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刘仁恭
刘仁恭(?—914)唐末五代初深州乐寿(今河北献县)人。早年事幽州节度使李可举,善掘地道攻城,军中号为刘窟头。后附晋王李克用,为幽州节度使。旋与克用反目,兼并沧(今河北沧县东南)、景(今河北东光)、德(今山东德州)州等地,图谋吞并河北。据幽州,选将练兵,乘秋焚契丹草场,使其不敢犯边。又与后梁争战,尽黥境内男子为兵,称定霸都。既得势,于幽州城西之大安山营馆宇,聚美女艳妇,穷极侈丽。天祐四年(907),为其子守光所囚。乾化三年(913),父子均为晋军所俘。次年,被杀。(来源:中国历史大辞典·上卷, 2000-03)

人名:刘仁恭

别名:

字: 刘窟头

号:

谥号:

性别:男

所处时代:唐末五代初

国(旗)籍:

出生时间:不详

死亡时间:914

祖籍:深州(今河北深州市)

出生地:深州(今河北深州市)

人物标签:

求学院校:

官职:卢龙节度使

学位:

工作机构:

893

>
景福二年(893年),李匡威为其弟李匡筹所逐,适巧刘仁恭所率蔚州部队已过轮调期日而未还,士兵由于想念家乡,发动兵变,以刘仁恭为首领,回师攻打幽州(今北京市),然而为李匡筹军所败,因此逃往太原归附河东节度使李克用,李克用待之甚厚,赏赐田地豪宅,拜为寿阳镇将。

894

>
乾宁元年(894年),李克用攻陷幽州,李匡筹逃走。刘仁恭与符存审入幽州,封府库等待李克用,李克用非常高兴。

895

>
乾宁二年(895年),李克用攻打关中藩镇王行瑜,表刘仁恭为检校司空、卢龙军节度使。

896

>
乾宁三年(896年),李克用攻打魏州,想要征召卢龙的兵马,刘仁恭以防备契丹为由没有出兵。

897

>
乾宁四年(897年),李克用又兴兵救朱瑄,向刘仁恭征兵,刘仁恭不回应,李克用的求兵使者十几次来往,刘仁恭始终不出兵。李克用亲自致书刘仁恭,刘仁恭慢骂李克用,将信使扣押,将在幽州的太原人士全部扣押。

898

>
乾宁五年(898年),刘仁恭败义昌节度使卢彦威,并吞其辖区,并以其子刘守文为义昌节度使,因此兴起兼并河朔的野心。

899

>
光化六年(899年)南征时,大败于宣武朱全忠、魏博罗绍威联军,自是实力受创。其后刘仁恭即依违于朱全忠及李克用间,然而随著朱全忠势力的扩张,华北最后仅余河东李克用及卢龙刘仁恭可自保。

906

>
唐哀帝天祐三年(906年),朱全忠大举攻卢龙,刘仁恭危在旦夕时,李克用基于唇亡齿寒之理,仍不计前嫌营救

913

>
后梁乾化三年(913年),李克用之子晋王李存勖讨伐称燕帝的刘守光,攻陷幽州,被囚禁的刘仁恭亦与刘守光为晋军所擒。

914

>
后梁乾化四年(914年),刘氏父子被李存勖献于晋国太庙,刘仁恭后来被押解至代州(今山西代县),将以刀刺其心脏所流的血来奠祭李克用之墓,然后斩首。
李克用与耶律阿保机会盟史料再析

学界关于李克用与耶律阿保机云州会盟年代共有四种认识,即"天祐四年说"、"天祐二年说"、"天祐元年说"和"二次会盟说"。"天祐四年说"难以成立,故"二次会盟说"这种看似可调和矛盾的折中观点并不可取,而"天祐二年说"和"天祐元年说"则有其自身的合理性。有理由认为存在一种可能:渡河击梁、进攻刘仁恭与双方约为兄弟应属同一次会盟,前者主要由李克用而后者由阿保机负责,双方分工合作,李克用希望借助阿保机牵制刘仁恭,使其南下渡河无后顾之忧,而报木瓜涧之役只是对契丹借兵所声称的借口。 

