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腊八粥
所属分类:
所属区域:
所在位置:
保护等级:
是月八日,禅家谓之腊八日,煮红糟粥以供佛饭僧。都中官员士庶,作朱砂粥,传闻禁中亦如故事。《析津志》 十二月八日,赐百官粥,民间亦作腊八粥,以米果杂成之品,多者为胜,此盖循宋时故事。然宋时腊八,乃十月八日。(燕都游览志) 八日,先期凿冰方尺,至日,纳冰窖中,鉴深二丈,冰以入,则固之,封如阜。内冰启冰,中涓为政。凡苹婆果入春而市者,附藏焉。 附乎冰者,启之如初 摘于树;离乎冰,则化如泥。其窖在安定门及崇文门外。是日, 家效庵寺,豆果杂米为粥,供而朝食,曰“腊八粥。”《帝京景物略》
十二月八日,先期凿冰方数尺,纳窖中,封如阜,是日循腊祭遗 风,以豆果杂米为粥,供朝食,曰“腊八粥。”《康熙宛平县志》
清宣宗腊八粥诗:“一阳初复中大吕,谷粟为粥和豆煮;应节献 佛矢心虔,默祝金光济众普。盈几馨香细细浮,堆盘果疏纷纷聚;共 尝佳品达妙门,妙门色相传莲炬。童穉饱腹庆升平,还向街头击腊鼓。”《养正书屋全集》
腊八粥,一名八宝粥,每岁腊月八日,雍和宫熬粥,定制,派大 臣监视,盖供上膳焉。其粥用糯米杂果品和糖而熬,民间每家煮之, 或相馈遗。《光绪顺天府志》
十二月八日,人家煮杂米豆,和胡桃、榛、松、枣、栗之类作粥,盛碗中,上铺干果色糖,谓之“腊八粥,”以献神佛。富室竞侈,其果 糖皆极美饰,盛以哥汝瓷瓯,配以诸般糕点,馈送亲友,仅供一啜而 已。黄衣僧寺,亦多作粥,施粥之厂,加枣栗,亦与平日不同。是日 以蒜瓣投醋中,密封之,俟除夕启食,其蒜青翠可爱,醋味甚美,谓 之“腊八醋。”《京都风俗志》
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江豆、 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 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切不可用莲子、扁豆、薏 米、桂元、用则伤味。每至腊七日,则剥果涤器,终夜经营,至天明 时,则粥熟矣。除祀先供佛外,分馈亲友,不得过午。用红枣桃仁等 制成狮子小儿等类,以见巧思。 大白菜者,乃盐腌白菜也,凡送粥之家,必以此为副。菜之美恶, 可卜其家之盛衰。 雍和宫喇嘛,于初八日夜内,熬粥供佛,特派大臣监视,以昭诚 敬,其粥锅之大,可容数石米。(以上燕京岁时记)
都门风土,例于腊八日,人家杂诸豆米为粥,其果实如榛栗菱芡 之类。矜奇斗胜,有多至数十种,皆渍染朱碧色,糖霜亦如之。饤饾 盘内,闺中人或以枣泥堆作寿星八仙之类,交相馈遗。《天咫偶闻》 (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阅读全文
书名:北平风俗类征上册 页码:26

近于迷信的禁忌。初八日要喝腊八粥,不喝将来会穷得连粥都没 有喝的。廿三日是灶王升天的日子,供些黏性的糖瓜,把灶王的嘴粘 住,省得说家里的坏话。供完就将灶王像焚化,放鞭炮,给他送行, 这些事不许女人做的。除夕以前,须把用剩的浆糊扔掉,男子要洗澡 整容,女子也要修饰。除夕这天,有许多贫苦的小孩,到你家门口"送 财神",几个铜元可以买进一张财神像。除夕子夜,送祖宗,接财神, 要焚化黄钱纸镪,叫做"发神纸",是不许女人动手的。在未焚纸镪 以前,要放五个二踢子(双响),一挂鞭,最后放三个二踢子。元旦拂 晓,迎财神,向财神方行百余步。这一天不许花钱,说是花了钱一世

会受穷。早餐吃饺子,包饺子的时候,把一个小制钱包在饺子里面, 谁要吃着,将来就有福气。元旦日妇女不许出门拜年,俗语叫做"忌 门"。孩子不许哭,不许说不吉利的话。初一要是打碎家具,便是破 产的预兆。无论有甚么病,不许接医生。初一到初四,不可动刀(主 凶杀)、针(主长针眼)、剪(主口舌),及扫地(主扫穷)。这四天之 内,只吃早蒸好的馒头和年菜。初五以后,铺户开张,要放鞭炮,谓 之"崩鬼祟"。开张之后,第一位主顾是男子,便认为兴盛的预兆;如 是女人,便认为冲了财神,一年会不顺利的。《大公报》

