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杜诗
杜诗(?—38年),字君公,河南汲县(今河南省卫辉市)人,东汉官员,水利学家、发明家。光武帝时,为侍御史。建武七年(公元31年),任南阳太守时,创造水排(水力鼓风机),以水力传动机械,使皮制的鼓风囊连续开合,将空气送入冶铁炉,铸造农具,用力少而见效多。他还主持修治陂池,广开田池,使郡内富庶起来,有“杜母”之称。南阳人称赞说:“前有召父(召信臣),后有杜母”。

人名:杜诗

别名:

字:

号:

谥号:

性别:男

所处时代:

国(旗)籍:

出生时间:1518

死亡时间:1588

祖籍:

出生地:

人物标签:

求学院校:

官职:

学位:

工作机构:

试论李东阳对明代杜诗学的贡献——以诗学理论和现实主义创作为中心

李东阳作为明代前中期承先启后的诗人,引导了明前中期文坛由台阁体"冗沓肤廓"文风向复古风气的转捩。不同于宋代理学家和明初台阁体作家们过分强调文学批评表达"明道立教"的社会功用性,李东阳将推崇"杜诗学"理论批评的着眼点,转向于对杜诗成就的揭橥、格调意境的探赜和现实主义创作的实践。李东阳提出的杜诗批评理论和在此基础上的现实主义创作,旨在恢复中国古典诗歌审美理想,使其在馆阁环境的束缚下获得突破并使之走向诗学正路,以期革新和置换明初以来文坛的风气。 

孙承泽手批《杜诗胥钞》孤本研究

南京图书馆藏孙承泽手批明末清初卢世氵寉的《杜诗胥钞》,为传世孤本。明末清初贰臣孙承泽对《杜诗胥钞》的批点是研究其对杜诗诗论、思想性、艺术性的重要材料,明确指出了杜诗多样性风格的源流演变,开创了以书画论杜诗和以体裁论杜诗的先例,从议论和描写的角度点出了杜诗与《史记》并论上的发展。他不仅指出了其继承风骚传统、儒家思想和诗教精神,而且还以史学家的辩证求实精神,对杜诗的思想评价持一种客观公允的态度,并由此总结出诗人作诗的素质要求,还指出其艺术上精于炼句、曲折含蓄、言浅情深等特点,内容广涉思想性、风格、书画、体裁、与《史记》论杜诗、结构语言艺术。此批点可以说是杜诗学评点的集大成者,在杜诗学研究上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同时也可以看出杜诗在明清时期的接受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