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刘应节
刘应节(1517年~1591年),明山东潍县(今潍坊)人,字子和,号白川。嘉靖进士。授户部主事。二十九年(1550),俺答围北京,单骑护车饷援军。四十二年擢右佥都御史,巡抚辽东。隆庆四年(1570)进兵部侍郎,总督蓟辽、保定军务,修筑边墙、台堡。万历元年(1573)以功进右都御史。五年官至刑部尚书。不久遭劾致仕。著有《沿边军筹》、《蓟门奏议》等。(来源:中国历史大辞典·上卷, 2000-03)

人名:刘应节

别名:

字: 子和

号: 白川

谥号:

性别:男

所处时代:明朝

国(旗)籍:

出生时间:1517

死亡时间:1590

祖籍:山东

出生地:潍县

人物标签:

求学院校:

官职:刑部尚书、工部尚书、右都御史、户部主事

学位:

工作机构:

1517

>
出生山东潍县。

1543

>
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乡试第一。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考中进士,任户部广东司主事。

1562

>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刘应节任山西井陉道兵备副使,兼辖京城咽喉重镇三关。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任山西右参政,升任右佥都御史,管理辽东。因母亲去世而回乡。
隆庆元年(1567年),刘应节出任河南地方官。

1570

>
隆庆四年(1570年)秋天,刘应节升任右副都御史。
隆庆四年(1571年),给事中陈渠因为蓟镇有很多虚冒的兵丁,奏请核查兵卒节省粮饷。刘应节上奏称:“国家开始设立大宁府,蓟门还称为内地。
万历元年(1573年),刘应节升任右都御史兼兵部右侍郎,统辖原来的辖区。
万历二年(1574年),升任南京工部尚书,后召为戎政尚书。
万历四年(1576年)回到家乡。回乡后,出资修建了“麓台书院”。

1591

>
万历十九年(1591年)去世,享年74岁。万历皇帝遣使凭吊,并追赠他为太子少保。
刘应节著述考略

刘应节是明朝嘉万时期重臣,著述颇丰,但因清代文禁等历史原因,其著述流传至今的不多。本文概述了海内外刘氏著作的存佚和收藏情况,考证了刘氏在创修《四镇三关志》中的贡献,辑录了散见于《明实录》、博物馆碑刻和地方志等文献中的诗文篇目,整理了长城沿线有关刘氏题名碑概况,以期有助于学界深化对刘应节的研究。 

明代穵运与昌平河和潮河川运道

<正>一、明代北京长城沿线军镇与穵运自明成祖迁都北京,京师防卫成为国家头等大事,为了备御蒙古,明王朝在北部边境地带的战略要地和交通要冲都修建了城堡,东从山海关起,西至嘉峪关,修筑了长城,称为边墙,其中宣化、大同之南还修筑了内长城,称为次边,这就是今日见到的万里长城。明王朝在长城沿线设置军事重镇,派驻重兵。自明初至中叶,明朝先后设置了九个重镇统领前线军士,统称九边镇。"初设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四镇,继设宁夏、甘肃、蓟州三 

明代蓟镇武学考

隆庆五年,明廷鉴于蓟镇独特的军事地理位置和将帅乏人的现实以及在当时"内修政守,外示羁縻"政策的促使下,在蓟镇的遵化、密云、永平三处设置武学,储养将才,以备缓急。此类武学所学内容与军事实际需要紧密结合,对巩固边防,促成边地尚武风气的形成以及完善明代武学制度产生了重要的积极意义。 

明清潍县书院研究

<正>潍县的书院教育肇始于明朝万历年间刘应节创建的麓台书院。此后四百余年,潍县先后创办了思乐书院、西涧草堂、潍阳书院和程符精舍,潍县教育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虽然书院兴废不常,屡经变革,但明末以来,潍县科第彬彬、人文蔚起,书院教育功不可没。一、刘应节与麓台书院刘应节少年时代即文誉斐然,嘉靖癸卯举毛诗第一人,丁未成进士。历任户部郎中、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辽东等处地方、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蓟辽保定等处军务兼理粮饷、都 

