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何绍基
何绍基(1799—1873)清文学家。字子贞,号东洲,晚号蝯叟,一作猨叟。湖南道州(今湖南道县)人。道光十六年(1836年)进士,历官福建、贵州等省乡试主考官及四川学政。触忤权贵,被罢官。自此绝意仕进,先后主讲济南泺源、长沙城南书院十馀年,晚年游吴,主持苏州、扬州书局。校刊《十三经注疏》,是一位正统派汉学考据家。又擅长书法。作诗宗李、杜、韩、苏诸大家。是“宋诗运动”的重要理论家。其美学思想,强调“人与文一,是为人成,是为诗文之家成”。认为先学为人的真诚,“至于刚柔阴阳,禀赋各殊,或狂或狷,就吾性情,充以古籍,阅历事物,真我自立,绝去摹拟,大小偏正,不枉厥材,人可成矣。”要求在真诚中确立人的个性,然后发之文字。如果人与文不能达到一致,就应该通过“读书”、“明理”、“阅事”、“养气”等途径,培养“真性情”。由人成文,由人及诗。强调“真性情时刻流露出来”,并要求以“法度”和“工夫”来使真性情运用到笔墨上。“又性情是浑然之物,若到文与诗上头,便要有声情气韵,波澜推荡,方得真性情发见充满,使天下后世见其所作,如见其人,如见其性情。”(《与汪菊士论诗》)重视艺术的审美规律和艺术作品的艺术风格。认为审美形象的思维特点,在于“无意”的行为和机到神来的想象。诗人要无“矜持惨澹之意”,无传世求名之意,否则,便会破坏艺术思维。至于“理”、“意”、“情”、“韵”,“又尚在可有可不有之间”,“则落笔时之超象外,与天游,举平日使尽气力,不离故处者,到此百炼钢化为绕指柔,且绕指柔化为丹汞,直是一点灵光,透出尘楮矣!”(《跋董香光画册》)诗画的创作,应达到物我两忘、超以象外、寓形得神的艺术境界。反对脱离艺术想象的率直真实的描绘,认为这种境界,并非美的境界。“晨起日出,庭中诸花不如影好,何以故?花不如花影之浑成无垠咢也。然究之由小花无大气质耳。奇松古柏,干霄蔽日,真气真骨真形,岂待浑成于影哉?”(《题冯鲁川小像册论诗》)又肯定以气质为美的艺术形象。反映其多样化的审美风格创造的主张。著有《说文段注驳正》、《东洲草堂金石跋》、《东洲草堂诗钞》、《东洲草堂文钞》。(来源:中华美学大词典, 2000-05)
阅读全文

人名:何绍基

别名:

字: 子贞

号: 东洲、东洲居士、猿叟

谥号:

性别:男

所处时代:清朝

国(旗)籍:中国

出生时间:1799年

死亡时间:1873年

祖籍:

出生地:湖南道州(今湖南道县)

人物标签:

求学院校:

官职:

学位:

工作机构:

1799

>
清嘉庆四年(1799年)十二月,何绍基与弟弟何绍业一同出生于东门乡东门村一耕读民家。幼年家境贫寒,他和弟弟随母就食于州西小坪舅舅廖氏家。8岁随父母入京,早年是阮元、程恩泽的门生。

1831

>
道光十一年(1831年),取优贡生。
道光十五年(1835年)夏,回湘应乡试,中举人。谒吴荣光,得观其所藏金石书画,并为题跋数十件。纳妾王氏琼箫,原已纳妾陈氏东芝。
道光十六年(1836年),丙申恩科成进士,廷对策为长文襄、阮文达两相国所激赏,已置大魁,因语疵抑落二甲第八名,改庶吉士。女(王氏所生)韶云出生。授翰林院编修。历任文渊阁校理、国史馆提调等职,曾充福建、贵州、广东乡试正副考官。

1814

>
嘉庆十九年(1814年),在京濡染家学,“忆余十六岁时,先公官少司成,十八省癸酉科选拔生肄业成均者彬彬然执贽门下,余得尽识其才俊,为余有交游之始”。
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应京兆试取誊录。拜张掖垣为馆师。
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在京就学于张掖垣师。同年秋,张掖垣归湘,有《送张掖垣师下第南旋》诗。
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始读《说文》,写篆字。就学于顾耕石。

1825

>
道光五年(1825年)春,于济南得孤本《张黑女墓志》及《石门颂》拓本。秋初,回湘参加乡试未中。
道光七年(1827年),第二次回故乡道州。同年夏,于汴中获《宋拓薛少保书信行禅师碑》孤本。冬初,获《天发神谶碑》拓本。
道光八年(1828年),与绍祺第三次回道州。回湘应乡试,秋间,补廪膳生。
道光九年(1829年),居北京,与林则徐、魏源等赴龚自珍家观龚重摹《宋刻王献之洛神赋九行》。

