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胡濙 又称 洁庵
字源洁,号洁庵。明武进(江苏常州)人。建文进士。永乐五年(1407),受命察访建文帝下落,二十一年还朝。宣德元年(1426)进礼部尚书。六年,又兼领行在户部。“土木之变”,英宗被俘,与侍郎于廉合作,坚持抵抗,反对迁都。景帝即位,进太子太傅。英宗复辟,称病辞职。历事六朝,垂六十年,谥忠安。有《其轩集》。(来源:中国历史辞典·第三册, 2000-09)

人名:胡濙

别名:洁庵

字: 源洁

号: 洁庵

谥号:忠安

性别:男

所处时代:

国(旗)籍:

出生时间:1375

死亡时间:1463

祖籍:

出生地:江苏武进

人物标签:

求学院校:

官职:礼部尚书、太子太师

学位:

工作机构:

1400

>
建文二年(1400年),胡濙中以二甲赐进士出身的成绩同后来的内阁首辅杨溥一同考中进士,被授为兵科给事中。
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即位,胡濙升任户科都给事中。
胡濙自永乐五年(1407年)起连续14年受朱棣之命在外暗访建文帝踪迹。

1419

>
永乐十七年(1419年),胡濙又出巡江、浙、湖、湘各省府州。

1423

>
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他回到朝廷,马上赶到宣府去拜见朱棣。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明仁宗朱高炽即位,召胡濙到北京任行在礼部侍郎。
洪熙元年(1425年),仁宗驾崩,明宣宗朱瞻基即位,胡濙回迁为礼部左侍郎。
宣德元年(1426年),胡濙来朝见,宣宗便留他在行在礼部,不久进升为礼部尚书。同年,汉王朱高煦谋反,胡濙与杨荣等人赞佐宣宗亲征。叛乱平息后,宣宗给他的赏赐很丰厚。
宣德二年(1427年),宣宗把京师长安右门的一座宅第赐给胡濙,拨给两个守门人,赐给四枚银章。胡濙生日时,宣宗在胡濙家中赐宴庆祝。
宣德四年(1429年),胡濙兼管詹事府事务。

1431

>
宣德六年(1431年),兼掌行在户部的行在兵部尚书张本去世,胡濙又兼管行在户部。
宣德九年(1435年),明宣宗病重弥留之时将太子朱祁镇托给张辅、杨士奇、杨荣、杨溥、胡濙五人,此五人被合称为’‘明宣宗托孤五大臣“,享年三十八岁

1444

>
正统九年(1444年),胡濙年已七十,请求致仕,英宗不许。

1452

>
景泰三年(1452年)正月,胡濙与王直都被升为太子少傅。同年,代宗改换太子,胡濙被加授为太子太师。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代宗病重。同月十六日,胡濙与吏部尚书王直、兵部尚书于谦会同群臣商议,决定一起上奏请复立朱祁镇之子沂王朱见濡(后来的明宪宗朱见深)为太子。

1463

>
天顺七年(1463年),胡濙病重。在临终前,他将几个儿子召到面前,说:“你们要谋求报答国恩,不要败坏我家的名声。”说完便瞑目而逝,终年八十九岁,结束了他长达32年的礼部尚书生涯。
《救急选方》中搅肠沙与干霍乱异同考

在《救急选方》的上卷第11门的搅肠沙门按语中讲到丹波元简认为,搅肠沙与干霍乱不同,并非同一种病,并指出搅肠沙最早出现于《世医得效方》,通过查阅《世医得效方》以后,不同医家的医籍中关于搅肠沙和干霍乱的记载,发现不同医家对干霍乱和搅肠沙的观点不同。按照时间顺序整理医籍中是否表明作者观点,是否分开记载及搅肠沙和干霍乱的病因病机、证候和治法,发现搅肠沙和干霍乱,在病因病机、证候和治法上不尽相同。急症治标的治疗方法更像是中医理论中的异病同治。 

