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赵政
秦始皇嬴政(前259年—前210年) [1] ,嬴姓,赵氏 [2] ,名政(一说名“正”),又称赵政 [3] 、祖龙 [4-5] ,也有吕政一说。 [143] 秦庄襄王和赵姬之子。 [6] 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首次完成中国大一统的政治人物,也是中国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 嬴政出生于赵国都城邯郸,后回到秦国。前247年继承王位,时年十三岁。 [7] 前238年,平定长信侯嫪毐的叛乱,之后又除掉权臣吕不韦,开始独揽大政。 [8] 重用李斯、王翦等人,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了统一中国大业,建立起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秦朝 [9] 。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之后,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过五帝”,遂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 [10]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所以自称“始皇帝”。同时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管理国家大事;地方上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同时书同文,车同轨,统一货币、度量衡。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筑万里长城;修筑灵渠,沟通长江和珠江水系。但是到了晚年,秦始皇求仙梦想长生,苛政虐民,扼杀民智,动摇了秦朝统治的根基。前210年,秦始皇东巡途中驾崩于邢台沙丘。 [11] 秦始皇奠定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 [12] ,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 [13]
阅读全文

人名:赵政

别名:

字:

号:

谥号:

性别:男

所处时代:

国(旗)籍:

出生时间:

死亡时间:

祖籍:

出生地:

人物标签:

求学院校:

官职:

学位:

工作机构:

赵政权建构中的路线冲突与政治危机——兼论十六国建政与延祚的内在困境

建平四年石勒去世后,石虎以"魏辅汉故事"为依据,以丞相总摄百揆,并受封为魏王,在后赵境内建立囊括十三郡的魏国,设置魏台,为赵魏禅让做好准备。但石虎最终放弃禅让方案,直接废黜君主。之所以如此,除了石虎已经完成对襄国朝廷的全面控制并平定关中石生、洛阳石朗等势力之外,与石虎对石勒政治路线的不满有关,不愿礼遇其后嗣。自定都襄国后,石勒在继续"以马上取天下"的同时,开始考虑"以玄默治之"。石勒称赵王后,经由门阀制度建设,士族取得了为制度所保障的政治权益。称天王、皇帝后,石勒建立以尚书机构和中常侍为中心的决策体制,集权于皇帝与太子。但"天下未平"的处境迫使石勒仍须"以马上取天下",这成为石虎势力生存的政治空间。后赵内部形成以石弘、程遐、徐光为一方,以石虎为另一方的斗争格局。石勒死后,两条政治路线之间的冲突最终以一场未能完成的赵魏禅让而暂时告一段落。 

赵政治地理研究

汉赵是十六国时期第一个活跃在华夏王朝政治核心区域及其毗邻地区的胡族政权,对西晋末年至十六国前期的政治进程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试图对汉赵政权的政治过程进行分析,以期揭示当时政治演变的内在逻辑,探讨汉赵政权对晋末以来整体政治地理格局的影响。本文首先从汉赵政治地理建构的背景着手,考述魏晋时期五部匈奴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生活形态以及社会政治结构;其次论述西晋末年政治地理格局的变化与刘渊汉国的建立,分析汉国分裂的政治地理背景,探讨前赵国家面临的政治地理形势,通过对汉赵政治进程的分析来考察其政治演变的地理逻辑;最后总结出汉赵政权的特征,即以胡汉两种官制为基础的军政合一体制,以及建立包含多种政治文化人群的政治联盟,进而分析其对晋末之后政治地理格局的影响。 

赵政权两都体制初探

西晋永嘉六年(312)7月,石勒攻占襄国(今河北省邢台市)。次年派石虎攻占邺城,并令其镇守。东晋太兴二年(319)11月,石勒称王,定都襄国,以石虎为单于元辅,都督禁卫诸军事,仍镇邺城。至石虎即位,迁都于邺。先后以其子石邃、石斌以大司马、大将军之职镇守襄国,并建造宫殿。不难看出其两都制的特征。现以此为出发点,分析后赵政权的立国体制及其演变过程,从而揭示后赵政权灭亡的根源。 

赵政权两都体制初探

西晋永嘉六年(312)7月,石勒攻占襄国(今河北省邢台市)。次年派石虎攻占邺城,并令其镇守。东晋太兴二年(319)11月,石勒称王,定都襄国,以石虎为单于元辅,都督禁卫诸军事,仍镇邺城。至石虎即位,迁都于邺。先后以其子石邃、石斌以大司马、大将军之职镇守襄国,并建造宫殿。不难看出其两都制的特征。现以此为出发点,分析后赵政权的立国体制及其演变过程,从而揭示后赵政权灭亡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