辽金时期刘仁恭家族研究

唐末五代时期,刘仁恭家族成员北上仕辽。辽金易代后,其后裔又转而仕金。本文依据出土墓志并结合传世文献,对跨越辽金两朝刘仁恭家族成员世系、仕宦、联姻等方面进行探究,并进一步分析刘仁恭家族后裔与辽金政权的互动关系。刘仁恭子刘守奇于辽太祖元年(907)降辽,为其后世子孙仕辽、金奠定基础。通过现有出土墓志并结合相关文献记载,在前辈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将其家族成员主要分为刘承揲、刘承□、刘承嗣三系,对其后世子孙进行考证。辽代刘仁恭家族后裔成员多以武将身份入仕,可称之为武将世家,迁转途径多为恩荫与军功等;家族成员多是文武双全之人,其家族政治势力约在辽代中期达到鼎盛。辽金易代后,其家族后裔以军功奠定仕金的基础。在金代,其后世子孙一系以恩荫与军功等入仕;一系以科举与特赐及第等途径入仕。至金代世宗、章宗朝,其家族仍有较高社会地位。通过考察刘仁恭家族经济实力,可知其家族经济实力雄厚,与政治地位呈正相关。经济情况主要表现在衣食住行与恩赐方面。在婚姻上,一方面与辽金统治者联姻,巩固家族在朝势力;一方面与实力相当的家族联姻,维护家族地位。通过对刘仁恭家族后裔与辽金政权的互动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辽金统治者为拉拢刘氏家族... 

辽朝刘仁恭家族社会地位探析——以刘氏家族墓志为中心

刘仁恭家族与辽朝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刘仁恭家族自五代转仕契丹,以武臣身份为辽效力。辽圣宗时,其家族政治地位达到鼎盛,尔后,逐渐走向衰落。同时家族经济地位提升,积累了丰厚资产。刘氏家族与皇亲、官宦家族联姻,有利于家族稳定发展,巩固政治地位。 

后唐庄宗的戏剧人生

<正>后唐庄宗李存勖(885-926),是一个戏剧性的人物。他出身高贵——沙陀贵族的后代,晋王李克用的嫡长子。就才华而言,他可以提前终结那个混乱的时代,可是,他却在成功后志得意满,措置失宜,最终葬送了自己的性命。沙陀贵族李克用(856-908),本姓朱邪,唐末代北节度使李国昌之子,在追剿黄巢的过程中,与后梁太祖朱温结下了深仇大 

辽代《刘承嗣墓志》考释

辽宁省朝阳市出土的刘承嗣墓志,详细记述了刘承嗣在辽朝为官时的生平事略。通过对墓志全面的分析,梳理出刘承嗣历经四朝,为官仕途颇顺,而且深得民心。刘氏家族繁盛兴旺,子孙众多。刘承嗣之子刘宇杰及其孙刘日泳均在辽朝为官,皆有墓志出土,从中能够清晰勾勒出刘氏家族的谱系脉络。刘承嗣墓志考释,补充了在朝阳市近年发现的同是彭城刘氏后裔子孙刘崇简父子与刘知新三兄弟的最新考古信息,对《辽史》及近人罗继祖先生的《辽汉臣世系表》是重要补充。 

唐末五代初幽州燕铸“家国永安”花钱

<正>在中国铸币史上,有些短命王朝、蕞尔小国的铸钱因史载不详,或有钱无史,或有史无钱,使人不能窥其全貌。因为资料缺失,出现学术断层,导致中国钱币史不能连续完整一以贯之地考证研究。故而,这些铸钱一旦被发掘面世,经考证后确能认定为当时的真品,就具有了可弥补史载之不足的学术价值。唐末五代初,刘 

辽朝南京地区的海疆、海口与港口

辽朝南京所属的东部濒海地带,有着数千年一脉相承的海洋文化传统。这一地区的大陆海岸线北起今戴河河口,南到界河(今天津市海河),由北到南,依次分布有滦河、蓟河、海河等重要入海口。当辽之际,在平州、卢台、军粮城等处曾辟有转运港口。这一带的海事活动,构成了辽朝南京地区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 

