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孛儿只斤·图帖睦尔
孛儿只斤·图帖睦尔 又称 元文宗、札牙笃汗
元文宗孛儿只斤·图帖睦尔(1304年2月16日—1332年9月2日),元朝皇帝。又译图帖穆尔、脱帖木儿。蒙古语尊称札牙笃皇帝。蒙古孛儿只斤氏。武宗※海山次子,明宗和世㻋弟。英宗至治元年(1321)出居海南。泰定帝泰定元年(1324)奉诏还京,封怀王,食邑瑞州65000户。次年出居建康。致和元年(1328)迁江陵。以己为武宗子,未能继承帝位,甚怨。七月,泰定帝死,九月,权臣倒剌沙等立泰定帝子阿剌吉八即帝位于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闪电河北)。同月,他被佥枢密院事燕铁木儿等迎归大都(今北京),称帝,改元天历,形成两帝并存局面。十月,以兵围攻上都,迫倒剌沙奉皇帝宝出降。次年正月,让位于兄和世㻋,是为明宗。四月被立为皇太子。八月,亲迎明宗于王忽察都(今河北张北县北),伺机与燕铁木儿合谋毒死明宗。复即位于上都。同年平息四川囊加台之乱,至顺二年(1331),讨平云南秃坚之乱。在位期间,兴文治,创建奎章阁学士院,命儒臣进经史之书,考帝王之治;诏翰林国史院和奎章阁辑本朝典故,仿唐会要、宋会要,编修《经世大典》,至顺二年书成;尊儒崇佛,修葺曲阜孔庙,建颜回庙,加封孔子父母及诸弟子,从帝师受佛戒,作佛事。因耽于逸乐,委政于右丞相燕铁木儿,致使燕铁木儿恃权擅政,“挟震主之威,肆意无忌”(《元史》卷138),吏治败坏;因滥加赏赐,广作佛事,泛增衙门,续增卫士鹰坊,所费浩繁,“帑藏空虚,生民凋瘵”(《元史》卷33),广西、云南、海南、岭北等地人民反抗持续不断;与明宗系的帝位之争持续不断,使明宗后八不沙被谗遇害,立已子阿剌忒纳答剌为皇太子,以承帝位,远徙明宗子妥懽帖睦尔于高丽、广西静江。死后追谥圣明元孝皇帝,庙号文宗。顺帝至元六年(1340),以其谋为不轨,使明宗饮恨而死为由,诏除庙主。(来源:中国少数民族史大辞典, 1995-12)
阅读全文

人名:孛儿只斤·图帖睦尔

别名:元文宗、札牙笃汗

字:

号:

谥号:圣明元孝皇帝

性别:男

所处时代:元朝

国(旗)籍:中国

出生时间:1304

死亡时间:1332

祖籍:

出生地:大都

人物标签:

求学院校:

官职:

学位:

工作机构:

1328

>
天历元年(1328年)四川平章政事囊加台举兵,实际上是“欲翊戴明宗”;和世㻋一死,文宗担心原已诏赦的囊加台复举事,立即以其“指斥乘舆,坐大不道弃市”。
天历二年(1329年)正月末,他在事先没有告知图帖睦尔的情况下,仅仅经过扈行的察合台宗王以及在场的其他漠北诸王、大臣合议,就在和林之北即皇帝位。

1330

>
至顺元年(1330),也里牙得复秦国公爵位,其姻亲锁住亦再仕为将作使,应即文宗对他们参与谋杀和世㻋的奖赏。但同年七月,锁住、也里牙等人“以坐怨望、造符录、祭北斗、咒咀”伏诛,与之有牵连的明宗旧人索罗等亦一起被杀。屠寄认为,“也里牙景教徒,必无造符录、祭北斗事,盖不便论其本辠,虚构狱辞,以饰观听耳”
至顺三年(1332年)八月,文宗病逝,终年二十九岁,死前自悔谋害兄长之事,吐露真情,遗诏立明宗之子以自赎。死后葬起辇谷,庙号文宗,谥号圣明元孝皇帝,尊号(汗号)札牙笃汗。
也谈元朝皇帝御赐宸翰的历史活动

