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刘若愚 又称 刘时敏
刘若愚(1584—?)明永平延庆州(今北京延庆)人。万历二十九年(1601)入宫为宦官,隶陈矩名下。以善翰墨为李永贞赏识,天启三年(1623)入内直房掌文书笔墨。思宗即位被劾,降为净军,发南京孝陵卫种菜。崇祯元年(1628)受李永贞案牵连,押回京论死,后著《酌中志》以辩冤,减罪被囚。(来源:中国历史大辞典·上卷, 2000-03)

人名:刘若愚

别名:刘时敏

字:

号:

谥号:

性别:男

所处时代:明朝

国(旗)籍:

出生时间:1584年

死亡时间:不详

祖籍:南直定远人

出生地:南直定远

人物标签:

求学院校:

官职:

学位:

工作机构:

1584

>
刘若愚自称原名刘时敏,生于明代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南直隶定远人。

1601

>
万历二十九年(1601)入宫为宦官,隶陈矩名下。

1623

>
以善翰墨为李永贞赏识,天启三年(1623)入内直房掌文书笔墨。思宗即位被劾,降为净军,发南京孝陵卫种菜。
崇祯元年(1628)受李永贞案牵连,押回京论死,后著《酌中志》以辩冤,减罪被囚。
钩沉稽古 以察明貌——明代古籍善本探究

中国的古籍数量巨大,浩如烟海,国家历年来也高度重视古籍的保护工作。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大力实施“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助力我国古籍整理研究事业发展。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对于古籍进行分类、整理、研究,能够考辩古代的历史与学术。本文将从百科全书《永乐大典》、宫廷记事本《酌中志》和写尽众生相的《陶庵梦忆》入手分析,一探我国明代政治社会生活的演变与发展。 

明后期笔记小说中的宦官形象研究

明后期笔记小说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以反映当时社会生活为主。其中对宦官形象的描写十分丰富,极富时代特色。对明后期笔记小说中宦官形象的分析和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宦官形象的艺术特色和文学内涵,同时也能促进对当时社会的了解。本文以明后期笔记小说中的宦官形象为研究对象,对宦官形象进行具体的分析,并进一步探究宦官形象塑造的手法,以及宦官形象形成的原因。第一章主要概述明后期笔记小说中宦官的活动,介绍明后期笔记小说中宦官的基本职务、社会活动和婚姻家庭生活三方面。据明后期笔记小说中的记载,宦官在明后期的影响不断扩大,在政治、军事和经济等方面都有所参与,并且对明后期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通过对宦官活动的概述,有利于了解明后期宦官形象的形成。第二章是对明后期笔记小说中宦官形象的类型进行具体分析。据明后期笔记小说的记载,宦官形象从总体上可分为恃宠专权、祸殃民的奸宦,心忧天下、品行高洁的儒宦和悲惨无辜、艰难生存的冤宦三类。第三章探讨明后期笔记小说中宦官形象的塑造方式,从语言的个性化、情节上真与幻结合的手法以及寓褒贬于叙事之中等三方面进行探讨。首先分析作者通过叙述性语言和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凸显宦官形象特点。其次通... 

明代宦官的书画典藏与创作

<正>明代宦官作为国家政权体系的重要参与者,历来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学界对宦官的认识逐渐摆脱以往简单的鄙夷排斥态度,变得客观,对宦官解读的视角日益精细多样化,如关注司礼监的形成发展、宦官监军制度、宦官与皇权的关系、宦官与经济、宦官与宗教、宦官的知识化、宦官与文人士大夫的交往、宦官的日常生活等等(1)。而宦官与美术史的交集却少有人注意。 

明代内府刻書續考——明代内府刻書目録

文章在《明代内府刻書稽考》的基礎上,以現存明代内府刻書與劉若愚《酌中志·内板經書紀略》、呂毖《明宫史·内板書數》、高儒《百川書志》所載明内府刻書以及海内外古籍善本書目、各家學術著作中所見有明確書名可考的内府刻本相參合,考出明代内府刻書320種,并按照中國古典目録學的方法予以分類,形成《明代内府刻書目録》,以資研究版本學、目録學及刻書史的學者參考。 

