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爱新觉罗·旻宁 又称 爱新觉罗·绵宁(原名)、道光帝
旻宁(1782—1850)清朝皇帝。1820—1850年在位,年号道光。满族。爱新觉罗氏。清仁宗※颙琰次子。嘉庆四年(1799),立为皇太子。十八年(1813),天理教林清起义部众入皇宫,至养心殿,亲自持枪镇压。二十五年(1820)即位。在位期间,政治腐败,武备废弛,土地高度集中,鸦片输入,不断激起人民反抗,各族人民起义此伏彼起,为缓和民族和阶级矛盾,多次下令禁鸦片入口,一再赈济灾民,蠲免税粮,诏修水利,革除武备积弊,但效微。曾准旗人耕种盛京畿辅田地。移吉林、奉天旗人于黑龙江双城堡耕垦。准八旗余丁出外谋生。六年(1826),派兵平定新疆张格尔叛乱。十八年,英法侵略者输入鸦片,造成清政府白银外流,财政危机。次年,派湖广总督林则徐赴广东查禁鸦片。二十年(1840),鸦片战争爆发。他时主战时主和,最后妥协投降,派琦善到广州议和,将抗英大臣林则徐革职。二十一年,命琦善与英侵略者谈判并签订《穿鼻条约》。沙角、大角炮台失守后,又决定对英宣战,派御前大臣奕山到广州主持战事,终于失败求和。二十二年,在英国坚船利炮威逼下,派耆英、伊里布与英国代表璞鼎查在南京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二十四年(1844),与美国签订《望厦条约》,与法国签订《黄浦条约》。从此,西方资本主义打开了中国门户,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对内继续镇压各地反清运动。三十年(1850),在内外交困中病死。庙号宣宗。(来源:中国少数民族史大辞典, 1995-12)
阅读全文

人名:爱新觉罗·旻宁

别名:爱新觉罗·绵宁(原名)、道光帝

字:

号:

谥号:效天符运立中体正至文圣武智勇仁慈俭勤孝敏宽定成皇帝

性别:男

所处时代:清朝

国(旗)籍:中国

出生时间:1782年9月16日

死亡时间:1850年2月25日(道光三十年)

祖籍:

出生地:北京紫禁城撷芳殿(今北京东城)

人物标签:

求学院校:

官职:皇帝

学位:

工作机构:

1782

>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八月初十日,爱新觉罗·旻宁生于紫禁城撷芳殿。他出生时,父亲嘉庆帝颙琰尚为普通的皇子。母喜塔腊氏为颙琰福晋(嫡妻)。是嘉庆帝嫡出的皇次子,由于长子早夭,所以他是事实上的嫡长子。

1791

>
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八月,十岁的旻宁跟随祖父乾隆皇帝打猎获鹿,乾隆帝大喜,赐黄马褂、花翎。
嘉庆元年(1796年),旻宁进行大婚,娶满洲镶黄旗布彦达赉之女钮祜禄氏。十一月奉嘉庆帝赐册,立为皇子绵宁的嫡福晋。
嘉庆四年(1799年)四月,嘉庆帝根据密建皇储的家法,亲自写上旻宁的名字,藏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的鐍匣之内。

1808

>
嘉庆十三年(1808年)正月,原配嫡福晋钮钴禄氏薨,继娶佟佳氏为嫡福晋。

1813

>
道光十八年(1838年)四月,鸿胪寺卿黄爵滋疏陈鸦片为害之烈,主张严禁。十二月,旻宁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派往广东禁烟。

1820

>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嘉庆帝亲赴热河秋狝,旻宁跟随父皇前往。此时嘉庆帝病重,御前大臣赛冲阿、索特纳木多布斋,军机大臣托津、戴均元、卢荫溥、文孚,总管内务府禧恩、和世泰等人当众开启乾清宫的鐍匣,宣布嘉庆四年的时候的诏书,立旻宁为皇太子。嘉庆皇帝驾崩后,当日就护送嘉庆帝的灵柩回北京。八月,旻宁在太和殿登基。
道光四年(1824年)十月,回部匪酋张格尔率兵进入乌鲁克卡伦,清军围剿失利,侍卫花山布等阵亡。巴彦巴图等率兵剿张格尔,大败张格尔,张格尔奔喀拉提锦。
道光六年(1826年)七月,张格尔纠结安集延、布鲁特的回部部众进入清军哨卡。喀什噶尔的回部部众也为之响应。旻宁命杨遇春为钦差大臣率兵进剿张格尔。不久,张格尔攻陷和阗城。旻宁命长龄为扬威将军,命武隆阿作为钦差大臣,与杨遇春一起协助管理军务。八月,回部匪酋巴布顶等人攻陷英吉沙尔。张格尔攻陷喀什噶尔城,然后接着攻陷叶尔羌。
道光八年(1828年)五月,抓获匪首张格尔,并且行献俘礼。旻宁亲临午门受俘。旻宁亲自宣布张格尔的罪恶,将其处以极刑。

1830

>
道光十年(1830年)九月,回匪安集延等人再次攻陷喀什噶尔,围喀什噶尔城。旻宁命玉麟前往新疆围剿。十二月,喀什噶尔、英吉沙尔的回匪被清军平定。
道光十一年(1831年),广东的黎族乱匪作乱,旻宁命李鸿宾派兵进剿。并且以在广东贸易的英国人违反禁令之名,命李鸿宾等人彻查办理。六月,申明颁布官民购买并吸食鸦片的罪责。
道光十二年(1832年)八月,陶澍上奏英国的商船再次进入中国海域,并且有时不遵守约束,应当严惩。旻宁认为他是挑起事端将其驳斥。九月,英国的商船再次进入中国的主权海域,旻宁命沿海省份整饬水师。
道光十三年(1833年)正月,台湾嘉义的匪首陈办被诛杀。二月,四川越巂等处的少数民族乱匪作乱,旻宁命那彦宝、桂涵派兵进剿。
道光十四年(1834年)六月,英国第一任驻华商务监督律劳卑抵达广州,在要求与两广总督会见直接磋商贸易事务被拒绝后,率军舰炮击虎门。
道光十五年(1835年)四月,两广总督卢坤、水师提督关天培奏请增修广州炮台,广东定《防范洋人贸易章程》。
道光十九年(1839年)四月,旻宁命林则徐以禁贩鸦片檄谕英国及各国在粤洋商,于虎门销烟。五月,英水手杀村民林维喜,英领事义律拒交凶犯,侵犯中国法律主权,史称林维喜事件。九月,英舰在虎门外穿鼻洋挑衅,水师提督关天培率部迎击。十二月,停止与英人贸易,以林则徐为两广总督。