关于五代“山后八军”的几个问题

"山后八军"作为五代"山后"地区的一支重要军事力量,史料记载出入处较多,存有概念混淆、内涵及外延不明等情况。五代"山后八军",实乃唐末幽州刘仁恭首设于山后地区,源自八个具有防御性质的军镇,名称上沿袭幽州东北的"八防御军"而来。五代"山后八军"与宋"山后八州"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地理概念。 

辽朝名门——柳城刘氏家族

辽宁省朝阳市龙城区西大营子镇西涝村"西山洼"的一处辽代墓地出土了刘承嗣、刘宇杰、刘日泳祖孙三代的墓志,朝阳电力修造厂一辽墓出土了刘氏后裔刘从信墓志,知这两处墓地是"兴隆于燕谷""荣茂于柳城"的辽代名门望族刘氏家族墓地。本文展示了"勋阀富盛"的刘氏家族自五代至辽末的发展轨迹,为了解和研究刘仁恭家族的历史提供了重要资料。 

泰极否来

<正>唐朝末年,沙陀族首领李克用因帮助朝廷镇压黄巾军起义,被封为陇西郡王,后来又被封为晋王。临终时,他交给儿子李存勖三支箭,断断续续地说:"梁王,是我的仇人;……燕王,是我拥立的;契丹王耶律阿保机,与我曾相约为兄弟,但他们却背叛我去投靠梁王。……我生前没能亲手杀了这三个人,是我最大的遗憾。现在……我给你三支箭,你切不可忘记了我的大仇。"李克用死后,李存勖继任为晋王。他把这三支箭供奉起来,立誓要替父报仇。 

五代时期燕人事迹述略

唐末五代的战争与动乱,为各路群雄的崛起创造了契机,同时也为各方面的人才施展抱负、才艺提供了舞台。其中,许多燕人或以其勇悍善战,累积军功而成为大将;或以其杰出文才,协助军阀开创霸业,成为重要谋臣。这些燕人在御敌防边及平定内乱中多有显赫功勋;在治理地方上有卓越政绩;他们清直为人,不阿权贵;不少燕人还以其文才武功或高尚品格扬名于异国他乡。五代时期的燕人群体在历史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发挥了积极作用。 

试析契丹与刘仁恭政权的幽州博弈

<正>"幽州之地沃野千里,北限大山重峦,中有五关,居庸可以通大车通转饷,松亭、金坡、古北口只通人马,不可行车。外有十八路尽兔径鸟道,只能通人,不可行马。"1由于地势险峻、位置重要,幽州自古就是中原农耕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军事冲突与文化交流的前沿和重镇。"自唐末幽、蓟割据,戍兵废散,契丹因得出陷平、营,而幽、蓟之人岁苦寇钞。自涿州至幽州百里,人迹断绝,转饷常以兵护送,契丹多伏兵盐沟以击夺之。"2趁中原大乱、藩镇相攻,崛起于松漠之间的 

背叛与被叛

<正>公元893年,幽州。在残唐的一襟晚照中,一场大战刚刚结束,失败者带着血战的创伤和满腔的不甘向西方退去。他知道,在前方那座名叫太原的城里,他将得到喘息、安慰和帮助。然后,我会回来的。不久后,太原的主人,大唐的河东节度使李克用听到了一个消息,幽州刘仁恭在与旧主李匡筹的夺城之战中失败,穷极来投。在那个朝三暮四的乱世,招降纳叛大致有个约定俗成的规格,不过这 

朝阳市林四家子辽墓发掘简报

2008年,辽宁朝阳市区东北15公里一处辽代家族墓地被盗。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进行勘探后清理了其中9座,它们可分为单室砖墓和石(砖)函墓两种。根据收缴的一方墓志内容,可知为刘宇一家族墓地,属唐末幽州军阀刘仁恭之后。M1、M2和M4规模较大,出土了瓷器、陶器、木器、骨器等遗物,M1还出土石棺和壁画。经比较分析,这三座单室砖墓的年代均属辽代中期。这一墓地与朝阳县西涝村刘承嗣家族墓地以及朝阳县半拉山镇朝阳电力修造厂刘从信墓均有一定的联系。 

