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孙丕扬 又称 字叔孝,号立山
孙丕扬,明朝著名大臣,陕西富平县流曲镇南街人。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丙辰进士,历任应天府尹、南京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大理寺卿、户部右侍郎;诏拜刑部尚书、吏部尚书,太子太保等职。

人名:孙丕扬

别名:字叔孝,号立山

字:

号:

谥号:

性别:男

所处时代:明朝

国(旗)籍:中国

出生时间:1532

死亡时间:1614

祖籍:

出生地:陕西富平

人物标签:

求学院校:

官职:刑部尚书、吏部尚书,太子太保

学位:

工作机构:

1595

>
明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5年)丕扬诏拜吏部尚书。史评“挺劲不挠,百僚无以敢私干者”。为杜绝在“大计外吏”或是选拔官吏中的“中贵请谒”,而改革铨政,创“掣签法”,遇“大选急选,悉听其人自掣,请寄无所容”,“一时选人盛称无私”。
明万历二十三四年(公元1596年)皇帝多晏居深宫,于朝臣壅隔,一派怠惰疲惫的迟暮景象。尤甚者则不视朝,不御讲筵,不亲郊庙,不批章疏,甚至不补中外缺官。吏部尚书孙丕扬上疏说:“数月以来,廷推搁矣,行取停矣,年倒废矣。诸臣中或以功高优叙,或以资深量迁,或服阕而除补,或覆题而注授,其生平素履原不在摈弃之列,乞体因政设官之意念国步多事之时,将近日推补官员章疏简发,间有助拟未当,亦乞明示别推酌补。”其词气近乎哀求,委婉劝谏,然而结果是“疏入不报”,没有激起一点反响,君权懒倦的迟暮气象依旧,给以后的阉党弄权埋下祸根。

1611

>
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主持辛亥京察。
万历四十年(1612年)“挂冠出都”,居家二年卒。赠太保,谥恭介。曾著《应时草》《巡按约束》《论学篇》等,他所编撰的《富平县志》为明代陕西八部名志之一,史称《孙志》。
大明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则于明年二月拜疏径归。向高闻之,急言于上。诏令乘传,且敕所司存问。既而丕扬疏谢,因陈时政四事,帝复优诏报之。家居二年卒,年八十三。赠太保。天启初,追谥恭介。

1573

>
万历元年(1573年),孙丕扬以右佥都御史身份巡抚保定诸府时,就“以严为治,属吏皆惴惴”,为防北方蒙古入侵,加强边防,“增置敌楼三百所,筑边墙万余丈”,受到皇帝表彰。对权倾朝野的司礼秉笔太监冯保,内阁首辅张居正等的一些越轨行为,他不畏权势,不惧报复,也敢于抵制,说“不”;曾有“内竖杀人,逃匿禁中,丕杨奏捕”,使其受到应有的惩罚。

1588

>
万历十五年(公元1588年),渭北一带饥荒,其家乡及邻县蒲城、铜官(铜川),百姓食不果腹,乃至“采石为食”。“丕扬伤之”,遂“进石数升于帝”,上奏曰“今海内困加派,其穷非止啖石之民也。宜宽赋节用,罢额外征派及诸不急务,损上益下,以培苍生大命”,“帝感其言,颇有所减罢”。此事让当地百姓受益不小。多少年来,乡党们每每提及,皆称:“孙都堂是替咱百姓说了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