1840

>
道光二十年(1840年)正月,皇后钮祜禄氏逝,上尊谥“孝全”,其子奕詝由静贵妃抚养。五月,英舰队在广东海面集结,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林则徐严密设防,英军无隙可乘。六月,英军北犯定海,疯狂-,占领定海。七月,英军直抵天津,直隶总督琦善与义律在大沽口会谈,琦善向英人妥协。旻宁迫于英军气焰,竟将林则徐、邓廷桢交军机处严加议处。九月,林则徐、邓廷桢被革职,以琦善署两广总督。十二月,琦善擅自与义律订定《穿鼻草约》,私许割让香港,开放广州,赔偿烟价。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正月,英军攻陷虎门沙角、大角炮台,旻宁-下诏向英军宣战。派奕山为靖逆将军,赴广东主持战事。二月,英军进犯广东虎门,引起虎门海战,关天培力战殉职。因与英人交涉中妥协退让,夺琦善大学士职,逮问,籍其家。五月,《广州和约》的签订,激起广州人民义愤填膺。广州三元里人民奋起抗英。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五月,英军攻陷长江吴淞炮台,江南提督陈化成力战牺牲,上海失陷。七月,英军舰侵入南京江面,钦差大臣耆英与英驻华全权公使璞鼎查在南京江面英舰上谈判,答应英国一方提出的全部条款。旻宁批准中英《江宁条约》(即《南京条约》),答应割地、赔款、五口通商。十月,阅圆明园八旗枪兵。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三月,英国女王颁布香港皇家殖民地宪章(即《英王制诰》),以璞鼎查为首任总督兼驻港英军总司令。八月,耆英与璞鼎查在虎门签订《五口通商章程》。九月,上海开埠。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五月,耆英与美国代表顾盛签订不平等的《中美望厦条约》。九月,耆英与法国代表签订不平等的《中法黄埔条约》。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六月,耆英照会比利时来华谈判专使兰纳,准许比利时按五口通商章程办法通商。十一月,上海道台宫慕久公布了与英国驻租界地之先河。十二月,广州人民反对英人入城,数千人众冲入府署。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十一月,容闳等随马礼逊学堂校长赴美留学,开启近代留学先河。以皇五子奕誴为恪亲王绵恺后。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二月,耆英与瑞典、挪威签订五口通商章程。为皇四子奕詝指婚,女为太仆寺卿富泰之女萨克达氏。十月,命京师及各省编查保甲。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正月,重申不准法人擅入内地传教。二月,册萨克达氏为皇四子奕詝之嫡福晋。青浦教案发生。五月,拒绝俄罗斯在新疆通商贸易。十二月,英驻沪领事阿利国-香港总督文翰,建议对中国再次发动战争,以便获得更多利益。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二月,葡萄牙澳门总管亚马勒非法宣布澳门为自由港,停征关税,并下令封闭粤海关衙门。十二月,皇太后逝于慈宁宫,移梓宫于绮春园之含晖殿。

1850

>
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上大行皇太后谥为“孝和”。旻宁病重,召宗人府宗令载铨、御前大臣载垣、端华、僧格林沁、军机大臣穆彰阿、赛尚阿、总管内务府大臣文庆等,公启秘匣,宣示御书“皇四子立为皇太子,封皇六子奕訢为恭亲王”。旻宁病逝,皇太子奕詝即皇帝位,以第二年为咸丰元年。追封藩邸嫡福晋为皇后,上谥“孝德”。封皇七弟奕譞为醇郡王。二月,命左都御史柏葰、内务府大臣基溥为孝和睿皇后营建昌西陵。四月,上大行皇帝尊谥为“成”,庙号宣宗,陵为慕陵。
百年党史(一) 风雨飘摇待明灯

<正>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生产力的代表代表。中国,成为英国梦寐以求的潜在市场。通过把鸦片销往中国,再从中国把茶叶茶叶、生丝等运往英国,英国人掠走大量白银。鸦片的泛滥鸦片的泛滥,造成国家积贫积弱家积贫积弱。道光帝便召林则徐入京道光帝便召林则徐入京,谈论禁烟大事事。1838年12月月,道光帝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为钦差大臣,全国禁烟。 

嘉道二帝东巡盛京研究

天子出巡,自古有之。清朝皇帝常有出京巡视地方的活动。而这些巡幸活动中,东巡盛京最为特殊。东北地区是满族的发源地和清入关前的大本营,在清朝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盛京作为清朝的龙兴之地和都城,在入主中原之后,不仅扮演着陪都的角色,还是维系关内外统治的政治中心。而东巡盛京也是清朝持续时间最长、涉及皇帝最多的巡幸活动。清朝统治者入主中原后,仍惦念着祖宗基业,自顺治帝起,就提出了东巡盛京,拜谒祖宗陵寝的想法,但因当时天下未定,民生未稳,只得暂时终止。终清一代,康熙帝、乾隆帝、嘉庆帝和道光帝四位皇帝先后举行了十次东巡盛京的活动。此举虽为赴盛京谒陵,但对巡幸地方、加强军备、奖励农垦、察吏安民、抵御外国入侵、安抚少数民族等方面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嘉道二位皇帝共进行了三次东巡活动,嘉庆帝第一次东巡是平定白莲教起义后,前往盛京,告慰祖宗保佑。而后嘉庆帝统治中期,内政疲败、社会动荡、起义频发、财政危机,但为了重塑清王朝统治的威严,延续东巡盛京的古制,激励八旗子弟,嘉庆帝克服重重阻碍,举行了第二次东巡活动。道光帝也继承祖制,在平定了张格尔叛乱后,赴盛京拜谒祖陵。这是清帝最后一次东巡,就此中断。嘉道二帝... 

《黑图档·道光朝》所见道光帝东巡研究

有清一代,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四位皇帝曾十次东巡盛京,祭拜祖陵、举行各项活动。道光皇帝旻宁东巡是清朝举行的最后一次东巡,但是目前对道光帝东巡展开专门研究的相关成果比较少见。《黑图档》是清代盛京总管内务府与盛京将军衙门、盛京五部等本地各部门以及与京城各部门之间往来公文的汇抄件副本册,其中《黑图档·道光朝》由辽宁省档案馆联合线装书局于2017年出版,包含道光朝时期的档案15885件,共计五十二册。在《黑图档·道光朝》中收录了大量记载道光帝旻宁东巡盛京的档案,不仅数量较多,且记载内容丰富,因此本文以《黑图档·道光朝》为主要依据,对道光帝东巡展开研究。本文在整理《黑图档·道光朝》中记载道光帝东巡这一专题档案的基础上,按照时间顺序和专题从四个部分展开对道光皇帝东巡的研究。第一部分为绪论,理清研究现状、相关概念、研究范围和研究内容;第二部分阐述了道光皇帝确定前往盛京东巡后,盛京内务府、盛京将军衙门、盛京五部等部门开展的各项东巡筹备工作,包括修缮宫陵、筹划交通、筹备食宿、预备物品和安排人员;第三部分从祭祀活动、政治活动、文化活动三个方面分析了道光帝东巡期间举行的各项活动,如拜谒关外三陵、盛京城内祭... 