朱瞻基的绘画研究

明宣宗朱瞻基(1399-1435),是明代的第五位帝王。朱瞻基自幼受到祖父明成祖朱棣以及朝中重臣的培养与辅导,成为明一代政治和文化上都较为出色的帝王。他的文化修养极高,在书法、诗歌上颇有造诣,尤擅绘事,其人物、花鸟、山水无所不能,皆极精妙,他的艺术成就是丰硕的。本文主要对朱瞻基的绘画艺术进行分析研究。本文分为绪论、正文以及结语三个部分。绪论部分对朱瞻基绘画艺术研究的意义以及研究现状进行阐述,并简要介绍出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和方法。第一章是朱瞻基生平经历和作品简介。这部分主要就朱瞻基生平经历做了一个简单介绍,朱瞻基自己喜欢并擅长绘画,有多幅花鸟画、山水画、人物画等作品留世;朱瞻基还创立画院,与画院宫廷画家关系密切,其绘画风格还多受宫廷画家影响。第二章是朱瞻基花鸟画研究。朱瞻基花鸟画留世较多,多有题跋,从中可以推知,朱瞻基的花鸟画是从“戏写”的娱乐、寓政治于画这样两个角度进行创作。这两种角度是朱瞻基最重要的绘画创作动机,尤其是后者收到了很好的政治效果。第三章是朱瞻基人物画研究。朱瞻基将其人物画多赐予器重的大臣、道士、僧人,其代表作《武侯高卧图》是赐予漕运总兵陈瑄的作品。以这幅画作为主要的研究... 

宋张三丰和宋张三峰的传说考

<正>唐豪《太极拳与内家拳》一书中讲,"近人著作,每言太极拳为张三丰所创。若用顾颉刚治古史之法,追溯其本源,则张三丰之历史,完全出于层累地编造而成。今取古今各家所言,按其年代之先后,排比而探索之,一望即知其为假托附会。三丰能武之说,最早见于康熙八年黄梨洲(黄宗羲)所作《王征南墓志铭》……"提出了"张三丰创太极拳是层累的编造", 

径山的法脉传承与历史叙述

径山,今位于杭州市余杭区径山镇,唐以来皆属余杭县辖。唐代宗时期,国一禅师法钦开山,此后径山名声逐渐显赫一方。唐僖宗乾符六年(879)改为“乾符镇国院”,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改为“承天禅院”,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改为“能仁禅院”,宋孝宗时期改为“兴圣万寿禅寺”并沿用至明清。径山在宋代便居佛教禅宗“五山十刹”之首,到明代则又为嘉兴藏的刊刻地之一,在佛教的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但是在佛教势力进入之前,径山是处于一个以龙神信仰为核心的地方社会之中。南北朝时期,道教茅山派率先进入该地区,将天目山纳入其“洞天福地”的系统之中。佛教势力的进入则相对较晚,唐大历年间,国一禅师来此开山后,佛教才在径山长期经营。南宋时期,得益于宋代皇帝的庇护,径山僧人利用其与皇权的关系,积极参与到了政治之中,在佛教内外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但进入元代之后,随着政治中心的转移,径山的政治地位以及影响力逐渐下降。到了明中期,径山呈现“衰败”之相。晚明,随着嘉兴藏的刊刻以及刻藏士绅的参与,径山得以复兴。与此同时,刻藏士绅也积极参与到径山历史的书写之中,不同版本的《径山志》也应运而生。径山早期的法脉传承,经历了两次变化。一是佛教... 

明代进士题名碑上的试官题名

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现存明代进士题名碑77通,其中20通石碑的碑阴处刻有"试官题名",记载着殿试考官的信息。进士题名碑上的试官题名源自宋代,传承于元,结束于明中期,现存可见者均为明代碑刻。题名碑上的试官题名虽已有风化现象,但大多数考官信息仍可辨识,是非常珍贵的科举原始资料,将其与《登科录》比对,可填补永乐朝殿试考官信息。同时,两种材料亦可互相订正,纠正讹误,为研究明代考官制度提供更加准确的资料。 

明代北京寺庙“敕赐碑”书家研究

明代出现了皇权独尊专制的状况,因此建立寺庙者为了提高品位,请求皇帝赐予寺庙名号。皇帝为了显示皇恩浩荡,大都愿意为之赐名。于是寺庙要立碑作记,简称之为"敕赐碑"。碑记的撰文者皆出自朝廷中高官文臣,碑的书丹及篆额者,也应由朝廷中有影响及资格高的书家为之。因此北京寺庙的"敕赐碑",便成为明代朝廷书家活动的重要缩影,是研究明代朝廷书家非常重要的一手资料。故将北京的"敕赐碑"按发展情况分为三个时期,结合朝廷书家、书事加以讨论研究。 

武都万象洞题壁诗释考

万象洞位于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汉王镇白龙江南岸山腰,属典型的岩溶地貌。洞内保留了唐宋至明清以来的题壁诗近二十首,其中包括唐代《刘暄题诗》、北宋《卢江子题诗》《高宝臣题诗》、明代胡濙《奉访张三丰题万象洞》、胡明善《游万象洞》等。这些题壁诗皆为即兴之作,书写生动、布局巧妙,诗书合壁、意味隽永,是我国古代题壁诗珍贵的实物见证,具有重要的文学、文献和史料价值。 