伶官传序

<正>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1?原2庄宗3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4;燕王,吾所立5,契丹与吾约为兄弟6,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7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8,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9。 

由永安钱到瑾泥钱——五代十国时期贪婪、昏聩的刘燕政权的生动写照

<正>金代初完颜亮天德年间和清代乾嘉年间,北京郊区西山等地先后出土有永安一千、永安五百、永安一百、永安一十等永安钱,其中有铜钱,也有铁钱,以铁钱居多。由于史书上对这种永安钱缺乏具体的记载,很长时间里人们未能确定其是哪 

稀若星凤的“永安一千”铜钱

<正>众所周知,唐朝末年,我国处于藩镇割据的混战局面。占据燕地的是幽州节度使刘仁恭父子。其后,刘氏之子刘守光擒刘仁恭囚之,自立为幽州节度使,于公元911年8月在幽州自称大燕皇帝,国号"燕"。据燕地有年,并在幽州铸行货币"永安钱"。永安钱币分铜铁两类,铜少铁多。铜品多为铁母,为数甚少,稀若星凤。至公元913年,晋王李存勖攻陷幽州,杀了刘仁恭、刘守光父子。破刘氏幽州,燕地为李氏势力所吞并。故永安钱行用时间极短,所铸无多,因政权更迭,沧海桑田,它随刘氏退出政治舞台而销声匿迹。 

唐末五代幽州刘仁恭政权及其与契丹关系研究

刘仁恭父子为藩镇幽州之最后的统治者,其政权共存在了19年。刘仁恭父子可以说是五代割据军阀中的一个突出代表,其统治阶段可以说是幽州史上最黑暗的时期。刘仁恭父子为维持庞大的军队,满足自己的奢欲,残酷剥削劳动人民,致使田地荒芜,人民纷纷逃亡,社会经济严重倒退,其自身也便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刘仁恭父子之兵败身亡,虽是亡于晋,实是亡于己。而晋灭燕获益甚多,其从此有了较为稳定的后方,幽州的人役、兵将、财赋皆为其所用,且其诸镇盟主的地位也更为巩固,晋开始具有了与后梁相抗衡的实力,从此沙陀人竟在不数年内,征河朔,灭后梁,终成一代霸业。随着燕的灭亡,契丹与晋之间也再无缓冲之地,双方的直接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待契丹内难初靖,阿保机又复南征,与晋争夺幽州。刘仁恭对于契丹的遏制在后人看来是相当成功的,然而实际上,刘仁恭父子利用梁、晋两强之矛盾,左右于其间以图苟存,已是虑亡不暇,其对契丹豪无优势可言,实仅有防御之力,后人只是就其初期的几场胜利而夸大了其对契丹的遏制作用。刘仁恭父子对契丹的防御过程,可以后梁开平元年(907)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一阶段,即刘仁恭当政时,幽州于契丹之防御基本上是成功的,且一度有关外烧... 

刘燕铸币与唐末"河北三镇"割据下的政治经济

本文在阐述晚唐时期割据幽州的刘燕政权擅铸劣币的基础上,分析了刘氏父子铸币的时间、历史背景及其所铸钱币的种类、特点,认为封建割据、擅权越制是造成当时币制混乱的原因,而刘仁恭则是藩镇自铸钱币和五代十国时期劣质钱币泛滥的始作俑者。 

金刘元德墓志考——兼考五代刘仁恭一族世系

<正> 金刘元德墓,位于辽宁省开原县老城镇西北三里的后三台子大队村北黄龙岗南坡上。系解放前发现。当时群众在黄龙岗上的“台子沟”开辟果园整地时露出,随即挖开砖筑墓室,将随葬遗物取出。一九七五年,开原县文化馆得到后三台子大队社员的反映,刘书彬同志即到现场进行调查。经回忆,出土文物有多件,但能确知无误的有铜镜一面;现保存下来的仅一方墓志了。一九七七年十一月中旬,笔者去开原县老城镇调查元代窖藏铜铁器出土情况时,又到后三台子大队了解“黄龙岗”发现金墓始末,并将墓志由现场取运回来,送县文化馆保存。从考古资料看,金代的墓葬至今发现不多,出土的墓志就更少了。这方金代刘元德墓志的发现,涉及辽、金两朝的一些史实,并可上溯至五代,颇为重要。因此,将墓志加以整理,并略作考证,以为研究历史之参考。 

