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世纪初中国画改良运动勃兴以来,郎世宁渐成为艺术史研究中的热门话题,但讨论和关注的重点多限于其绘画作品所体现出的中西绘画技法融合,以及对当时宫廷绘画的影响,至于其在中国生活、工作、交游、待遇等方面的情况,虽有所涉及,但由于史料发掘不够,在系统性和深入性上都有待拓展。本文以郎世宁的双重身份——“耶稣会士”和“画画人”——为切入点,探讨其在华期间(1715-1766)的方方面面,目的在于重估郎世宁在宫廷中的地位,并试图还原其真实的形象。大量事实表明,郎世宁的在华生活充满失意和挫折。作为耶稣会士,他面对的是雍正、乾隆时期史无前例的禁行天主教;作为画画人,他的工作并不能得到皇帝的全面认可。如考虑到郎世宁来华之首要目的,第二种失意和挫折尚可忍受,或必须接受,而第一种失意和挫折则堪称致命打击。因为发展传教事业是支持郎世宁在恶劣环境中忍辱负重生活下去的惟一精神力量源泉,但不绝如缕的教案,不仅为其生活蒙上挥之不去的浓重阴影,也陷其于人生失去价值的巨大危险之中。从根本上说,文化冲突是郎世宁遭受失意和挫折的深层原因所在。作为“他者”(Other),郎世宁无法也不可能与周围的人和事在核心价值观上取得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