岁首团拜 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敦乡情,诚善举也。每岁

由值年书红订客,饮食宴会,作竟日欢。是日,盛聚梨园,若辈应召, 谓之堂

书名:北平风俗类征上册 页码:176

初一开炉节 每年十一月初一日,宫中始烧暖炕,设围炉,旧谓之"开炉节。"

(人海记)

初一翻挂子 冬至月初一日,臣工之得着貂裘者,均于是日一体穿用,谓之"翻

褂子。"《燕京岁时记》 十五月当头

冬月十五日月当头,如遇望时,则塔影无尖,人影亦极短。小儿 女之好事者,必无睡以俟当头,临阶取影以验之。《燕京岁时记》

十一月十五日,看月当头。《天咫偶闻》 十二月全月

欧阳原功渔家傲词:"十二月都人供暖箑,宫中障面霜风猎,甲 第藏钩环侍妾,红袖掩,笑歌声送金蕉叶。倦客玉堂寒正怯,晓洮金 井冰生鬣,冻合灶瓢饧一碟,吴霜镊,换年懒写宜春帖。"(圭斋集)

腊月,诸物价昂,盖年景丰裕,人工忙促,故有"腊月水土贵三 分"之谚。高年人于岁逼时,训饬后辈,谨慎出入,又有"二十七八, 平抢平抓"之谚。(帝京岁时纪胜)

十二月初一日起,便家家买猪腌肉,吃灌肠,吃油渣,卤煮猪头, 烩羊头,爆炒羊肚、炸铁脚小雀加鸡子,清蒸牛,白酒,糟蚶,糟蟹, 炸银鱼等,鱼,醋溜鲜鲫鱼,鲤鱼,钦赏腊八杂果粥米。是月也,进暖洞 薰开牡丹等花,初八日吃腊八粥。先期数日,将红枣搥破,泡汤,至 初八早,加粳米、白米、核桃仁、菱米、煮粥,供佛圣前。户牖园树 井灶之上,

书名:北平风俗类征上册 页码:177

各分部之。举家皆吃,或亦互相馈送,夸精美也。廿四日 祭灶,蒸点办年,竞买时兴绸缎制衣,以示侈美豪富。三十日岁暮, 守岁。乾清宫丹墀内,自二十四日起,至次年正月十七日止,每日昼 间放花炮,遇大风,暂止半日一日。《酌中志》

十二月一日至岁除夜,小民为疾苦者,奉香一尺,宵行衢中,诵 元君号,自述香愿,其声乌乌恻恻,曰"号佛。"行过井,过寺庙,则 跪且拜而诵,香尽尺乃归。《帝京景物略》

十二月八日,先期凿冰,纳窖中,以豆果杂米为粥,供朝食,曰 "腊八粥。"二十四日祀灶,与古礼祀于夏者不同。三十日,悬先像

拜祀,长幼诣诸尊长家拜之,曰"辞岁。"立桃符,贴春联门神挂钱, 插芝麻秸,燃松枝于庭,撤祀余,合家饮食之,曰"守岁。"《康熙大兴

县志》

十二月击羯鼓,或谓之腊鼓,又谓之迎年鼓。初八日,累米果至 百,煮粥。二十四日,刻灶马祀灶,以板印灶神于纸,谓之"灶马", 祀后焚之。《燕京杂记》

燕台新月令十二月云:"是月也,莽式演于庭,窗眼出,皮毬踢, 太平鼓伐,馓枝登架,造化吃戏园,剪庖丁为上客。"(见水曹清暇录)

腊月里,整一年,封印后官事完。扫房与祭灶,多忙乱,百般样 东西子全得买,贴门神,挂对联,纸马香锞佛前献。(北平俗曲十二 景)

书名:北平风俗类征上册 页码:178

北平歌謡:"老婆老婆你别馋,过了腊八儿就是年,腊八粥喝(-) 几天,漓漓拉拉二十三。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 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儿发,二十九蒸 馒头,三十儿晚上熬一宵,大年初一去拜年。"您新禧,""您多礼。" "一手白面不搀你,到家给你父母道新禧。"(北平歌謡集)

十二月通称腊月,初八日啜粥,曰"腊八粥。"盖杂各色米、豆、 及菱角、芡实、枣栗、莲子诸物,熟煮以为糜。外以染有红色之桃仁、 杏仁、花生、瓜子、

葡萄干、青红丝、黑白糖等点缀之。五更即煮之,先祀祖供佛, 后馈戚友。送粥时佐以各种蒸食及小菜。家畜之猫犬鸡雏,亦皆饲以 粥。墙壁树木,有以粥抹之者。又有于是日以蒜浸醋,封而藏之,至

