墀忙跪倒,吩 咐丫鬟忙焚香,这一个献上白檀与紫降,那一个火燃了真藏香,这 佳 人他忙取签筒祝告:"娘娘,发慈悲保佑弟子百岁成双"。求了一支"上 上上,"一世永安康"。(百本张钞本马头调

善会又名文会,每值妙峰山庙会时,北平慈善家组织大规模之善 会,沿路分设下处,以供香客休息之所。善会名目有八九种,兹述如 下:(一、)粥茶老会,专施粥施茶,所搭茶棚甚多,备香客人等之需 要,粥茶棚内供娘娘驾(即布质图画),施粥茶者皆身穿黄衣,并呼 口号,如:"先参驾来,然后再喝粥来,哎哎!"香客入棚参驾后,即 随意取粥取茶食用,作临时休息,夜间并可住宿。(二、)献盐老会, 此会备有大批官盐,在山道各茶棚中,随时供献盐食,以备茶棚中应 用,及香客在善会之有施助者,在茶棚中亦可随时用饭,故此种盐食, 在山道上甚为需要。(三、)拜席老会,此会备有新席若干领,施给茶

棚,如瞻拜用,香客之睡眠,各棚之贴补等,需用甚广,有此会则大 感便利矣。(四、)巧炉老会,此会为旧京之踞碗的所合组而成者,在 山上专修各茶棚之碗具,及各磁器之破烂者。(五、)茶叶老会,此会 备有大批茶叶,供给各茶棚,以便香客之饮用。

书名:北平风俗类征上册 页码:114

随的后面把小车儿上,赶车的拉着小拴儿带 骡子,一边儿一个是个双飞雁儿,一炷香风摆荷叶卧腿儿如飞,走的 俏皮。一霎时过巷穿街,展眼工夫,前面便是尼姑寺,说"勒住罢, 骡子脚急"。大奶奶下车进了寺,尼姑迎接打问心,好规 矩。大奶奶 忙令交香资,尼姑接过道谢毕,又请大奶奶上殿去,参拜佛像,瞻仰 神祗,又给姑子写了布施,出来归座安席。三出神戏听毕,早饭吃些, 不过是点景而已。漱口喝茶,听几出戏,又到屋里去更衣,略养一会 儿精神,又要梳洗整理,从新入座,摆酒安席。尼姑带着小孩子,呈 上戏单,"求奶奶赏脸点几出唱去,要合奶奶的式,承应的好好儿的", 大奶奶带笑说是"会事儿不当家的,随便去唱罢我听着"。那小旦打 着千儿总不起,说"奶奶赏个脸儿,奴才们好好儿巴结差使",大奶 奶脸上觉得过不去,"你说叫他们唱一出戏凤,一出救主,一出佳期, 唱好了赏东西",小旦磕头,手捧牙笏才站起,大奶奶说,"好个孩子 有出息!又有伶机,又有规矩,可惜了儿的唱了戏,白长的粉团花儿 似的"。叫丫鬟,把带来的赏赐,齐理齐理,预备彩桌子。班儿里见赏 先唱点的戏,唱完时,大奶奶吩咐给赏用的东西,家下人搭桌子,各 样尺头缎子绸子荷包,封儿里是十几两银子,等着他们谢了赏,然后 起席,尼姑相送,丫头们搀架扶持,大奶奶上车回家去。改日尼姑道 乏取布施。"(百本张钞本马头调

书名:北平风俗类征上册 页码:385

挖上穿一朵石榴血点儿红,换衣衫绵纱袄儿杨妃色,雨缎的一 件厄林袋,薄绵儿燕尾青,没有那绣花边子栏杆等等,滚彀儿韮菜匾 儿厢沿那么窄窄儿的一层,月白缎子帮儿配的是瘦鞋底儿的蝴蝶梦, 套裤带儿系的往鞋底儿一般儿平"。(百本张钞本马头调

衣服之制,南姬最为入时,泰半来自吴门沪渎,故多取苏滬为式, 大抵以洁素淡雅为主。然一衣之成,煞费斟酌,即一纽一边,或镶或 嵌,亦必新样叠翻,穷极奇巧。若北姝则鲜华绮丽,秾馥自夸,虽欲 邯郸学步,终嫌追尘莫及。以是论时世妆者,马首惟南姬是瞻也。《京

华春梦录》

时尚新谈学时装诗:"可怜娇小时髦妆,逛罢公园到香场,轻薄 子弟私评论,误认烟花姊妹行"。

翠花

翠花,按取翠鸟羽毛为之,京师翠花最著名。《光绪顺天府志》

洋布衣

朝市丛载印花洋布诗:"印花洋布制精奇,颜色鲜明价又低,可 惜一冬穿未罢,浑身如蒜拌茄泥"。(见服用门)

