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凤苞(1826-1905)一生出入于科举,仕宦,教学之间,是中国古代社会一个典型的儒家士子,他的诗文集如《晚香堂赋集》,《晚香堂试帖》,《晚香堂分韵标新》等都是他仕宦之余,举业,教学的心得和成果.然而他的仕宦生涯也有许多不如意,于是转而走向《庄子》,聊以慰藉自己的心灵.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刘凤苞注解,评点《庄子》并不是一时兴起的短期行为,而是贯穿他整个后半生的生活常态.从光绪三年(1877)的《南华赘解》到光绪二十三年(1897)的《南华雪心编》,中间经过了漫长二十年,由此可以看出刘凤苞对《庄子》之倾心,读庄,注庄,评庄已经成为他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他对《庄子》的评注则是精益求精,力求完善,倾注了其半生的心血.因此,本文将对刘凤苞生平的研究与对《南华雪心编》的研究结合起来,通过有关地方志及其好友诗文集的材料,对刘凤苞的著作,生平,交游,行迹,思想等方面进行全面考察,从而对刘凤苞这个人获得更深刻的认识,以便能够对《南华雪心编》中的某些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南华雪心编》的评点体例,自然有前人著述的影子,但也有许多刘凤苞个人的创新.他吸取了宋以来的评注本如宋林希逸的《庄子口义》,宋褚伯秀的《南华真经义海纂微》,宋罗勉道的《南华真经循本》,明吴震元与单恂等的《南华真经评注》,明陆西星的《南华真经副墨》,明归震川与文震孟的《诸子汇函》,清林云铭的《庄子因》,清宣颖《南华经解》,清胡文英的《庄子独见》以及清陆树芝的《庄子雪》等著述的优点,从而形成"集评式注《庄》"的特色.同时,作为一名出身科举的士子,儒家思想和仕宦经历,也使他在评点《庄子》时,融入了经学的某些知识和方法,如"以注经法注《庄》",并且形成了以"时文之法"评点《庄子》的特色,对《庄子》的文章进行精细而全方位的评点,分析和评价.由于他不是以传统考据学见长的经史学家,所以在引用前人观点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所以也需要进行了一些考证和分析.刘凤苞的《庄子》评点还采用了"撇转脱卸法"和"比较法",在方法上也有一定的创新意义.《南华雪心编》对《庄子》思想的探究,这里拟从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首先,刘凤苞引儒,佛思想来解读《庄子》,但对二者态度不同.因为刘凤苞一直是封建式的儒家士子,且一生守着科举八股不变,所以在评点《庄子》时,儒家思想也时有体现.同时,刘凤苞还引用了许多佛教的思想,与对待儒家思想不同,他引用佛教思想只是为了解释《庄子》,且有一定的排斥心理.刘凤苞对《庄子》思想研究的贡献也非常明显.他对《庄子》中某些字词的解释和鉴赏有自己的独特认识,这些无疑扩大了《庄子》意义阐释的维度.同时,通过对文本的强化分析和对文章脉络的探寻,《南华雪心编》在某些篇章的主旨思想的阐释方面也有一定的创新,并由此引发了对外杂篇思想的全新认识.刘凤苞重视外杂篇,且对其中的思想和文脉有自己独特的判断.这些对《庄子》思想研究来说,都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南华雪心编》对《庄子》具体内容的评点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刘凤苞对《庄子》评点的目标和路径有自己清醒的认识,这也是他研究《庄子》的提纲挈领式的指导思想.在《南华雪心编·自序》中,刘凤苞对《庄子》文本的评价,主要集中在"有象之文","有声之文","有情之文","字法,文法,章法,参合"以及相关问题上.这也就构成了刘凤苞评点《庄子》侧重点和基本内容.所以本文就从这几个方面出发,对《南华雪心编》进行分析,这样无疑更能发现其评点内容的逻辑条理,更能把握住《南华雪心编》的评点特色.《南华雪心编》作为清代一部重要庄学著作,与同时期其他著名庄学著作不同,作者更多的是从文章美学的角度来欣赏,探究《庄子》,可以说是一部对《庄子》进行文学性或者文章美学研究的巨著.刘凤苞对《庄子》文本进行了许多纯文学化的阐释,他对"笔法","文势"等纯文学问题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因此在文学理论上有重要的影响.而且其评点文字本身,也是文采斐然,俨然与《庄子》的文学精神相契合.如此,刘凤苞的评点与《庄子》文本水乳交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评点文学".本文试图从以上几个方面对刘凤苞与《南华雪心编》的大致情况进行了比较全面探讨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其在"庄学史"上的学术地位和学术价值.这里主要通过其与评点类和注释类著作的比较,从而确定其地位和价值,而评点类著作主要选择对《南华雪心编》影响比较大的《南华经解》和《庄子雪》,注释类著作则选择其好友王先谦的《庄子集解》和王闿运的《庄子注》.通过这样的比较,且结合《南华雪心编》的版本,社会背景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对《南华雪心编》的学术地位重新进行评价和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