次年新正启食者,曰"腊八蒜,"又曰"腊八醋。"过腊八则扫房,盖 亦实行大扫除之一道也。二十三日祭灶,供以糖饼、 糖瓜、黍糕、胡 桃等。又备草料凉水,谓用以秣灶君之马。祭时必使炉火炽盛,以糖 饼置炉口,亦有缘而涂之者。相传灶君朝天,将人家善恶白于玉帝, 以行赏罚,故置糖炉口,意以性有粘质,口粘不复能语。然后焚神纸 时,必祝曰:"好话多说,不好话少说,"迷信之深,洵可笑也。祭毕, 以糖果与家人食之。自是以后,即预备过年矣。卖年画者,卖花者, 卖门神挂钱者,卖松柏枝芝麻秸者,卖陶瓷器者,叫呼络绎,不绝

于门。街市则春联摊,年

书名:北平风俗类征上册 页码:182

八日腊八粥 是月八日,禅家谓之腊八日,煮红糟粥以供佛饭僧。都中官员士

庶,作朱砂粥,传闻禁中亦如故事。《析津志》 十二月八日,赐百官粥,民间亦作腊八粥,以米果杂成之品,多

者为胜,此盖循宋时故事。然宋时腊八,乃十月八日。(燕都游览志) 八日,先期凿冰方尺,至日,纳冰窖中,鉴深二丈,冰以入,则

固之,封如阜。内冰启冰,中涓为政。凡苹婆果入春而市者,附藏焉。 附乎冰者,启之如初

摘于树;离乎冰,则化如泥。其窖在安定门及崇文门外。是日, 家效庵寺,豆果杂米为粥,供而朝食,曰"腊八粥。"《帝京景物略》

十二月八日,先期凿冰方数尺,纳窖中,封如阜,是日循腊祭遗 风,以豆果杂米为粥,供朝食,曰"腊八粥。"《康熙宛平县志》

清宣宗腊八粥诗:"一阳初复中大吕,谷粟为粥和豆煮;应节献 佛矢心虔,默祝金光济众普。盈几馨香细细浮,堆盘果疏纷纷聚;共 尝佳品达妙门,妙门色相传莲炬。童穉饱腹庆升平,还向街头击腊鼓。"

《养正书屋全集》

腊八粥,一名八宝粥,每岁腊月八日,雍和宫熬粥,定制,派大 臣监视,盖供上膳焉。其粥用糯米杂果品和糖而熬,民间每家煮之, 或相馈遗。《光绪顺天府志》

十二月八日,人家煮杂米豆,和胡桃、榛、松、枣、栗之类作粥,

盛碗

书名:北平风俗类征上册 页码:183

中,上铺干果色糖,谓之"腊八粥,"以献神佛。富室竞侈,其果 糖皆极美饰,盛以哥汝瓷瓯,配以诸般糕点,馈送亲友,仅供一啜而 已。黄衣僧寺,亦多作粥,施粥之厂,加枣栗,亦与平日不同。是日 以蒜瓣投醋中,密封之,俟除夕启食,其蒜青翠可爱,醋味甚美,谓 之"腊八醋。"《京都风俗志》

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江豆、 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 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切不可用莲子、扁豆、薏 米、桂元、用则伤味。每至腊七日,则剥果涤器,终夜经营,至天明 时,则粥熟矣。除祀先供佛外,分馈亲友,不得过午。用红枣桃仁等 制成狮子小儿等类,以见巧思。

大白菜者,乃盐腌白菜也,凡送粥之家,必以此为副。菜之美恶, 可卜其家之盛衰。

雍和宫喇嘛,于初八日夜内,熬粥供佛,特派大臣监视,以昭诚 敬,其粥锅之大,可容数石米。(以上燕京岁时记)

都门风土,例于腊八日,人家杂诸豆米为粥,其果实如榛栗菱芡 之类。矜奇斗胜,有多至数十种,皆渍染朱碧色,糖霜亦如之。饤饾 盘内,闺中人或以枣泥堆作寿星八仙之类,交相馈遗。《天咫偶闻》

书名:北平风俗类征上册 页码:189

之。至除夕接神时,再行供奉。是日鞭炮极多,俗谓之"小年 下。"《燕京岁时记》

十二月初八日,寺观、人家煮腊八粥。二十三日送灶,供饧。是 日贴对联门 神,岁暮上冢辞岁。(天咫偶闻〕

祭灶:二十三日夕,禁妇女,以糖瓜、南糖、关东糖供神,以草 节、料豆、清水供马,初更后揭神像,焚钱粮,燃爆竹,送神上天也。 癸卯,是日夜归,行见家家院中一亮送圣也。因有句云:"刍豆才陈 爆竹飞,家家庭院弄辉辉,灶王一望攒眉去,又比昨秋糖更稀。"以 慨风景萧条也。《春明采风志》

