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颜真卿 又称 羡门子、颜鲁公、颜文忠、颜平原、颜太保
颜真卿(709年-784年8月23日 ),字清臣,小名羡门子,别号应方,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135] )人[134] ,出生于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135] ) 。唐朝名臣、书法家,秘书监颜师古五世从孙 、司徒颜杲卿从弟。颜真卿出身琅琊颜氏,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登进士第,历任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后因得罪权臣杨国忠,被贬为平原太守,世称“颜平原”。安史之乱时,颜真卿率义军对抗叛军,一度光复河北。后至凤翔,被授为宪部尚书。唐代宗时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人称“颜鲁公”。兴元元年(784年),被派遣晓谕叛将李希烈,凛然拒贼,终被缢杀。他遇害后,嗣曹王李皋及三军将士皆为之痛哭。追赠司徒,谥号“文忠”。颜真卿书法精妙,擅长行、楷。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得其笔法。其正楷端庄雄伟,行书气势遒劲,创“颜体”楷书,对后世影响很大。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又与柳公权并称“颜柳”,被称为“颜筋柳骨”。又善诗文,有《韵海镜源》《礼乐集》《吴兴集》《庐陵集》《临川集》,均佚。宋人辑有《颜鲁公集》。概述内图片来源:南熏殿旧藏《唐代名臣像册》

人名:颜真卿

别名:羡门子、颜鲁公、颜文忠、颜平原、颜太保

字: 清臣

号: 应方

谥号:文忠

性别:男

所处时代:唐朝

国(旗)籍:中国

出生时间:709

死亡时间:784

祖籍:

出生地:

人物标签:

求学院校:

官职:光禄大夫、守太子太师、上柱国

学位:

工作机构:

709

>
唐中宗景龙三年(709年),颜真卿生于京兆府万年县敦化坊。颜氏家族本籍琅玡临沂,但自颜真卿的五世祖颜之推起,颜氏家族已徙居京兆长安。

721

>
开元九年(721年),七月,颜真卿随殷夫人南下,寄居苏州外祖父家。

733

>
开元二十一年(733年),他就读于京师长安的福山寺。十月,到吏部应试 。

734

>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二月,颜真卿中进士甲科 。

736

>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经吏部诠选,任校书郎。

738

>
开元二十六年(738年),颜真卿因殷夫人病逝,赴洛阳丁忧三年。

742

>
天宝元年(742年),颜真卿回到长安,并中博学文词秀逸科(制举考试的一种) 。十月,被任命为醴泉县尉 。

746

>
天宝五载(746年),三月,迁长安县尉 。据《云溪友议》所载,颜真卿又曾任临川内史,使“浇风莫竞,文政大行”,颇受赞誉 。经两次提升,任监察御史,奉命巡查河东、陇州。他在巡视过程中平反了五原冤狱,受百姓称赞;巡查河东时,劾罢不孝的朔方县令郑延祚,使其被朝廷下诏终身禁止录用。

749

>
天宝八载(749年),颜真卿升任殿中侍御史,因受宰相杨国忠厌恶,被外调为东都采访判官 。次年,再任殿中侍御史。

752

>
天宝十一载(752年),转任武部员外郎 ,因杨国忠的排挤,于第二年被调离京师,出任平原太守。

755

>
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河北郡县大都被叛军攻陷,只有平原城防守严密,颜真卿派司兵参军李平骑快马到长安向玄宗报告。

756

>
至德元载(756年)十月,放弃平原郡,渡过黄河,走崎岖小路到凤翔拜见李亨,李亨任命他为宪部尚书,又调任御史大夫。此时,朝廷正处于混乱状态,但颜真卿仍像平常一样按法律治事,武部侍郎崔漪、谏议大夫李何忌都被他弹劾降职。

