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爱新觉罗·载湉 又称 光绪
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1871年8月14日—1908年11月14日),清朝第十一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的第九位皇帝。生于北京宣武门太平湖畔醇王府。其父为道光帝第七子醇亲王奕譞,其母为叶赫那拉·婉贞(慈禧太后之妹)。 同治十三年(1875年),同治帝病死,4岁的载湉被慈禧太后立为皇帝,由慈禧太后垂帘听政至18岁。光绪十五年(1889年)开始亲政,但朝中大权仍操在慈禧太后手中。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中国战败。光绪帝载湉主张抵抗,派刘永福到台湾布防,下令停止继续移用海军经费修建颐和园。次年《马关条约》签订后,康有为连续上书,请求变法。光绪帝载湉受到启迪,7月,发布一道命令,列举一系列应革事项,由于慈禧太后阻挠,未能实施。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11月,德国占领胶州湾,中国危机四伏,康有为再次来到北京,上书指陈时局紧迫。光绪帝载湉力排众议,启用康有为、梁启超等进行“戊戌变法”。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6月下“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开始。但变法危及封建守旧势力的利益,受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守旧派的反对。同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推翻新政,将光绪帝囚禁,整个变法维新不过历时103天,称“百日维新”。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逼近北京时,光绪帝载湉被慈禧挟逃亡西安。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11月14日暴死于宫中,终年38岁。 谥号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庙号德宗。葬清西陵之崇陵。
阅读全文

人名:爱新觉罗·载湉

别名:光绪

字:

号:

谥号:

性别:男

所处时代:清朝

国(旗)籍:

出生时间:1871年8月14日

死亡时间:1871年8月14日

祖籍:

出生地:太平湖醇王府

人物标签:

求学院校:

官职:

学位:

工作机构:

1227

>
金正大四年(1227年),王恽生于卫州路汲县(今河南省卫辉市)。

1235

>
元太宗七年(1235年),王恽父王天铎在耶律买奴幕下任行台从事,帮助耶律买奴整理诸道户口。

1241

>
元太宗十三年(1241年),王恽跟从泌阳县令赵鹏学习词赋。
元太宗乃马真后二年(1243年),王恽与推氏成婚,二人共同生活四十三年之久。
乃马真后三年(1244年),王恽在共城从王磐、姚枢读书。

1255

>
元宪宗五年(1255年)三月,王恽至大名府,经过宋义墓,作《过楚卿子冠军宋义墓并序》。 五月五日,王恽作为史格府下的宾从,于真定北郊观看骑鞠,作《望海潮》,呈给节度使史格。

1260

>
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年)六月,王恽上书中书左丞张文谦,希求得到任用。五月至七月五日间,姚枢宣抚东平,征召王恽为详议官。
中统二年(1262年) 七月十八日,翰林国史院雷膺与王恽担任翰林院的属官。 七月二十七日,王恽与雷膺同日授翰林修撰、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
中统四年(1263年)六月一日,王恽召井工在房屋南的空地凿井。六月十日,新井落成,作《新井记》。时退隐汲县。十二月十五,王恽与宾客游卫州霖落山,作《游霖落山记》。
至元三年 (1266年),王恽开始编撰《文府英华》。
至元四年(1267年)七月三日,作《文府英华叙》。
至元五年(1268年)七月,元朝开始建立御史台,高鸣、张德辉、孙公亮推荐王恽担任里行之职。十月,王恽赴御史台。

1272

>
至元九年(1272年)三月初,王恽被授予承直郎、平阳路总管府判官。
至元十一年(1274年)三月四日,王恽奉命签南征新军。
至元十二年(1275年)七月二十七日,受到安西王的委托,王恽在山西采集文石。
至元十四年(1277年)二月,王恽授翰林待制、奉训大夫。
至元十五年(1278年)夏,时任翰林待制的王恽目睹运到大都的珍禽奇兽。秋,王恽由翰林待制授朝列大夫,担任河北河南道提刑按察副使。
至元十六年(1279年)九月初,王恽改授燕南河北道提刑按察副使。

1289

>
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八月三日,王恽被授予少中大夫、福建闽海道提刑按察使。

1295

>
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年)正月,王恽被加官通议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奉旨纂修《世祖实录》。

1307

>
大德七年(1307年),王恽再上书乞退,朝廷准许,并授其子公孺为卫州推官,以便就近奉养。
大德八年(1304年)六月,王恽逝世,享年七十八岁。

1312

>
元仁宗皇庆元年(1312年),朝廷赠王恽翰林学士承旨、资善大夫,追封太原郡公,谥文定,夫人推氏追封太原郡夫人。

1871

>
同治十年(1871年)六月二十八日子时,载湉出生于北京宣武门太平湖畔醇王府。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1875年1月12日),同治帝无嗣而崩。
光绪二年(1876年)四月二十一日,载湉开始在毓庆宫读书。

1880

>
光绪六年(1880年)正月,命曾纪泽为出使俄国的大臣,改议条约。
光绪七年(1881年)三月,慈安太后逝于钟粹宫,上谥为孝贞皇后。光绪八年(1882年),载湉11岁时,增添授课内容,讲解了贺长龄、魏源所辑《皇朝经世文编》。
光绪九年(1883年)五月,法军进攻越南河内的纸桥,挑起中法战争。载湉诏李鸿章回北洋,部署海防事宜。
光绪十二年(1886年),载湉虚龄16岁时,即中国传统观念认为已为成人之际,据称就已具备了“披阅章奏,论断古今,剖决是非”的能力。
晚清皇嗣与大礼议之争