北平俗曲门神灶王诉功云:"年年有个家家忙,二十三日祭灶王。 当中摆上一桌供,两边配上两碟糖。黑豆干草一碗水,炉内焚上一股

香。当家的过来忙祝赞,祝赞那灶王老爷降了吉祥。"(故宫藏钞本大 鼓书)

旧都祀灶,每于岁腊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等日行之。其供品 则惟一以糖为主,而"灶糖"则为专用之名词。其糖之形式,如瓜如 藕,其质脆而不粘,为食物店临时之营业。自旧历十二月望后,陈肆 售卖。逾二十五,则无人问价矣。《旧都文物略》

二十四送灶神 京师旧俗,岁终二十四日,谓诸神上界,其夜家人设祭,遣奠致

词,且有遏恶扬善之属。(秋涧集) 四墨

书名:北平风俗类征上册 页码:308

棋炒

棋炒,嘉靖三十年,户部行宛大二县,领太仓银三千,散给各烧 饼铺户,每银一两,上棋炒一石,其法用白面少和香油芝麻,为棋子 块样,炒熟,工部送至行军处所支用。《宛署杂记》

面食

水瀹而食者皆为汤饼,今蝴蝶面、水滑面、托掌面、切面、挂面、 馎饦、馄饨、合络、拨鱼、冷淘、温淘、秃秃、麻失之类是也。水滑 面、切面、挂面、亦名索饼。笼蒸而食者皆为笼饼,亦曰炊饼,今毕 罗、蒸饼、蒸卷、馒头、包子、兜子之类是也。炉熟而食者皆为胡饼, 今烧饼、麻饼、薄脆、酥饼、髓饼、火烧之类是也。《长安客话》

刁酒

傅振商过南和诗:"长安高宴重刁酒,鸱夷远载呼红友。争传清 圣诎昆仑,桑落兰生皆下走。谁知酝造冠寰瀛?病叶残花从此生"。

《爱鼎堂集》

长安御酒,掌之内局,法不传于外。燕市酒人,独称南和刁酒为 佳,盖因贾人之姓而得名也。(《初学集诗》注)

不典之物

内臣又好吃牛驴不典之物,曰"挽口"者,则牝具也;曰"挽手" 者,牡具也;又"羊白腰"者,则外肾卵也;至于白牡马之卵,尤为 珍奇,曰"龙卵"焉。

北方食物

北方食物,有南方所未有者,如腊八粥,水饺子之属,又以面裹 榆荚,蒸之为糕,拌糖而食之;以豌豆研泥,间以枣肉,谓之豌豆黄; 以黄米面合小豆枣肉,蒸而切之,名切糕;以糯米饭夹芝麻糖为凉糕, 丸

书名:北平风俗类征上册 页码:360

狮形,待椀中粥(腊八粥)凝,置其上以供。

白薯

白薯与山药同类,山东人呼为红山药,都人冬令,多担锅卖此者, 至锅底带汁者味佳,近又烤熟卖者亦佳。(以上《春明采风志》)

烤白薯:白薯即蓣薯,至于北平人为什么在"薯"上加一个"白"

的形容 词,那就不得而知了。烤白薯在别处也不是没有,但据我个 人的经验,何处的都没有北平的那样肥、透、甜。这也许因为北平的 白薯生得好,也许因为北平的贩者手艺高,也许两者都有点份儿。至 于卖烤白薯的行头,那是也有用车推的,也有用担子挑的,车上或担 子上都是一个很大的铁筒,筒内的四周是一层层的铁丝架子,每层架 上都摆着白薯。卖这种东西的最好的季节是冬令。下雪天围着炉子吃 烤白薯,是住在北平的人的一桩享福的事,虽然胃酸过多的人吃下去 有点不大受用。(北平的巷头小吃)

炮羊肉

北京炮羊肉,的是小吃妙品,总以煤市街一带近倡寮者为最佳, 惜白昼闭门,上灯始卖,岂专为品花者作夜宵消耶?