《黑图档·道光朝》所见道光帝东巡的后续事务及对盛京地区的影响

《黑图档·道光朝》是记录清代盛京总管内务府处理往来公文的副本档,对于研究道光皇帝东巡盛京具有重要价值。本文通过整理与研究《黑图档·道光朝》中收录的道光帝东巡盛京档案,阐述了盛京内务府、盛京将军衙门等盛京地区部门所开展的各项东巡后续事务,并分析了道光帝东巡对于盛京地区的积极和消极影响,以期补充对道光帝东巡问题的研究。 

《黑图档·道光朝》所见道光帝东巡盛京期间的各项活动

《黑图档·道光朝》是清代道光朝盛京内务府处理皇室事务往来公文的副本档,其中收录许多有关清宣宗旻宁东巡盛京的档案。本文以《黑图档·道光朝》为主要依据,从祭祀活动、政治活动和文化活动三个方面阐述道光帝东巡盛京期间举行的各项活动,以期为今后研究道光帝东巡及清帝东巡问题提供参考。 

《黑图档·道光朝》所见道光帝东巡的筹备工作

《黑图档·道光朝》中收录了大量有关道光皇帝东巡的档案,详细记载了盛京内务府、盛京将军衙门、盛京五部等部门为道光帝东巡而开展的各项筹备工作。本文从修缮宫殿庙宇三陵、筹划交通、筹备饮食起居、预备物品、安排人员五个方面对盛京地区开展的筹备工作进行梳理,以期补充对道光皇帝东巡的相关研究。 

和家族的余声 从道光帝成贵妃看和珅家族的兴衰

<正>道光帝后宫中有一位成嫔,道光帝去世之后,她逐渐加封至成贵妃,最后于光绪朝去世。在之前的研究中,只知道这位成贵妃姓钮祜禄氏,其余身世背景一概不知,颇为神秘。通过对清宫档案的整理得知,她其实是四川总督和琳的亲孙女,也就是大学士和珅的侄孙女。从成贵妃谈到其出身的和珅家族,《清史稿》形容和珅“少贫无籍”,和珅家族究竟是怎样的出身?作为罪臣和珅的旁系后代,成贵妃的宫廷生活又会如何?道光帝的成贵妃,是我们目前所知和珅家族最后的余声。 

道光帝对请托的治理

道光帝能够治理请托,但认识上有偏颇之处,预防措施激励性不足,惩处时也缺乏全局观。这与其识见、能力有限有关,与其国家治理的其他方面保持了一致。 

道光帝皇长子奕纬死因辨析

关于道光皇帝长子隐志郡王爱新觉罗·奕纬死亡原因,因其早逝且在政事上并无突出作为,一直以来无人研究。然近观朝鲜王朝末期著名实学家李圭景文集发现,在其《五洲衍文长笺散稿》中披露了当是时关于奕纬死亡原因的重要讯息,奕纬的死与道光年间肆虐的鸦片烟似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或能为研究清代宫廷及鸦片史提供重要资料。 

论鸦片战中道光帝的主战态度与行动

道光时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中国扩张,鸦片贸易日益泛滥、官吏体系愈加腐败,天朝外交体系也遭到殖民主义的冲击。虽然道光帝没能及时适应新形势的变化,仍沿用传统思路和理藩策略处理与英国的关系,但他在鸦片战争中始终坚持主战的基本态度,全力支持抗英斗争,并在战败后努力补救,尽量降低战争的损失,短时间内取得了一定成效。 

道光帝为昭雪民女赵二姑书写牌坊挽联

<正>清道光初年,山西太原府榆次县东双村有一村民叫赵添和,55岁;妻子曹氏,36岁。生有两子一女,其中一子为成锤,两岁;女则为赵二姑,13岁。赵家世代以农为业。道光三年(1823年)夏,赵添和下地耕作,其13岁女儿赵二姑与弟正熟睡,赵添和便将门倒扣上上地而去。同村对门开面店(一说杂货店)的邻居阎思虎(38岁)知二 

道光朝陋规整顿与朝政困局探微——以道光末年晋抚王兆琛复设陋规案为中心

道光二十九年发生的晋抚王兆琛复设陋规案,为道光朝唯一一起封疆大员因陋规被革职遣戍的吏治重案。案情背后反映出道光朝陋规与地方官场生态的多重面相。王兆琛之前任巡抚吴其濬裁革陋规看似出于"洁己奉公"的道德追求,实则亦含有多种现实因素的考量,而王兆琛复设陋规缘由则集中体现出导致地方官员陷入收支困境的诸多因素。结合同一时期清廷裁革多省盐务陋规的活动,来考察王兆琛案的审理进程,会发现道光帝之整顿陋规已偏离吏治整饬的本质,异化为应对鸦片战争后国库空虚压力的权宜之计,而在相关人事部署中又隐然可见首席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势力扩张。由此揭示出晚清初期的清王朝所面临的重重时代困局。 

道光帝珍妃即常妃考

《星源集庆》、《清朝续文献通考》、《清皇室四谱》和《清列朝后妃传稿》等许多清朝官书和个人著述中,都将珍妃和常妃作为道光帝的两个妃嫔加以记载。作者通过对大量书籍和清宫档案的梳理并分析后,认为珍妃就是常妃,是一个人。 

清朝道光时期布鲁特政策研究

布鲁特作为清代西北边疆藩篱之一,在保卫边防、建设西北等方面曾做出卓越的贡献。乾隆年间众布鲁特部落相继归附清朝,清朝对其实施了一系列宽容恩惠的羁縻政策,双方确立了良好的宗藩关系,在政治、经济领域频繁互动合作,促进了双方社会经济的发展。然而至嘉庆后期直到道光年间,由于清朝驻疆官吏在处理布鲁特等民族事务当中举措失当以及境内外反动势力的勾结煽惑使得布鲁特对清朝的内附力和向心力逐渐削弱,传统的业已形成的良好宗藩关系被打破,尤其是至道光朝以来部分布鲁特逐步走上了叛离清朝的道路,参与到南疆地区历次的动乱之中。叛离之外亦有一部分近卡游牧的布鲁特坚决拥护清政府,积极协助清军平定叛乱。由于众布鲁特部落与清朝的亲疏关系不同以及恭顺与叛逆的程度亦不尽相同,所以通过这一时期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布鲁特部落来阐述道光时期布鲁特与清朝的顺逆关系以及清朝对布鲁特的管理政策显得更为鲜明与突出。随着道光朝以来布鲁特与清朝良好宗藩关系的改变,清朝不得不改变传统以来对布鲁特的政策。鉴于双方地缘关系以及宗藩关系的改变对西北边防安全影响最为直接,因此调整涉及布鲁特的边防政策成为重中之重。而边防政策的调整主要体现在伊犁至喀什噶尔军行... 

