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前数日,种麦于小瓦器,为牵牛星之神,谓“五生盆。”(燕 石集)
七夕乞巧 九引堂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宫女登台,以五采丝穿九尾针,先完者为得巧,迟完者谓之输巧,各出资以赠得巧者焉。《元氏掖庭记》 燕都女子,七月七日,以椀水暴日下,各自投小针,浮之水面,徐视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如椎,因以卜女之巧。《宛署杂记》
七月初七日七夕节,宫眷穿鹊桥补子,宫中设七巧山子,兵仗局 伺候七巧针。《酌中志》
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 针投之则浮。则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槌,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 妇或叹,女有泣者。《帝京景物略》
王士祯都门竹枝词:“七夕针楼看水痕,家家小妇拜天孙,明朝 得巧抛针线,别买宣窑蟋蟀盆。”《渔洋诗集》
彭蕴章幽州土风吟卜巧针云:“浮针水面,视影百变,如花如云, 如椎如线。七月七日卜聪明,皓腕凝脂摇玉钏。曝衣楼头笑语喧,愿 乞云锦裁天孙;天孙巧被燕姬乞,采桑罗敷妒煞人。”《松风阁诗钞》
七月七夕,人家多谈牛女渡河事。或云是夜三更,于葡萄架下静 听,能闻牛女隐隐哭声,而穿针乞巧,今皆不举,惟六日晚间,设水 碗于花下,七日午中,妇女以细纸抛水中,视其影形,以占拙巧,此 亦乞巧之别义也。《京都风俗志》
京师闺阁,于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投小针,浮之水面, 徐视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如椎,因以卜女之巧 拙,俗谓之“丢针儿。”《燕京岁时记》 (来源:《北京风俗类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