骆驼肉

天桥一带,所卖饭食,粗细俱全,颇宜贫苦,别名小饭,其中有 骆驼肉一种,售者必以牛肉称之,岂驼肉果非食品耶?殊不可解。(以

上《京华百二竹枝词》注)

食盐 北京卖盐,除中鼎和之外,向不管分两,不信买一个铜子儿的试

试,大概也就够一两多,(合一吊多钱一斤啦),皆因北京人吃盐有限,

(酱油

书名:宛署杂记 页码:208

   六月藏水曝衣:六月六日,各家取井水收藏,以造酱醋,浸瓜茄。水取五更初汲者,即久收不坏。曝所有衣服。是日朝内亦晒銮驾。观洗象:每年初伏起,锦衣卫官校,日用旗鼓迎象出宣武门外濠内洗濯,至三伏而止,观者如堵。

   七月浮巧针:七月七日,民间有女家各以碗水暴日下,令女自投小针泛之水面,徐视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如槌,因以卜女之巧。挂地头:宛农家岁以是月祈祷年丰,各用面果送纸钱,挂田禾之上,号曰挂地头。祭麻谷:宛平西山一带,乡民以十五日取葛黍苗、麻苗、粟苗,连根带土,缚竖门之左右,别束三丛,立之门外,供以面果,呼为祭麻谷。

   八月馈月饼:士庶家俱以是月造面饼相遗,大小不等,呼为月饼。市肆至以果为馅,巧名异状,有一饼值数百钱者。

   九月蒸花糕:用面为糕,大如盆,铺枣二三层,有女者迎归,共食之。

   十月送寒衣:坊民刻板为男女衣状,饰文五色,印以出售,农民竞以是月初一日,鬻去,焚之祖考,名曰送寒衣。祀靴,卖靴人以是日为靴生日,预集钱供具,祭之,以其阴晴卜一冬寒暖,多验者。辞年作:宛人呼雇工人为年作,至十月初一日。则各辞去。谚云:十月一,家家去了年作的,关了门儿自家吃。

   十二月造腊八粥:宛俗以十二月初八为腊八,杂五谷米并诸果,煮为粥,相馈遗。祀灶:坊民刻马形印之为灶马,每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农民鬻以焚之灶前,谓为送灶君上天。别具小糖饼,奉灶君。具黑豆寸草宛许为养马具,群一家少长罗拜,即嘱之曰:辛甘臭辣,灶君莫言。至次年初一日,则又具如前,谓为迎新灶。守岁:宛俗除夕,聚坐达旦,有古惜阴之意。念夜佛:民间男一有疾病,则许念佛。自腊月初一日起,每夜人定时,手执一香,沿街念佛,尽香而归,至除夕乃罢。

   冠礼。自士大夫家之外,多不特举。惟于嫁娶之时,男家遣人为新妇上髻,女家遣人为新婿冠巾。先期各随所有备服饰,以一人礼送其家,犹有古意。

   婚礼:庶民家男女年命合婚,得吉即往相视,留一物示意,簪花、戒指、巾帕之类。次行小茶礼,物止羹果,数用四或六,甚至十六,数随家丰俭。大茶,别加衣服,勋戚富贵家金珠、玉石,有费百千者。娶前一日,婿家以席一雄鸡二,并杂物往女家,号曰催妆。新妇及门,初出舆时,婿以马鞍置地,令妇跨过其上,号曰平安。妇进房令阴阳家一人,高唱催妆诗,以五谷及诸果遍撒,号曰撒帐。妇家以饮食供送其女,或加服饰、酒礼,遍拜婿之诸亲,随时举会,号曰做三朝;曰做单九;曰做双九。逾月更迎婿,偕女留连,月余乃罢。

书名:日下旧闻考(八) 页码:104

  增冬至日,太史院进历,回回太史进历。又进画历后,市即有卖新历者。宰相于至日亲率百辟恭贺,递手帕,随贡方物。士庶人家并行贺礼。(析津志)

  增凡时宪书,岁以二月一日进来岁书式,四月一日颁直省刊刻,十月一日恭进。(大清会典)

  补京师最重冬节,不问贵贱,贺者奔走往来,家置一簿,题名满幅。自正统己巳之变,此礼顿废。(孤树裒谈)

  补故事,自冬至后至立春日,殿前将军甲士赐酒肉,名曰头脑酒。(明典故纪闻)

  补冬至日,人家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办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帝京景物略)

  增杨允孚杂咏诗 试数窗间九九图,余寒消尽暖回初。梅花点遍无余白,看到今朝是杏株。(同上)

  原十一月,人家墐户,藏花木于窖,食兔羹。女子嫁者多归宁,为母浣濯,曰报娘恩。琢石如弹丸置于地,童子以足送之,前后交击为胜。始击羯鼓,鼓用铁为围,单皮覆之,每十人五人聚击,女子亦然。(北京岁华记)

  原欧阳原功渔家傲诗 十一月都人居暖阁。吴中雪纸明如垩。锦帐豪家深夜酌。金鸡喔,东家撤雪西家噱。纤指柔长宫线弱。阳回九九官冰凿。尽道今冬冰不薄。都人乐,官家喜受新年朔。(圭斋集)