策墨林诺们罕事件补考——以《策墨林诺们罕致道光帝呈文》为中心

策墨林诺们罕事件是清代治藏史研究的热点问题。新发现的策墨林诺们罕致道光皇帝呈文表明,在遭到琦善等人的参劾之后,策墨林诺们罕指控了琦善、章嘉呼图克图、第穆呼图克图的种种不是。朝廷就这些指控进行了调查并做出答复,但并未改变他被革职流放的命运。第穆呼图克图最终未能出任摄政,或许与此呈文有关。 

“晋抚遣戍案”与道光末年盐务、吏治之困局

1848-1849年,山西巡抚梁萼涵、王兆琛与河东盐商有关的"失察""陋规"案件接连浮出水面,由此构成的"晋抚遣戍案"成为道光末年重大事件。道光朝中后期,河东盐商赔累愈甚,山西富户为求免于充当盐商甚至行贿官府,成为梁萼涵失察下属受贿之肇因。由于清廷财政空虚,作为地方办公经费来源已常态化的陋规与盐课征收之间的矛盾关系激化,道光帝重惩王兆琛复设盐规即为此表征。而在王兆琛案发后,道光帝因梁萼涵曾裁革小额陋规将其由遣戍废员树为廉洁典型的巨大反转,实为引导官风的刻意之举,内中掩藏的则是应对统治危机的迁延因循。由此折射出迈入近代之际的清王朝在政治经济困局中勉力维持的艰难处境。 

曹振镛道光朝政绩略论考

曹振镛历乾嘉道三朝,位极人臣,赏赐优渥且荫庇子孙。尤其在道光朝备受器重,颇有建树。自道光朝遗诏风波始任领班军机大臣,兢兢业业履行职责。参赞平定回疆叛乱和大力支持陶澍改革盐政是他十五年领班军机大臣生涯里的两件大事,充分地展现了他的个人政绩才能,以及他对道光朝政治发展所做的重大贡献。 

鸦片战争时期主和派与主战派的研究

在中国近代史上,鸦片战争是尤为重要的历史节点之一。战争爆发前,大清帝国因其文化传承的强大延续性、内生体制的不断循环性以及自然物力的丰富性,据东亚,与贡国藩属往来,久而久之形成了相对稳定而又狭隘的国际交际圈。1840年前后,英国借贸易差额过大、鸦片买卖被禁和双方地位不平等的理由,对古老的帝国发动了让历史铭记的鸦片战争。坚船利炮无情地轰开帝国厚重而腐朽的大门,带给整个帝国深深的震撼和惊奇,还有深重的灾难。相较于底层大众和少数精英分子在社会及思想上的转变,上层统治集团内部则是游移于皇权之下的派别站队。朝廷受战争的冲击继而分为以直接激进手段对抗英国的主战派和羁縻妥协的主和派。本论文将时间界定于鸦片战争时期,以主和派与主战派为研究对象。先着手于两派出现的背景,将背景线纵深地追溯于战争之前,横向地扩展于世界范围,从思想、国际和国内三个方面将两派出现的背景进行梳理。两派的形成是基于一定的主客观条件,且两派亦有其形成的过程和各自代表人物。成型后的两派在鸦片战争时期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和状态,这种关系和状态的存在有其特定的原因,也体现于两派消长的具体过程。然则两派的消长并非是孤立的,其或多或少都对当世及... 

嘉道两朝满蒙大学士群体研究

嘉庆、道光时期,清王朝由盛转衰,虽然嘉道二帝的统治之策是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但官僚集团特别是其核心群体满蒙大学士的自身条件、素质以及政治活动的影响亦不能忽视。嘉道时期,满洲贵族世家势力在中枢机构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蒙古大臣的地位比之乾隆朝以前有所提升。很多大学士在入仕之后都有担任过笔贴式、侍卫、内阁学士、军机大臣等官职、差遣的经历,这些官职差遣因为其职能、地位的特殊性,非常有利于这些官员日后的仕途晋升。这一时期满蒙大学士年龄偏大,在任时间普遍比较长,且大部分都是因为年龄偏大或重病才自请致仕,这虽然使得嘉道时期的朝局比较稳定,但也导致其行政效率严重下滑,渎职和腐败现象更严重了,加剧了嘉道中衰的局面。此外,这一时期满蒙大学士参与国家治理的方式主要有三种:第一:兼任军机大臣。军机大臣往往是皇帝的亲信,更容易影响后者的思想和决策,加上大学士崇高的地位,因而权势极大,如道光朝的穆彰阿。第二,奉旨管理部院事务,这反映了皇帝对该部院事务的重视。这其中管理理藩院的大学士也比以前增多,如长龄、穆彰阿等都曾经管理过理藩院。第三,大学士担任地方总督、将军或授予总督、将军为大学士,一方面表明了皇帝对某地区... 

道光二十年湖广总督周天爵革职遣戍案——兼论道光朝吏治整饬中的政治生态

道光二十年湖广总督周天爵革职遣戍案,为探究道光朝吏治整饬中的政治生态提供了典型范本。在官场疲玩的环境下,道光帝试图重整朝纲,办事严猛的周天爵屡受重用与提拔。然随着道光帝派遣侍郎吴其濬等为钦差赴楚审理"他塔拉氏京控案",以及"知县禀讦总督案"的重审、"御史参奏案"的升级,引发了湖北官场大员降革。在该案背后,既反映了湖北官场中总督与巡抚及地方普通官员间的复杂关系,又透过道光帝对周天爵态度的流转,窥见其在绥靖地方层面的捉襟见肘,以及鸦片战争期间其在"战"与"和"态度的摇摆对案件审理进程的潜在影响。尤其是在专制皇权统治下,监察体制与吏治整饬中以道光帝个人意志为转移的特征,隐喻了中华帝国晚期的时代困局。 

故宫博物院藏两幅道光帝子女画像小考

<正>《荷亭晚钓图》与《庭院游戏图》《荷亭晚钓图》《荷亭晚钓图》是故宫博物院藏清代中晚期的宫廷纪实性绘画,纵九十六点五厘米,横六十点五厘米,故宫博物院登记其文物名称为「清人画大公主大阿哥荷亭晚钓图轴」,图中描绘了皇子公主在荷花盛开的池塘内钓鱼的场景画中池塘内荷花盛开,塘边亭内阿哥和公主在钓鱼玩耍。阿哥身穿蓝色暗花长 

托津与嘉道两朝政治

托津是嘉庆、道光两朝重要的阁臣、枢臣之一。身为两朝重臣,但托津既无治世大才,亦缺乏革新的勇气。其所凭借的是忠诚、朴实的为官之道,故托津在嘉庆朝能够青云直上,位列宰辅。至道光朝,虽然道光帝对其托津的信任和倚重不如其父,但是仍对之敬重有加。无论是生前还是身后名,托津都得到了其应有的待遇。本文拟通过对托津仕宦之路的初步探讨,以期对嘉道两朝的政局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 