戚继光在蓟镇

<正>蓟镇,蓟州镇简称。明王朝为预防以蒙古族为代表的北方部族的入侵,沿长城一线设立了9个军事重镇,俗称九边,蓟镇为九边重镇之一。治所初在桃林口,后移狮子域,再迁三屯营。防区最早东起山海关,西达居庸关南的镇边城。包括永平府及京师所在地顺天府北部地区,绵延2017里。嘉靖三十一年(1551),蓟镇一分为二,西面设立了昌平镇。蓟镇所辖为:"东起山海关老龙头,西塘镇蓟镇亓连口(北京怀柔慕田峪东十里),共一千七百六十五里。"①区内河流甚多,关隘密集。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加之三面拱卫京师,军事地位十分重要。戚继光一生与蓟镇结下了不解之缘,前后两次戍卫蓟镇,计 

刘效祖《四镇三关志》的编纂及其价值

<正>《四镇三关志》十卷,明朝人刘效祖撰,杨兆、王之弼、刘应节等修,该书完成于万历二年(1574),于四年(1576)刊刻、六年(1578)增修。"四镇"是指蓟州镇、昌平镇、真保镇和辽东镇,"三关"是指居庸关、紫荆关和山海关,这里是嘉靖"庚戌之变"之后明朝北边防御最紧要的地区,集中了明朝数量最大、最精锐的武装力量。该书属地方志类中的专志,是明朝人编修并流传至今的最为重要的边关志书之一,被研究明代制度、军事、政治和民族等史事者广为征引,可惜目前尚无专文对此进行专门研究。本文拟对该书作者、编纂过程、所述内容及其价值进行初步的研究,以利于这部珍稀文献的使用。 

戚继光与蓟镇防务再探

嘉靖年间,蓟州战事不断,常常震动京师。隆庆元年,戚继光应诏北上,次年戍守蓟镇。到万历十一年他被南调广州,戚继光在蓟镇驻守的时间长达16年之久。戚继光来到蓟镇后,建立车步骑营、练兵选将、修建边墙敌台、改善武器装备,为提高蓟镇的军事防御能力,尽心竭力,与中央以及地方官员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互动。在中央是戚继光与张居正的互动。可以说没有张居正这位贤相,就不会有戚继光在蓟镇期间的作为。戚继光初到蓟镇,困难重重。为了可以让戚继光尽快的开展工作,张居正为戚继光确定了官职,争取了最大的权力。其次是消弭重义,调遣南兵,修筑空心敌台。戚继光与地方官员的互动也较多,尤其是与谭纶的互动。主要是二人在蓟镇的形势分析以及应对政策方面有不同的认识。经过一系列的讨论终于达成了共识,为蓟镇防务的展开制定了正确的方向。戚继光与刘应节以及汪道昆的互动也值得讨论。他与二人的互动是围绕蓟镇虚伍事件始末来进行的。蓟镇虚伍问题在朝中被提出,朝廷派汪道昆来蓟镇检阅军事演习,兼有核兵食的任务。后来经过汪道昆的仔细核算,蓟镇虚伍问题得到妥善的处理,戚继光并没有因此受到连累。经过戚继光与其他官员的积极互动,蓟镇的防御实力逐年提高,军容为九... 

庙堂寺宇何处寻 书院清辉照人来——山东古潍州旧影

<正>山东省潍坊市潍城区即古潍县城,位于山东半岛中部,是"世界风筝都"——潍坊的中心区,1984年地改市时,由小潍坊市改设为潍城区。1994年又以市中心白浪河为界,进行了区划调整。东与奎文区、坊子区为邻,西北与寿光市、西南与昌乐县毗连,北与寒亭区接壤全区总面积272平方公里,人口36.8万,其中非农业人口22.5万人,辖6个街道办事处和2个管理区。潍城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拥有"一山"(浮烟山)、"一河"(白浪河)、"一街"(胡家牌坊街)、"三馆"(陈介祺故居陈列馆、郭味渠故居陈列馆、郑板桥纪念馆)等众多历史文化 

张居正与嘉隆之际胶莱运河的治理

<正>南北贯穿山东半岛的胶莱运河,全长400余里,因沟通胶州湾和莱州湾而得名,号称中国的"苏伊士运河"。胶莱运河开挖于元至元十七年(1280),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该河"与海运相表里"②,用于漕粮海运,由淮河口经海路横穿山东半岛至天津:以避开内河航运的黄河侵扰以及海运的山东半岛成山角风涛之险,因此"议海道自不得不议胶莱运河,以防海运之阻"③、胶莱河为"议海运者所必讲也"④。以往有关胶莱运河的研究,侧重于其兴废变迁的历史以及开发的意义⑤,而从管理者决策的角度分析胶莱运河治理的研究成果尚不多见。 