  原十二月八日,赐百官粥。民间亦作腊八粥,以米果杂成之,品多者为胜。此盖循宋时故事,然宋时腊八乃十月八日。(燕都游览志)

  

  

  

  

  

  

  

  

  

  

  

  

  

  

  

  

  

  

  

  

  

  

  

书名:酌中志 页码:197

酌中志卷之二十 七

丽。甚至坟寺、庄园第宅,更殚竭财力,以图宏壮。且迭立名目科敛各衙门属僚〔一二〕,今日曰某老太太庆七十、八十,某太爷、太太祭吊;明日曰某宅上梁庆贺,某寿地兴工立碑。卽攘夺府怨总不恤,糜费土木心所甘〔一三〕,习以成风,亦可鄙可笑也〔一四〕。万历、天启年间,所兴之床极其蠢重,有十余人方能移,皆听匠人杜撰极俗样式为耗骗之资,不三四年,又复目为老样子不新奇也。全不晓木太盛则人难堪,车太泽则人必瘁之也。内臣又好吃牛驴、不典之物,曰挽口者,则牝具也,曰挽手者,则牡具也。又羊白腰者,则外肾卵也。至于白牡马之卵,尤为珍奇,曰龙卵焉。

十一月

是月也,百官传带暖耳。冬至节,宫眷内臣皆穿阳生补子蟒衣,室中多画绵羊太子画贴〔一五〕。司礼监刷印九九消寒诗图,每九诗四句,自一九初寒纔是冬起,至日月星辰不住忙止,皆瞽词俚语之类,非词臣应制所作,又非御制,不知如何相传,年久遵而不敢改,可疑亦可叹也。近年多易以新式诗句之图二三种,传尚未广。〔一七〕此月糟腌猪蹄尾,鹅脆掌,羊肉包、扁食馄饨,以为阳生之义。冬笋到,则不惜重价买之。是月也,天已寒,每日清晨吃辣汤,吃生煼肉、浑酒,以御寒。

十二月

初一日起,便家家买猪,腌肉〔一八〕,吃灌肠,吃油渣卤煮猪头,烩羊头、爆煼羊肚、煠铁脚小雀加鸡子、清蒸牛白、酒糟蚶、糟蠏、煠银鱼等鱼,醋溜鲜鲫鱼、鲤鱼。钦赏腊八杂果粥米。是月也,进暖洞熏开牡丹等花。初八日,吃腊八粥,先期数日,将红枣搥破泡汤,至初八早,加粳米、白果、核桃仁、粟子、菱米

书名:光绪延庆州志 延庆州乡土志要略 页码:268

光绪延庆州志延庆州乡土志要略二三二

 

十六夜灯火歇后乃罢。

清明日,家中倾城上冢,先添土,冢增其高广毕,然后鸡豕设祭。是日,于城隍主祭厉坛,夜回庙时,各家门外焚烧香楮,哭新逝者。五月五日,俗尚与他处略同,但少龙舟竞渡耳。六月六日清晨,汲井水,注〔七九〕瓮封之。凡造面、酿酒〔八〇〕、擦牙用之。人家曝衣,

寺院晾经。七月七日,妇女穿针乞巧,与他处同。中元夜,候隍神立厉归庙时,家家门外焚哭,与清明无异。亦有照清明节上冢祭墓

者。中秋、重阳,风俗与他处同。十月朔日,家家剪纸为衣,或竟用色纸以充紬帛,俟城隍神主厉回庙时,各于大门

外焚哭,谓之送寒衣。十一月冬至,士夫行拜礼于官长,亲友交相拜贺。十二月初八日,相传为释迦如来成道之日。五鼓,用各色米豆并枣、栗、胡桃及一

切诸果做粥食之,曰腊八粥。二十三日晚,祭灶神,曰辞灶,必用糖瓜黏糕。

书名:道咸以来朝野杂记 页码:103

一气到头为上,驾车之骡马皆如此。故有一趟走、半趟走之分,即其力有逮有不逮也。

十月初一日,江南城隍庙庙期,亦伎院中人烧寒衣纸之候也。又安定门外满井之游,亦在此月中。

十一月,看各处滑冰,如城内十刹海,及城外各濠皆有之。各濠冰上设拖床,以供往来人乘坐,雪后尤多乘坐,一床可坐四人,冰上曳之,来往如飞,速于舟车,亦一种技术也。东城外乘之,可赴二闸。西郊外历长河一带,再乘之而返。

十二月初八日,为浴佛日,各寺观煮八宝粥供佛。人家以是日煮粥祀先,且馈送戚友,有亲丧者不熬粥。祀先与送礼,以粥果皆染五色为吉礼。凡送腊八粥者,不仅粥一种,多佐以菜蔬点心,有极繁华者,以八色为最上品,至今思之,不止中人之产也。