同治十三年,清朝第十位皇帝——爱新觉罗?载淳去世,无子嗣位。慈禧太后违背礼制,扶持醇亲王奕譞长子载湉继嗣咸丰皇帝,承继大统。从此,清朝因皇嗣问题,陷入一系列的争端之中。同治皇帝死后不为其立嗣,同治的皇后在后宫名分尴尬,清穆宗、清德宗升祔太庙的昭穆次序,光绪帝本生父及监国摄政王的名分待遇,己亥建储牵扯出的大阿哥名分等问题,均引发了晚清时期激烈的大礼议之争。每一次礼仪问题发生时,朝廷总能通过集议的方式,暂时解决。不过,举朝上下对问题的讨论,并不会随之消失,自第一次立嗣光绪至第三次立嗣宣统,像同治后嗣的问题是贯穿其中的,并且由于立嗣溥儁而愈加复杂化,持续地引发着朝野的议论。礼是用来维系国家统治秩序的标准。当这种无形的制约遭到破坏或者产生变化的时候,清王朝的各阶层,都对其做出了反应,展开了激烈地讨论和争议,甚至是外国列强也参与其中。在内外各种势力的作用之下,礼仪问题最终被解决,它背后的各种政治文化关系的勾连也逐渐显现出来。 

晚清近支宗室过继研究

过继制度的创设是为应对宗族内可能出现的子嗣缺失,保障宗族财产在族内传承,维护宗族内团结与稳定,避免宗族因内耗而衰落。按照规定,成年男子无子时应从族内其他支派过继子嗣以延续祭祀、血缘、社会地位。中国历史上各朝代均对过继立法十分重视,直到今天,有些地区在没有男性后裔时,仍然选择以过继子嗣的方式延续血脉。中国传统社会以“家天下”为基本模式,宗室作为与皇帝血缘最为亲近之人,日常活动受政治因素影响较大。宗室成员在过继子嗣时往往受政治因素的干扰不能完全按照官方颁布的通行天下之律条进行;宗室虽然特殊,但其本质仍为宗族,在过继继承时,仍然会受到宗族因素的影响与制约。清代自咸丰帝第二子悯郡王降生后再无皇子诞生,皇子的缺失使得同治帝驾崩后,皇位传承不得不依靠过继才能顺利进行;而发生在光绪二十五年的“己亥建储”同样是由于皇子的缺失而导致。由于皇位继承的特殊性,加之对慈禧太后的评价历来不高,使得这三次关于帝位的立嗣事件往往被赋予政治含义。不可否认,帝系的传承政治因素起到极大的作用,但通过对三次立嗣进行考察就会发现,虽然这三次立嗣或多或少存在皇太后的私心,但并未有明显的违背清代立嗣习惯及律条的情况发生,皇太后所... 

古代皇家三大投毒秘法

<正>置毒酒中典型案例:汉平帝被鸩弑案投毒嫌疑人:大司马王莽在中国几百个大小皇帝中,第一位直接被毒杀的皇帝是汉平帝刘衎。刘衎是西汉两名小皇帝中的一位,9岁当皇帝,是西汉最后一位皇帝,原名"箕子",即位后,改名"衎"。刘衎生于元延四年(公元前9年),是汉元帝刘奭的庶孙、中山王刘兴之子,母亲卫姬。刘衎3岁时嗣立为王。《汉书·平帝纪》(卷十二)记载,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六月,汉哀帝刘欣在未央宫驾崩。太皇太后王政君主持大政,撤了深受汉成帝刘骜宠幸的大司马董贤的职位,改任新都侯王莽为大司马,同时派人迎立中山王 

皇帝的膝盖

<正>有中国人说,人有膝盖,就是为了下跪之用。这话,让鲁迅先生很是愤愤,曾经大加讥讽。不过,在中国的古代,人活在世上,就是得经常性地下跪,跪父母,跪长辈,跪老师,跪官长,跪皇帝,反正碰上地位比你高的人,差不多都得跪。有点大事儿,比如祭祀,丧礼,朝廷典礼,就更是得跪。丧礼上的孝子,要对每个前来祭奠的人下跪 

遥想光绪当年

<正>光绪皇帝的命运始终与慈禧太后密不可分。1874年,同治皇帝病逝,同治无子,慈禧太后遂指定刚刚三岁半的爱新觉罗·载湉继承皇位,是为光绪皇帝。慈禧太后之所以选中光绪,是为了便于自己垂帘听政。光绪是咸丰皇帝的侄子,慈禧胞妹的儿子, 

假如光绪帝能多活一天

百年之前,晚清帝国最高权力的掌握者——光绪帝和慈禧太后在20个小时内相继死亡。假如光绪帝不是死于慈禧之前,哪怕多活一天,他会做些什么? 

康有为的保皇情结——从光绪载湉到宣统溥仪

康有为的命运与清王朝最后两位皇帝光绪载湉和宣统溥仪密切相连。在中国近代史大变革的格局中,康有为的保皇情结最为令人瞩目。本文探讨了康有为保皇情结的缘起,从"士为知己者死"到扶一精神"大教主",说明康有为是坚毅、执着的,这既给他带来了声誉与赞尚,也引来了嘲讽与批判。 

载湉大婚典礼全图册

<正>皇帝们的婚姻幸福吗?顺治、康熙、同治、光绪四帝,位列清朝帝系的两端,朝政处于相对特殊之时。初期的顺康二帝,所聘皇后,以巩固皇权为首选条件,因而,顺治帝聘娶了科尔沁蒙古王公之女,康熙帝聘娶了四大辅臣之女;晚期的同光二帝,所聘皇后,以强化太后之权为主要因素,所以,同治帝经过力争才得以聘娶情投意合的皇后,而光绪帝只得聘娶慈禧太后的侄女为皇后,从而达到慈禧太后驾驭皇帝独揽朝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