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谭纶 又称 谭襄敏
谭纶(1520年—1577年),字子理,号二华,汉族,江西宜黄县谭坊人。江西宜黄县谭坊人。明朝抗倭名将,杰出的军事家、戏曲家,与戚继光、俞大猷、李成梁齐名,又与戚继光并称“谭、戚”。 嘉靖二十九年(1551年),谭纶受命任台州知府,以防御侵扰沿海的倭寇。谭纶在当地招募乡勇千人,练兵御倭,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大挫倭寇。次年,数万倭寇再扰台州,谭纶亲率死士大战,三战三捷,使军威大振。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受任福建巡抚,剿灭福建倭寇,收复兴化。隆庆二年(1568年),出任蓟辽总督,负责京畿防务。自居庸关到山海关,修建防御台三千座,加强东北防务。史称其“历兵间三十年,计首功二万一千五百有奇,亦一时干城矣”。明神宗即位后,被起用为兵部尚书,累加太子少保。 万历五年(1577年),谭纶去世,年五十八。追赠太子太保,谥号“襄敏”。谭纶喜爱戏曲,促成海盐腔与弋阳腔的融合,形成一支重要的戏剧力量“宜黄腔”。著有军事著作《说物寓武》二十篇。

人名:谭纶

别名:谭襄敏

字: 子理

号: 二华

谥号:襄敏

性别:男

所处时代:明朝

国(旗)籍:

出生时间:1520

死亡时间:1577

祖籍:

出生地:江西宜黄县谭坊

人物标签:

求学院校:

官职:兵部尚书、太子少保

学位:

工作机构:

1520

>
谭纶出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五年七月二十一日(1520年8月4日)   。自幼饱览诗书,思维敏锐,智力过人,性格沉稳。  

1544

>
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谭纶考中进士。授职为南京礼部主事。历任职方郎中,调任台州知府。 

1563

>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春天,朝廷再次启用谭纶。升任右佥都御史,辖治福建。倭寇驻扎在崎头城,都指挥欧阳深在激战中牺牲,倭寇占据了平海卫,攻陷了政和、寿宁,各自扼守海道作为退路,谭纶用栅栏环绕使他们的退路被截断。倭寇不能逃走,就转移到了渚林。戚继光赶到了,谭纶亲自统率中军进逼,总兵官刘显、俞大猷统率左、右军。他命令戚继光率中军进攻敌阵,左右军紧随其后,大败倭寇,光复了一府二县。诏令加封他为右副都御史。谭纶认为延平、建宁、汀州、邵武地区残破不堪,请求缓期征收已经蠲免的赋税,又考察旧制,建立了五座水寨,扼守海口,推荐戚继光担任总兵官镇守该地。倭寇又围攻仙游,谭纶、戚继光在城下大败敌人。不久戚继光在王仓坪、蔡丕岭打败倭寇,其余的敌人逃跑了,广东境内全部安定了。谭纶上奏再次请求回乡服丧,明世宗朱厚熜同意了。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冬天,谭纶出任原职,巡抚陕西。还没上任,大足县的民众就起义了,攻陷了七座城镇。朱厚熜诏令谭纶改任四川,他到任时,农民军已经被镇压。云南农民军的首领凤继祖逃入会理,谭纶调集军队讨伐并平定了他。谭纶被升任兵部右侍郎兼任右佥都御史,统辖两广的军务兼理广西。将岑岗的乱贼江月照等人招降了。 
隆庆元年(1567年),给事中吴时来奏请征召谭纶、戚继光训练兵马。诏令谭纶回兵部,升任左侍郎兼任右佥都御史,总督蓟、辽、保定的军务。谭纶上奏说:“蓟镇、昌平的兵丁不满十万人,而且老弱者占一半,分别隶属几位将领,分散于二千里的防区。敌人集中兵力来攻,我们分兵防守,众寡强弱不等,所以言事者请求赶紧训练兵马。然而四大困难不解决,最终不能训练兵马。敌人擅长骑射,不招募三万人经常练习车战是不能制服敌人的。统计三万人的月饷,每年五十四万两白银,这是一大困难。燕、赵的兵丁的锐气在边防中耗尽了,不招募一万二千多名熟谙战事的吴、越士兵,掺杂在他们中间教练他们,必然难以成事。我与戚继光受召就可以立马赶到,议论的人认为不可能,不始终信任,这是第二大困难。军事崇尚严格,然而燕、赵的士卒一向骄惯,骤然被处以军法必然大为震惊骇然。况且又离京城很近,容易产生流言蜚语,徒然使忠诚、明智的士卒受到掣肘而废弃了功力,进而酿成其他祸患,这是第三大困难。我方兵士一向没有直接与敌作战,就是打败了敌人,敌人不心服,能够再次打败敌人,才能使敌人终身受创,但是这容易产生忌恨与妒嫉;想再有作为,祸患已经先到了。这是第四大困难。按现在的情况考虑,请求调集蓟镇、真定、大名、井陉和督抚的标兵三万人,分成三个营,指令总兵、参将、游击分别统率他们,而且授予戚继光总理练兵的职责。春季与秋季两个防御期,三营的兵马各自调至边关附近。敌人来了就能将他们遏制在关外,敌人攻进来了就能与他们在关内决一死战。这两方面没有效果,我不逃避罪责。而且训练兵马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现在秋季防御已经临近,请迅速调集三千名浙江兵,以缓解急迫的形势。三年之后,边防军训练好了就遣返浙江兵。”  世宗下诏全部同意了他的请求,仍指令谭纶、戚继光商讨分别成立三个营的事情。谭纶趁机说:“蓟镇训练了十多年的兵马,然而最终不见成效,是因为任务不专一,训练也不落实。现在应该责令臣谭纶与戚继光,专门负责,不要让巡按、巡关的御史参与到这中间。”自从战争兴起,边防大臣受舆论的牵制,不能有所作为,所以谭纶上奏陈述此事。而且巡抚刘应节果然有不同的意见,巡按御史刘随、巡关御史孙代又弹劾谭纶专横。明穆宗采纳了张居正的意见,将练兵作战的事情全部委托给了谭纶,并且告诫刘应节等人不要阻挠。  谭纶考虑边地关隘、要道的险易,道路的远近,将蓟镇分成十二防区,每个区设置一名小将,全军总共分成三个营:东营驻扎在建昌守备燕河以东的地区,中营驻扎在三屯守备马兰、松太地区,西营驻扎在石匣守备曹墙、古石地区。各位将领时常率兵操练,互相声援,管理办法周到明了。当年秋季,蓟镇、昌平地区没有警讯。过去调集陕西、河间、正定的兵马进行秋季防卫,到如今就全部罢除了。谭纶刚刚上任在关塞巡视,对身边的将领说:“秣马厉兵,决定胜负于呼吸之间的方法适宜于南方;坚壁清野,钳制侵略之敌的方法适宜于北方。”于是他与戚继光谋划制订作战的方针、策略,并报告给朝廷,修筑了三千多个屯兵御敌台,从居庸关到山海关,控制着要害地区。谭纶被召到京城担任右都御史兼任兵部左侍郎,协助处理军务,御敌台修成,他又招募了九千多名浙江兵驻守。边防经过此番大整治,敌人不敢前来侵犯。他因功升任兵部尚书,兼任都察院右都御史,协助处理原来的事务。同年冬,穆宗允许他回乡休假。 

