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郑樵 又称 夹漈先生
郑樵(1104年4月26日?-1162年4月26日?),字渔仲,自号溪西遗民 ,兴化军莆田县(今福建莆田)人,学者称“夹漈先生”,宋代史学家、校雠学家。郑樵出生在一个书香之家,少年时读书资质异于常人,有“神童”的美誉。靖康元年(1126年),郑樵和从兄郑厚接连两次联名向宇文虚中上书陈述抗金的意志和才能,但二人都未得任用。此后,郑樵因不愿应科举而隐居于夹漈山中刻苦钻研经学、礼乐学、文字学、天文学、地理学、动植物学等方面共计三十年,著书千余卷,曾数次向宋廷献书,但结果都不甚理想。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在宋高宗下达诏旨命郑樵进呈《通志》的当天,郑樵因积劳成疾而在临安与世长辞,享年约五十九岁。郑樵一生著述颇丰,但大部分已佚亡,今存《通志》《夹漈遗稿》和《尔雅注》等数种。(来源:百度百科 )

人名:郑樵

别名:夹漈先生

字: 渔仲

号: 溪西遗民

谥号:

性别:男

所处时代:宋朝

国(旗)籍:中国

出生时间:1104

死亡时间:1162

祖籍:

出生地:兴化军莆田县(福建莆田)

人物标签:

求学院校:

官职:

学位:

工作机构:

1104

>
约崇宁三年(1104年),郑樵出生在一个书香之家。

1124

>
约在宣和六年(1124年),郑樵在离家不远的地方建起南峰书堂,与弟弟一起读书其中。
1125年,郑樵将书房迁至夹漈山的芗林寺。 
靖康元年(1126年),决心放弃科考应试而以布衣身份为国家写一部集天下书为一体的著作。

1132

>
绍兴二年(1132年),郑樵在芗林寺旁筑修史堂,以作为修史著书之地,并把自己的学问加以分门别类,然后依类著述新书,准备进呈朝廷,以此求得朝廷对他修撰《通史》的支持。
绍兴八年(1138年),郑樵在《寄方礼部书》中明确向提出了自己著《通志》的愿望。朝廷曾接连三次下禁令严禁私人修史,违者以“擅修国史”罪论处,增加了郑樵著《通志》的难度。

1146

>
绍兴十六年(1146年)五月,郑樵首次到京献书。
绍兴十七年(1147年)初还乡。
绍兴十八年(1148年)十一月,郑樵忍受着精神上的沉重打击,背起新著的140卷书徒步千里到杭州欲献给朝廷,这是郑樵第二次到京献书。但一开始郑樵没有见到宋高宗,也得不到朝廷准许他续著的公文,数月后所献之书才得以“诏藏秘府”。
绍兴十九年(1149年)春季,郑樵归还,之后把书房搬迁到夹漈山主峰侧的高山虚谷中,并在夹漈草堂中开始著述《通志》。

1157

>
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郑樵写出《通志》初稿,全书共200卷、600多万字。由于王纶、贺允中、汪应辰等人举荐,郑樵得以入京受到宋高宗的召对。
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二月,郑樵应高宗召对,这是郑樵第三次入京献书。

1161

>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郑樵带着200卷、近700万字的《通志》,步行两千里来到临安,进《上殿通志表》,这是郑樵第四次献书。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春季,宋高宗自建康回临安,想起郑樵献书之事,于是下诏命郑樵进呈《通志》。大概在诏旨下达的当天,郑樵因积劳成疾而在临安与世长辞,享年约五十九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