《拟故宫词》版本流传考

《拟故宫词》是明末清初学者唐宇昭的作品。此书篇幅短小,流传情况却颇为复杂,尤其是被《酌中志余》收录的过程需详加考证。《酌中志余》早期的九种本未收此书,后来的十一种本辑录了《拟故宫词》,但错讹较多。流传中《酌中志余·拟故宫词》的文本经过校勘有了明显改动,《酌中志余》也再次由十一种本变成更为通行的十种本。 

《酌中志略》考述

大连图书馆藏古旧籍丰富,其中不乏珍稀稿钞校本,清初抄本《酌中志略》就是明史,特别是明宫史及客魏阉党研究领域一部重要著作。"明宦官刘若愚撰是书,记万历天启两朝事"[1]。从明末成书至今受到重视,书中涉及的一些珍贵史料,具有较高价值。 

《酌中志》中的宦官书写探析——以陈矩、刘若愚的形象塑造为中心

《酌中志》是一部特殊的明代史书,作者刘若愚历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四朝,是一位爱国、正直、善良亦热衷仕途的宦官,他渴望能像陈矩、王安等贤监一样经国济世,然时运不济又不肯置身事外,终在魏党的裹挟之下受十多年牢狱之灾,在狱中泄情明志写就这部明代杂史。书中内容涉猎广泛,记该时期重大政治事件、内廷规章制度、宫廷建制、内廷风俗、宫廷逸事等,有其独特的史料价值。书中多处为宦官立言,强调宦者不应为明末政局败坏负全部责任且为陈矩、王安等明末贤监立传,以传扬其事迹。由于是书为明末知识型宦官书写,与士大夫文人著述多不同之处,无论在记重要政事、还是有名贤监时皆明显注重贤监在政事中的积极作用,而忽略相关外廷大臣所为和政事处理结果的记述。书中多宦者自卑、自轻之语,对帝王无一语不敬,守“皇家奴仆”身份,知识型贤监却也恪守礼制,有大臣之风,有自己处事的行为准则。不同于我们认识的外廷贤臣避讳与宦官交结,事实上内廷贤监也是极尽避讳与外廷朝臣交结的,他们一样守双方不得相交的祖制。本文试图探究宦者笔下之宦者形象,以书中陈矩及若愚本人的形象塑造为中心,分析作者在记述相关事件中的立场及视角,饱满书中相关宦官形象,以期能客观认识... 

从《酌中志》看文人笔记的影视价值

<正>《酌中志》是一本十分特殊的明代文人笔记,为影视改编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具有重要的影视创作价值。本文以这部文人笔记为例,研究传统文人笔记在影视创作中的独特价值。一《酌中志》是一本颇具传奇色彩的文人笔记。这种传奇色彩要从它的作者、写作缘由以及这本书在后世产生的影响谈起。《酌中志》是明代万历至崇祯年间的太监刘若愚所写,写作缘由十分奇特。据《酌中志》自序,刘若愚原名刘时敏,生于明代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南直定 

近二十年明代岁时节日研究综述

明代岁时节日在中国节日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明代逐步发展成熟的节日格局一直影响到今日。近二十年来,明代岁时节日研究取得很大进步,研究领域渐广,涉及节日文献、节日习俗、节日主体以及节日艺术等诸多方面。当然,在取得重要成果的同时,明代岁时节日研究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酌中志》的文学文献学价值

<正>明末知识型宦官刘若愚卷入魏阉党祸,身陷囹圄,悲愤不平中仿司马迁发愤著《史记》,历时十二载而成《酌中志》。此书兼具宫廷秘史、笔记小说于一体,既有史料价值,也具文学价值。为实现泄情明志的政治意图,刘氏寓论辩、褒贬于叙事之中,无论是故事描写还是场 

明代文化宦官初探

明代文化宦官是明代政治“双轨制”中一轨的主体,同时也是明代宫廷文化的创造者和继承者。本文对明代文化宦官的形成过程、知识来源、人生出路,以及明代文化宦官所造成的政治影响和文化影响进行了考察。明代文化宦官知识的主要来源是内书堂教育,除此之外,宦官还可以通过自学等方式提高文化素养。文化宦官在内书堂结业或其学业有成之后,可以通过“正途”或钻营逐渐获得内庭政治权力,而明代内外庭的联结可以追溯到文化宦官在内书堂向翰林学士学习这一时期,内阁大学士也往往在这一影响下产生。明代文化宦官是明代宫廷文化的学习传播主体。在其不断传播宫廷文化的过程中,明代文化宦官通过不断吸收明间文化,发展出为帝王及内廷权贵服务的明代宫廷文化。然而,文化宦官的个人文化特质却在宫廷环境与士大夫主流话语权的抹杀下消失。 