元朝皇帝在传承蒙古文化传统时,也受到儒家文化熏染,怡情翰墨,恩赐近臣。作为元朝皇帝运用皇权治国理政的重要举措,御赐宸翰具有褒奖、勉励、慰劳臣子的政治作用,彰显出皇帝对近臣的人文关怀。在君权神授观念下,御书不纯粹是皇帝的书法作品,还被塑造出一种天地造化的神圣性。皇帝本人慎重对待御赐宸翰活动。元朝士大夫视宸翰为至宝,以获得御书为荣,世代宝藏。宸翰的内容多取自儒家经典和历史典故,体现仁、义、忠、孝等儒家文化核心价值观。 

海南青梅传说与中国民间故事类型

明清海南地方志中记载了元文宗图帖睦尔与海南平民女子青梅的感情纠葛。这一记载自明嘉靖年间在海南开始流传,当今已敷衍出三种不同结局,与民间故事类型“村姑皇后”六种结局之中的三种完全吻合。根据《元史》中的相关史实以及民间文学的发展规律可以推测,图帖睦尔与青梅的爱情故事不是史实,而是民众创造出来的民间文学;甚至“青梅”也可能并无此人,而是与杏、桃同类的青梅。 

“明文之争”影响下的元末政局

元武宗海山生前赋予嫡长子和世?皇位继承权。在元朝激烈的皇位斗争中,和世?太子却两次与皇位失之交臂。元武宗的嫡幼子图帖睦尔在王忽察都毒杀皇兄元明宗和世?,夺取了皇位。他不断迫害和世?的孤儿寡妻与潜邸旧臣。这导致了元朝后期政局的长期动荡,消极的政治影响一直波及元惠宗妥欢帖睦尔朝。妥欢帖睦尔亲政后,开始清算皇叔图帖睦尔的罪行,为其生父和世?追上尊号,设置神御殿,并且为冤死在元文宗朝的元武宗旧臣平冤昭雪,加赠追封。 

论元文宗图帖睦尔

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的统一王朝。元文宗孛儿只斤·图帖睦尔,系元武宗海山次子,元明宗和世剌之弟,元朝第七位皇帝。元文宗早年丧父,在元朝皇权之争中屡历艰难,颠沛流离,曾被放逐到海南、建康等地。致和元年(1329年)燕帖木儿等人通过发动军事政变,拥戴图帖睦尔称帝,年号天历、至顺。在位期间,社会矛盾激化,统治集团分裂加剧,钦察贵族燕帖木儿把持大权,文宗转而虚崇文儒,希望通过推行“文治"来收揽人心。论文围绕文宗及其统治时期出现的各类问题展开论述,探讨文宗时期政治情况。全文除绪论、附录外,正文分为四章。第一章主要考察元朝中期社会矛盾与文宗早期经历。元朝自成宗之后,社会矛盾加剧,统治腐败、财政拮据以及皇权之争成为较为突出的矛盾,特别是皇位之争,造成政局的持续动荡不安。在此环境之下,图帖睦尔经历曲折,虽然年幼有着皇子的光环,并且与世无争,还是被挤出都城,出居数千里之外的海南、建康等地。第二章主要论述文宗两次登基的前因后果,分析泰定帝末年的统治危机,论述两都之战和明文之争起因、经过及其影响。泰定帝末年,统治内部纷争加剧,远在南方的图贴睦尔被推上政治舞台。武宗朝旧臣燕帖木儿等人为了对抗泰定时期新贵,发动政变... 

元文宗在建康

元文宗以实行"文治"著称,其主要成就有三;设立奎章阁学士院,编撰《经世大典》,将许多汉文经史译成蒙文。他本人汉文化水平在蒙元十三帝中也最突出,见于记载者有多种书法作品,流传有诗作三首。诗作的真实性曾受到质疑,笔者认为虽可能经侍从文臣润色,但无疑均出自元文宗的原创。本文着重论述他被贬谪建康四年(1325-1328)期间的游踪,与江南著名书画家柯九思,儒学教育家程端礼,保宁禅寺名僧古林清茂,玄妙观道士陈宝琳等的交往,及其捐资修建江南名刹钟山太平兴国禅寺的事迹,说明其汉文化具有根基。 

欧亚草原游牧民族艺术年表(下)