曾任戚继光上司的潍坊人 文武兼济刘应节

<正>在潍坊市城区西南三十里的浮烟山下,有一个叫刘家庄子的村落。这个依山傍水的村子,明朝中期曾经出了一个声名煊赫的人物,他外官至督抚,内官至刑部尚书,与人们熟知的张居正、戚继光同朝为官,晚年更以回乡创办麓台书院而名闻遐迩,是明 

略论戚继光在蓟镇初期的人事关系

<正>蓟镇为明代九边重镇之一,担负着拱卫京师的重任。而在蓟镇的戍守中,从隆庆二年(1568)至万历十一年(1583)间,戚继光在镇十六年,功勋卓著。但是,戚继光在镇守蓟镇初期的人事关系较为复杂。本文试以戚继光与谭纶、张居正等官员的通信或奏议,分析戚继光在蓟镇初期的人事关系。① 

抗倭名将戚继光的北京情结

<正>谈起明朝的著名将领戚继光,人们耳熟能详的是他抗倭的英雄业绩。然而,戚继光事业的开端和辉煌时期其实是在北京,他和北京有着深厚的情结。 

倒吊一只虎

<正> 密云县城是由东西两个城连在一起的,所以有两个南门。新城的南门较小,俗叫小南门,进小南门一直到鼓楼东大街是一条小街,叫小南门胡同。胡同里住的多是本城兵营的后裔和一些小门小户。但这里却发生过一件不平常的事儿.那就是"倒吊一只虎"的故事。密云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称之为"京师锁匙"。到了明朝的 

名将大儒刘应节

<正>我国明朝中期,有一位文武兼备的名士巨卿。他外官至威震边关的封疆大吏,内官至经国纬世的刑部尚书,曾经与人们熟知的张居正同朝为官,为抗倭名将戚继光的上司,还是著名的明长城蓟镇段的主要修筑者,他晚年致力于家乡的教育文化事业,又成为名播山左的一方宿儒。他就是山东潍坊 

白羊峪口长城碑刻简析

白羊峪口长城碑刻简析尹小燕白羊峪口是长城的重要关口之一,距喜峰口很近,位于迁安市北50里。“昔有堡,把总驻焉。白羊山山形排列如墙,迤北多青白石,可凿为碑。”①白羊关地势险要,两山对峙之间,一条石河由北及南,其水清甜甘美,称之为白羊河。“白羊河即《水经... 

匾额“炎天冰雪”

<正> “炎天冰雪”匾额是1986年在马各庄乡寺下庄村发现的。 该匾额系青石料制成,长1.93米,宽0.56米,厚0.1米。匾额正面刻有行书“炎天冰雪”四个大字,上款为北海刘应节题,关中杨兆书,关牛王之弼立,下款为万历二年七月之吉。定远戚继光修建。此匾为一亭名,称“炎天冰雪亭”。 

刘应节著述考略

刘应节是明朝嘉万时期重臣,著述颇丰,但因清代文禁等历史原因,其著述流传至今的不多。本文概述了海内外刘氏著作的存佚和收藏情况,考证了刘氏在创修《四镇三关志》中的贡献,辑录了散见于《明实录》、博物馆碑刻和地方志等文献中的诗文篇目,整理了长城沿线有关刘氏题名碑概况,以期有助于学界深化对刘应节的研究。 

明代穵运与昌平河和潮河川运道

<正>一、明代北京长城沿线军镇与穵运自明成祖迁都北京,京师防卫成为国家头等大事,为了备御蒙古,明王朝在北部边境地带的战略要地和交通要冲都修建了城堡,东从山海关起,西至嘉峪关,修筑了长城,称为边墙,其中宣化、大同之南还修筑了内长城,称为次边,这就是今日见到的万里长城。明王朝在长城沿线设置军事重镇,派驻重兵。自明初至中叶,明朝先后设置了九个重镇统领前线军士,统称九边镇。"初设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四镇,继设宁夏、甘肃、蓟州三 