十九日或二十日,各署封印。是日,堂上官【皆左右侍郎之事,尚书不到。】封堂印,各司长封本司印。至次年正月,亦于此二日开印。此一月中,并非不办公事,预用空白印片若干份备用。

二十三日,为祭灶君日,所谓东厨司命也。皆于上灯后祀神,以糖瓜、糖块及什锦南糖为供品。直至除夕夜间接神,始竣此一年之事。古之所称“黄羊祀灶”者,久已夫不见此典矣。

名马产西口者,以伊犁为最善,身材长大,脚程持久也。东口以乌珠穆沁为最佳,身材小于伊犁产,而速率过之,且灵便也。若北口所产,虽亦有好者,神骏不如也。其毛色繁多,指不胜屈,兹略举其大概。属于青色者,曰菊花青,曰铁青【俗呼墨里藏针。】,曰粉青【俗呼兔花,亦称兔鹘。】,其最次者曰狗蝇青。属于黄色者,曰黄骠,曰干草黄,曰银合【淡黄色,鬃尾皆白者。】,曰海骝【深黄色,鬃尾黑者。】。属

书名:帝京景物略 页码:90

或不得迎,母则诟,女则怨诧,小妹则泣,望其姊姨,亦曰女儿节。〇十月一日,纸肆裁纸五色,作男女衣,长尺有咫,曰寒衣。有疏印缄,识其姓字辈行,如寄书然,家家修具夜奠,呼而焚之其门,曰送寒衣。新丧,白纸为之,曰新鬼不敢衣彩也。送白衣者哭,女声十九,男声十一。是月,羊始市,儿取羊后胫之膝之轮骨,曰贝石,置一而一掷之。置者不动,掷之不过,置者乃掷,置者若动,掷之而过,胜负以生。其骨轮四面两端,凹曰真,凸曰诡,勾曰骚,轮曰背,立曰顶骨律。其顶,岐亦曰真,平亦曰诡。盖真胜诡负而骚背闲,顶平再胜,顶岐三胜也。其胜负也以贝石。〇十一月冬至日,百官贺冬毕,吉服三日,具红笺互拜,朱衣交于衢,一如元旦。民间不尔,惟妇制履舄,上其舅姑。日冬至,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有直作圈九丛,丛九圈者,刻而市之,附以九九之歌,述其寒燠之候。歌曰:“一九二九,相唤不出手。三九二十七,篱头吹觱篥。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五九四十五,家家堆盐虎。六九五十四,口中呬暖气。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单。八九七十二,猫狗寻阴地。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才要伸脚睡,蚊虫䗶蚤出。”〇十二月一日至岁除夜,小民为疾苦者,奉香一尺,宵行衢中,诵元君号,自述香愿,其声乌乌恻恻,曰号佛。行过井,过寺庙,则跪且拜而诵,香尽尺乃归。八日,先期凿冰方尺,至日纳冰窖中,鉴深二丈,冰以入,则固之,封如阜。内冰启冰,中涓为政。凡𬞟婆果入春而市者,附藏焉。附乎冰者,启之,如初摘于树,离乎冰,则化如泥。其窖在安定门及崇文门外。是日,家效庵寺,豆果杂米为粥,供而朝食,曰腊八粥。廿四日,以糖剂

书名:天咫偶闻 页码:223

非本有也。

京师人名雪梨曰雅尔梨,以其产于沙雅尔,故以地名名之也。及读《文昌杂录》,则作压沙梨,然知者绝鲜。又有一种柔而多沙,味略酸,名雅广梨,其名因雅尔梨连类以及之也。乃光绪《顺天府志》则误为呀儿光。初见之,不解。细思之,则由南人听北音不审,遂有此误。盖修此志时所聘皆外方人,初不悉京师事。其中如内城巷名,城外村名,及后设诸署及官学等,皆有误,讫未纠正。

《文昌杂录》记唐人岁时食物甚详,今惟端午粽、重阳糕尚存,馀者竟无一在。至于节令,如人日,二月二日,三月三日寒食;八月一日,今亦不复为节,而今人中秋,唐人亦无之也。

北方食物,有南方所未有者。如腊八粥、水饺子之属。又以面裹榆荚蒸之为糕,拌糖而食之。以豌豆研泥间以枣肉,谓之豌豆黄。以黄米面合小豆、枣肉蒸而切之,名切糕。以糯米饭夹芝麻糖为凉糕。丸而饀之为窝窝,即古之不落夹是也。

人家元日陈几于庭上,列素殽干果之属,名天地桌。或五日而彻,或半月始彻。内城家家如是,不知何所起,或即辽金拜天礼欤?