首见五代孤品“永安一五”铁母钱

<正>五代十国是唐末藩镇割据、混战的继续和发展。中原的五个王朝,前后相继,再加上所谓的十国政权,就形成了全国性的分裂割据局面。在五代十国之外,还有一个由刘仁恭、刘守光父子建立的割据政权,占据 

泥钱和纸钱——钱币史上的两大怪状

<正>我国古代铸币,大都以铜材为主,间或有铁、铅、夹锡等材料。但在古代的隋朝末年和唐朝末年,竟用泥铸钱、用纸糊钱,堪称钱币史上的两大怪现状: 

唐朝皇帝为何禁止百姓存钱

<正>中唐的铜钱多被融化铸了夜壶一个王朝,新建之初大都朝气蓬勃,中间有的皇帝骄傲了,胡闹一气,惹出乱子来,即便平息下去也是元气大伤。唐朝就是这样。安史之乱后,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唐朝可不是那个唐朝了。玄宗以前,皇权相当巩固,国家是一 

契丹舍利王子与刘守光“牛酒之会”详考

"牛酒之会"是发生于唐末刘仁恭割据幽州时期的一件大挫契丹人的事件。主要考证了在此事件中被刘守光所擒的舍利王子的真实身份,认为舍利王子即萧敌鲁(室鲁);说明了萧敌鲁"王子"称呼之由来应与迭剌部有关;并对力主赎回舍利王子的人到底是谁及契丹之所以未大举进犯幽州的原因进行了辨析。 

刘从信墓志考释

本文参考文献及已发表的相关出土石刻文字资料,对辽宁省朝阳市博物馆藏刘从信墓志所涉及的刘氏世系、相关史事进行考证,冀其于五代史、辽史的研究有所裨益。 

宣武区出土的永安铁钱述论

<正>1975年2月北京宣武区广安门内大街北线阁85号院内施工中出土一批"永安"铁钱。出土情况大致如下。某单位在人防工程中于距地表5.5m的黄褐土层中发现辽代沟纹砖三排(因施工所限未能全部揭示)。砖长36cm,宽17.5cm,厚6cm,砖为双层顺砌,未用灰浆,似为房基之局部。砖下0.5m处,土质变为细黄沙性土,土质纯净,此层出土破碎红陶罐及锈蚀成块状的成串铁钱,约400余枚,后经敲凿仅剩少数虽较完整但锈蚀较重的 

生子当如李亚子——五代名将李存勖

<正> 张贻玖《毛泽东读史》(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1年10月版)载:在中国革命的战争年代,毛泽东为了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勤于读史。当读到《通鉴纪事本末》所记后梁李存勖率大军进取汴京之前,将妻刘氏及儿子遣归兴唐,与之诀别说:"事之成败,在此一举,若其不济,当聚吾家于魏官而焚之!"时,毛泽东深为李存 

略论辽与五代、北宋战争的性质

<正> 我国自秦以后,就形成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其间虽然出现过分裂,但统一是历史的主流,分裂总是被新的统一所代替。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大分裂时期。北宋结束分裂割据局面,是从分裂走向统一的重要过渡,在我国历史上有积极作用,但早于北宋结束割据局面,辽朝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统一广大北方,其历史地位,尚未被史家们重视。尤其还有一个棘手的问题,就是怎样看辽与五代、北宋的战争性质?这是长期以来未能解决的问题。以往或者由于受大汉族主义传统思想的影响,人们在处理辽对中原战争的性质时,不管 

“与尔”的为何是“三矢”?——《伶官传序》中“三矢”内涵探究

千古名篇《伶官传序》中晋王李克用在临终之时留给庄宗"三矢",希望他"无忘乃父之志",这就是著名的"三矢遗恨"。"三矢"的内涵有一个升华和固化的过程,"三矢平虏"的典故使得"三矢"的内涵得以升华,成为一种抗击外敌、誓取胜利的象征。后唐庄宗"锦囊三矢"的故事更是使得"三矢"的这一内涵进一步固化。 

