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储巏
储巏(1457年—1513年),字静夫,号柴墟,明直隶泰州人。先世居毗陵(今常州),元时迁至泰州。始祖光羲公生、卒、葬在金坛,至十九世祖宁七公,为避元季之乱,渡江而北,迁居泰州。储巏幼年聪敏过人,五岁读书目成诵,九岁能写文章,号称“神童”。正德八年(1513)七月,储巏病故于南京吏部,终年57岁。临终,友人往问后事,已不能言,犹举笔书“国恩未报,亲养未终”八字,无一语及家事。他死后奉旨归葬于泰州西郊九龙桥,明世宗赐谥“文懿”,追赠礼部尚书,赐祭葬,敕建储文懿祠,储文懿公解元坊,储文懿公会元坊等。 

人名:储巏

别名:

字:

号:

谥号:

性别:男

所处时代:

国(旗)籍:

出生时间:1457

死亡时间:1513

祖籍:

出生地:

人物标签:

求学院校:

官职:

学位:

工作机构:

储巏诗文研究

明弘治、正德年间,作为政坛与文坛上皆活跃的人物之一,储巏以“西涯为师,空同为友”,在茶陵派、“前七子”推动的文学复古运动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性格端默正直、虚怀若谷,且交游十分广泛,与李东阳、李梦阳、王守仁等当时的大家关系密切。不仅在政治上有口皆碑,而且诗歌散文也有很大的创获。本论文共分为五章,具体内容兹列于下:第一章是考察储巏的家世门风、生平政绩与交游状况。储巏生于吴地泰州,其家族从山东曲阜迁移而来,受儒家文化和吴地文化的熏陶,为官廉直有声,政绩斐然。他一生多游宦两都,所交游者包括硕德耆宿、同榜僚友、后起之秀,其中不乏文学翘楚。第二章是对储巏诗文著作的考释。《千顷堂书目》《传是楼书目》等藏书目录均有关于储巏诗文情况的著录,《柴墟文集》尚有传世。本章试图查阅别集、丛书、方志等古籍资料和一些电子数据库,重点整理今存《柴墟文集》的版本和在图书馆等单位收藏的情况,并对《柴墟文集》内未收录的诗文进行辑佚与考释。第三章是对储巏诗歌的研究。本章主要从题材内容和艺术特征两方面论述,诗歌内容主要包括宴饮雅聚、赠答送别、闲游乐情、客旅怀思、祝寿贺喜、挽人哭悼、题画等。诗风典雅而不失恬淡,清远而不失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