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刘三顾
刘三顾,字泰征,刘昂从孙、刘世选(赠“奉直大夫”,顺天府通州知州,乡谥“贞简”)子,明朝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以《诗经》中第四十五名举人,仕至潼关道副使改监军道。 刘三顾中举后,初任山东兖州府滋阳县教谕,掌文庙祭祀,教育所属生员。当他抵达滋阳时,正好赶上白莲教“煽乱”。于是,他积极协理滋阳知县守护城池,抵御了白莲教徒进犯,遂升任学录,在国子监掌执行学规,考校训导。数年后,改任顺天府通州知州,再调陕西邠州。邠州缺少淡水,刘三顾兴水利,建导渠,将山上的泉水引入城内,解决了当地百姓千百年来饮水困难的问题。不久,刘三顾调任洛川知县,设立泰征书院,开洛川书院之先河,教化一方百姓。为百姓生计,他下令征收各色米粮布匹以抵过去必须为驻军征收规制米布,还令县署衙役自己拉车运送军需粮米,不以劳民,名声四播,遂迁升延安府知府。时值延安地区大旱,饥荒严重,刘三顾赈灾济民,使许多百姓得以活命。在救灾中,他对虚报灾情、有灾不报的官员治以重罪,民多爱之。不久,擢升潼关兵备道,又迁西、延、庆、凤四府监军。当时,李自成在山西、陕西揭竿举义,独头虎所部大肆抢劫。刘三顾不顾个人安危,单人单骑亲往山寨招降,晓以利害,情恳意切,解散独头虎等数千人。胸怀大志、忧国忧民的刘三顾,亢直任事,敢作敢为,藐视权贵,多次与顶头上司议事不合,又不阿谀奉承,后被奸佞弹劾,毅然解甲归田,回到故乡无棣。 明朝崇祯十二年正月(1639年),清兵偷越长城,绕过北京,兵抵无棣,刘三顾对时任知县、直隶密云人李桂芳说:“城存与存,人臣之职。吾虽废斥,愿助公捍卫此城。”意思是说,城存人存,城亡人亡,是做臣子的职责。我现在虽然被削爵为民,无官无职,可是我愿意与知县大人同心协力捍卫无棣城。说完,刘三顾亲率士民并长子刘汝砺赶赴南门,与在那里的元代渤海侯高仁裔孙、河南沈丘知县高毓秀长子、监生高知微及回棣丁母忧的高知微二弟、进士、直隶真定知县高知彰齐心协力闭门坚守城池。抵御清军数日,击杀清兵数十人。城陷,刘三顾被俘,拒降,与长子刘汝砺宁死不屈,英勇就义。后,高知微、高知彰亦死于清军刀下,乡人时称刘三顾、高知彰为“双忠”者。 《海丰县志》(1670年版)编纂者张克家曾为刘三顾作《公举刘宪副乡贤呈》,并作《祭刘宪副祀乡贤文》,对刘三顾德正学醇,弊车赢马,广施德政,治绩卓著,情注故里,忠孝节义,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文曰:“天锺孝有,夙秉直方。褆躬淑世,事业文章。克睦于乡,克勤于国。表表奇勋,奕奕令德。铠悌宜民,韬钤御侮。绥众胜残,功高西土。服官念载,历秩九遷。政成三异,囊乏一钱。解组归林,娱游三经。卒岁徜徉,怡情揽胜。乘萁已久,洊阅沧桑。遗直在人,旌媺阳光。祔食泮宫,明祀式昭。百年景慕,山高水遥。繄余小子,辱分戚末。牲醴载陈,有赫对越。” 刘三顾视继母以亲生,视兄弟如手足,为乡人所称颂,在京师也很有名声,祀建于明朝弘治十七年的无棣乡贤祠及建于清朝顺治初年的无棣忠义孝悌祠,《海丰县志》(1670年版)、《无棣县志》(1924年版)有其传,留有《茹淡齐鲁游草幽亭诗》。
阅读全文

人名:刘三顾

别名:

字:

号:

谥号:

性别:男

所处时代:

国(旗)籍:

出生时间:

死亡时间:

祖籍:

出生地:

人物标签:

求学院校:

官职:

学位:

工作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