1572

>
隆庆六年(1572年),明神宗朱翊钧继位,谭纶重新担任兵部尚书。   到万历(1573年-1620年)初年,又被加封为太子少保。给事中雒遵弹劾谭纶不称职。谭纶多次上奏请求罢职,神宗下优诏挽留他。  
万历五年四月初三日(1577年4月20日),谭纶痰疾发作,在京师府邸中去世,享年五十八岁     。神宗命赐祭葬,追赠太子太保,谥号“襄敏”,允许其子孙世袭锦衣卫百户。 
谭纶对蓟镇防务的整顿举措及其对明蒙关系的影响

明永乐之后,明廷对蒙古的战略态势由攻势转为守势,已无力进行“犁庭扫穴”式的大规模主动北征,只能依托北地防御体系被动防守,抵御蒙古军队的频繁南下。蓟镇作为九边重镇之一,从设立伊始,就担负着保护明朝京畿安全的重任。但随着明廷朝政的日益腐败,蓟镇边防每况愈下,至明嘉靖年间已然无法起到拱卫京师的作用。为此,隆庆年间明廷征调抗倭名将谭纶担任蓟辽总督,希冀他能够整顿蓟镇边防,从根本上扭转该处边军与蒙古军队作战的颓势。谭纶于隆庆二年(1568)出任蓟辽总督后,一方面通过对蓟镇划分新的战区、努力保障蓟镇边军粮饷,擢拔重用蓟镇优秀将领等措施从宏观上加强蓟镇边防的实力;一方面他又通过亲自规划蓟镇练兵总方针、体恤官兵、严明纪律、广增火器与边防军事设施、明确上下节制关系等措施从微观上加强当地边军的战斗力。谭纶多方面的军改举措使蓟镇防务在短期内得到了巨大的加强。谭纶对蓟镇进行军事改革所带来的成效与明朝其余诸边军事力量的加强构成了一个整体,从而使隆庆年间明朝北部边防力量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升。在这一大背景下,谭纶在蓟镇所施行的多种改革举措作为穆宗时期明朝整体加强北部边防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意义上对当时的明蒙关... 

明代版的将相和:张居正与谭纶、戚继光的故事

<正>大明帝国到了晚期,东西南北俱有边患,境内外烽烟四起,饱受"南倭北虏"、"夷"军突起的困扰。张居正倍加重视国防建设,试图扭转明朝"重文轻武"的风气,愿与武将分享更多的权力。他把最优秀的将领放在护卫京师最重要的蓟镇、宣、大、山西和辽东等地,并根据不同前线的特点,制订不同的战略部署。在他的苦心经营下,文武之才皆鼎盛。边陲四方,闪烁着久经战火洗礼、为江山社稷立下汗马功劳的将星们,谭纶、戚继光、 

明代版的将相和:张居正与谭纶、戚继光的故事

<正>大明帝国到了晚期,东西南北俱有边患,境内外烽烟四起,饱受"南倭北虏"、"夷"军突起的困扰。张居正倍加重视国防建设,试图扭转明朝"重文轻武"的风气,愿与武将分享更多的权力。他把最优秀的将领放在护卫京师最重要的蓟镇、宣、大、山西和辽东等地,并根据不同前线的特点,制订不同的战略部署。在他的苦心经营下,文武之才皆鼎盛。边陲四方,闪烁着久经战火洗礼、为江山社稷立下汗马功劳的将星们,谭纶、戚继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