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戏
北宋时始有,《事物纪原》:“仁宗时,市人有谈三国事者,或采其说,缘饰作影人,为三分战争之剧。”《东京梦华録》载京声伎艺,有影戏,有乔影戏。元汴京初始以素纸雕簇,后来人巧工精,以羊皮雕形,彩色装饰。今滦县影片为旧京营业之一。设绢帐于前方,演者以二细竹竿于灯前帐后,举动活泼,不见竿影、手影,是亦特出之技矣。唱则仍用高腔。
图十 皮影子
说书
宋人谓之评话。灌园耐得翁《都城记胜》谓评话有四种:(一)小说、(一)说经、(一)说史书、(一)说参请。《东京梦华録》所载,有霍四能说三分,尹常卖五代史。南渡后,有敷衍《复华篇》及《中兴名将传》者,此演史之类也。其无关史事者则为小说,一名银字儿,如烟粉、灵怪、公案、朴刀、杆棒、踪参等事,其体例亦与演史大略相同。今所传《五代评话》,实演史之遗。《宣和遗事》,殆小说之遗也。
平市各茶社延请评话家登座讲演,一书辄半月或一月始毕。而评话者各有师承,皆各专精一部,轮流莅讲。四城茶社,终年不至重复。其书大概为《水浒》《七侠五义》《包公案》《彭公案》《济颠僧传》《永庆升平英烈传》等。其讲演则绘声绘色,照原书穿益,滑稽科诨,可供雅俗欣赏。至艳情小说则絶无人演习,盖风化所关,亦公共人心所不许也。
花鼓戏
即宋时之迓腔戏。曲牌中有《村里迓鼓》。《墨客挥犀》:“王子醇初平西河,边陲宁静,教军士为讶鼓戏。数年间,遂行于世。”宋时亦名打夜胡,即所谓地花鼓也。地花鼓者,不须舞台,于地上扮演之。《东京梦华録》云:“十二月,贫者三数人为一伙,装妇人神鬼,敲锣击鼓,巡街市或人家搬演,俗云打夜胡。”三者音相近,俚语流传,一事三名。今市上,以一童女装,一童丑装,于市上歌舞之,盖其源甚早也。
大鼓
为弹词之滥觞。宋时,于杂剧先做寻常熟事一段,名曰艳段。南方于说书前,先有所谓开篇,即其遗也。当时名目有:《神农大说药》《讲百果爨》《百禽爨》等。或清唱,或和以弦索,于说评话者,似又别辟一蹊径。明末有刘敬亭者,游于吴次尾、侯朝宗、左良玉文坛幕府之间,能以风趣饰其谠言,士大夫恒礼重之。清时为睿亲王所罗致,利用其技艺,使编词宣传。于是逢场授徒,遂有三辰五亮十八奎之支派(皆徒辈派名)。今北平著名技人,有擅西河派之王凤友,擅梅花派之金万昌,梨花派之侯德臣,京调之刘宝全,单弦之桂兰友,联珠之常树田,岔曲之群信臣,秧歌之崇子宸,什不闲之联辑五。近人有咏听弹词诗曰:“石室有书名士在,井阑无主月华明。眼前兴废凭谁诉,座上皮弦且漫听。”又大鼓书竹枝词曰:“弹弦打鼓走街坊,小唱间书急口章,若遇春秋消永昼,胜他荡落女红妆。”
连厢
毛西河《词话》云:“金时清乐,仿辽大乐之制,有名连厢者,带演带唱。司唱者一人,琵琶笙笛各一人,复以男名末泥,女旦儿,入勾阑扮演,随其音节,唱作举止,北人谓之打连厢。”云。北京岁时娱乐多有此戏。数人或二三人不等,所唱则各种小曲。持竹竿约长三尺,两头各嵌径寸小铜钹或制钱十馀枚,舞弄作响,此器本名霸王鞭,亦呼钱鞭。今天桥及东西庙偶一见之。
(四)市井琐闻
(1)晓市
旧京地幅辽阔,官设市场,以利民众。而于东、西两市场之外,更有晓市之设。每值鸡鸣,买卖者率集合于斯以交易焉。售品半为骨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