《酌中志·饮食好尚纪略》及其揭示的明代宫廷节日生活

《酌中志·饮食好尚纪略》是一个明代太监对宫廷岁时生活的系统记述,具有自己的书写特色和较高的史料价值。它揭示了明代宫廷岁时生活的如下特征:和宫廷以外的人一样,皇帝及其嫔妃、宫人也有其节日体系和节日生活,宫人们通常以家庭为单位来过节,节日生活充满了世俗色彩;宫内人的岁时节日生活带有明显的北京地方性特征;宫内人的岁时节日生活带有鲜明的宫廷色彩。 

论我国最早的推荐书目——《内板经书纪略》

学术界历来论定我国最早的推荐书目为清代的《经籍举要》,笔者则认为是明代刘若愚《酌中志》中的《内板经书纪略》。本文论述了刘若愚作此推荐书目的背景、关于太监读书的方法、推荐书目的主要内容以及《内板经书纪略》的研究价值。 

台北故宫藏《元人戏婴图》及相关题材绘画断代研究

本文围绕台北故宫所藏一批以童子和羊为主要内容的卷轴画展开讨论。这些画作少数未见著录,其余仅在《石渠宝笈》中著录。这些画题材、风格、表现形式都极为接近,然而却在《石渠宝笈》中被分别归为宋代或元代。本文从其中一幅原题为《元人戏婴图》入手。通过服饰制度考证及绘画风格比对等多种方法对其进行断代分析。进而解答一系列相关画作的年代疑问,并逐步探讨这一系列画作在当时的真正意涵及功能,从而还原明代宫廷节令画《绵羊太子图》的真实面貌。又分别从人物身份、语言风俗、图式来源三个角度推测《绵羊太子图》的由来。并在此基础上对与《绵羊太子图》相关的几件卷轴画织绣品进行了考鉴,对此前断代、定名等讹误进行了更正,以期能够对明代绘画史的坐标系统做些微补充和完善。 

刘若愚和《酌中志》

明代末年的中国是封建专制主义统治走向没落的时期,政治黑暗异常,社会动荡不宁,而万历、天启、崇祯就是明代最后走向崩溃瓦解的三位帝王的年号。在诸多史书中对这三朝历史已经有多方面、多角度的记载和论述了,而记载的准确程度应该与作者所处的时代紧密相关的,能够准确记载史实的莫过于时人记时事了,《酌中志》就是一本时人记时事的典型。明代是宦官专权非常严重的一个朝代,明代最终走向崩溃是与宦官专权下的黑暗政治密不可分的,记载及评价宦官问题的书籍和文章数不胜数,但是最有特色的无过于这本《酌中志》了。该书作者刘若愚正是历经晚明万历、天启、崇祯三朝的一名宦官,在宫中生活了几乎一生,他以自己在宫中的长期生活中的耳闻目睹的史实为素材,写下了这本独具特色的史料性笔记,较为详细地记述了晚明的宫廷内幕及宫中的生活,给后世留下了了解晚明历史尤其是宫廷史的鲜活的史料,是了解这一段历史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其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其地位是不可替代的。在本文中,笔者就欲在作者生平、写作及版本流传进行探讨,并对作品的史学价值方面诸如皇宫建制、“妖书”的记述、阉党专权及宫廷内生活的记载等方面展开论述,借以对作者及其著作作一深入的探讨。 

《汉语大词典》书证前补(三)

《汉语大词典》有一些词语的书证晚出,今选取50条已经在明代笔记中出现但《汉语大词典》所引书证晚出的词语,提供其明代笔记中的例证,以补《汉语大词典》之不足。 

明末宫廷史事研究的力作——《酌中志》评介

明末宦官刘若愚效太史公司马迁之榜样,发愤著书,用13年时间陆续写成一部颇具特色的明代杂史——《酌中志》,给后人留下了明末宫廷政治生活的实态和许多鲜为人知的宫廷逸事。本文对刘若愚的生平做扼要考证,重点探讨《酌中志》的成书过程、版本及其文献价值。 