北地胭脂

又北地胭脂诗:"彩烛光遥嘴脸红,胭脂北地古遗风,南朝金粉 惟清淡,雅艳由来迥不同"。(见时尚门)

妓服

妓捐,上等者榜以"清吟小班",犹托于歌也,出局而貂狐金绣, 仍为庸妓,自负时髦者,必作学生装。《都门琐记》

国制,身家不清白者,不得为士人,娼优隶卒是也。优隶惟服青 皂,

书名:北平风俗类征上册 页码:391

机,脚底下穿鞋必是福字履,再不然内造靴子汉宫直, 浑身上有这些个吗儿逆,才算是阔须子"。(百本张钞本马头调

天足

大兴宛平之土著,除满洲蒙古汉军向为天足外,贫贱妇女,京谚 所谓小住家者,亦皆不缠,所业为针黹。西苑黄村等处同之。(天足 考略)

旧式衣

旧式衣服之存废:古装,前明衣服犹存于优伶化装;道装,前清 遗老不肯剪髪者,或作道装,仍家居如常;袍褂、翎顶、朝珠、荷包、 花衣之类,惟内务府旗人当清廷差事者仍如旧;凤冠,前清命妇服者 极少,惟寿终或用以装殓。《京兆地理志》

十八镶

咸同间,京师妇女,衣服之滚条,道数甚多,号曰"十八镶"。 坎肩 京师盛行巴图鲁坎肩儿,各部司员,见堂官往往服之,上加缨帽,

南方呼为"一字襟马甲"。 弓鞋

弓鞋,缠足女子之鞋也,京津人所著者,宛如弓形。(以上《清稗类

钞》)

曲院衣饰

曲院中衣饰妆置,往往表率时俗。宽袖彩裾,既等告朔饩羊,而 狭襟高领,亦已不合时宜。今则博袖短襟,颇有大脚步便出丰度。迹 其丕变,可得而言。鼎革初元,崇尚纤瘦,领作元宝形,纽扣密布, 作种种式样,紧缚芳肌,无稍余地。有玉环躯胖者,则怀中双峰,隐 隐隆起,而后庭肥满,又时觉春色撩人也。丁戊以后,忽更旧观,力 趋扩大,一洗往之积弊,然长不逾腰,桃源胜景,依稀微露,满园春 色,难禁红杏之出墙矣。

书名:北平风俗类征下册 页码:153

又:"瘾深烟气透肌肤,虽具人形骨已枯,白纸一张颜色变,通 称烟鬼却非诬"。(以上见洋药门)

北平俗曲鸦片烟大爷做阔云:"鸦片烟必得吃,烟袋叫枪,他这 一个名字是什么人起?虽然是下不得钱粮,筒儿里塞着萨一支烛,拈 子一盘比火绳细,点着了活像要勾机子。还有些零零碎碎的铁兵器, 斧钺勾叉队伍齐,打仗出兵无处使,军营里不用小东西。开了灯喜笑 颜开都得意,躺下吃是老规矩。烟袋锅儿虽然叫斗,可量不得米,讲 究的是装样儿别致,身分结实,不存烟屎,胜似个古磁,枕上烟就是 吹也出不去,这才算是好的,敢情是烟袋竿儿值银子,地道竹子,产 在江西,中间的节儿,方可取,不用打磨,带着嫩皮,身分要粗不要 细,首尾亭均笔管儿直,日久年深颜色紫,可筒儿多厚的油子,亚赛 过漆,仿佛是自从盘古分天地,传到如今并无二支,多少钱他都值。 烟的成色,必得行家才知底里,原来有许多的分别,挑起来一拉多长, 墨呀似的丝,熬他的火耗分层次,黑土的强似个白土的,好烟他有十 分力,过瘾飞快性子急,回残货三钱瘾吃上七钱也过不去,竟攒空家 子。吃了他分外把精神抖搜起,增添气力,资助神思,解酒补虚,化 水消食,一两口果然可以,就只是不可长吃,入了瘾没法子可治,妙 药难医,关乎生死,这可不是顽的,若要问吃烟的行乐真情趣,扇面 儿车窗儿画的都不离"。(百本张钞本马头调