隋唐五代幽州世家大族的政治地位及演变

隋唐五代上承秦汉余绪,下启宋元明清诸代,不仅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鼎盛阶段,更是中古社会的转型期。华夏文明中心逐渐东移,同时整个政治经济乃至思想文化都发生着深刻转变。考察这一时期幽州的世家大族,需要立足于时代背景,结合幽州的地理、政治、经济以及军事等综合因素。 

试论辽朝时期道教在草原地区的传播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北朝之后在北方地区大兴。隋唐五代时期,由于统治者的推崇,北方地区的道教影响扩散到了草原地区。辽朝建立之后,大批进入契丹本土的汉人开始在草原地区传播道教。在契丹统治者的积极推动之下,道教在草原地区的传播从未停止,对辽朝社会产生了深远而又深刻的影响。其精神信仰及宗教观念也逐渐为契丹人所接收,成为契丹辽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唐末五代的“山后八州”与“银鞍契丹直”

唐朝末年,由于羁縻统治的结果,造成部分契丹人在幽州地区的"独立"发展,从而使得"幽州契丹(人)"成为唐末五代时期军阀割据的主要资源,并逐渐积聚成"山后八州"与"银鞍契丹直"——这两大历史主题,而分别表现出来。"山后八州"是指包括契丹人在内的游牧民族聚居区,如妫州的"西部奚"就是一支包含部分契丹人的部落联合体;"银鞍契丹直"则是以幽州契丹人组成的精锐军队;在长期割据的氛围中,同时赋予了幽州一定的历史特殊性,即体现出更多的游牧文化特质,并成为游牧民族的政治中心。 

北京延庆县古崖居——西奚遗址之探讨

<正>北京市延庆县往西,沿京张公路西行,约30里处的张山营镇西面北山中,近年发现了一处古代人类居住的石崖洞。洞室成群,散落分布在山涧之中,全部在沙砾崖石上人工凿成。有单室、二室或三室不等,上下错落,有石磴道联通上下。总数在百室左右。有的石室左右相联,有的一室多门,门有枢。室内外残留有石灯台、灶台、石火炕、烟道、马槽等遗迹、遗物。东山坡的一处石室规模较大,上下二层,中间有石柱擎立,室中又有石案等物。石室大 

西安西郊出土的后唐《张居翰墓志》

<正>一九八九年十月,陕西省博物馆(今西安碑林博物馆)从事文物征集工作的陈安利、马志祥同志从西安西郊车刘村征回后唐墓志一合,据一村民讲,此墓志为村北基建工地施工时所出,遂运回其家。该墓志保存完整,字迹清楚。志长74cm,宽75cm,四侧线刻十二生肖图案,盖为覆斗式,略小于志,四侧线刻四神、云纹图案,盖篆书题:"大唐故内枢密使清河郡张公墓志铭"十五字。 

北京旧名永安考

<正> 首都北京,在历史上曾有永安之称。此事在许多史籍中都有记载。但是,关于永安之由来,却诸书异词,不尽相同。永安既是地名,其所指是府、是县,还是兼而有之?史籍所载亦不明确。本文拟就上述问题,略作考证,以供方家参考。 

唐代河北道北部农牧地区的分布

<正>唐代于河北道北部自西徂东,置有妫,幽、檀、蓟、平、营五州。妫州治所在今河北省怀来县东,幽州治所就是现在的北京市,檀州治所在今北京市密云县,蓟州治所在今天津市蓟县,平州治所在今河北省卢龙县,营州治所在今辽宁省朝阳县。幽州西南为易州,治所在今河北省易县。易州南部稍越徐水。徐水为今漕河。徐水下游与滱水合,流经幽州之南,也就 

唐代河北道北部农牧地区的分布

<正>唐代于河北道北部自西徂东,置有妫,幽、檀、蓟、平、营五州。妫州治所在今河北省怀来县东,幽州治所就是现在的北京市,檀州治所在今北京市密云县,蓟州治所在今天津市蓟县,平州治所在今河北省卢龙县,营州治所在今辽宁省朝阳县。幽州西南为易州,治所在今河北省易县。易州南部稍越徐水。徐水为今漕河。徐水下游与滱水合,流经幽州之南,也就 