内城房式异于外城。外城式近南方,庭宇湫隘。内城则院落宽阔,屋宇高宏。门或三间,或一间,巍峨华焕。二门以内,必有听事。听事后又有三门,始至上房。听事上房之巨者,至如殿宇。大房东西必有套房,名曰耳房。左右有东西厢,必三间,亦有耳房,名曰盠顶。或有从二门以内,即回廊相接,直至上房,其式全仿府邸为之。内城诸宅,多明代勋戚之旧。而本朝世家大族,又互相仿

书名:天咫偶闻 页码:225

都门风土,例于腊八日,人家杂煮豆米为粥。其果实如榛、栗、菱、芡之类,矜奇斗胜,有多至数十种,皆渍染朱碧色,糖霜亦如之。饤饾盘内,闺中人或以枣泥堆作寿星、八仙之类,交相馈遗。明陈耀文《天中记》:宋时东京十二月初八日,都城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谓之腊八粥。《譬喻经》谓诸米果煮粥,取逼邪祛寒却疾病。前人诗云:今朝佛粥更相馈。此风相沿已久。

旧俗元日至上元,各店例闭户半月,小肆亦闭五日。此五日中,人家无从市物,故必于岁底烹饪,足此五日之用,谓之年菜。近年各肆多不如前,初二日即交易,或初一日即然,谓之连市。然不开门,买者叩户而入。盖此半月中,贾人或拜年,或出游,肆中人少在者,故尔。

明人《帝京景物略》纪京师节物,今考之大致无异,而小有不同,别记之如右:

正月初一日,子刻后祀神,谓之接神。遍至戚友家拜于堂,谓之拜年。初二日,祀财神。初三日,旃檀寺打鬼。初五日,名破五。以前五日,禁妇女往来。初六日,归宁。琉璃厂开市。初八日,夜以油灯百八盏,祀星。十三日,试灯。黄寺打鬼。自初一至十五日,游大钟寺。十九日,游白云观。二十日,雍和宫打鬼。

二月初一日,太阳宫进香。人家以米糕祀日,糕上以彩面作鸡形。

三月初三日,游蟠桃宫。十五日至二十八日,游东岳庙。 清明日,南城城隍庙厉坛。人家上冢。

四月初一日至十五日,蓝靛厂广仁宫进香。西直门外万寿寺有庙市。初八日,各寺浴佛。人家煮青、黄豆结缘。廿八日,游北顶。

书名:天咫偶闻 页码:226

五月初一日至初五,崇文门外游卧佛寺。初一日至初十日,都城隍庙庙市。初一日至十五日,南顶庙市。十三日,十里河关帝庙进香。月坛外瓜市,至立秋止,沿街卖冰振酸梅汤。至七月。

六月初一日,草桥中顶进香。初六日,善果寺晾经会。廿四日,各关帝庙赛会。二十五日,祀马王。

七月十五日,城隍庙赦孤。钓鱼台看河灯。各寺烧法船。阜成门内荷花灯市。儿童点蒿灯、荷叶灯。人家上冢。

八月初三日,崇文门外祀灶君庙。十五日晚,祀月儿。童祀泥兔王爷,沿街市者极多。果子市卖诸鲜果。

九月初九日,游法藏寺,登浮图。齐化门外土城登高。

十月初一日,城隍庙厉坛。人家上冢。

十一月十五日,看月当头。

十二月初八日,寺观、人家煮腊八粥。二十三日,送灶供饧。是日贴对联、门神。岁暮上冢。辞岁。

余尝谓京师有二大古董,一则太学石鼓,一则旃檀佛像。二物皆始自周代,去今皆二千年以上。昔东坡已叹石鼓“人生焉得如汝寿”矣。今去坡老又八百年,而其寿未有极也。且二物自古不离帝都,亦奇。

京师有三种手艺为外方所无:搭棚匠也,裱褙匠也,扎彩匠也。扎彩之工,已详一卷。搭棚之工,虽高至十丈,宽至十丈,无不平地立起。而且中间绝无一柱,令入者只见洞然一宇,无只木寸椽之

雍和宫的腊八粥

<正>雍和宫位于北京市区东北角,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康熙帝在此建造府邸,赐予四子胤禛,即后来的雍亲王府。雍正三年(1725年)改王府为行宫,称雍和宫,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帝驾崩,曾于此停放灵柩,因此,雍和宫主要殿堂原绿色琉璃瓦改为黄色琉璃瓦,与紫禁城皇宫一样规格。乾隆九年(1744年),雍和宫改为喇嘛庙,特派总理事务王大臣管理其事务,并成为清政府掌管全国藏传佛教事务的中心。雍和宫是清朝中后期全国规格最高的一座佛教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