明代蓟镇武学考

隆庆五年,明廷鉴于蓟镇独特的军事地理位置和将帅乏人的现实以及在当时"内修政守,外示羁縻"政策的促使下,在蓟镇的遵化、密云、永平三处设置武学,储养将才,以备缓急。此类武学所学内容与军事实际需要紧密结合,对巩固边防,促成边地尚武风气的形成以及完善明代武学制度产生了重要的积极意义。 

明清潍县书院研究

<正>潍县的书院教育肇始于明朝万历年间刘应节创建的麓台书院。此后四百余年,潍县先后创办了思乐书院、西涧草堂、潍阳书院和程符精舍,潍县教育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虽然书院兴废不常,屡经变革,但明末以来,潍县科第彬彬、人文蔚起,书院教育功不可没。一、刘应节与麓台书院刘应节少年时代即文誉斐然,嘉靖癸卯举毛诗第一人,丁未成进士。历任户部郎中、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辽东等处地方、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蓟辽保定等处军务兼理粮饷、都 

戚继光在蓟镇

<正>蓟镇,蓟州镇简称。明王朝为预防以蒙古族为代表的北方部族的入侵,沿长城一线设立了9个军事重镇,俗称九边,蓟镇为九边重镇之一。治所初在桃林口,后移狮子域,再迁三屯营。防区最早东起山海关,西达居庸关南的镇边城。包括永平府及京师所在地顺天府北部地区,绵延2017里。嘉靖三十一年(1551),蓟镇一分为二,西面设立了昌平镇。蓟镇所辖为:"东起山海关老龙头,西塘镇蓟镇亓连口(北京怀柔慕田峪东十里),共一千七百六十五里。"①区内河流甚多,关隘密集。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加之三面拱卫京师,军事地位十分重要。戚继光一生与蓟镇结下了不解之缘,前后两次戍卫蓟镇,计 

刘效祖《四镇三关志》的编纂及其价值

<正>《四镇三关志》十卷,明朝人刘效祖撰,杨兆、王之弼、刘应节等修,该书完成于万历二年(1574),于四年(1576)刊刻、六年(1578)增修。"四镇"是指蓟州镇、昌平镇、真保镇和辽东镇,"三关"是指居庸关、紫荆关和山海关,这里是嘉靖"庚戌之变"之后明朝北边防御最紧要的地区,集中了明朝数量最大、最精锐的武装力量。该书属地方志类中的专志,是明朝人编修并流传至今的最为重要的边关志书之一,被研究明代制度、军事、政治和民族等史事者广为征引,可惜目前尚无专文对此进行专门研究。本文拟对该书作者、编纂过程、所述内容及其价值进行初步的研究,以利于这部珍稀文献的使用。 

戚继光与蓟镇防务再探

嘉靖年间,蓟州战事不断,常常震动京师。隆庆元年,戚继光应诏北上,次年戍守蓟镇。到万历十一年他被南调广州,戚继光在蓟镇驻守的时间长达16年之久。戚继光来到蓟镇后,建立车步骑营、练兵选将、修建边墙敌台、改善武器装备,为提高蓟镇的军事防御能力,尽心竭力,与中央以及地方官员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互动。在中央是戚继光与张居正的互动。可以说没有张居正这位贤相,就不会有戚继光在蓟镇期间的作为。戚继光初到蓟镇,困难重重。为了可以让戚继光尽快的开展工作,张居正为戚继光确定了官职,争取了最大的权力。其次是消弭重义,调遣南兵,修筑空心敌台。戚继光与地方官员的互动也较多,尤其是与谭纶的互动。主要是二人在蓟镇的形势分析以及应对政策方面有不同的认识。经过一系列的讨论终于达成了共识,为蓟镇防务的展开制定了正确的方向。戚继光与刘应节以及汪道昆的互动也值得讨论。他与二人的互动是围绕蓟镇虚伍事件始末来进行的。蓟镇虚伍问题在朝中被提出,朝廷派汪道昆来蓟镇检阅军事演习,兼有核兵食的任务。后来经过汪道昆的仔细核算,蓟镇虚伍问题得到妥善的处理,戚继光并没有因此受到连累。经过戚继光与其他官员的积极互动,蓟镇的防御实力逐年提高,军容为九... 

