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张守
张守(一〇八四--一一四五),字全真,一字子固,常州晋陵人(今江苏常州)。登崇宁元年进士第,再中词科。宣和末年为监察御史,以忧去。建炎初免丧,复除监察御史,改殿中侍御史。三年,为起居郎,中书舍人。迁御史中丞,擢翰林学士。九月,拜端明殿学士、同签枢密院事。四年五月,拜参知政事。绍兴元年八月罢。其后历知绍兴府、福州、平江府。六年再拜参知政事兼枢密院事。八年,出知婺州,寻除江南西路安抚制置大使兼知洪州。十年,移知绍兴府。十四年,为江南东路安抚制置大使兼知建康府。次年卒,谥文靖。有《毘陵集》五十卷,奏议二十五卷。《宋史》卷三七五有传,又见本集《四老堂记》,《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有关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二二载其文集。

人名:张守

别名:

字: 全真、子固

号:

谥号:

性别:男

所处时代:两宋

国(旗)籍:中国

出生时间:1048

死亡时间:1145

祖籍:

出生地:常州晋陵

人物标签:

求学院校:

官职:

学位:

工作机构:

高适《燕歌行》非刺张守珪辨

<正> 高适《燕歌行》讽主将骄逸轻敌,不恤士卒,致使战事失利,此说诗者并无异议。但其序云:“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注家多据此以为诗即为刺御史大夫张守珪而作;因其部属曾败于 

谁是真正的李将军——从主旨角度再辨高适《燕歌行》

<正>高适《燕歌行》结尾名句"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历代传颂。这里的李将军是谁,向来有不同的解释。沈德潜《唐诗别裁集》说:"李广爱惜士卒,故云。或云李牧,亦可。"唐汝询《唐诗解》说:"既苦征战,则思古之李牧为将,守备为本,亦庶几哉!"刘学锴教授认为, 

安史之乱

<正>唐玄宗统治前期的宰相是姚崇和宋璟jǐnɡ,两个人都善于治国理政,而且直言不讳,唐玄宗对他们两个人的意见十分看重,姚、宋两人出入宫殿,玄宗必定起座迎送。玄宗晚年懒于朝政,不愿纳谏,不听忠言。最初是张九龄和裴耀庭为宰相,俩人性情相投且关系不错,一起掌管国政。当时的御史中丞李林甫为了升官,无所不用其极。 

谁是真正的李将军——从主旨角度再辨高适《燕歌行》

<正>高适《燕歌行》结尾名句"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历代传颂。这里的李将军是谁,向来有不同的解释。沈德潜《唐诗别裁集》说:"李广爱惜士卒,故云。或云李牧,亦可。"唐汝询《唐诗解》说:"既苦征战,则思古之李牧为将,守备为本,亦庶几哉!"刘学锴教授认为, 

探寻大作之小巧——细说高适《燕歌行》

<正>细说高适《燕歌行》,字斟句酌品唐诗。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学的核心要素之一,通过文本解读,探寻大作之小巧,可以让学生更真切、更深入地走进绚丽多姿的文学世界,是学习语文的硬核力量。一、细说前文1.题目。《燕歌行》本属乐府旧题,以三国时曹丕所作的两首为最早,均写女子怀念远行的丈夫。燕是北方边地,征戍不绝,所以《燕歌行》多半写情人离别。后世以盛唐高适所写的 

唐代“重用藩将”原因新探

隋唐时期皇权渐趋稳定,扭转魏晋以来门阀大组对皇权的压制成了历史发展的必然,由此产生的科举制度使得文官集团的力量不断扩大,"关陇贵族"在接连的打击下不断走向衰败,"出将入相"的局面被"文武分途"现象替代,加之东北边地复杂的社会和民族状况,"重用藩将"的策略成为唐朝的一种必然选择;但是随着当时"外重内轻"的局面的不断发展,执政者没有处理好对藩将的制约,最终导致"安史之乱",这一策略成为李林甫为人诟病的一大污点。 