宫廷节令画钩沉

节令画是具有民俗特色的绘画品种。这种艺术形式不仅流行于民间,同时也存在于宫廷生活中。本文勾勒了上起汉代下迄明清的宫廷节令画发展概貌,介绍了门神、钟馗、《岁朝图》、《五瑞图》、《货郎图》等宫廷节令画代表作,进一步解释了刘若愚所谓“锦盆堆”、“货郎担”等在宫廷节令画中的表现。 

明末宫廷内幕的珍贵史料——《酌中志》

<正> 《酌中志》是一部记述明末宫廷政治斗争及宫闱生活的著名笔记。作者刘若愚,是明末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太监。 《四库全书》没有收入这本书,只收了它的一个节本——《明宫史》。《四库总目提要》在《明宫史》条目下这样介绍:“《明宫史》五卷,旧本题芦山赤隐吕毖校次,盖明季宦官也。此书一名《酌中志》。”这一说法有两点错误:一、《明宫史》并非《酌 

关于“明抄本《立斋闲录》”和“明刻本《宫闺秘典》”——为新版《鲁迅全集》的注释提供一些资料

<正> “四人帮”被粉碎后,在以华国锋同志为首的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鲁迅著作的注释、出版工作得到重大的进展。新版《鲁迅全集》的注释、出版工作也正在积极进行中。据报道,新版《鲁迅全集》的注释将“以五八年版为基础,原注释凡是能用的尽量采用,错误的加以改正,不足的加以增补,烦琐的加以删减,体例不一的加以统一,总之,力求准确、简明、通俗易懂。”为实现这些计划,就必须对一九五八年版《全集》的注释进行深入仔细地研究和作出相当大的努力才能完成。这一篇小文,也就是想对修订五八年版《全集》的某些注释提供一些参考性的意见和为新版《全集》的注释提供一些有关的文献资料的。 

明代宦官伶人优语考述

<正>在明代,宦官职掌了内廷钟鼓司、四斋、玉熙宫三套戏剧班子,几乎包揽了后宫所有娱乐活动,他们兼具乐官与俳优的双重身份。史玄《旧京遗事》记载:"内臣钟鼓司,专一统领俳优,如古梨园伶官之职。成化中,阿丑以谲谏,知名于后。"①演戏宦官或滑稽幽默,讽喻时政、臧否人物;或面容姣好,扮戏之外充当男宠,随侍左右;或沦为党争的工具,卷入是非之中。期间也诞生了几位颇有影响的伶人,创造了若干 

图说明代宫廷服饰(六)——皇帝便服

<正>便服是日常生活中所穿的休闲服饰。明代皇帝的便服就款式、形制而言,和一般士庶男子并没有太大区别。比较常见的便服式样有:(yìsǎn)、贴里、道袍、直身、氅衣、披风等。 

明代宫廷“御戏监”——钟鼓司论考

明代承应宫廷剧乐的钟鼓司由内廷中官掌管,为宫内"二十四衙门"之一,其与隶属于礼部的教坊司并存而有别:钟鼓司主内,掌出朝钟鼓、内乐和内廷诸戏剧;教坊司主外,掌朝贺宴飨之乐舞承应。钟鼓司在建制、地位、职能等诸多方面都与教坊司有明显不同。对有关问题的探讨将进一步揭示出明代宫廷礼乐文化的特点。 

关于雪橇的二则史料

<正> 浏览旧史,偶见明清时代关于“雪橇”的二则资料,详实且有趣,特录之,以飨读者。其一,见于明·刘若愚著《明宫史》。此书为明人吕毖从刘氏所著《酌中志》里辑录出来的。刘若愚为明万历时宫内太监,牵涉朝内政治斗争而被下狱,在 

海天霞

<正>海天霞,这是明代宫廷染色的一种色名。《酌中志》是明代宦官刘若愚撰写的宫闱秘闻笔记,提到“海天霞,内织造局所造新色也,似白而微红”,并且有诗描述“局官呈进夏前罗,雨霁轻霞漾海波”。内织染局,负责织染御用以及宫内使用的缎匹绢帛,分设南北两局,在明代是一个大机构:南京的南局,在嘉靖十一年(1532)时有军匠2785名;北京的本局,在嘉靖四年(1525)时有军匠2164名。作为内织染局的染色新尝试,海天霞无疑是成功的,明末诗人秦兰徵的《天启宫词》里, 