晚清近支宗室过继研究

过继制度的创设是为应对宗族内可能出现的子嗣缺失,保障宗族财产在族内传承,维护宗族内团结与稳定,避免宗族因内耗而衰落。按照规定,成年男子无子时应从族内其他支派过继子嗣以延续祭祀、血缘、社会地位。中国历史上各朝代均对过继立法十分重视,直到今天,有些地区在没有男性后裔时,仍然选择以过继子嗣的方式延续血脉。中国传统社会以“家天下”为基本模式,宗室作为与皇帝血缘最为亲近之人,日常活动受政治因素影响较大。宗室成员在过继子嗣时往往受政治因素的干扰不能完全按照官方颁布的通行天下之律条进行;宗室虽然特殊,但其本质仍为宗族,在过继继承时,仍然会受到宗族因素的影响与制约。清代自咸丰帝第二子悯郡王降生后再无皇子诞生,皇子的缺失使得同治帝驾崩后,皇位传承不得不依靠过继才能顺利进行;而发生在光绪二十五年的“己亥建储”同样是由于皇子的缺失而导致。由于皇位继承的特殊性,加之对慈禧太后的评价历来不高,使得这三次关于帝位的立嗣事件往往被赋予政治含义。不可否认,帝系的传承政治因素起到极大的作用,但通过对三次立嗣进行考察就会发现,虽然这三次立嗣或多或少存在皇太后的私心,但并未有明显的违背清代立嗣习惯及律条的情况发生,皇太后所... 

晚清民国北京旗人戏曲活动研究

晚清民国北京旗人的戏曲活动研究,是笔者对特定时间、特定地域、特定人群戏曲活动的梳理与讨论。得益于旗人在北京的社会地位,他们的戏曲活动介于北京市井梨园戏曲活动与宫廷戏曲活动之间。旗人对戏曲的喜爱由来已久,早在入关之时,他们便表现出对戏曲的酷爱。顺康雍三朝是北京旗人戏曲活动形态的孕育期,晚清民国北京旗人戏曲活动的诸形态,皆在此时形成。道咸时期,受到宫廷戏剧变革的深刻影响,旗人戏曲活动重心集中到北京的王公贵族府邸及市井梨园。在旗人捧角之风的影响下,清末伶人的社会地位迅速提高。旗人沉迷戏曲的行为,引起了当朝者的诸多不满。为了阻拦旗人观剧,政府遂颁布了许多禁戏条例。这些举措虽对旗人的观剧活动带来了许多不便,但是它最终还是淹没在旗人高涨的嗜戏热潮中。晚清民国北京旗人对近现代戏曲发展的贡献集中在三点:演剧、研究、创作。演剧方面,乾隆朝的《燕兰小谱》所记白二、八达子,是第一代技艺卓群的旗籍伶人。晚清旗人登台唱曲者更多,并在清末民国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票房”与“票友”是旗人对中国戏曲文化的特殊贡献,亦真实反映出旗人演剧水准的上乘。戏曲研究作为晚清民国北京旗人戏曲活动形态的重要方面,展现了旗人对戏曲... 

评述鸦片战争中的皇帝和大臣形象——《天朝的崩溃》观后感

"历史诉说着悲痛"。鸦片战争,是中国人的一个刻骨铭心的伤疤。英帝国主义用坚船利炮轰开清王朝的大门,也由此开启了中华民族百余年的屈辱历史。在这个改变中国历史轨道的大事件中,作为战争的决策者道光帝和被委以重任的大臣都难辞其咎。本文主要针对《天朝的崩溃》道光帝和大臣的形象做相关评述。 

道光帝选接班人

<正>清道光皇帝,晚年时期尤为喜欢皇六子奕新,认为他文韬武略出众,像极了年轻时的自己。但另外一位皇子奕詝,贤德之名远扬,也是皇太子的人选,这让他心里十分犹豫,决定多些时间考虑。春天时节,道光帝命诸皇子到南苑打猎。打猎结束后,奕詝满载而归,得意洋洋;而奕詝则空着手默默站在一边。看着皇子们展示自己的战利品,道光帝忍不住夸赞奕折英勇无敌。看见奕詝一无所获,道光帝问 

道光帝才是“裱糊理论”的始作俑者

国运倾颓、危机四伏之际,执政者若自我封闭、自欺欺人,执着于小修小补,全不顾门外已洪水滔天,必致错失改革良机,将国家民族陷于苦难深重的困境之中。 

关于《寻找林则徐》的汉朝翻译实践报告

译者选择的书是王志艳的《时代印记》丛书系列的一本《寻找林则徐》。每个时代,受读者们喜爱的畅销书都不尽相同,有文学小说受到人们喜爱的时代,也有推理小说流行的时期,还有进入近代,以与创业有关的营销战略或教给人们如何成为富人的秘诀书籍的经济学理论为基础的书籍卖得很火爆。最近,装载有人生的省察和温暖的慰藉的随笔或心理学书籍深受喜爱,但是,与流行无关,在任何时候,与流行无关的,为我们的生活奉上积极能量的书籍,我们通常称为《名著》。王志艳的《寻找林则徐》不正是这样的书吗?与流行无关的,作家根据自己的价值观,以特有的笔法顺畅地对中国历史和哲学进行分析研究。虽然很难,但是,越理解越会让人投入,而且,它是越读越能感觉到平静之美的书籍,而且,可以说中国哲学和历史是东洋哲学的基础,所以,如果译者将这部作品翻译成韩文,我觉得某种程度上能够在热衷书籍的人群中确保市场,我相信久而久之,这是本与流行无关地,可以让人受益匪浅的书籍。 

道光帝的节俭

<正>道光帝的节俭,在历朝帝王中算是空前绝后的。在还没有登基做皇帝时,他就以节俭闻名宫中。他很少吃肉,节俭夸张的时候还派太监出宫去买烧饼,与妻钮祜禄氏就着白开水啃嚼就算是一餐。即位后的道光帝首先就把节俭施于内廷,他下了一道圣旨,规定内廷用款每年不得超过二十万两白银。过惯了奢侈生 

道光帝选接班人

<正>清道光皇帝,晚年时期尤为喜欢六皇子奕新,认为他文武双全。但另外一位皇子奕詝,贤德之名远扬,也是皇太子的人选。这让他十分犹豫,决定多些时间考虑。春天时节,道光帝命诸皇子到南苑打猎。打猎结束后,奕新满载而归,得意扬扬,而奕詝则空着手默默站在一边。道光帝忍不住夸赞奕新英勇无敌,看见奕詝一无所获,便问其原因。奕詝拱手回答:"现 

道光帝选接班人

<正>清道光帝,晚年时期尤为喜欢皇六子爱新觉罗·奕?,认为他文韬武略出众,像极了年轻时的自己。另外一位皇子奕(讠贮)(zhǔ),贤德之名远扬,也是皇太子的人选,这让他心里十分犹豫,决定多用些时间考虑。春天时节,道光帝命诸皇子到南苑打猎。众皇子摩拳擦掌,骑上马,很快就消失在树林里。奕? 