《欧亚草原游牧民族艺术年表》采用将编年体与纪事本末体相结合的方法,以历史时序为线索,对生活在欧亚草原及其周边地区的历朝历代的诸多游牧民族之王朝、部族、人物和历史文化事件——跟艺术家、艺术品、艺术创作、艺术遗迹等相关——以年表形式顺序辑录,上起原始社会,下止1949年。 

故事:三件元朝宫廷文物

<正>中国古代,若论官府造作之盛,则莫过于元。那时,仅只隶属中央的工艺美术作坊,就不下两百所,数量空前绝后。不过,由于当年的尚薄葬和明初的大破坏,元朝的官府制品,现存者已然不多,无法体现那百多年的大生产。至于皇家文物,孑遗自然更少,今世所见,作品尚称完整,且不存疑义的,只剩下寥寥三种。孑遗虽少,包含的历史信息却很丰富,有 

元文宗与南建州

元武宗海山去世之后,由于宫廷内讧,太子图贴睦尔被贬海南。在海南,落难的太子爱上了海南姑娘青梅。黎族首领王官为其撮合,成全了二人的姻缘。图贴睦尔称帝后,为报答王官的媒妁之恩,封海南定安县为南建州,王官为世袭知州。 

中国的“亚马逊河”——万泉河

<正>一首名歌《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一部名剧《红色娘子军》使海南省万泉河美名远扬,成为来琼中外游客必游之地。万泉河位于海南省东部,是海南第三大河。它有两个源头:南源乐会水为干流,出五指山林背村南岭,北源定安水为支流,出黎母岭 

元文宗与琼州普明寺

<正>元朝国祚很短,气数不足百年,但元文宗却是历史上惟一被贬天涯海角的天皇贵胄,普明寺是由文宗钦命建于琼州城南的元代海南最大的佛寺。《元史·文宗本纪》记载:元至治元年 

元文宗图帖睦尔出居海南考

对元文宗出居海南时的时间和年龄、出居海南的缘由、离开海南的原因、居海南时的侍从人员、潜邸之所在、离开海南后对当地的影响以及关于元文宗在海南的传说等7个问题进行了仔细的考证。 

燕铁木儿的军事政变与明文禅替

<正>一致和元年(1328)正月,泰定帝也孙帖木儿在大都路东南通州之柳林畋猎时感疾,此后病情加剧。三月,尽管身体欠佳,这位合罕仍然依照叶子奇《草木子》卷三下《杂制篇》所提到"迤北草青,则驾幸上都以避暑"的惯例,带领大部份中书省官员北向巡狩。〔1〕可是,据《元史》卷三〇《泰定帝纪》:迨到七月庚午日,在进行过"御兴圣殿受无量寿佛戒于帝师"、"遣使祀世祖神御殿"诸般祈求护佑举动尽皆无效后,这位享年五十有三的天子终于一命呜呼。〔2〕葬礼甫毕,尚未成年的"太子"还没来得及举行登基仪式,一场蓄谋已经 

元文宗——图帖睦尔时代之官窑瓷器考

作者研究认为:元文宗图帖睦尔对设置在景德镇的官窑——浮梁磁局的烧造较为重视,景德镇出土的元青花围棋罐、大砚盒等极有可能是文宗的文房用器。现藏伊朗、土耳其的极精美之元青花多数应为元文宗赏赐伊利汗的赐赉瓷,其烧造时间为1328年至1335年间。 

元代河南行省研究

<正>河南行省在元代十一行省中,是建立较晚的一个。正如元人朱德润所说:"国家自中州入职方,而河南行省尤为关键之地。盖其背山带河,山肥民秀,为中州都会。其力足以内藩京师,其势足以外控诸夏,而其岁产之入,又足以为兵赋之供也"。河南行省在控制中原和江南,在屯戍军马及军需供给等方面的重要性,往往远在其它行省之上。关于河南行省,日本学者大岛 

元代河南行省研究

<正>河南行省在元代十一行省中,是建立较晚的一个。正如元人朱德润所说:"国家自中州入职方,而河南行省尤为关键之地。盖其背山带河,山肥民秀,为中州都会。其力足以内藩京师,其势足以外控诸夏,而其岁产之入,又足以为兵赋之供也"。河南行省在控制中原和江南,在屯戍军马及军需供给等方面的重要性,往往远在其它行省之上。关于河南行省,日本学者大岛 

