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东周
东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中国历史上的朝代。西周覆灭后,诸侯拥立原先被废的太子宜臼为王,史称周平王, 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史称东周。东周的前半期,诸侯争相称霸,称为春秋时代;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联手灭智氏家族后,三家分晋,各诸侯相互征伐, 称为战国时代。[3-4] 周平王东迁以后,管辖范围大减,形同小国,而春秋时共有140多个诸侯国。诸侯之间互相攻伐和兼并,天子不能担负共主的责任,经常要向一些强大的诸侯求助。在这情况下,强大的诸侯便自居霸主,中原诸侯对四夷侵扰打着“尊王攘夷“的口号团结自卫。周襄王十七年(公元前635年),发生子带之乱,周襄王不能平,求救于晋文公,文公诛叔带,遂为伯而得河内地 。周襄王二十年(公元前632年),襄王为晋文公所迫,于河阳践土会盟 。周考王时,国势益弱,分为东周国和西周国 。周赧王八年(公元前307年),秦国借道东周攻打韩国,周人两边都不敢得罪,左右为难 。东周国与西周国位于诸强国之间,不能同心协力,反而彼此攻杀 。周赧王五十九年(公元前256年),西周国为秦国所灭,同年周赧王病死,周亡。七年后,东周国亦为秦所灭 。东周共传25王,历时515年, 这一时期是中国的社会制度剧烈转变的时期,以铁器的广泛使用为标志。
阅读全文

人名:东周

别名:

字:

号:

谥号:

性别:男

所处时代:

国(旗)籍:

出生时间:

死亡时间:

祖籍:

出生地:

人物标签:

求学院校:

官职:

学位:

工作机构:

东周时期燕国主要战争研究

燕国为周初分封于中国北方的姬姓诸侯国,立国达八百年之久。燕国的战争直接关系到燕国的生死存亡,在燕国史研究中的地位尤其重要。东周时期燕国的主要战争体现在与齐、赵两国为代表的中原诸国和以山戎、东胡为代表的北方民族上,通过燕国与上述国家、部族间的战争研究,可以较为完整的展现东周时期燕国主要战争的整体面貌。燕国与齐国共计爆发十一场战争,文章将其分为春秋时期、战国初期和战国中期三个阶段,对每场战争均进行了系统整理分析。燕齐战争的作战地点反映了燕国国力逐步提升领土不断向南推进的历史进程。战国前中期燕齐战争的不利形势客观上成为燕国变法图强的重要因素,促进了时局变动和中华民族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进程。燕国与赵国共计爆发八场战争,文章将其分为战国中期和战国晚期两个阶段,分别对每场战争进行了梳理研究。燕赵战争主要围绕黄河东西二渠间的河间之地展开,燕王喜年间燕国于河间之地领土损失殆尽,反映出在燕赵战争中燕国逐渐陷入被动的事实。燕赵战争往往与秦赵战争同时爆发,燕国逐渐成为秦国牵制赵国的重要工具。频繁的燕赵战争不仅严重消耗了两国国力,更使得秦国东进步伐与统一的历史进程进一步加快。燕国与山戎的战争主要体现在燕国联... 

三晋与东周王室、中山国、燕国量制问题研究

本文以记容器和量器等实物材料为基础,分别对战国时期三晋(韩、赵、魏)、东周王室、中山国和燕国的基本量制单位、量值和进制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各国家和地区的量制虽各有特点,但有许多相同之处,具体表现在相同的量制单位和量值,以及普遍存在两种量制标准同时并行的现象。其量制在战国时期尤其是战国中晚期都比较稳定,似乎没有经历重大改革。而且它们与齐、邾、秦等多个诸侯国之间可能已建立统一量制标准,200毫升和2000毫升是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通用量值。这些情况反映出战国量制“异中有同”的整体特点。 

东周时期燕国主要战争研究

燕国为周初分封于中国北方的姬姓诸侯国,立国达八百年之久。燕国的战争直接关系到燕国的生死存亡,在燕国史研究中的地位尤其重要。东周时期燕国的主要战争体现在与齐、赵两国为代表的中原诸国和以山戎、东胡为代表的北方民族上,通过燕国与上述国家、部族间的战争研究,可以较为完整的展现东周时期燕国主要战争的整体面貌。燕国与齐国共计爆发十一场战争,文章将其分为春秋时期、战国初期和战国中期三个阶段,对每场战争均进行了系统整理分析。燕齐战争的作战地点反映了燕国国力逐步提升领土不断向南推进的历史进程。战国前中期燕齐战争的不利形势客观上成为燕国变法图强的重要因素,促进了时局变动和中华民族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进程。燕国与赵国共计爆发八场战争,文章将其分为战国中期和战国晚期两个阶段,分别对每场战争进行了梳理研究。燕赵战争主要围绕黄河东西二渠间的河间之地展开,燕王喜年间燕国于河间之地领土损失殆尽,反映出在燕赵战争中燕国逐渐陷入被动的事实。燕赵战争往往与秦赵战争同时爆发,燕国逐渐成为秦国牵制赵国的重要工具。频繁的燕赵战争不仅严重消耗了两国国力,更使得秦国东进步伐与统一的历史进程进一步加快。燕国与山戎的战争主要体现在燕国联... 