唐代营州府行政职能略论

营州作为唐王朝边州之一,在中央王朝统治东北边疆的体制运作中,具有重要的职能,表现在行政职能上主要有选拔考课官吏、管理朝贡活动、管理少数民族诸羁縻府州等。 

读诗宜内外双修

<正>我们读古人的诗,有些觉得很好懂,有些比较难懂,还有些则看似明白好懂而其实相当麻烦,要准确体会并不大容易。解决之道一是要用心细读,将心比心,浮想联翩,争取与诗人心心相印;二是要尽可能充分地查明有关史料,弄清其中的典故,这就需要参考古今的注本,并多向师友、高人请教。总之,内外两个方面都要作出努力。读诗最忌只关心字面上的意义。最明白的诗一读就懂,但我们还是要努力向深处体会。例如唐人李绅《古风二首》其二云:"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 

安禄山和唐玄宗

历时七年有余的"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其对唐朝的影响可谓很大,而安禄山对"安史之乱"又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安禄山的崛起可以说和唐玄宗的信任有极大的关系,安禄山又是怎么走上不归路的呢?本文探究了其中的一些原因。 

高适《燕歌行》序文处理的得与失

<正>苏教版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选了唐代诗人高适的《燕歌行》,是以刘开扬先生的《高适诗集编年笺注》(中华书局1981年12月1版)为底本的。把两书中《燕歌行》作一对比,就会发现苏教版在版本选择上是用了心思 

契丹可突于被杀考

诸史记载契丹可突于对唐诈降,唐官吏趁机唆使其同僚李过折袭杀之。但经过考证,可突于被杀是唐将张守珪杀降冒功性质的行动。 

高适《燕歌行》与“元戎”张守

<正>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一作"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从张九龄敕书看唐政府处理与两蕃关系的策略

唐玄宗时期,两蕃经常游离于唐与突厥之间,并根据双方实力的消长而叛服无常。当两蕃反叛唐朝时,唐政府调兵遣将,坚决给予军事打击,并确保对两蕃斗争的胜利。当两蕃脱离突厥来归时,唐政府亦能不计前嫌,继续贯彻怀柔政策,妥善安置两蕃首领和百姓。此外,唐政府还积极采取军事、外交手段,保护两蕃免于突厥的攻击。唐政府正是通过军事打击、政治怀柔以及外交手段等多管齐下的策略,尽力争取两蕃的归附。 

探讨“知人论世”在古代诗歌欣赏中的实践

知人论世作为一种传统的评论方法,在古代诗歌的欣赏中也有广泛的应用,本文通过"知人论世法"对古代诗歌欣赏的一般分析,从积极和不足两方面来阐释"知人论世法"的利弊得失,着重梳理其在古代诗歌欣赏中的丰富涵义与来龙去脉,以借之来发挥该方法的学术价值和功能。 

对高适《燕歌行》一诗中“残”字的探析

高适的《燕歌行》一诗以其深刻的思想性和卓越的艺术性成为唐朝边塞诗的代表,也成为诸多语文教材争相选编的经典范文。但大家对诗歌的解读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对诗中"残贼"一句进行了探讨和解析,对准确理解和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有一定参考价值。 

唐代摩崖《灵岩寺记》笺证

<正>《灵岩寺记》摩崖石刻位于甘肃省永靖县炳灵寺,此摩崖张维《陇右金石录》失载,今见于张思温《积石录》,陈尚君《全唐文补编》卷三三据《积石录》补录,国内学者亦曾有论述[1]。然录文间有讹误,论述过于简单,诸多问题未能解决。因此,对此摩崖尚有重新笺证之必要。一、摩崖录文 

