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铉,字鼎臣,易州人,历金元两代,金兴定四年(1220)进士,授郏城主簿,改白水县令。蒙古灭金,敬铉避兵北渡隐居。这期间他曾寄张柔篱下。元朝访求前代遗逸,敬铉被宣授中都提举学校官。现在有资料证明,这个官还是个副的,从七品。敬铉任职的那个机构叫儒学提举司,是统辖路、府、州、县学校祭祀教养钱粮之事,及考校进呈著述文字。可能相当于现在的市教育局吧,如此推来,敬铉是个副局长。敬铉当这个官很合适,因在金朝时他以文章名世,有《春秋备忘录三十卷》,《明三传例八卷》传世。看来元朝也有知人善任的时候。
敬铉曾在太宁山隐居过,是“避兵北渡隐居”,还是在考进士前在此隐居,不得而知。反正就是因在此隐居被称为“太宁先生”,有的文献作“大宁先生”,我想是古文中“大”通“太”的缘故。
敬铉一家是进士专业户,他的祖、父、兄及他自己都是金朝进士。如果不是大金过早灭亡,敬铉的成就会更大。
敬铉给易县留下了两篇碑文,一为《大元易州豹泉创修玉泉观碑铭并序》,一为《大朝易州重修龙兴观之碑》。两篇全为长文。
读这两篇碑文,方知敬铉才华几何。敬铉不愧为春秋圣手,连写碑文也证论严谨,在句式或骈或散,读来顿挫有力。在《大朝易州重修龙兴观之碑》中,有“废之则有数,兴之则由人”之句,我想这是敬铉对道、对世事深刻体会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