明代蟒衣形制研究

蟒衣作为明代赐服体系中之重要内容,在明代服饰制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以往对明代蟒衣之研究,多将其置于赐服体系中分析,而缺乏对蟒衣形制的专项研究。本文以明代蟒衣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蟒衣颜色、样式、蟒龙形制等的梳理,以期能够拓展明代蟒衣服制及结构理论之系统研究。 

烹饪、菜肴与史料的纠葛——从社会学的想象溯源“佛跳墙”

"佛跳墙"是近代华人宴席上一道最繁复、奢华的菜肴,多元的运用渔鲜、畜禽、植蔬等诸多食材以及繁复的烹煮方式,让食物美味均匀调和掳获饕客的味蕾。更由于诸多美食澎湃聚于一坛,象征着圆满愉悦的氛围,成为喜庆宴席必备佳肴,并获得"终极年菜"及登录为中国"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美誉。然而,现有文献资料及稗官野史简约叙述,似乎这道美食就这么在19世纪晚期倏然呈现于国人宴饮场合之上。基于饮食文化乃为人类物质文明长时段的传承、演化,本文拟由史料回溯、食材结构以及烹调技艺的转化进行探讨,由"三事"到"佛跳墙"的链结,及其在社会人文、经济转化下所产生的质变、相变、量变、味变,并藉以进一步的了解华人饮食文化的内涵。 

顺应天时 祈福纳祥 明代的应景补子

<正>补子,系补缀于品官常服前胸后背之上的一块织物,为明代品官服饰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据《旧唐书·舆服志》记载,早在唐代,武则天就曾把饰有动物纹样的绣袍赐给文武官员,以此作为官员们品级官位的区别。元代,在《老乞大》(专供朝鲜人学习汉语的课本)中提到了一种"胸背"名称,是一种方形带有图案的织物,装饰于衣服上。1992年在锡盟正蓝旗羊群庙元代祭祀遗址出土的汉白玉石雕人像的胸前和后背,就有团花的补子。在元刻《事林广记》续六卷插图中玩"双陆"的两个露顶垂发辫的人,其中一人便着方补服(图1)。真正代表官位的补服定型于明代。据《明史·舆服志》记载,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规定, 

谈《明宫史》中宫内藏书的记载

<正>《明宫史》是明人吕毖从明朝宦官刘若愚所著的《酌中志》的二十四卷里选出的其中的第十六卷到第二十卷。《酌中志》的作者是明朝宦官,所以了解许多外官士人所不知道的宫廷内幕,给后人留下了一般著述所看 

明“丹符出验四方”玺考

<正> 谈及明代帝后宝玺,出于《明史》中的两则记载为必引之资料。现据中华书局1974年版点校本《明史》转引如下: 其一为卷六十八《舆服志》: 

北京故宫乾清宫东西五所原为七所辨证

<正>燕王朱棣打败建文帝后迫不及待要入京即位,有位年轻的文官提醒他应先去谒拜孝陵。这位文官多谋善断,辞章文采风流,受到永乐皇帝重用,曾随帝北征,在永乐朝任文渊阁大学士。他姓杨,名子荣,皇帝为之改名荣。 

明代的丝绸艺术

<正> 明代是我国丝绸织花工艺技术高度发展的时代。它继承发扬了唐宋以来多彩提花的优秀传统,又充分利用了元代织金的技艺,使之与彩织技术相溶合,并在织物组织上广泛采用五枚缎地结构和在织物反面抛绒的粧花技术,大大地加强了丝绸的实用效果和艺术效果。随着棉花种植的逐渐普及,棉布已成为一般人穿着的衣料,丝绸则作为织造高级服装的面料和高级室内陈设用品的原料而被精细加工,从而促使明代丝绸不断地向更 

《明宫史》的编者

<正> 《四库全书总目》卷八二“史部·政书类二”: “《明宫史》五卷,内府藏本,旧本题芦城赤隐吕毖校次。毖始末未详,盖明季宦官也。”同书卷一二六“子部·杂家类存目”: “《事物初略》三十四卷,明吕毖撰。毖字贞九,吴县人,是编成于崇桢甲申。”按:曾见承德堂版《世说新语补》,前有康熙丙辰(1676)章绂序,略云: “云间何元朗仿《世说新语》为《语林》,甚为当世所称。但其词错出,王弇州麟洲又取而删定之,改名《世说新语补》。几百年来,家弦户诵,棃枣不啻数十易,惟吴兴凌初成原刻,悉遵古本,分为六卷,附以弇州所订,自为一帙,名曰《鼓吹》。吴门吕贞九先 