1841

>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四月,绍基等葬父于长沙河西谷山九子岭(今望城)。闰三月得地,四月卜葬。余居墓侧,造坟垣,立亭堂。恭勒御祭文暨御赐碑文,立于享堂之前楹:仪征阮相国师所撰《神道碑铭》立于内楹,置墓田,种树,至岁暮而事毕。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是年服阕,自长沙奉母至金陵。八月,入都供职国史馆。服阕后直国史馆兼办传志,每三六九馆期风雨无间。得长孙于金陵。庆涵公长子讳维朴生道光壬寅四月二十八日辰时。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供职国史馆,充提调。因馆中照例进书,皆一品二品大臣传,无三品以下传,虽经高宗屡次严旨申谕,史馆仍因循。因创拟条例,欲遍搜官书及前人文集,补办国初以来三品以下名臣各传,商之总裁穆师相,坚不见允,余即日辞提调矣。

1852

>
咸丰二年(1852年)任四川学政。为官仅两年,次年因条陈时务得罪权贵,被斥为“肆意妄言”,受谗言所害,降官调职。遂辞去官职。
咸丰三年(1853年),在四川学政任上力求整顿,四月十八日奏《恭报岁试成都省垣情形折》;七月二十四日上《捐输军饷奉旨从优议叙谢折》,十一月初七根据按试各州了解弊端,奏《请旨饬查川省捐输广额各数暨办理土匪事涉及两歧并参将擅造关防需索骚扰折》。
咸丰四年(1854年),在四川学政任上。五月二十四日上《请旨交议整顿考试力除弊窦折》《请旨更正灌县二郎神庙祀典折》,二十六日上《请旨饬裁陋规折》,二十五日上《恭报通省岁试及岁科并试等处完竣情形折》《请旨饬行速办土司争袭案折》,十一月二十二日上《敬陈地方情形折》。是年作《猿臂翁》诗,从此自号“猿叟”(蝯叟)。
咸丰五年(1855年)春间,出省按试,五月二十四日回至成都,得知由于四月屡陈时务12事,咸丰帝责以肆意妄言,由部议以私罪免除了他的学政职务,六月八日交印于四川总督黄寿臣。七月初一日,出游峨眉瓦屋,纪游之作编为《峨眉瓦屋游草》。
咸丰六年(1856年),由四川出发,经陕西等地到达济南,主讲于山东泺源书院。讲学之余,尽游济南大明湖、趵突泉、珍珠泉、千佛山等处,留下许多诗句。

1860

>
咸丰十年(1860年),受长沙城南书院之邀离开济南赴长沙。前后在山东和长沙城南书院教书达十余年。晚年主持苏州、扬州书局,校刊《十三经注疏》,主讲浙江孝廉堂,往来吴越,教授生徒。一生豪饮健游,多历名山胜地,拓碑访古。
同治四年(1865年),主讲长沙城南书院。初春至苏州,继而至上海、杭州,五月回长沙。十月十二日约胡恕堂、李次青、黄海华等作消寒第一集,李次青见示所辑《国朝先正事略》。

1870

>
同治九年(1870年)早春,应丁日昌中丞约,赴吴门,寓苏州金狮桥巷。“时适吴氏女(韶云)随婿(吴观礼)侍母在苏,相见欢甚。复经相国曾文正公、中丞丁雨生先生延主苏州、扬州书局,校刊《大字十三经注疏》。浙江杨石泉中丞亦聘主孝廉堂讲席,府君往来吴、越,觞咏留连,意兴颇适。”(《墓表》)
同治十二年(1873年),在苏州病逝,享年七十五岁。“癸酉七月初旬,忽患痢下,昼夜数十起,元气骤亏,至二十日丑时,遽告终于苏州省寓。”(《墓表》)
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二月十九日,子庆涵扶柩葬于善化县南乡八都石人冲内苦竹坡之原。
法分三修 蕲进于道——何绍基书学之路蠡探

<正>何绍基是清代最为著名的书法家之一,他兼擅多种书体,在行草、篆书、隶书、楷书上均有较深造诣,并能将诸体融会在一起,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被誉为"有清二百余年一人"(1)。向燊在评价何绍基的书法时说:"世称邓石如集碑学之大成,而于三代篆籀或未之逮,蝯叟通篆籀于各体,遂开光 

吴嘉宾撰何绍基书《重修药王庙碑》浅识

<正>一、《重修药王庙碑》简介碑螭首圭额,汉白玉石质,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九月刊立。碑体通高284厘米,碑首高51厘米、宽82厘米、厚34厘米;碑身高170厘米、宽80厘米、厚31厘米;碑座高63厘米、宽119厘米、厚55厘米。碑额篆书"重修药王庙记"6字。碑阳刻楷书469字,字大小2.2-3厘米见方,字间距约1-1.3厘米,行距1.2-1.5厘米。此碑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残断,九十年代粘对后重立于涿州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