唐张献甫墓志考

张献甫是唐德宗时期的著名将领,与其伯父张守珪和堂兄张献诚、张献恭,并称"父子兄弟一门四将"。其活动的时代背景,正是唐王朝由盛转衰而发生重要转折的历史时期。张献甫与其妻崔氏的合葬墓发现时虽遭破坏,但两合墓志保存完好,对于研究张献甫及其妻崔氏的家世、祖茔及两唐书相关史传的真实性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张献甫墓志记载了唐代开元后期至贞元时期的重要史事、张献甫个人及其家族的历史等,对于研究以张献甫家族为代表的唐代武将群体具有重要价值;崔氏墓志主要记载了其家族世系,为研究清河崔氏与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及陇西李氏等士族大姓婚姻集团等提供了新资料。本文主要通过对墓志文本的释读,结合相关文献记载,初步探讨了张献甫的家世、生平事迹、葬地等相关问题。 

《萧嵩传》阅读

<正>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萧嵩传萧嵩,貌伟秀,美须髯。神龙元年,始调洺州参军事。桓彦范为刺史,待以异礼。河北黜陟使姜师度表为判官。开元初,擢中书舍人。时崔琳、王丘、齐擀皆有名,以嵩少术学,不以辈行许也,独姚崇称其远到。历宋州刺史,迁尚书左丞。十四年,以兵部尚书领朔方节度使。会吐蕃大将悉诺逻恭禄及烛龙莽布支陷 

高适《燕歌行》赏析

<正>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1)。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汉家(2)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3)。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4)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5)远戍辛勤久,玉箸(6)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高适《燕歌行》讽刺对象争议述评与新解

边塞诗人高适的《燕歌行》对后世影响极大,但是对于诗人在诗歌中所讽刺的对象,后人却有不同的理解。有"讽刺张守珪"说、"讽刺安禄山"说、"讽刺张说"说、"任人不当、边策失误"说等不同的观点。我们认为应该把讽刺对象理解为一种泛指,是一种艺术概括,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本诗的复杂性和典型性。 

探寻大作之小巧——细说高适《燕歌行》

<正>细说高适《燕歌行》,字斟句酌品唐诗。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学的核心要素之一,通过文本解读,探寻大作之小巧,可以让学生更真切、更深入地走进绚丽多姿的文学世界,是学习语文的硬核力量。一、细说前文1.题目。《燕歌行》本属乐府旧题,以三国时曹丕所作的两首为最早,均写女子怀念远行的丈夫。燕是北方边地,征戍不绝,所以《燕歌行》多半写情人离别。后世以盛唐高适所写的 

《萧嵩传》阅读

<正>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萧嵩传萧嵩,貌伟秀,美须髯。神龙元年,始调洺州参军事。桓彦范为刺史,待以异礼。河北黜陟使姜师度表为判官。开元初,擢中书舍人。时崔琳、王丘、齐擀皆有名,以嵩少术学,不以辈行许也,独姚崇称其远到。历宋州刺史,迁尚书左丞。十四年,以兵部尚书领朔方节度使。会吐蕃大将悉诺逻恭禄及烛龙莽布支陷 

高适《燕歌行》赏析

<正>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1)。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汉家(2)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3)。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4)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5)远戍辛勤久,玉箸(6)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高适《燕歌行》讽刺对象争议述评与新解

边塞诗人高适的《燕歌行》对后世影响极大,但是对于诗人在诗歌中所讽刺的对象,后人却有不同的理解。有"讽刺张守珪"说、"讽刺安禄山"说、"讽刺张说"说、"任人不当、边策失误"说等不同的观点。我们认为应该把讽刺对象理解为一种泛指,是一种艺术概括,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本诗的复杂性和典型性。 

唐代摩崖《灵岩寺记》笺证

<正>《灵岩寺记》摩崖石刻位于甘肃省永靖县炳灵寺,此摩崖张维《陇右金石录》失载,今见于张思温《积石录》,陈尚君《全唐文补编》卷三三据《积石录》补录,国内学者亦曾有论述[1]。然录文间有讹误,论述过于简单,诸多问题未能解决。因此,对此摩崖尚有重新笺证之必要。一、摩崖录文 