759

>
乾元二年(759年),颜真卿任浙西节度使。淮西节度副使刘展将要反叛,颜真卿指示预先做好战备,都统李峘认为他无事生非,反而攻击他,李亨因此召颜真卿为刑部侍郎。刘展后起兵反叛,渡过淮河,李峘逃奔江西。权宦李辅国将太上皇李隆基迁居西宫,颜真卿率百官问安,此举招致李辅国的厌恶,致使其被降为蓬州长史。

762

>
宝应元年(762年),太子李豫即位,起用颜真卿为利州刺史,没有下任命书,改任吏部侍郎。又授荆南节度使,还未赴任,改拜尚书右丞。

763

>
广德元年(763年)十月,为躲避吐蕃入侵,李豫避难陕州,颜真卿请求让自己奉诏召仆固怀恩回朝,但李豫不同意。十二月,李豫回京,颜真卿请李豫先参拜陵墓宗庙,后在正殿即位。宰相元载认为他迂腐,颜真卿生气地说:“这意见用不用在您,进言的人有什么罪过?但朝廷规章哪能经受您两次破坏呢?”元载记恨在心。

764

>
广德二年(764年)正月,李豫命颜真卿以检校刑部尚书的职务任朔方行营宣慰使,劝说仆固怀恩入朝。颜真卿回答说:“陛下在陕州时,臣去用忠义的道理质问他,让他前来奔赴国难,他还有可来的道理。如今陛下已经回宫,他进不是勤王赴难,退则无法向大家解释,这时去召见他,他怎么肯前来呢!再说,告仆固怀恩谋反的人,仅有辛云京、骆奉仙、李抱玉、鱼朝恩四人而已,其余大臣都说他冤枉。陛下不如用郭子仪取代仆固怀恩,这样可以不战而使其臣服。

772

>
大历七年(772年),怀素返回故乡,绕道东都洛阳南下,拜会颜真卿。颜真卿是位爱才之人,他把“十二笔意”即“平谓横、直谓纵、均谓间、密谓际”等传授给了怀素。颜真卿并为怀素作《怀素上人草书歌序》,极称怀素草书的精绝,从怀素晚年写的《小草千字文》纸本真迹中可以看出,怀素后期草书也得力于颜真卿传授的笔法,他们的这次相遇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一段千古美谈。

768

>
大历三年(768年)四月,颜真卿改任抚州刺史。后任湖州刺史。

777

>
大历十二年(777年),元载被杀,经宰相杨绾、常衮举荐,颜真卿获召入朝,担任刑部尚书,随后升任吏部尚书。

779

>
大历十四年(779年),李豫驾崩,颜真卿重任礼仪使。他上奏说前几朝皇帝追加谥号的礼节繁复,请按初定的礼节为准。颜真卿的意见遭袁傪排斥,往往无法上报朝廷。时值战乱之后,典章法令废弛,颜真卿虽然博古通今,但他的建议多被权臣阻扰,难以实施。

783

>
建中四年(783年),叛乱的淮西节度使李希烈攻陷汝州。卢杞建议派颜真卿前往李希烈军中,传达朝廷旨意,唐德宗李适同意。朝臣为此大惊失色,宰相李勉秘密上奏,“以为失一国老,贻朝廷羞”,坚决要求留下他。河南尹郑叔则也劝他不要去,颜真卿回答说:“圣旨能逃避吗?”

784

>
李希烈的弟弟李希倩因与朱泚叛乱被杀,李希烈因而发怒,派宦官前往蔡州杀害颜真卿,说:“有诏书!”颜真卿拜了两拜。宦官说:“应该赐你死。”颜真卿说:“老臣没有完成使命,有罪该死,但使者是哪一天从长安来的?”宦官说:“从大梁来。”颜真卿骂道:“原来是叛贼,怎敢称诏!”随后他被叛军缢杀,终年七十六岁(一作七十七岁),时为兴元元年八月初三(784年8月23日) 。嗣曹王李皋听到颜真卿死节的消息后,为他流下眼泪,三军都为之痛哭。