噶玛巴·攘迥多吉两次进京事略

<正> 元代西藏佛教领袖与蒙古皇室的交往中,萨迦派及款氏家族诸人的活动自然是占据首要地位的,无论是从对皇室的影响力、权势的显赫、在西藏占有的地位等各方面看,萨迦派在当时都是首屈一指的。不过,要想全面地研究元代西藏佛教与元朝皇室的关系,其他各教派与元朝的交往也是不能忽略的重要内容。噶举派中的止贡、蔡巴、达垄、噶玛、帕竹等支派都曾与元朝皇室有过重要联系,它们与皇室的关系以及它们与萨 

萨都剌诗歌浅说

<正> 萨都刺,字天锡,号直斋,回族,也有人说为蒙古族。祖籍西域。元初,祖思兰不花、父阿鲁赤以勋伐留镇云、代,遂为雁门人。有《雁门集》传世,存诗八百余首。在有元一代作家林中,萨都刺以“别开生面”驰骋于诗坛。其诗“流丽清婉”、“风流俊爽”、题材广泛、内容丰富、风格多样、“诸体俱备”,不仅是元代诗歌中的 

两都巡幸之行期与元朝诸帝

元朝诸帝在两都巡幸的行期上存在较大的差异,以行期一百五十天为分界线,可元朝诸帝划分为两组。根据两组对象在文化倾向、生活背景等方面的表现,分别将之称为汉地式君主与草原式君主。汉地式君主因高度汉化、久居汉地、不习军事等原因而对上都的风俗文化、气候存在不适应,故缩短巡幸的行期;而草原式君主则因固守草原文化、久居草原、军事经历丰富等原因而对上都的风俗文化、气候颇为宾至如归之感,故延长巡幸的行期。可见文化差异与草原气候的适应程度是影响巡幸行期的主要因素。 

蒙元时期哈撒儿家族兴盛原因初探

在整个蒙元历史舞台上 ,哈撒儿家族始终是一支异常活跃的政治力量 ,不仅在左翼诸王中占据主要位置 ,就全国范围来说 ,也是最大的势力集团之一。其家族的兴盛首先得益于政治上的成功 ,其政治地位不断提高 ,带动了家族经济的繁荣 ;而日益增长的经济势力又为其政治地位的巩固提供了保障。另外 ,家族首领的个人因素也不容忽视 ,没有他们的努力与出色引导 ,家族的繁荣也只能是镜花水月。 

论元朝政权消亡的根本原因及其深刻的历史教训

元朝政权消亡的根本原因不是实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也不是全国大部分耕地逐渐集中到少数统治者手中,而是以元朝皇帝为首的统治集团的日愈腐败所造成。第一个认真总结元亡教训的人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这反映在他建立明朝后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上。 

元中都的兴废

(一)元朝历史上,出现过两个中都。一个就是今天的北京。至元元年(1265年),“中书省臣言:‘开平府阙庭所在,加号上都;燕京分立省部,亦乞正名。’遂改中都,其大兴府如旧。”至元九年,改中都为大都(《元史》卷58《地理志一》)。忽必烈即位后,以开平为首... 

色目人与元中后期政治

色目人成分复杂,主要包括回回人、哈剌鲁人、畏兀儿人、钦察人及康里人等。台湾学者萧启庆曾经撰写过《西域人与元初政治》一书,在此书中萧先生对于从成吉思汗至忽必烈时期西域人的政治活动进行了详细地考证,但是从铁穆耳时代至妥懽贴睦尔时代西域人的政治活动却未曾撰写。因此,本文以元朝中后期色目人的政治活动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此试图对萧先生的著作进行续写。第一章主要研究铁穆耳时代色目人的政治活动。共四节,第一节论述了畏兀儿人阿鲁浑萨理与回回人赛典赤·伯颜在铁穆耳即位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忽必烈在真金太子亡故后曾与畏兀儿人阿鲁浑萨理密谈,初步确定传位于铁穆耳。当忽必烈久病在床时,阔阔真哈敦委托回回人赛典赤·伯颜询问了继承人的问题,最终确定了立铁穆耳为皇位继承人。第二节以康里人不忽木在忽必烈与铁穆耳时代的政治活动为研究对象。不忽木在忽必烈“弥留之际”成了接受遗诏的大臣之一,由于不忽木家族是忽必烈家族的“孛斡勒”,而完泽却没有这种身份而未能入内。在铁穆耳登基后,首先召见了中书右丞相完泽,不忽木数日后才被召见。这在深一层次体现了铁穆耳与其母阔阔真哈敦之间的复杂关系。第三节主要以回回人赛典赤·伯颜的理财活动为研究对象... 

