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邑人陈万善赴京任职,在京师创办了第一个高淳会馆。
陈万善,字可一,号备我。万历二十五年中举,三十八年登进士,初授金华令。在金华任职三年,政绩卓著。一上任,他就拜谒孔庙,发现学宫倒塌,便捐俸修缮,并为学宫购置了田地,以其收入作为办学经费。当地虽多滩涂和江田,但其收成少,而政府税粮不减,故民不堪其苦。陈万善为此申告上司,请求复核田亩,减免赋税。同时,他还鼓励乡民开垦荒地,以丰补歉。此外,他节省政府不必要的开支,并填补前任知县亏空的700多银两。任职期满,陈万善将要赴京述职。但他囊中羞涩,其属吏见状便拿了库银600两送他,以方便他打点关系。陈万善坚决不受。万历四十三年,他进京转任库部郎。明初,各地同乡或同业间兴办会馆,至嘉靖、万历时期其风更盛。那时,高淳在京从事手工业、商业者为数众多,但一直没有会馆。在京任职的陈万善,心系家乡, 置田创建了高淳会馆,以方便侨寓京师的游子仕商,众邑人至馆如归,被传为美谈。万历四十七年,陈万善借口出差南京而归隐乡里。天启三年(1623),朝廷以驾部郎一职召陈万善赴任。当时,魏忠贤势力如日中天,朝中大臣多出自其门。陈万善不愿同流合污,他说:“不附逆珰(指魏忠贤),不能安身;附逆珰,且不能安子孙。”遂不应其召。其后,他又多次推辞有关荐请。隐居在家期间,陈万善拒见达官显宦,而以成就后学为念。每天,他在东渭园中逍遥自乐,并著《理学禅说》诸书行世,又作《圣宗直指》藏于家,后无病而终,并享祀于婺州名宦祠。据高淳旧县志记载,其墓在境东50里李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