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金石篆刻
所属分类: 文化生活
所属区域:
所在位置:
保护等级:

印章的产生源于制陶,中国陶器产生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距今已有八千多年历史,而最原始的制陶即模制法,就是在模子里置竹篮条或绳子,接着用泥涂在模子里,待半干后取出,陶坯的表面就留下清晰的篮或绳的印纹。受如此印纹的启示,先民们后来直接在陶拍上刻纹饰。陶拍原先是以拍打方式弥合泥坯裂缝的简单工具,其上雕纹饰之后,就成为中国装饰图案与印章艺术的渊源,陶印即由此脱胎而出。陶玺应该有两种涵义。其一指玺印的质地为陶,由粘土的混合物经成型、干燥、烧结而成;其二指用以戳压泥陶上文字或徽记的印模。这些文字或徽记往往是器物主人或家族的名称或标记。 [2]

杭州,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西子湖是这座城市的一颗明珠,历代有不少文人学士、英雄豪杰,白居易、苏东坡、岳飞、于谦……都在这里留下了光辉的业绩。同时随着文化的滋养,也产生了不少的著名印人,丁敬、蒋仁、黄易、奚冈……等人,形成了印学史上有名的"西泠八家",并绵衍数百年。他们都为篆刻艺术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尤其是丁敬和钱松,都在刀法上、章法上开创了新的流派,把篆刻艺术推向了新的高峰。天下名城、人杰地灵、数百年来,涌现的印人之多,可说是国内惟一的城市。

清光绪间,杭郡文学诸长老探讨六书,研求篆刻,辄会于数峰阁。这湖上宝地,早有杭郡文学诸长老聚会数峰阁谈论六书、篆刻等雅事。不久之后有年青印人仿效前辈,亦在孤山畅谈篆刻之事,历时更久。

光绪三十年(1904年)夏,叶铭(名为铭,字品三,号叶舟)、丁仁(字辅之,号鹤庐)、厉良玉(字韫山,别署樊榭后人)等几位嗜印的年青人常相聚于西湖孤山人倚楼赏印。王禔(字维季,号福庵)当时虽不曾同住人倚楼,但他在曲院风荷附近学校执教,近在咫尺,因此也常来此研讨印学。大家在研讨的过程中,想到把各自收藏的古今印章汇集成谱,俾便各存一册在手,取资借鉴,于是有创设印社之设想。时有绍兴吴隐(字石泉,号潜泉)闻之,积极支持、怂恿成社。

"昔乾嘉盛时,则有丁龙泓、金冬心、厉樊榭结吟社于先,钱叔盖、李节贻、释莲衣立解社于后……同人等才惭刻鹄,技陋雕虫,鸟篆蜊文,莫参心画,秋蛇春蚓,自笑指柔,然而尚论前贤,未坠景行之志,盱衡当世,弥殷攻错之求,爰集石交,创兹印社。"

成立印社,不是一句空话,必须建筑在一定物质基础上,还要物选印社的带头人,制订立社规约等。于是"叶子铭、吴子隐、丁子仁、王子祺、厉韫山等会集湖滨,慨然有感印学之将湮没也,谋于西泠数峰阁之侧,辟地若干弓,筑茅三两室,风潇雨晦,乐石吉金,惟印是求,即以为社。社因地名,遂曰西泠……推安吉吴缶翁长于社"。

当时他们几人正值青壮年,虽然是一群名不见经传的印人,但他们都有一颗弘扬光大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心愿,可能当时他们尚未意识到成立印社的历史意义和价值,但他们恐印学之湮没而决心奋发、对中国传统篆刻艺术这一特殊文化的热爱、进而锲而不舍地追求并持之以恒,这种精神确为当时与后来的印人树立了一个好榜样。

阅读全文
书名:雪桥诗话余集 页码:192

雪桥诗话余集 一七六

索,梨花梦破月荒荒。从今免洒茶山泪,两树朱藤吾故乡。庾寅春复过此,赋云:番番宿草遍人间,待出南郊泪已潸。两树朱藤开未落,又骑驴子过茶山。宋山言读梅坪集曰:此子恐不永年。卒时三十有六。王阮亭称其所作卖蔗童子歌、和东坡九日黄楼诗,为不愧名父之子。汉求,名大儒,有楸巢集,为陈求夏所称。

虞山祖餐英善琴,邻有善乩者,餐英过之。忽书曰:闻子善琴,为我鼓之。餐英鼓高山。曰:善!书云响二字赠之。餐英心讶之。曰:非遏云解也。昔我游匡山,白云冉冉生足下,闻山下水石相激声,疑其云响也。子琴声相似,故云尔。自是琴益进,于是金亦陶为之图,好事者并系之诗。子简能亦善鼓琴,为徐龙友道其事。时餐英没二十年矣。龙友题云响图云:朱弦疏越少人知,零落元音合付谁?魂梦不随形影散,月华亭上月来时。 银河倒挂石梁浮,双剑峰前碧玉流。他日移情寻旧侣,四山黄叶白云秋。虽涉荒怪,颇得琴理。

徐龙友工金石篆刻,与沈确士共结城南诗社。入社者:张岳未、永夫、顾嗣宗、陈匡九、吴蕴生、尤少逸、丁树芳。月一举,古今体凡五题,每举,必面课二诗,凡三四年无间。其论诗以锋颖四出为上,谓:王、孟诗可假托,而昌黎不可假。年四十后宗义山,所为多色鲜气逸,味远抱明。尝笺王新城近体诗六卷,惠定宇多采之。永夫名锡祚,龙友以为畏友。移居赠永夫云:吾友永夫古狷者,不义与之不受也。十年卧病时掩关,户外纷纷看野马。龙友伉爽喜自负,人有议其非者,不受,曰:而非张锡祚辈,毋轻议我!以诸生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