八月节令百花之玉簪花 瑶池仙子宴流霞 醉里遗簪幻作花

<正>时值农历八月,暑气虽然仍盛,但金秋将至,眼看着提前开放的诸种秋花,顿觉习习凉意生。尤其是玉簪花,于密径通幽处,翠叶葳蕤,玉花皎洁,丛生群集处,花似太白雪积,香比瑞脑烟残,如魏太祖望梅故事,望之不觉暑消。玉簪花,又名白萼、白鹤仙等,是百合科玉簪属的多年生宿根植物。其花顶生, 

明清英华殿史实考

英华殿是紫禁城内廷重要的佛堂,从明代开始,对于宫廷藏传佛教发展有过相当的影响,尤其是九莲菩萨、菩提树均是英华殿故事中最具传奇色彩的部分,为史籍所载。此殿与当时的番经厂、隆德殿(如今的中正殿)、钦安殿均为内廷重要的法事道场,而其中以英华殿之道场最为明帝所重,且有在隆德殿"跳步叱"之习俗,为清宫所继承。入清以来,英华殿地位逐渐下降,宫廷宗教活动中心移至中正殿一区,此地逐渐湮没无闻。文章结合史籍记载、英华殿藏品资料以及最近大修工程中的新发现,尝试还原明清两代英华殿的真实历史面貌。 

用示法戒:《御制外戚事鉴》中的彩绘插图

<正>明宣宗朱瞻基的艺术修养颇高,世人常将他与宋徽宗相提并论。宣宗本人不但能书善画,还大力发展宫廷画院,充实内府收藏,其他领域的宫廷艺术如瓷器、漆器、珐琅、雕塑等在这一时期也达到了极高的水平。本文讨论了明宣宗登基之初出版的一套珍贵古籍中的彩绘插图,从宫廷出版的角度,带领读者领略明宣宗时代的艺术成就。 

古代女性头上的岁时节物

<正>服饰是一面镜子,反映了手执这面镜子的人的生存环境,折射出他们的生存理念、人生理想。这在中国传统女性服饰文化中体现得尤其明显。天地轮转,时节更替,爱美又热爱生活的古人在天人合一观念浸染下,以拟物象形为设计和造物法则,将周围景色转化为精彩多样的服饰配饰与 

本期语萃

<正>"杠"先有顶撞的意思,为了表达的生动,便拈来语言中固有的"抬杠"一词使之生动化。"抬杠"原本是一种职业,从事这种职业的人受人雇佣抬运东西,类似于今天重庆的"棒棒儿"。明刘若愚《酌中志》卷十四 

惊天奇灾待解人

<正>明熹宗天启六年(1626),位于京师西南隅的王恭厂发生了一场举世罕见的大爆炸,造成惨绝人寰的灾难。王恭厂,其名始见于明代张爵《京师五坊街巷胡同集》,原名铸锅厂,是明代京师最大的一座制造军火的官办手工厂,负责火药、铳炮、大小铅弹生产,与盔甲厂(又称鞍辔局)同属工部管辖,时称"两厂",均于明初设置,分别由掌厂太监掌造。王恭厂最初设在京师东南隅,万历三十三年(1605)发生爆炸,两厂并 

古代水傀儡艺术形态考探——观越南水木偶戏之思考

<正>中国的傀儡戏其历史悠久,早在汉代已有相关的记载,如《汉书》所载之"丧家乐"之"魁。唐宋间,经济文化的发展刺激和推动艺术文化的发展,傀儡戏艺术形式也呈现出多样化,仅傀儡戏就出现了悬丝傀儡(即提线)、杖头傀儡、药发傀儡、肉傀儡和水傀儡等多种形式。随着时代的迁变,有些傀儡艺术形式在我国戏剧舞台上式微,甚 

化神奇为腐朽——明熹宗宫廷娱乐生活

<正>明熹宗朱由校(1605—1627年)是一位玩不醒的孩子,从15岁继位开始,直到23岁驾崩,对政治多不上心,而在游乐戏耍上却孜孜以求。在他7年的帝王生涯和短短的生命里程中,留下了斗鸡、捉鸟、走马骑射、弄舟、水嬉、观剧、 