王直交游著作考论

王直,江西泰和人,于明初担任吏部尚书长达十五年之久,是继黄淮、解缙、“三杨”等人之后的朝廷重臣之一,也是朝中江西籍士子团体中继杨士奇之后的中心人物。王直对明初纷纭动荡的时局产生了重要影响,但是前贤对于王直的研究并不多,也还没有专门、全篇的王直研究著作,本文试图填补这一空白。本文内容共三章。第一章分为王直的家世考证以及生平概述两个小节。家世考证试图从零碎的资料中厘清王直的家世传承,分析其中重要的亲属成员带给王直的影响。生平概述一节则根据王直在不同时期所居的不同政治地位来划分,结合明初“土木之变”、代宗即位、英宗还朝、改立太子以及“夺门之变”等几次政治变革,分析王直于其中所担任的角色和影响。第二章从王直的交游角度入手,试图从不同类型的交游对象中辨析王直的交游对其本身及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在前辈类中论述了王氏与明代江西泰和世家大族杨氏、萧氏、陈氏、严氏之间错综复杂、紧密相连的师承和姻亲关系。在同辈类中,王直的交游对象主要以“二十八宿”为主,论述其交游对于官场、政变的影响。从后辈类中,透过交游情况则可看出王直对家乡士子的帮助与提携。目前并没有详细完整的有关王直交游的研究,本文的角度较为新颖且能... 

沽酒臨邛,逍遥仙洞:張三丰巴蜀行迹考論

<正>張三丰在中國家喻户曉:在民間他被認為是太極拳的創立者,是得道的神仙;在學界他被認為是承前啓後的内丹學家,又集書法家與詩人於一身。張三丰游戲人間,行踪不定,是自唐代吕洞賓之後道教最富傳奇色彩的人物。如吕洞賓一樣,張三丰也給歷史留下了無數撲朔迷離的懸案。史載他能穿山走石,鋪雲卧雪,明成祖曾派遣使者四處尋他。關於他的種種事迹行狀,學界至今争論不休。英國學者李約瑟在他的名著《中國科學技術史》中説:"歷史告訴我們,明太祖接見了名家劉 

襄阳承恩寺地区佛教遗迹之考察(下)

<正>三、承恩寺与明代帝王承恩寺位于襄阳市谷城县东南五朵山北侧,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各种资料多有介绍。关于它的历史沿革,一般说是始建于隋大业年间,原名"宝岩禅寺",传说隋炀帝的女儿在这里饮浴甘泉,治愈癫头,黑发重生,于是炀帝下令建成此寺;唐代宗时扩建,更名"广德宝岩禅寺";元末毁于兵火;明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重建,诏命少林寺僧觉远住持,赐寺田一万余亩;天顺年间,明英宗赐额"大承恩寺";清代经过重 

张三丰、胡濙陇南踪迹考

元明道士张三丰,行踪游止神秘莫测。明永乐初,都给事中胡濙奉旨遍访三丰于秦陇蜀地。今甘肃陇南武都万象洞、成县金莲洞保留着几通(帧)与张三丰、胡濙行踪相关的明代碑刻、题壁,其中包括武都万象洞胡濙题诗墨书真迹和成县金莲洞张三丰题诗碑。这对考察张三丰、胡濙关陇行踪,探讨胡濙出使目的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建文潜滇考

建文潜滇,正史未载,而稗官野史、志乘传说,纷纭眯目,致使真伪难辨。今幸得李浩等人所著述,记载确凿,合情合理,有如拨雾见天,遂引以为证。 

明代南宫复辟新探

南宫复辟又称“夺门之变”,是明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也是由皇位继承问题而引发的一场政变。这场政变与随后发生的“曹钦之乱”有密切的联系,且因名臣于谦在政变后被冤杀而引人注意。本文对这场政变的过程进行了一次梳理,对其起因和影响也进行了探讨。除绪论外,本文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南宫复辟前的景泰政局。本部分主要叙述了南宫复辟的背景形势。由于明英宗在土木之变中被俘,时为监国的郕王朱祁钰在群臣的拥戴下登上皇位,是为景泰帝。明英宗最终被迎还后,由于皇位继承问题问题而引发易储、废后等一系列变动,最终景泰帝独子之死和景泰帝的私心作祟最终导致了景泰末年皇位继承迟迟不能确定。朝中大臣却因复立储君问题分成了不赞成、观望和积极赞成三派而错过了化解危机的最佳时机。本部分还论述了明英宗正统地位对复辟行动中不可忽视的影响。第二部分,南宫复辟的经过。本部分主要探讨发动这次政变的几位主谋如石亨、曹吉祥、张軏和徐有贞等人是如何聚集到一起并如何筹划此次复辟行动的,对最后参加夺门行动的几位主要成员进行了考证,剔除了如孙继宗、王骥等一些被误认为参加夺门的人员。本部分还简略叙述了夺门的经过。第三部分,复辟成功的内因与外因。本部分... 