书名:北平风俗类征下册 页码:165

眉目美好,皮色洁白,则别有术焉。盖幼童皆买自他方,而苏杭皖 鄂为最,择五官端正者,令其学语,学视,学步,晨起以淡肉汁盥面,

饮以蛋清汤,肴馔亦极 粹。 夜则敷药遍体,惟留手足不涂,云泄 火毒。三四月后,婉娈如好女,回眸一顾,百媚横生,惟貌之妍媸, 声之清浊,秉赋不同,各就其相近者习之。或曰,八九岁时,恒延师 教曲于家,必先习须生,而喊嗓子,每日黎明,至广漠之处,或林边 水偎,随意发声,由丹田冲喉直呼,仿佛道家之炼呼吸。久之,愈喊 愈宏,则登场发声,自能充满四座。若喉小始习青衫,其次习小生, 貌劣者习花脸,纤妍而嗓不高者习花旦。盖伶界最重须生,其次青衫, 其次花旦,小生又其次也。(以上清稗类钞)

马头调

京城极重马头调,游侠子弟必习之,硁硁然,龂龂然,几与南北 曲同其传授,其调以三弦为主,琵琶助之。

演戏 都门竹枝词云:"某日某园演某班,红黄条子贴通阛"。今日大书

榜通衢,名报条,曰"某月日某部在某园演某戏",尚仍其旧俗,盖诸 部赴各园皆有定期,大约四日或三日一易地,每月周而复始,有条不 紊也。

座儿钱

春台三庆四喜和春为四大徽班,其在茶园演剧,观者人出钱百九 十二,曰座儿钱,惟嵩祝座儿钱与四大班等,堂会必演此五部,日费 百余缗,缠头之彩不与焉。下此则为小班,为西班,茶园座儿钱,各 以次递减

书名:北平风俗类征下册 页码:174

寡妇儿上坟,就是刘大人私访。记得有 套言前辙词儿的,很透着别致,近来的拉大画儿的,还不见怎么唱, 不信我说与大家听听:他说是"往后瞧,又一篇,来到了,苏州大街 你再观观,一荡大街长十里,招牌幌儿挂在两边,钱庄当铺两对过儿, 茶楼酒馆儿紧相连,路南有座美人书寓,画梁雕刻好门面,楼上坐着 听书的客,跑堂儿的过来又把茶端,有几个倌人会弹唱,怀抱着琵琶 定准弦,开口唱得是马头调儿,然后改了太平年,有张生,来游寺, 小小红娘把信儿传,这们张玩艺儿瞧了个到,(七冬隆冬仓)拉起一 张你再慢慢儿观"。在早年这种玩艺儿,实在有伤风化,净仗着饶头

(春册)哄愚人的钱。(燕市积弊) 古玩

都门杂咏琉璃厂诗云:"画舫书林列市齐,游人到此眼都迷,最 难古董分真假,商鼎周尊任品题"。

又古玩铺诗云:"唐宋元明件件陈,满墙字画尽名人,由来俱是 捣持货,不必深追问假真"。(以上同治都门纪略)

都门好,厂店万编书,晋帖唐诗秦古镜,隋珠汉鼎宋瓷炉,巨眼 辨韩苏。(望江南词)

逛庙

都门杂咏逛庙诗云:"果真逛庙为烧香,另有机谋腹内藏,偶遇

青楼通款洽,回家好去认干娘"。(同治都门纪略) 朝市丛载逛庙诗云:"逢期逛庙顾盼兮,三十六行色色齐,若遇

人丛

书名:道咸以来朝野杂记 页码:75

虽二路脚色,皆有私行头,以旦脚、小生为甚。后台本有箱,分大衣箱、二衣箱、盔头箱、把子箱、梳头匣、颜色匣、靴鞋包各行。凡蟒袍、官衣、开敞之属,皆归大衣箱;武装之甲胄【行谓之靠子。】、箭袖衣、各种短打衣,皆归二衣箱;头上所带各种巾帽,皆归盔头箱;刀枪剑戟之属,皆归把子箱;梳头匣为旦脚专用;颜色匣归花脸专用,晚近皆有私带者。

早年徽班【即二簧班。】,以八蟒、八靠,及八仙所用衣帽【个个不同。】全者为全箱。其实不然。戏中用十蟒、十靠者常见。蟒靠皆分上五色、下五色,上者为青【即绿色。】、黄、赤、白、黑,下者为蓝、紫、粉红、豆青、香色也。

杂剧中有排子曲一种,每段更换一调,故呼为杂排子。其调多至三十馀种,所常用之名,有“金钱莲花落” “云苏调” “南城调” “倒推船” “叠断桥” “罗江怨” “南锣” “翠莲卷” “数唱” “快书” “湖广调” “靠山调”之类。开唱时,必有数句,曰曲儿头,住头处曰卧牛儿,尾声非以快书,即以数唱儿结之,亦由慢而改紧,今之所谓单弦者,即拆之排子曲中之馀也。他若马头调,即前所记之“大七句”,其曲甚长,并非只有七句,其腔调仅七个,倒换用之而已;不好听,然唱者最费力,凡师之教徒,多以此为课程,练习音与气也。近来无唱者,以不受欢迎故耳。

