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蔡邕 又称 蔡中郎、蔡伯喈
汉代文学家、书法家。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南)人。汉桓帝时,宦官专权,听说他精于鼓琴,奏请天子令陈留太守督促入京,蔡邕行至偃师,称疾而归。汉灵帝建宁三年(170),曾做司徒桥玄的属官,深受桥玄敬重。后出任河平长(县令),复召拜郎中,校书东观,又擢升为议郎。熹平四年(175)曾与杨赐等上书请求正定《六经》文字,获准后,蔡邕自写经文,刻石碑立于太学门外,世称“熹平石经”。碑立后,观瞻及摹写者络绎不绝。光和元年(178),借天灾事上书汉灵帝,批评时政,弹劾宦官,被捕下狱,并流放到北方五原安阳县。遇赦后不敢还乡,流亡于今江浙一带达12年之久。汉献帝时,董卓强迫他出仕,历任祭酒、侍御史等,又升为尚书。后调任巴郡太守。复留为侍中。初平元年(190)授为左中郎将,跟随汉献帝迁都长安,封高阳乡侯。董卓被诛,蔡邕闻讯叹息,王允认为他“怀其私遇,以忘大节”,因而被捕死于狱中。 蔡邕博学多识,精通经史、音律、天文,擅长辞章,尤以熟谙汉朝掌故为时人所称道。生前曾著《汉史》未成。其文以音节谐协,字句典雅,多用偶句见长,在汉末颇有地位,是散文风格由西汉以来的朴实厚重到魏晋时期的典雅清丽这个转变中的代表作家。但文章内容较为平淡,缺乏锋芒。其中以碑志为多,《郭泰碑》较有名,其余则多为谀墓文字。 蔡邕的赋以《述行赋》最为有名。赋中极写统治阶级的荒淫奢侈和人民的贫穷困苦,对比鲜明,沉痛哀切,于叙事纪游之中表现出对当时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在历来用于歌功颂德的汉赋中,实属难得。此外,蔡邕书法精妙,尤工隶书,影响甚大。又精晓医理,擅长作画。《太平御览》卷751引《历代名画记》,称蔡邕为东汉四大画家之一。《隋书·经籍志》有《蔡邕集》12卷,已散佚。明人张溥辑有《蔡中郎集》,见于《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中。(来源: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八卷, 1991-10)
阅读全文

人名:蔡邕

别名:蔡中郎、蔡伯喈

字: 伯喈

号:

谥号:

性别:男

所处时代:东汉

国(旗)籍:

出生时间:132

死亡时间:192

祖籍:

出生地:陈留郡圉县

人物标签:

求学院校:

官职:郎中、议郎、侍中、左中郎将

学位:

工作机构:

171

>
建宁四年(171年),蔡邕被司徒桥玄征召为掾属   ,受到桥玄的厚待。后出任河平县长,又被召拜为郎中,在东观校书。后升任议郎。

177

>
熹平六年(177年),灵帝下诏自责,并下令群臣各自陈说可行的治理国家大事的措施。蔡邕上密奏陈说应该施行的七件事。

190

>
初平元年(190年),蔡邕被拜为左中郎将,随汉献帝迁都长安,被封为高阳乡侯。

192

>
初平三年(192年),蔡邕死于狱中。
汉末洛阳的政治象征意义——从蔡邕《宗庙祝嘏辞》谈起

蔡邕《宗庙祝嘏辞》重提长安作为都城的政治传统,以为董卓迁都取得文化上的正当性,但迁都仍遭到士大夫群体反对,最终以董卓强制迁都告终。迁都后,长安的朝中士大夫以还都洛阳作为短期政治目标,汉献帝与洛阳共同构成了东汉王朝的象征符号。但洛阳的残破与曹操迎奉汉献帝后的政治宣传,最终导致了洛阳在政治文化中地位的淡化,同时汉献帝成为东汉王朝延续的象征。 

汉末洛阳的政治象征意义——从蔡邕《宗庙祝嘏辞》谈起

蔡邕《宗庙祝嘏辞》重提长安作为都城的政治传统,以为董卓迁都取得文化上的正当性,但迁都仍遭到士大夫群体反对,最终以董卓强制迁都告终。迁都后,长安的朝中士大夫以还都洛阳作为短期政治目标,汉献帝与洛阳共同构成了东汉王朝的象征符号。但洛阳的残破与曹操迎奉汉献帝后的政治宣传,最终导致了洛阳在政治文化中地位的淡化,同时汉献帝成为东汉王朝延续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