“正大光明”背后的秘密建储

<正>满清在入关之前,曾经将"汗位推选制"作为最高权力的传承制度。入关之后,康熙帝曾经试图依照中原汉族的政治传统去推行"嫡长子继承制"。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康熙帝对皇太子胤礽"两立两废",最终很遗憾,"嫡长子继承制"未能在清朝历史上得以采用。而由康熙帝初步规划,经雍正帝发扬光大,最后被乾隆帝定为祖制的"秘密建储制"却由此登 

论鸦片战争中的道光帝

在研究鸦片战争时,人们易受"奸臣模式"影响,在民族危难之际,林则徐是公认的民族英雄,琦善是可恶的卖国贼。人们关注臣子较多。然而对道光帝在历史转折中担任的角色关注较少,他与鸦片战争的失败到底有何关系?笔者认为,道光皇帝对鸦片战争的失败负重要的责任,整个战争过程中,其作为一国之君的决策能力和领导力都暴露出极大问题,从侧面也反映了当时中国的衰落。 

道光帝的那碗面片儿汤

<正>晚清总理衙门章京、民国清史馆编修李岳瑞在他的历史笔记《春冰室野乘》中记载:一日,道光皇帝想吃面片汤,令御膳房备办。次日,内务府奏,请添置御膳房一所,专门供应此物,尚需设专官管理,总计开办费数万,每年经费数千。皇帝说,用不着这样,前门外某饭馆片儿汤做得非常好,去买碗就是了。半天之后,内务府复奏,那个饭馆已经关张了,您要想吃片儿汤,非得在御膳房开设专门机构不可。读罢令人哭笑不得。 

论鸦片战争时期的伊里布

伊里布在鸦片战争中是有影响的著名人物,他是清政府任命的钦差大臣负责筹办浙江沿海的海防与军事行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作战方针,促成浙江停战。被贬之后临危受命参与求和行动与英方和谈,并与耆英、牛鉴一起代表清政府同英国签订《南京条约》并处理善后事宜。伊里布本人一直参与一线的军事活动及外交的实际操作,贯穿第一次鸦片战争始末。伊里布对战争的态度是最早由主战派转变成主和派的官吏之一,最能体现清政府的弱势外交。在国家和民族利益受到危害时,他着眼于现实利益选择避战求并试图通过谈判来解决相关问题。一直以来,学术界基本认为他是力主妥协的重要代表人物,或是著名的投降派代表人物。本文认为,这个问题仍然有继续进行研究和探讨的必要和意义。首先,伊里布在浙江前线筹备海防,他请调闽广水师入浙,做了一些调兵遣将的工作,说他是投降派代表人物的理由并不十分充分。其次,伊里布最后选择走和平谈判路线与英人交涉收归定海等问题,是有其历史原因的,是由清政府对战争的态度摇摆不定和本国军队的实际能力所决定的,他并没有签订所谓的“浙江停战协议”。其三,关于伊里布等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是在清政府连续惨败的情况下不得已而为之。条约签订... 

道光帝的眼镜

<正>道光帝曾写过一首名为《咏眼镜》的诗:精工传靉靆,能鉴雾中花。月映双轮满,绳牵两鬓斜。无劳千里远,偏借一层遮。开卷心怀畅,秋毫信无夸。这首诗写得相当好,形象而准确地将眼镜的作用、样子及道光帝戴上之后"龙颜大悦"的心情呈现在读者面前。如果道光帝没戴过眼镜,是不能写出这样传神的诗的。由此可见,道光帝是一个近视眼无疑了。 

由道光帝节俭想到的

<正>道光皇帝倡导勤俭治国,狠刹吃喝浪费之风,这对我们今天反对"舌尖上的浪费",仍有警示和反省作用,也蕴涵着深刻的社会现实意义。道光皇帝的节俭,来自其父嘉庆皇帝的从小熏陶影响。道光帝当家后,决心打造"节约型"社会。他从管住自己的"嘴"开始,每餐不过四样菜肴,还规定除太后、皇帝、皇后外,非节庆日不得食肉豪华宴请。有一年,因 

论清道光帝崇俭政策对御瓷艺术的影响

崇俭政策是清道光帝治国的核心理念,对道光朝御瓷艺术产生了非常直接的影响。在道光帝崇俭政策影响下,道光朝御瓷艺术风格形成了明显与前代不同的变化。 

试论道光帝对河工积弊的实力整顿

嘉道时期是有清一代黄河河患最为频仍、河工积弊最为严重的时期,道光帝登基后,实力整顿河工积弊,取得了一定效果,使河患相对减少,河费下降,漕粮河运得以继续维持。 

鸦片战争与道光帝

鸦片战争中道光皇帝"善变"许多文章都提及,有人甚至认为"战和不定"也是鸦片战争失败的一个原因。本文主要从道光帝害怕"糜饷劳师"和有损天朝"颜面"两个方面来探讨一下他"善变"的原因。 

行动、形象与人物创造——我演《千两茶传奇》中的道光帝

<正>演员塑造人物是一个艰苦的创作过程。首先,你要认真地研读和分析剧本,让这个人物渐渐在你脑海中活起来,并生活于你心中,形成一个"心象"。而这个"心象"便正是你所要塑造的艺术形象。.在整个创作过程中,重要的是要自始至终抓住人物的基本行动线。这是纲,纲举目张,把稳了它,其他便一目了然了。 

千两茶传奇

<正>时间:清代道光年间地点:湘中安化梅山人物:李玉娘二十多岁,茶乡女。道光帝三十多岁。陶澍四十多岁,两江总督。张世臣五十多岁,茶商,制茶人。 

道光帝与奉天的禁烟运动

道光年间鸦片走私日益猖獗,社会危害严重。奉天地处关外要塞,水陆交通四通八达,鸦片烟毒汹汹涌来。道光帝任命林则徐禁烟,掀起中国历史上首禁鸦片烟毒运动的序幕。奉天地区作为清王朝的"龙兴之地",其禁烟备受道光皇帝的关注。本文旨在对道光皇帝与奉天督抚关于禁烟的密切联系及其对奉天禁烟工作的影响作初步的考察,以总结历史经验,以史鉴今。 

恭亲王奕訢“与储位失之交臂”原因探析

恭亲王奕訢,作为道光帝六皇子,从小聪慧过人,文才武功均在咸丰帝奕詝之上,深受道光帝的宠爱,但终究与储位擦肩而过。有人曾说,他差一点当上皇帝,那样晚清史也许要大大改写。那么,作为对中国近代的历史进程产生过极大影响的人物,恭亲王奕訢为何在争储中惨遭失败呢?本文从多个角度阐述了恭亲王奕訢"与储位失之交臂"的各种主客观因素。 