歌曲之十三辙,既于“果杏岑”一则中述之。但皮簧剧中所唱之板路甚多,以二簧类论之,有慢板【三眼一板之谓。】,有元板【一眼一板。】,有快三眼,有四平调,有摇板【无板之谓。】;又有一种多谓之顶板,又曰碰板,据内行人称,此二簧中二六板也【亦三眼一板。西皮中二六皆一眼一板。】。二簧中有反调一种,亦分三

书名:道咸以来朝野杂记 页码:32

为御史所参。步军统领派弁往抄,适值广真作寿,来宾甚盛,因而俱罹于难。复究出庄亲王、喜公爷诸人,皆因之革爵。广姑子则归刑部判罪发遣。好事者编作曲词,到处唱之。今单弦排子曲与马头调中《灵官庙》,即此事也。

王公中登场演唱八角鼓,当年有获罪之贝勒奕绮。同光间,恭王之子贝勒载澄,亦在邸中成赏心悦目票房。【八角鼓之全堂,分鼓溜彩三种为完备。鼓,唱也;溜,相声之类;彩,戏法。赏心悦目社中三者皆精整,为京城第一之票,事在光绪初年。】其本人尝加入演唱,并应外约,阵容齐整,茶水自备,不取车资。然外人多不敢约,以其中拆白者甚多,调戏妇女之事,数见不鲜云。

戴文节公画为道咸之际一大作家,颇自负,尝题画云:“吾画于太仓三王望尘不及;石谷、南田中晚杰笔,当北面事之;董文恪、黄旷亭,揖逊而已,馀子未敢多让。”每见其自著画絮中有二幅,一云:“云移开羽扇,风入韵瑶琴。”仿南田赋色,自注:“松竹立轴,为某某某前辈。”一云:“春湖烟树。”学石谷,自注:“小立幅,为听涛。”盖先祖晚年尝以“静”易“听”字。是知此二幅皆为吾家作者。然经多年搜求,始终未见,盖当年悬诸园寓,经庚申之变,或被掠或被焚也。海淀之园在成府街,街南为住宅,街北为园亭,有敞厅五楹,面郊外荷塘,【非自有者。】消夏胜地。于庚申后皆拆却陈设铺垫等物,不知所失凡几。【以上闻李太淑人云。】

北城旧鼓楼大街马家厂居住一旧家,俗称“钟杨”家,为内务府旗籍。【人多谓其为皇帝铸钟匠,以其距钟楼近也,实不然。】其家居此逾百年,嘉庆间有钟公云亭【祥】,成进士,始发科第,仕至河道总督,继麟见亭先

书名:道咸以来朝野杂记 页码:21

之音,如《宁武关》《蒙正赶斋》《十粒金丹》之类。近人震在廷所著《天咫偶闻》中,所称西城调、南城调者,皆误。彼所称者是一种马头调,所谓“大七句”是也。王君之后,有瞽人赵德璧者,号藴山,在同光之际最负名望,各府第及大员之家,无不走动。非但精于西韵书及十三套,凡昆曲、杂曲、谈八字,无不能之。其人甚雅,衣饰甚都,善饮,能于酒间陪诸贵人说酒令,颇能独出心裁,妙绪环生。其弟子三人:曰纪润,能唱二簧杂剧,俗人也。曰彭景云,弹唱能传德璧之衣钵,人极雅驯,惟不懂谈命。曰岳凤廷,手法极好,故赵之十三套皆传此人,略能歌昆曲、杂曲。早年瞽者分两派,王赵诸人皆走宅门者,外人家招之不往。凡遇府第大宅,节寿往贺,皆着应时袍褂,带红缨帽,着缎靴,出必以车,故贵家多以狎客待之。若寻常歌时调小曲、算命者流,谓之串街先生,今之瞽者是也。

道光朝有石玉昆者,说《三侠五义》最有名,此单弦之祖也。贵月山尚书【庆】尝以柳敬亭比之。后来之随缘乐,本名司瑞轩,【非瞽者。】名尤著,说唱诸书,借题讽世,笑话百出,每出演景泰、泰华诸园,能哄动九城。近年著名之德寿山,即其支流也。光绪十几年,此人尚在。

御门大典,自同治初两后垂帘,此典遂废。当年每月逢五十两日,皇上出至乾清门门罩之下,居中而立,所谓当宁也。左立者军机大臣,右立者吏部堂官,以次即文选司掌印,及专司御门事之册库、前北直甲【文选司中管股司员。】主稿司官,故昔年此股最重要。凡简放员缺,内而卿贰,外而司、道、府等,皆于此日行之。【每月凡六次御门之典,虽规定五十两日,道咸以降,亦随时定期,不一定在乾清门,随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