790

>
贞元六年(790年)十一月,朝廷录用颜真卿的一个儿子为正员官   。次年(791年)二月,朝廷授颜頵为河中户曹参军,“旌忠烈之后”

1133

>
绍兴三年(1133年),宋高宗赵构御赐颜真卿庙额为“忠烈”,尊其为神。
明代颜真卿书法接受研究

明代是以二王为代表的帖学大兴的时代。而颜真卿又在二王妍美书风之外开创了另外一种新的审美体系。那么在这种帖学背景下,明代对颜真卿书法的接受状态是怎样的?又对颜书有哪些认识?这是本文将要探讨的主要问题。本论文通过梳理大量涉及到颜真卿书法的明人著录题跋以系统性的书法理论以及明代的各种书法材料,并参考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试对这一问题作一全面性的探讨。 

元代颜真卿书风研究

颜真卿的出现改变了书法史上自唐太宗以来“二王”一统天下的局面,此后历代书家在面对传统时,开始展现出两种不同选择。颜真卿书风的流行肇始于北宋,并对之后书法史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通过对元代书论和题跋、教育制度以及鉴藏等方面的研究,进而还原颜真卿书风在元代的真实面貌。第一,元初书坛承接金末遗风,因而元代初期北方书坛的“尚颜”之风是对金代中后期颜真卿传统的延续。第二,理学在元代良好发展并逐步上升为“官学”,这是颜真卿书法在元代顺利推行的重要前提。其中以郝经、王恽、郑杓为代表的元代书法理论家,分别在元代前、中、后期为颜真卿书风的流行完成合理的理论构建。第三,探究元代儒学教育与颜真卿书风传播的关系。元代前期儒学发展呈现地域性差异,从而导致颜真卿书风在此刻的发展出现“北强南弱”的现象;元代中期小学教育制度的确立与实施,使得颜真卿书风在全国大力推行,二者呈现出和谐发展的局面;元代后期由于赵孟頫“复古”思潮愈盛,颜真卿书风逐渐走向低迷。第四,通过对元代官方鉴藏和民间鉴藏中有关颜真卿书迹的考察,亦可得知元代的鉴藏活动对于颜真卿书风的普及具有积极作用。 

颜真卿:文人守城的历史叙事

<正>一、一具苦苦寻回的白骨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安史之乱"进入第三个年头,战争结束遥遥无期,大唐的万千黎民仍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一天,中唐名臣颜真卿苦心寻觅的侄子颜季明的尸骨终于找到了。当他看到曾经充满活力又无限忠勇的侄子变成了一具只剩下头颅的白骨时,再次陷入极大的痛苦和悲愤之中,强烈的国仇家恨又一次涌上心头。曾经和堂兄颜杲卿、侄子颜季明等颜氏族人共同奋战的种种过往又一幕幕呈现在颜真卿的脑海中。 

光耀千秋 颜真卿

<正>干裂秋风,这个词似乎是专门用来评论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的《祭侄稿》,当我们打开《祭侄稿》,难以直视的激情,直冲双目,点画狼籍处,不计工拙,常常写至枯笔,随手涂抹处,情感恣肆汪洋,直击人内心深处。即便不懂书法的人,也能看出倔强的笔下,那颗高傲悲愤的心,痛苦的线条在哭泣,一个生命的符号,站得顶天立地,站得伟岸悲壮!每每读之,令人激愤!令人拍案!《祭侄稿》是颜真卿在其兄被叛军安禄山割舌、剁手杀害,颜氏家族30余人"巢倾卵覆"之后悲愤而 

书法以外的颜真卿

<正>颜真卿为唐代著名的书法家,与欧阳询、褚遂良、柳公权并称为唐代"四大书法家"。中国书法从汉朝开始发展,到了隋唐时代已达到了巅峰。因此之故,颜真卿的书法集常成为学习书法者的临摹范本。颜真卿除了以书法闻名于世以外,他的节操也为天下人所敬重。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禄山造反,这是唐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