元代入琼蒙古、色目人考

元代的海南岛,出现了许多北来的异族面孔———蒙古人和色目人。这些人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被贬谪到海南的宗室、大臣,一类是朝廷派来征伐海南的武将,一类是到海南来任职的官员。本文对这三类蒙古、色目人的在琼情况分别进行了考证。 

《红史·蒙古王统简述》及其史料来源

《红史》,藏文名为(Deb ther dmar po)“乌兰史册”,即Hu-lan-deb-gter)为《红史》蒙古文名,其作者蔡巴·贡嘎多吉tshal pa kun dga’ rdo rje 1309 - 1364)于1346年开始撰写,成书于1363年。1981年东嘎·洛桑赤列dung dkar blo bzang ’phrin las 1927 - 1997)致授对国外出版的《红史》版本、北京民族文化官所藏《红史》版本、西藏自治区档案馆所藏《红史》七种不同手抄本前后进行11次对校、订正后由民族出版社出版。《红史》是14世纪藏文史学史的重大创新文献之一,其内容涉及到印度、汉地、西夏、蒙古、吐蕃等多个民族和地区的王统世系和藏传佛教主要教派流传概况。全书为26章,其中的第八章《蒙古王统简述》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本论文由引言、正文(共四章)、结语、参考文献、附录等五个部分组成,引言部分主要介绍选题原由、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研究创新点与研究素材等。第一章简单介绍了《红史》的著者及成书年代、研究情况、内容、结构和版本等。《红史》第八章《蒙古王统简述》,内容丰富,提供了蒙古文文献中... 

萨都剌诗歌内容浅析

阅读和分析《雁门集》,可以对元代诗人萨都剌的诗歌风貌作正确和全面的解读。从诗歌内容的几个方面看,他对于下层人民生活的关注,对于征战和统治者荒淫的控诉,对于山水的描摹和个人怀抱的抒写,都能自然流露出那个特殊时代文学家的心灵苦闷和理想情怀。 

《元史续编》及《元史弼违》探析

明永乐初年,胡粹中政纪传体为编年体,撰成《元史续编》,对成宗以下治平之迹及版帝时事有所增补,书中评语多以儒家传统君臣之道立论,虽篇幅不多而颇便省览。嘉靖年间,周复使授编年体史著《元史弼速》,是从卫道者及汉民族本位的立场来评价《元史》的。此书的纪年及书法体现了孔子的正名主张,承袭了儒家思想,尊家而贬元,但也纠正了《元史》一些史事记载上的失误。 

永和本《萨天锡逸诗》初探

<正> 有元一代,诗人辈出,少数民族诗人尤多。萨都刺就是其中十分突出的一位。在元代诗坛一片规唐摹宋的气氛中,萨氏“转益多师”,自铸伟词,以清丽俊逸的诗风,别开生面,驰骋诗坛数十年,堪称元代大家。其佳作即使置于唐宋名作之中,亦可比肩。然而,对这样一位杰出诗人及其诗歌的研究之作,至今甚少,可资参考的材料也不多见。因此,有关萨都刺及其诗作的现存材料都十分宝贵。而永和本《萨天锡逸诗》(以下简 

元文宗时期的“三农”问题研究

元朝中后期由于统治机构的腐败和地主阶级的残酷压迫,加上严重的自然灾害,农业呈现了发展停滞、生产衰敝的情景;农民生活困苦,村社组织也逐渐废弛。而元文宗时期的"三农"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尖锐。由于这一时期没有实施新的"三农"措施,从而使得"三农"问题更加恶化,同时也激化了社会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