辛稼轩词注偶拾

<正> 爱国词人辛弃疾有一首《鹧鸪天》词,脍炙人口,叹今追往,确是杰作。词曰: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侧角切)银胡(革录),汉箭朝飞金仆姑。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中国古代的泥钱

<正>中国的货币,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代先民从简单的以物易物最终发展到金属货币,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历朝历代人们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华货币文化。这一文化渊源流长,影响深远,连续不断,且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和创新性。我国古代货币不仅种类繁多,形制多样,而且材质广泛,主要有铜钱,还有铁钱、铅钱、锡钱、铅锡钱,以及金钱、银钱甚至"泥"钱。本文就古代的各种泥钱及其用途进行浅显的研究。 

盛衰之理在于人事

<正>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1,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世言晋王之将终也2,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3,吾仇也;燕王4,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5,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6。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7,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 

辽宋时期谍战的运用

在辽宋160多年并存关系中,宋辽战争长达二十五年,其间有休战,有和谈,主要战役将近十个,不论是在战时还是在和平时期两国间展开的谍战非常频繁。本文通过整理辽、宋间谍的史料记载,研究辽、宋关系中间谍的运用和发挥的作用,从而揭示两国战争与和平时期的特殊关系。 

平州入辽时间之我见

历史上对于辽朝怎样据有平州及据有平州的时间却有着不同的说法。考诸文献,平州于辽天赞二年即公元923年,由时任天下兵马大元帅的辽太宗耶律德光从后唐手中取得的。后置辽兴军,隶属辽南京。 

唐宋间之黥兵制及其评价

<正>黥兵制,即在兵士脸手刺字以区别于平民并明确其指挥建制的一种兵役制度,始于唐末五代,盛于北宋,终于南宋被元灭亡之际,前后延续300余年,成为中国古代兵役史上的一种奇特景象。遗憾的是,五代史、宋史对这一制度记载甚略,后代史家出于为统治者讳等原因,也对此研究甚少。本文结合大量史料,对黥兵制产生的时间、原因及推行情况作一较为详尽的探析, 

“太平元宝”析疑

<正> 最近,我从别人的废铜里,获得"太平元宝"一枚,查其来源,已无可考。这钱(见拓图)表面绿锈厚实,为老生坑所出,铜色亦红,径2.53厘米,与《古钱大辞典》上编212页左的图录相似,品相有过之而无不及。"太平元宝"为那朝那家所铸呢?我查看谱录的有关部分,始知历代泉家众说纷纭,意见不一。综合观点,有持肯定的意见,也有持否定的意见,更有不少泉家是抱怀疑的观点。先说持否定的意见:郑家相在《辽钱考》中认为:"古泉汇载太平元宝,乃伪物也";丁福保 

“太平元宝”析疑

<正>最近,我从别人的废铜里,获得"太平元宝"一枚,查其来源,已无可考。这钱(见拓图)表面绿锈厚实,为老生坑所出,铜色亦红,径2.53厘米,与《古钱大辞典》上编212 

金信武将军刘元德墓志补正

<正> 辽宁省开原县老城镇西北的黄龙岗,辽金时称紫霞山,1975年在其南坡的一座被毁古墓中发现一方金代墓志铭石,知墓主为金代大定年间信武将军、涿州同知刘元德。此墓志对研究辽金史实有重要价值,并涉及晚唐五代间雄踞燕幽的霸主刘仁恭世系。冯永谦同志对墓志做了详尽的考证,并披露了辽宁省博物馆在朝阳西大营子四涝大队发掘的刘承嗣、刘宇杰、刘日泳祖孙三代墓葬的有关材料,读后获益非浅。然观其抄录的刘元德墓志文存在几处错误和遗漏,并稍许影响了考释。笔者曾于1977年秋末与冯永谦同志同去开原县调查并有墓志拓本携京,今据此略作考订如下。 