邓廷桢与广东禁烟问题

1836—1839年两广总督邓廷桢在广东的禁烟活动,与鸦片战争前中英关系的演变具有直接联系。邓廷桢在1836年一度拥护许乃济提出的弛禁鸦片贸易的建议,并为此作了积极准备。在清廷决定实施严禁政策后,邓廷桢怀着犹疑、观望的态度执行道光帝的谕令,对伶仃洋鸦片趸船打击不力,但在切断内地鸦片贩子与鸦片趸船联系方面的努力却收到可观的效果,使持续多年的鸦片贸易模式遭受重创。这一结果却使得外国鸦片贩子加速寻求向中国东、北部沿海贩卖鸦片,并导致广州内河鸦片走私活动的复活,鸦片问题在总体上显得更为严峻。受到政治压力的邓廷桢利用因义士贩烟事件,迫使广州外侨总商会和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与其达成禁止广州内河鸦片走私的协议。但这一协议因清廷决定派遣林则徐赴粤采取更为严厉的禁烟措施而告终结。 

三个荷包蛋吓坏道光帝

<正>道光皇帝某日宣一大学士上朝,公事完了后,两人就开始闲谈,道光帝嘘寒问暖,无意间问及大学士早餐吃什么,大学士答道:"吃三个涴果儿。"道光帝大吃一惊:"你好阔气!"涴果儿者,寻常物,北京人所谓荷包蛋也。一个大学士,不大不小算得上一个省部级官员,早餐吃三个荷包蛋怎么就把道光皇帝吓得不轻呢? 

道光帝对陵寝制度的改革及其影响

道光帝在营建自己的陵寝时,先后做了三次大的改革。第一次改革是对东陵宝华峪陵寝的改革。第二次改革是对在西陵龙泉峪重建的陵寝的改革。第三次改革是不立圣德神功碑,不建大碑楼;嗣帝可将追忆、缅怀先帝的文章镌刻在神道碑的碑阴上。改革的原因是出于节俭,永守满族纯朴家风;创建新的陵制成为后世子弟效仿的模式。道光帝改革陵制对后世的影响很大。 

道光帝崇俭抑奢之探究

崇尚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历朝历代为政者士人多把俭德作为自己人格完善的追求目标之一。有清一代统治者大都具有相对较高的个人素质。从节俭这方面看,道光帝表现得最为突出。道光帝(原名曼宁,清宣宗)生于乾隆四十七年八月初十日(1782年9月16日),于嘉庆二十五年八月二十七日(1820年10月3日)继位为帝。据史料记载,这位生于帝王之家,长于挥金如土的乾隆盛世的君主,以天子之尊而崇尚节俭,且毕生如一日。勤俭兴国为治理常言;奢侈败政也是历史的经验教训。崇俭抑奢,作为道光帝修身齐家治国的方略有着系统的理论支撑,同时道光帝又能身体力行持之以终,这离不开清代的皇子教育、皇位继承等制度因素的影响,也离不开当时严峻的现实财政状况的制约。节俭作为一种美德,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不会也不应该被遗弃。探究道光帝的节俭思想、行为、原因及影响,有益于进一步深入理解当代建立节约型社会的内涵。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清政府关于善后防务的认识、讨论与决策——兼论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近代化未能起步的原因

<正>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炮火轰开了中国的国门,使得素以天朝上国自居的清政府遭受了割地、赔款的屈辱。战争的创痛与屈辱并没有使清政府就此走上改弦更张、图谋自强的道路。直到20年后再度经历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创痛,清政府才开始了图谋自强 

从“斌静案”看清代驻疆官员与新疆的稳定

1819年发生在新疆天山南麓喀什噶尔的“斌静案”,诱发了1820年的张格尔之乱,造成了新疆长达8年的动乱,给新疆各族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本文力图叙述“斌静案”以及清政府的处理过程,论述这一时期新疆官员的素质及其与新疆不稳定和变乱的关系。 

从召见臣工看道光帝、咸丰帝的理政和性格——以召见张集馨、段光清为例

本文旨在利用召见史料及从召见的角度研究道光帝、咸丰帝的理政特点及朝政史。可以认为,道、咸二帝均为勤政之君;道光帝有政治主见,而软弱的性格使他不能振作有为;咸丰帝性格较为活泼、好学,然专心致志不足;由召见的谈话内容发现,道、咸施政受客观环境限制,并进而认为皇权有其制约因素,不能为所欲为;皇帝对国家、人们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后人应当认识到这一点;清朝皇家“勤政爱民”的家法(形成传统),大有值得肯定的地方。 

重评鸦片战争中的琦善

琦善在鸦片战争中受命直接与英交涉,他的思想观念在与英方的接触中受到了明显的触动,他的对英政策也随之不断转变。这种转变在当时具有一定的阶层代表性和时代特色,值得后人研究。本文拟就琦善在禁烟运动中的立场、表现以及他在鸦片战争爆发后的对英态度、政策问题,略作探讨论述。全文共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是序言,概括了历史学界关于琦善研究的概况,提出琦善研究的意义。 第二部分考察了琦善在战前的禁烟运动中的立场、表现。本文认为在1838年关于禁烟的讨论中,琦善的根本立场是主张禁绝鸦片,而且他的禁烟方法也比较合理可行;他在直隶禁烟运动的前期,虽然查拿不力,但经过督饬之后,振奋精神,实力查拿,取得了可嘉成效。文章随后分析了琦善当时持此立场的原因。 第三部分探讨了鸦片战争爆发后琦善在直隶的对英政策。本文认为琦善在战争初起之际曾积极主剿,但随后即由于各种因素转持抚议,并在实际行动中推行“防”、“抚”兼行政策。文章还分析了影响琦善此期对英政策的主客观因素。 第四部分分析了琦善广州的军事和外交政策。本文指出琦善在广... 

道光皇帝吃片儿汤

<正> 清朝经过康乾盛世的辉煌之后,由盛而衰。历时9年的川、楚、陕白莲教起义,极大地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吏治败坏更腐蚀和瓦解着清王朝国家机器的统治力。嘉庆、道光二帝目睹时艰,即位后亦能注意整饬政治,提倡节俭。其中,道光帝尤其在衣食住行诸方面注意撙节从俭,历史上也因此有“列朝惟宣庙最崇俭德”之说。当然,作为封建帝王,道光帝的节俭是相对而言的,比起乾隆帝好奢华,喜排场,他的确注意撙节从俭。但是,官僚体制积弊已深,道光帝所谓节俭的 

浅析鸦片战争前道光帝对英国的经济抵抗政策

鸦片战争前,道光帝采纳臣下意见,维护正常贸易,严惩违反法规的英商。针对英国的鸦片政策,他支持严禁派,掀起禁烟运动的高潮。在战争前夕,他支持地方督抚的反经济侵略要求,敢于断绝与英国间的贸易,并采取其它应对措施。虽然他也有妥协的一面,但抵抗为他反对经济侵略的指导思想。 

道光皇帝新论

道光帝的一生与大清帝国由盛转衰,中国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程相始终。他在位三十年,不昏庸也不英武,既有一些有利社会发展的积极方面,也有阻碍历史进步的消极方面。他是一位“中材之主”,想有作为而作为不大。 