从出土资料看东周时期燕齐之间的交流

燕国和齐国均是东周时期一方大国,彼此相邻,交流密切。本文以出土资料为立足点,选择了容礼器、货币、兵器、瓦当为切入点,分别从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四个方面探讨燕齐两国的交流情况,最终证明两国交流呈现出全面化的特点,并指出乐毅伐齐这一历史事件及大一统的历史浪潮对燕齐交流的巨大影响。 

东周时期燕国青铜器纹饰研究

从武王灭商封召公至燕国,到燕国被秦所灭,燕国存世约八百多年,是先秦时期建国最早、存在最长久的诸侯国,也是战国七雄之一,鼎盛时却胡千里,势力达到辽河流域。自上世纪20年代末对燕下都遗址进行调查开始至今,燕国考古发现不断增多,获得了大批系统而科学的考古资料,其中包括数量可观的青铜器,这使从纹饰角度研究东周时期的燕国青铜器成为可能。本文分为六部分。绪论,包括东周时期燕国青铜器纹饰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着重介绍青铜器纹饰、燕国青铜器及燕文化的研究现状,对研究材料进行梳理,共收集东周时期燕国青铜器103件,从而确定研究范围,并说明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一章对东周时期燕国青铜器纹饰进行类型学分析。将纹饰分为动物纹、几何纹和人物画像纹三大类,再逐渐细分,重点对时代变化较强及特征明显的纹饰进行型式分析,如蟠螭纹、兽面纹、云雷纹、写实性动物纹、绳索纹。第二章首先对东周燕国铜器墓进行年代推定,为接下来的纹饰分期准备条件。其次将纹饰分为三期六段,确立纹饰的流行年代并总结特点。第三章从纹饰组合的角度,对鼎、豆、敦、壶四类器物纹饰的位置分布进行分析,探讨其装饰风格与时代特征。第四章从纹饰所反映的文化互动角度,探讨东周时... 

东周燕国墓葬研究

本文以东周时期燕国墓葬为研究对象。本文收集了迄今已发表的260座东周燕墓资料,并对相关信息和数据进行汇总分类,在全面把握燕墓资料的基础上对东周燕国墓葬进行分析和讨论。本文首先对燕国墓葬的时空范围进行划定,总结燕墓研究历史及研究现状。根据东周燕国墓葬形制将东周燕墓分为甲、乙、丙、丁、戊五类墓葬,即大型墓葬、较大型墓葬、大中型墓葬、中型墓葬、小型墓葬。对燕墓的葬式、墓向、随葬品组合进行数量统计,得出东周燕墓葬式多为仰身直肢葬、墓向多为北向及东北向等结论。其次,本文对东周燕墓随葬品进行类型学分析并进行墓葬分期,对东周燕墓所出土铜器、仿铜陶礼器、日用陶器进行分型定式,根据陶器演变将东周燕墓分为九段,并确定各段年代,建立完整的年代序列。结合具体墓葬,本文通过文化因素分析法对东周燕墓出土含有外来文化因素的陶器进行分析,并将燕墓随葬品所体现外来文化因素分为北方族群文化因素、齐文化因素、中山(中原)文化因素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并讨论其历史背景。在东周燕国瓮棺葬问题的讨论中,本文首先梳理分析东周燕国瓮棺葬相关资料,然后在葬具、葬址等方面进行讨论,分析其丧葬规律。关于解村人头骨丛葬坑的来源问题,本文在综合整... 

东周燕墓再研究

本文系对东周燕墓,以及燕文化中比较突出的若干文化现象的一项基础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1章界定了本文研究对象的时空范围,总结了多年来东周燕墓研究中几项关键的问题的分歧与共识。第2章从比较可靠的燕墓入手,总结了东周燕墓在墓葬形制、葬式、墓向、随葬品摆放等方面的规律,这些埋葬规律或可作为判断文化边缘区墓葬族属的参考。第3章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建立起东周燕墓比较可靠的年代框架。铜器墓方面,重新进行类型学研究以确定分期序列与分组方案,在考察三晋铜器纹饰演变的基础上对燕文化铜器墓断代。陶器墓方面修正了以往研究中不恰当的断代结果,尤其对近年来辽西地区所见燕墓进行重新断代。第4章针对以往对燕墓的分类研究,首先检验了其理论预设,证明其研究方法总体可靠,同时对其进行了修正扩展。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战国前后燕国社会结构演变,认为其春秋晚期不同阶层之间壁垒分明,战国早期传统贵族、新贵族与贫民之间界限渐模糊,战国中晚期则重新确立了高等级贵族高高在上的政治秩序。讨论了此时燕国社会对旧礼制的逐步破坏和对新礼制的接纳和演绎,认为陶礼器制度在燕国的风行经历了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第5章就燕文化中比较突出的两个文化现象进行... 

东周燕国量制初步研究

<正>中国古代对于物体容量、体积的计量称为"量",《尹文子·大道》称"以量受多少"①,《汉书·律历志》称为"嘉量",并具体阐释其内容:"量者,龠、合、升、斗、斛也,所以量多少也。本起于黄钟之龠,用度数审其容,以子榖秬黍中者千有二百实其龠,以井水准其概,合龠为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而五量嘉矣。"②古代容量的计量,涉及到计量思想、计量器具、计量单位、计量制度等一系列的内容,本文用"量制"来统称这些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