《伶官传序》释译

<正> (原文) 呜呼!盛衷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②,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世言晋王之将终也③,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④;燕王,吾所立⑤,契丹与吾约为兄弟⑥,而皆背晋以归桨。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⑦!”庄宗受而藏之于庙⑧,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⑨,请其矢,盛以锦囊,(?)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⑩。方其系燕父子以组(11),函梁君臣之首(12),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13),天下已定,一走夜呼(14),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警天断发(14),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16),而 

辛词[鹧鸪天]两种新解质疑

<正> 看到对辛弃疾[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词的两种新解释,有些不同的意见,提出来就正于通家。辛词原文如下: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革录),汉箭朝飞金仆姑。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词前原有小序云:“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虽然自称戏作,实则感慨很深,我们仔细玩味,可以强烈感觉到词中蕴含的勃郁不平之气。但是现在的问题是如何理解词的内容,主要的分歧出在“燕兵夜娖银胡(革录),汉箭朝飞金仆姑”这两句上。过去,邓广铭先生在《稼轩词编年笺注》中,认为这两句是指辛弃疾自己“入金营擒张 

《伶官传序》赏析

<正>原文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1)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世言晋王(2)之将终也,以三矢(3)赐庄宗而告之曰:"梁(4),吾仇也;燕王(5),吾所立;契丹(6)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 

五代军人的地位与处境及其影响

五代诸朝是中国历史上罕有的武人政权,军人作为一个整体,其政治、经济地位甚高,成为特权群体。此期内,皇帝多出身行伍,朝臣亦多任用武夫,重武轻文之气亘古未有。相较之下,五代军人的个体处境差异极大——上层军阀把持朝政,割占社会财富,对治下生杀予夺;中层军将身处夹缝,处境复杂;下层兵卒则饱受欺压,形同贱民。乱世之际,军人作为个体身属哪一阶层常在激变之中。此上几种因素结合,直接导致了五代时局的动荡,武将形象急剧恶劣,更成为北宋"重文轻武"国策之因由。 

鲍刘老去此调绝 一卷新成古货图——《药雨古化杂咏》读后记(一)

<正>先介绍这个标题,此二句是方药雨所写。以古泉为题进行咏歌,由来已久,唐宋时代就已有之,到了清代中叶以后,一些藏泉家也喜好咏写钱币诗,鲍子年和刘燕庭两位钱币收藏大家就是如此。鲍子年有古泉杂事诗,刘燕庭写了一部《论泉绝句》。“一卷新成古货图”是指《药雨古化杂咏》一书。 

五代十国时期黑暗政治述论

五代十国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最后一次大规模分裂割据时期,也是几千年中国历史中最黑暗的时期。统治集团除个别成员如周世宗尚能励精图治、艰苦创业,唐庄宗军事上有些作为外,其他人都集中表现了历代统治阶级没落时期的昏庸、残忍、嗜杀、重敛等特点。有些特点是历代... 

《五代史伶官传序》浅说

<正>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北宋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出身比较寒微。青少年时代,孤苦而好学。二十四岁(1030年)中进士。仁宗庆历初年为谏官,正直敢言。庆历五年为范仲淹等被排挤出朝,上疏分辩,被贬滁州,又迁扬州、颖州任知州,晚年回到。朝廷,任翰林学土,官至枢密副使(主管军土的副长官)、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死后谥号“文忠”,撰有《新唐书》、《新五代史》,世传有《欧阳文忠公文集》。 

列入五十珍的“永安一十”钱:与北京关系最密切的古钱币

<正>我藏币中有一枚珍贵的"永安一十"钱。这枚钱币能进入我国钱币五十珍,说明它存量稀少,这是不容置疑的。另外这枚古钱也是与北京关系最为密切的钱。民国时泉币大家方药雨先生在《言钱别录》中谈到永安钱时指出:"所出之为燕地明矣……殆五季刘守光物。审文字制作,已足证十之八九焉……予于铜一十、铜五百得时论价十倍黄金与之等换。" 

后唐庄宗李存勖人生轨迹考略

李存勖一生能征善战,悉于用兵,以弱胜强,终成帝业。但他有致命弱点,自娱声色,重用伶官,忠奸不分,骄傲狂横,终致众叛亲离,帝业崩垮,内讧立起,身死国灭。李存勖的人生轨迹,既是一曲让人震撼的英雄悲歌,又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警示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