唐张献甫墓志考

张献甫是唐德宗时期的著名将领,与其伯父张守珪和堂兄张献诚、张献恭,并称"父子兄弟一门四将"。其活动的时代背景,正是唐王朝由盛转衰而发生重要转折的历史时期。张献甫与其妻崔氏的合葬墓发现时虽遭破坏,但两合墓志保存完好,对于研究张献甫及其妻崔氏的家世、祖茔及两唐书相关史传的真实性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张献甫墓志记载了唐代开元后期至贞元时期的重要史事、张献甫个人及其家族的历史等,对于研究以张献甫家族为代表的唐代武将群体具有重要价值;崔氏墓志主要记载了其家族世系,为研究清河崔氏与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及陇西李氏等士族大姓婚姻集团等提供了新资料。本文主要通过对墓志文本的释读,结合相关文献记载,初步探讨了张献甫的家世、生平事迹、葬地等相关问题。 

对高适《燕歌行》一诗中“残”字的探析

高适的《燕歌行》一诗以其深刻的思想性和卓越的艺术性成为唐朝边塞诗的代表,也成为诸多语文教材争相选编的经典范文。但大家对诗歌的解读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对诗中"残贼"一句进行了探讨和解析,对准确理解和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有一定参考价值。 

从张九龄敕书看唐政府处理与两蕃关系的策略

唐玄宗时期,两蕃经常游离于唐与突厥之间,并根据双方实力的消长而叛服无常。当两蕃反叛唐朝时,唐政府调兵遣将,坚决给予军事打击,并确保对两蕃斗争的胜利。当两蕃脱离突厥来归时,唐政府亦能不计前嫌,继续贯彻怀柔政策,妥善安置两蕃首领和百姓。此外,唐政府还积极采取军事、外交手段,保护两蕃免于突厥的攻击。唐政府正是通过军事打击、政治怀柔以及外交手段等多管齐下的策略,尽力争取两蕃的归附。 

探讨“知人论世”在古代诗歌欣赏中的实践

知人论世作为一种传统的评论方法,在古代诗歌的欣赏中也有广泛的应用,本文通过"知人论世法"对古代诗歌欣赏的一般分析,从积极和不足两方面来阐释"知人论世法"的利弊得失,着重梳理其在古代诗歌欣赏中的丰富涵义与来龙去脉,以借之来发挥该方法的学术价值和功能。 

契丹可突于被杀考

诸史记载契丹可突于对唐诈降,唐官吏趁机唆使其同僚李过折袭杀之。但经过考证,可突于被杀是唐将张守珪杀降冒功性质的行动。 

高适《燕歌行》与“元戎”张守

<正>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一作"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高适《燕歌行》序文处理的得与失

<正>苏教版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选了唐代诗人高适的《燕歌行》,是以刘开扬先生的《高适诗集编年笺注》(中华书局1981年12月1版)为底本的。把两书中《燕歌行》作一对比,就会发现苏教版在版本选择上是用了心思 

读诗宜内外双修

<正>我们读古人的诗,有些觉得很好懂,有些比较难懂,还有些则看似明白好懂而其实相当麻烦,要准确体会并不大容易。解决之道一是要用心细读,将心比心,浮想联翩,争取与诗人心心相印;二是要尽可能充分地查明有关史料,弄清其中的典故,这就需要参考古今的注本,并多向师友、高人请教。总之,内外两个方面都要作出努力。读诗最忌只关心字面上的意义。最明白的诗一读就懂,但我们还是要努力向深处体会。例如唐人李绅《古风二首》其二云:"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 

安禄山和唐玄宗

历时七年有余的"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其对唐朝的影响可谓很大,而安禄山对"安史之乱"又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安禄山的崛起可以说和唐玄宗的信任有极大的关系,安禄山又是怎么走上不归路的呢?本文探究了其中的一些原因。 

唐代营州府行政职能略论

营州作为唐王朝边州之一,在中央王朝统治东北边疆的体制运作中,具有重要的职能,表现在行政职能上主要有选拔考课官吏、管理朝贡活动、管理少数民族诸羁縻府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