庙堂寺宇何处寻 书院清辉照人来——山东古潍州旧影

<正>山东省潍坊市潍城区即古潍县城,位于山东半岛中部,是"世界风筝都"——潍坊的中心区,1984年地改市时,由小潍坊市改设为潍城区。1994年又以市中心白浪河为界,进行了区划调整。东与奎文区、坊子区为邻,西北与寿光市、西南与昌乐县毗连,北与寒亭区接壤全区总面积272平方公里,人口36.8万,其中非农业人口22.5万人,辖6个街道办事处和2个管理区。潍城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拥有"一山"(浮烟山)、"一河"(白浪河)、"一街"(胡家牌坊街)、"三馆"(陈介祺故居陈列馆、郭味渠故居陈列馆、郑板桥纪念馆)等众多历史文化 

张居正与嘉隆之际胶莱运河的治理

<正>南北贯穿山东半岛的胶莱运河,全长400余里,因沟通胶州湾和莱州湾而得名,号称中国的"苏伊士运河"。胶莱运河开挖于元至元十七年(1280),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该河"与海运相表里"②,用于漕粮海运,由淮河口经海路横穿山东半岛至天津:以避开内河航运的黄河侵扰以及海运的山东半岛成山角风涛之险,因此"议海道自不得不议胶莱运河,以防海运之阻"③、胶莱河为"议海运者所必讲也"④。以往有关胶莱运河的研究,侧重于其兴废变迁的历史以及开发的意义⑤,而从管理者决策的角度分析胶莱运河治理的研究成果尚不多见。 

曾任戚继光上司的潍坊人 文武兼济刘应节

<正>在潍坊市城区西南三十里的浮烟山下,有一个叫刘家庄子的村落。这个依山傍水的村子,明朝中期曾经出了一个声名煊赫的人物,他外官至督抚,内官至刑部尚书,与人们熟知的张居正、戚继光同朝为官,晚年更以回乡创办麓台书院而名闻遐迩,是明 

略论戚继光在蓟镇初期的人事关系

<正>蓟镇为明代九边重镇之一,担负着拱卫京师的重任。而在蓟镇的戍守中,从隆庆二年(1568)至万历十一年(1583)间,戚继光在镇十六年,功勋卓著。但是,戚继光在镇守蓟镇初期的人事关系较为复杂。本文试以戚继光与谭纶、张居正等官员的通信或奏议,分析戚继光在蓟镇初期的人事关系。① 

抗倭名将戚继光的北京情结

<正>谈起明朝的著名将领戚继光,人们耳熟能详的是他抗倭的英雄业绩。然而,戚继光事业的开端和辉煌时期其实是在北京,他和北京有着深厚的情结。 

倒吊一只虎

<正> 密云县城是由东西两个城连在一起的,所以有两个南门。新城的南门较小,俗叫小南门,进小南门一直到鼓楼东大街是一条小街,叫小南门胡同。胡同里住的多是本城兵营的后裔和一些小门小户。但这里却发生过一件不平常的事儿.那就是"倒吊一只虎"的故事。密云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称之为"京师锁匙"。到了明朝的 

名将大儒刘应节

<正>我国明朝中期,有一位文武兼备的名士巨卿。他外官至威震边关的封疆大吏,内官至经国纬世的刑部尚书,曾经与人们熟知的张居正同朝为官,为抗倭名将戚继光的上司,还是著名的明长城蓟镇段的主要修筑者,他晚年致力于家乡的教育文化事业,又成为名播山左的一方宿儒。他就是山东潍坊 

白羊峪口长城碑刻简析

白羊峪口长城碑刻简析尹小燕白羊峪口是长城的重要关口之一,距喜峰口很近,位于迁安市北50里。“昔有堡,把总驻焉。白羊山山形排列如墙,迤北多青白石,可凿为碑。”①白羊关地势险要,两山对峙之间,一条石河由北及南,其水清甜甘美,称之为白羊河。“白羊河即《水经... 

匾额“炎天冰雪”

<正> “炎天冰雪”匾额是1986年在马各庄乡寺下庄村发现的。 该匾额系青石料制成,长1.93米,宽0.56米,厚0.1米。匾额正面刻有行书“炎天冰雪”四个大字,上款为北海刘应节题,关中杨兆书,关牛王之弼立,下款为万历二年七月之吉。定远戚继光修建。此匾为一亭名,称“炎天冰雪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