解析建文帝出亡之迷

靖难之役,金川门破。惠帝潜出,隐匿若测。燕王追踪,二十载整。朝野传闻,疑云重重。红崖天书,归结残梦。 

明代宝鸡金台观《张三丰遗迹记》碑考略

明清之际,张三丰的传说流传颇广。成于明朝天顺年间的《张三丰遗迹记》碑在该传说的流传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然而,明清以来诸多文献所载的碑文内容,以及近人实地考察后对碑文之理解,均存在与原文不合之处。通过辨读原碑,并检讨相关文献,或可纠正数百年来辗转传抄的讹误。 

明成祖遣臣寻找建文帝下落诸说之由来

<正>明代历史上的最大秘案,莫过于建文帝的下落问题。建文帝名允炆,明太祖朱元璋的孙子,明代的第二位皇帝。在位期间,他依靠方孝孺等文臣儒士,推行宽 

明永乐年间胡濙行迹考述

<正>明中叶以来,许多人认为永乐年间胡濙的出使,与访寻建文帝有关,并因此经常提及其事。而在关于其出使的诸多说法中,实际上臆说与传闻的成份颇不缺乏。我们觉得,不管他出使的目的是什么,尽量搞清他出使本身的情况都是必要的,所以,本文以胡淡几次出使的行程及与行程有关的一些问题为考察内容,希望这些研究,能丰富对胡淡出使的认识,并为大家思考相关问题提供线索。 

明永乐年间胡濙行迹考述

<正>明中叶以来,许多人认为永乐年间胡濙的出使,与访寻建文帝有关,并因此经常提及其事。而在关于其出使的诸多说法中,实际上臆说与传闻的成份颇不缺乏。我们觉得,不管他出使的目的是什么,尽量搞清他出使本身的情况都是必要的,所以,本文以胡淡几次出使的行程及与行程有关的一些问题为考察内容,希望这些研究,能丰富对胡淡出使的认识,并为大家思考相关问题提供线索。 

踪迹建文与兴建武当

明成祖朱棣通过“靖难之役”夺了他侄儿建文帝的江山,建文帝生死不明。许多资料则证明,建文帝当时还活着,为了寻找建文帝和防范建文帝东山再起,朱棣不惜劳师动众兴建武当山,建文帝疑案成为朱棣兴建武当的一个重要历史动因。 

明代密疏研究

关于明代密疏的研究,直接缘起于学术界对清代密折制度的认识。清史学界基本一致地认为密折是清代的独创,因此,在清代以前的中国历史上,到底有没有在本质上类似清代“密折”的东西,或者说,在名称上,历史文献中诸多的与清代“密折”相似的说法,是否就是在本质上与清代的“密折”是一样的。对明代的密疏进行研究,大体上可以回答以上问题。明代的密疏,即秘密章奏,在明代的文献中,它也称密奏、密疏言事、密封言事、密揭、实封、封事等等,是臣民上呈给皇帝的有别于普通章奏的一种特殊上行官文书。它的基本特征是,直达御前,由皇帝亲自批答而无需假他人之手,具有高度的保密性。臣民给皇帝上密疏并不是明代独有的,而是古已有之的政治现象。最早的有文献记载的是在西汉的宣帝时期,此后历朝历代密疏言事都十分普遍。与各个历史时期政治发展相适应,密疏言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都形成一些各具特色的特征。就密疏言事发展变化的趋势来说,不断地完善,并与不同时期君主专制政治的加强相联系,是一贯的。当然其间也偶有反复,甚至是倒退。明代密疏直达御前、皇帝亲批而不假他人之手、高度保密等基本特征,只是一种相对笼统的说法,它并不是在明朝初年一下子形成的,而是经历... 

况钟:不带江南一寸绵

<正>古代交通、通讯不便,中央政府与地方的隔阂,是导致地方缺乏监管而吏治腐败的重要原因。在历史上,有不少地方官坚守初心、革除弊病、创新制度,恩泽一方水土,身后当地人为其树碑立传,传颂功名,他们的精神和故事至今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