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张英
张英(1637—1708)字敦复,号乐圃。清康熙二年(1663)举人,六年进士,十二年,授翰林院编修,充日讲起居注官,累迁侍读学士。十六年内廷设南书房,奉命入直,得康熙器重。二十年,因葬父乞假归里,居4年召回京师,迁兵部侍郎,调礼部兼管詹事府,充经筵讲官。二十八年,擢工部尚书,兼翰林院掌院学士,仍管詹事府。再调礼部尚书,兼官如前。后因祭文“未详审”被革尚书之职,仍掌翰林院、詹事府,教习庶吉士。三十一年复官,相继任国史馆《国史》、《大清一统志》、《渊监类函》、《政治典训》、《平定朔漠方略》总裁官,三十八年,拜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晚年归里,卒谥文端。世宗即位,赠太子太傅。乾隆初年,加赠太傅。著有《笃素堂诗集》、 《笃素堂文集》、《笃素堂杂著》、《存诚堂诗集》、《南巡扈从纪略》、 《易经衷论》、 《四库著录》、《聪训斋语》,《恒产琐言》等行于世。(来源:安徽人物大辞典, 1992-11)

人名:张英

别名:

字: 敦复、梦敦

号: 乐圃

谥号:文端

性别:男

所处时代:清朝

国(旗)籍:中国

出生时间:1637(崇禎10年)

死亡时间:1708(康熙47年)

祖籍:安徽桐城

出生地:安徽桐城

人物标签:

求学院校:

官职: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

学位:

工作机构:

康熙朝的文治场域与张英应制创作之生成

文治是康熙帝削弱华夷之辨、建构清朝正统性的重要政治策略,为张英的应制创作设定了特殊的生成场域,催生了其应制创作以昭示、宣传、建构正统性为目标的功能追求。其应制书写在褒显功德、颂赞升平的雅颂传统诗学语境中,以文学叙事介入礼制、一统与仁德、文德书写等政治叙事,采取彰扬礼制内涵、以“仁德”统摄“一统”、引入南书房翰林视角等写作策略,以之指向塑造理想帝王与盛世王朝进而将清帝纳入正统谱系的政治诉求。其审美品格迎合康熙帝宗唐的风格构成,规范于唐人应制风貌,为康熙朝的馆阁文学树立了文学范式。 

康熙朝的文治场域与张英应制创作之生成

文治是康熙帝削弱华夷之辨、建构清朝正统性的重要政治策略,为张英的应制创作设定了特殊的生成场域,催生了其应制创作以昭示、宣传、建构正统性为目标的功能追求。其应制书写在褒显功德、颂赞升平的雅颂传统诗学语境中,以文学叙事介入礼制、一统与仁德、文德书写等政治叙事,采取彰扬礼制内涵、以“仁德”统摄“一统”、引入南书房翰林视角等写作策略,以之指向塑造理想帝王与盛世王朝进而将清帝纳入正统谱系的政治诉求。其审美品格迎合康熙帝宗唐的风格构成,规范于唐人应制风貌,为康熙朝的馆阁文学树立了文学范式。

张英的经学思想及桐城精英文化的清初形态

张英是清初著名理学家,其经学思想直接影响了康熙的执政理念;同时,以张英为代表的清廷主流意识形态,对清初桐城精英文化的发展方向以及桐城派的文学主张,曾产生了重大影响。桐城派虽是打着复古的旗号,却是在旧说中别开生面的古文流派。程芳朝、姚文元、张英是先于桐城派对桐城精英文化的形成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人物,此文通过对康熙朝精英文化的梳理,深度解读桐城精英文化的内在结构,探索桐城文化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逻辑起点。

张英诗歌研究

张英是康熙朝重要的馆阁文臣,长期握有朝廷文柄,但其性喜山林,《四库全书总目》评价其诗兼有山林与台阁二体,呈现醇雅自然的风貌。其诗歌风格的形成不仅赖于自身丰富的人生阅历及朴茂耕读的家族家教,还得益于桐城人文环境及宫廷文学环境的陶染。张英虽非文坛巨匠,也并未凭借自身的政治地位而强加文学影响力,其诗歌却在整个清代都有一定的影响。这是因为以张英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文学网络,在此网络中他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传递自己的诗学思想,使之从纵向与横向两个维度散播开来,从而使清代士人受到影响。本文将从多元化的视角去全面把握和解读张英,分析与探究其诗歌创作、诗学思想、诗风形成原因及诗歌影响,并拟从四个方面对之进行探究:第一章:探本溯源,梳理其早年读书山林及入仕后的经历,探究其丰富的人生经历对其沉毅端正的性格及深厚学养的影响;探索张氏家教,分析张氏家族朴茂耕读的家教对张英淳朴谨慎的性格与简朴德让的作风等形成的影响。第二章:深入作品,在对张英所作诗序、诗及《聪训斋语》的解读中,提炼其诗学思想:"诗人之诗"与"性灵",本章将分别对这两个概念的演变过程进行梳理,再探究张英对二者内涵的解读,最后结合其诗歌创作,看之是否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