明代紫禁城内寝区的宫厕位置考

明永乐皇帝肇建的北京紫禁城,是集中国古代社会宫殿建筑之大成,遵循周礼《考工记》营国制度而建,以宫城为核心,南北为轴线,左祖右社,前朝后寝,制度井然。宫闱之中,生活设施咸备,起居有常。然如厕之事,受封建礼制思想观念的束缚,事关皇权的尊严,而极少有文字见诸笔端,其如厕的位置、形制更无人知晓,加之清代对后宫一区的改建,清代如厕形式上的变化,更使明代宫中有无厕所、位于何处成疑问,因而造成宫中无厕所的一种说法。本文试图考证揭示明代宫厕的位置及形制。 

古代水傀儡艺术形态考探

<正> 中国的傀儡戏历史极其悠久,早在汉代已有相关的记载,如《汉书》所载之“丧家乐”之“魁(木壘)”。唐宋间,经济文化的发展刺激和推动了艺术文化的发展,傀儡戏艺术形式也呈现出多样化,仅傀儡戏就出现了悬丝傀儡(即提线)、杖头傀儡、药发傀儡、肉傀儡和水傀儡等多种形式。随着时代的迁变,有些傀儡艺术形式在我国戏剧舞台上式微,甚至不为国人所识,如其中的水傀儡于明代之后即消失了。然而,笔者于去春清明节前后赴台湾访问期间,在云林县的偶戏节中有幸看到越南水傀儡的演出,在记述观摩心得的同时,也对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进行相关的探讨。 

岁月正深处 人间有雅兴 古人冬日生活娱兴剪影

<正>冬日活动,可以是烹羊炰羔,可以是敲冰煮茗,可以是对友小酌,也可以是欢宴达旦;可以是读书苦吟,可以是家庭文会;可以是祭祀大典,可以是宫中奢华,亦可是市井烟火;可以是孩子的天真游戏,也可以是战士的威猛冰上行……冬季的活动既有对时光的省视和人生的反思,亦满蓄着对未来的期盼,无论从精神还是行动上,都显出身心相对松弛却又蓄势待发的风貌,很能体现我们的文化精神和品格。 

东莞民俗中的艾及观音信仰

文章通过调察与访谈的方式,了解东莞本地人生活中与艾相关的习俗,探讨艾在民众生活中的历史渊源、文化信仰、以及保健养生、饮食方面的独特的功能和作用。挖掘莞人寄予在艾身上的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深切向往和热爱之心,以及宗教信仰方面的意义。 

清官服饰中的菊纹设计与文化内涵

<正>清代宫廷服饰中花叶纹饰蔚为大观,四季缤纷。然而究竟以春花为多,自早春之寒梅、水仙、玉兰,烂漫的杏花、桃花、海棠,暮春之牡丹、芍药、藤萝,以及月季、兰花、茶花等等。春天,生发万物,草木荣华,乃天地问的常情。然而,在万木飞叶,群芳冷落的秋寒中,‘菊独以秋花悦茂于风霜摇落之时,此其得时者异也’。(宋)刘蒙《刘氏菊谱·序》,引自《钦定佩文斋广群芳 

一本书的社会史

<正>2004年我到北京师范大学读博士,第一堂专业课就是童庆炳先生的文论课,讲的是《文心雕龙》。当时童先生已过古稀之龄,带着20多名文艺学专业的博士们,从头开始一字一句地阅读这本书。文艺学专业,开一门古代文论课本无可厚非,但当第一堂课结束时,童先生跟大家说《文心雕龙》这本书他已讲了十五年之后, 

沈从文致姚雪垠信

<正>沈从文先生与姚雪垠先生的文字交往始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前期。那时沈主持《大公报》副刊,姚向该报投稿,有过书信往还,却从未谋面。直到1962年秋,姚为《李自成》第一卷出版事宜赴京听取专家意见,才在责编江晓天陪同下前往拜访。当时沈拉着姚的手高兴地说:"我们是三十年的老朋友,今天第一次见面!""文革"中二人均受冲击。姚在困境中坚持创作,而沈是他希望保持联系的朋友之一。1975年姚移寓北京后,又曾晤沈,并就《李自成》创作中的史料、服装等问题相互切磋。 

说“腿”

从共时和历时的角度,对"腿"的语义场以及其词义发展脉络进行了静态和动态的分析,认为从语义场的角度说,"腿"包含"人腿"、"动物腿"、"器物腿"、"火腿"四个子语义场;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则"股"、"胫"、"脚"等共14个词曾在历代典籍中有过"腿"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