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张曜
张曜(1832年—1891年8月22日),字朗斋,号亮臣,祖籍浙江绍兴府上虞县(今绍兴市上虞区),出生于浙江钱塘(今杭州)。[1-2] 晚清名臣、将领。早年在河南固始兴办团练,参与镇压捻军和太平天国,创建“嵩武军”,又随左宗棠赴西北镇压回民起义军,历任知县、知府、道员、布政使、提督等职。陕甘平定后,率部于哈密屯田垦荒,岁获军粮数万石,为清军收复新疆之战做准备。1877年(光绪三年),配合刘锦棠等收复新疆南路七克腾木、辟展、吐鲁番等城。1884年(光绪十年),率部入关,警备直隶北部。1885年(光绪十一年),授广西巡抚,未行,留治京师河道。1886年(光绪十二年),调山东巡抚,督办河工。1887年(光绪十三年),襄办海军。1889年(光绪十五年),加封太子少保。1891年(光绪十七年),病死济南,赠太子太保,谥勤果。 张曜军政才略突出,为收复新疆、阻遏英俄侵略作出了贡献,故有“爱国将领”之称。其在山东巡抚任上也多有建树。有《河声岳色楼集》存世,《山东军兴纪略》亦由其纂订。(概述内图片来源[3-4] )

人名:张曜

别名:

字:

号:

谥号:

性别:男

所处时代:

国(旗)籍:

出生时间:0

死亡时间:0

祖籍:

出生地:

人物标签:

求学院校:

官职:

学位:

工作机构:

1832

>
出生于浙江钱塘(今杭州),字亮臣,号朗斋 (一说字朗斋,号亮臣 ),祖籍浙江绍兴府上虞县(今绍兴市上虞区),晚清名臣、将领。

1854

>
回籍。
升知县。
署固始知县。
升知州,换花翎。
李秀成等攻固始,张曜坚守七十余日,保住了固始城,被咸丰帝赐号霍钦巴图鲁。
署理光州知州。

1860

>
张曜被擢升为知府,又屡屡击败捻军,晋升为道台,加按察使衔。
张曜设计在汝宁击败陈大喜、张凤林所部捻军,又擢升为河南布政使。
张曜被御史刘毓楠弹劾“目不识丁”,由布政使转任总兵,仍归僧格林沁节制。自此,他发愤读书,并镌刻“目不识丁”四字印,时时佩戴在身以自励。
张曜在河南省嵩山和南阳等地击退了张宗禹所部捻军的进攻。
张曜在桥川一带再次大败捻军,张曜率部渡丹江长途追击,与陕西、湖南的清军汇合后撤军。
僧格林沁战死,张曜出征捻军以挽救危局,多次战胜。僧格林沁既死,又有人弹劾张曜“养寇遗患”,幸有巡抚吴寿昌为张曜辩白。尽管如此,张曜还是以安葬亲人之名请假回籍。
张曜受命复出,镇压捻军。他整合新旧部众,编为嵩武军。
张曜协助李鸿章围歼东捻军。年末,又击败从陕西渡黄河进入山西、逼近河南的西捻军。
张曜与宋庆在东昌之战中大败西捻军。不久,西捻军彻底失败,张曜受赏黄马褂,获骑都尉世职。
张曜随左宗棠镇压回民起义,主要是配合金顺用兵宁夏。1870年(同治九年),升任广东提督。

1871

>
2月1日(同治九年十二月十二日),张曜、金顺部攻占宁夏金积堡附近的要塞王家甿,因怒于此前久攻不下,对回民进行了屠杀。随后,张曜奉诏屯守于黄河以西,兼顾阿拉善旗。
张曜奉左宗棠令,顿兵金积堡,作为后路部队协助徐占彪等攻陷肃州,陕甘回民起义至此被平定,清军收复新疆、消灭阿古柏的道路也由此打通。张曜受赏双眼花翎。
张曜率部出关,驻哈密屯田。
奉钦差大臣、陕甘总督左宗棠命,配合前锋刘锦棠督军西进收复南疆,他与徐占彪在盐池会师,4月21日攻克吐鲁番门户七克腾木。阿古柏逃往焉耆,留其幼子驻守库尔勒为其垫后。不久,刘、张、徐三军合击,于4月26日收复吐鲁番。

1880

>
中俄伊犁谈判期间,张曜受左宗棠命率所部驻阿克苏,作为中路军,准备一旦俄国挑起战争,就沿特克斯河进军收复伊犁。同年,在左宗棠的推荐下,张曜被诏署理帮办新疆军务,驻阿克苏。
实授帮办军务之职,移驻喀什噶尔,兼辖西四城,筹办善后事宜。任内积极兴办教育。
中法战争期间,张曜受命入关移防,警备直隶北部,特赏巡抚衔。
授广西巡抚,未行,率所部留治京师河道,赏加尚书衔。
调升为山东巡抚,当时山东河患日深,他上任后首重河工,一年中呆在河上几乎300天。在山东任内,还在青州设立海岱书院,修葺曲阜洙泗书院。
慈禧太后下懿旨命张曜襄办海军。
慈禧归政,张曜又加太子少保衔。

1890

>
张曜奏请将山东盐斤每引加收津贴课银二百两,以救济河北、京畿等地饥荒。同时准许每包在例重三百二十斤基础上加耗盐一百二十斤,以体恤盐商,两相兼顾。同年,张曜设通志局,纂修《山东通志》,聘请著名学者孙葆田为总纂。
张曜闻知刘台湾巡抚刘铭传有去职之语,预备上《请海疆自效疏》。农历四月,张曜奉命会同校阅北洋水师,期间闻知刘铭传已开缺,改上《奏为自荐去台湾任巡抚请旨事》 ,毛遂自荐,但清廷人选已定,张曜未能如愿。校阅水师结束后,张曜陪同李鸿章继续巡视海防。6月6日,张曜陪同李鸿章抵胶州湾进行实地调查,使原本反对在胶州湾设防的李鸿章认识到该地的重要性。二人筹商,张曜许诺将山东每年的海防捐全部用于胶州湾设防,设防所需的兵力也从本地抽调。6月11日,李鸿章与张曜联衔奏请在胶州湾和烟台建筑炮台,驻军设防,6月14日获准。此后,位于胶州湾的青岛村一带由渔耕之村发展成为军事要地,城市发展也由此拉开序幕。不久,伏汛将至,张曜赴利津勘堤,又抢护史家坞、王阳家等处险工。工程未竣,背上发疽,仍不离工地,等被人护送回济南时病情已经十分严重。8月22日(光绪十七年七月十八日),张曜病危,口授遗折,请山东布政使福润代递。另致书李鸿章,陈言山东为北洋门户,应速添建炮台以防不测,并涉及新疆局势。同日,张曜去世。(一作十九日去世,但据福润奏疏当为十八日。)清廷追赠太子太保,谥“勤果”,入祀贤良祠,并准在立功省份建立专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