大学士吃了三个鸡蛋 道光帝惊言“你好阔气”

<正> 在清朝廷的各级机构中,内务府是一个很有油水的机构,它管理宫廷内一切财务收支大权。据说,在内务府,即使 

道光初年漕粮海运研究

道光初年的漕粮海运,是道光初年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亦是清 朝的首次海运和我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次海运.它既是一个经济问题, 更是一个政治问题。本文即是基于这些考虑而形成的。 全文共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对漕粮河运的种种弊端做了全面描述,包括官吏的贪污、 对运丁的盘剥、运丁的双重性、浮收与扣折及清代漕运政策的危害.河 运之弊为海运提供了客观背景. 第二部分分析了元、明两代海运情况,清朝道光以前议行海运情况 及其物质准备,道光初年海运之议的争论和有关海运章程的制定. 第三部分充分运用档案和《起居注》资料,详细介绍了整个海运全 过程、船米损失情况、善后工作和海运的突然停止. 第四部分对此次海运进行总体评介,勾勒其成功因素,并重点分析 了海运突然中止原因,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道光帝和他的首相

<正> 一、“有胆有识”的皇帝继嘉庆登上帝位的是他的次子,大名旻宁,年号道光。此人在三十二岁那年(一八一三年),曾指挥宫廷禁卫军击败了攻占紫禁城的天理教首领林清,大得其父赏识,誉之为“有胆有识,忠孝兼备”,从此奠定了接班人地位。 

布彦泰历荐谪戍新疆的林则徐缘由考述

本文认为布彦泰向道光帝推荐林则徐至少有 3次 ,而不是两次和 1次。文分析了布彦泰推荐林则徐的背景、内容和对林则徐政治生活的影响 

论道光帝在鸦片战争期间的态度

长期以来,人们大多认为道光帝在鸦片战争中妥协、求和、动摇、投降、卖国。后来又有学者或者一反传统观点而认为道光帝是抵抗派;或者认为道光帝左右摇摆,应当划阶段来论述,在某一阶段主战,在某一阶段妥协;或者认为道光帝是速胜论者。本文则认为,在整个鸦片战争期间... 

道光帝与鸦片战争

本文认为道光帝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不是历来所认为的投降派或动摇派,而是剿抚派.他出于对当时世界的盲目无知,竟把对付国内农民起义的剿抚两手运用于对付西方资本主义强国的战争.他时剿时抚.林则徐就成了道光帝施行抚的政策的牺牲品.道光帝的剿抚政策失效后,由于妥协派的压力,由于害怕国内局势不稳.确定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导致他走向妥协. 

论道光帝在鸦片战争期间的态度

作为封建时代至高无上的皇帝,他对事对人的态度,从一定程度上说,基本就决定了该事件的进退和该人物的浮沉。所以,道光帝个人对鸦片问题及整个鸦片战争的态度,对于鸦片之禁弛和鸦片战争之胜败的影响是巨大的。长期以来,人们大多认为道光帝妥协、求和、动摇、投降、卖... 

试论道光帝

道光朝清王朝进一步由盛转衰,鸦片战争后,中国封建社会更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道光帝既不昏庸也不英武,是一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守成之君。他实行过一些改革,对扭转清王朝的颓势不无微功;对外虽在较长一段时间里,坚持禁烟,坚持抗战,但终于作出妥协,同意签订《南京条约》,战后不注意学习西方,使中国和西方差距进一步拉开。 

道光帝与台湾军民的“抗英保台”斗争

道光帝与台湾军民的“抗英保台”斗争季云飞鸦片战争期间,英国侵略者屡屡侵扰台湾,台湾军民奋起抵御,成功地保卫了祖国的神圣领土。在台湾军民“抗英保台”斗争中,作为清政府的最高统治者道光皇帝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本文拟对道光帝在台湾军民的“抗英保台”... 

道光帝与鸦片战争的失败

鸦片战争的失贬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百年耻辱。作为鸦片战争的直接组织领导者,道光皇帝对战争的失败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狂妄自大、对敌颟顸无知和严重的民族偏见,是导致鸦片战争期间道光帝一系列决策失误的根本原因所在。 

道光帝在香港问题上态度演变之探析

道光帝在香港问题上态度演变之探析●季云飞道光帝在香港问题上态度演变之探析●季云飞1842年8月29日中英双方签订的《南京条约》,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割地赔款的屈辱条约。条约规定:“因大英商船远路涉洋,往往有损坏须修补者,自应给予沿海之处,以便修船及存守所... 

曹振镛误导道光帝二三事

<正> 曹振镛,安徽歙县人,出身一盐商官僚之家。父曹文埴,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中进士,以词臣累官至户部尚书,死后赐谥“文敏”。曹振镛于乾隆四十一年中进士时年二十六岁,似父以词臣受重用,四放地方学政,主持乡试,嘉庆十八年(1813年)累官至吏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曹振镛在嘉庆朝官虽至极,恩宠有加,但未能进军机处,其影响是有限的。因为清代祇为大学士而未进入军机处,不得参与军国大计。道光帝 

浅谈道光帝在禁烟运动中的作用

浅谈道光帝在禁烟运动中的作用孙愿传统观点多认为道光帝在禁烟运动中动摇,接受了林则徐等人的意见后才下严禁决心。近年来有学者指出:“与其说是林则徐等人影响了道光帝,倒不如说是道光帝的坚定态度影响了当时的内外大臣”。①本文试图对此发表一些看法。综观道光帝禁... 

论道光帝在鸦片战争期间的态度

<正>随着鸦片战争史研究的深入和研究领域的拓宽,人们由过去的只注重对林则徐、龚自珍、魏源等少数先进人物的研究逐渐涉及到对其他人物的注意,近年来对道光帝的研究颇有进展即是其一。 

着眼于时代特色 着墨于人物神韵——清帝列传《道光帝》读后

<正> 吉林文史出版社近期推出的“清帝列传”丛书14种,以其规模之大、人物之全和体例之新及文笔之精而受到读者的欢迎,最足以说明这一点的是其印数每种均在8000册以上.这套丛书出版的成功,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近年史学著作出版的萧条局面,而且也为历史人物传记的撰写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其中孙文范、冯士钵、于伯铭三位同志通力合著的《道光帝》,其成功经验尤其令人格外关注.《道光帝》之所以引人注目,是由于长期以来史学界对中国史的研究,一直沿用以1840年为界,此前为古代,此后为近代的成说,于是治古代史者对清史的研究大都局限于清前期,对清中叶以后尤其对道光朝很少有人做深入研究;治中国近代史者,则以鸦片战争为起点,对此前的历史,只是作为背景略加探讨;至于对鸦片战争史本身的研究,说到人物,人 

道光帝后妃の中に恨みを抱く女が多ぃ(抜粋)

<正> 清代皇帝皆、末代皇帝溥儀除外、世祖(順治)德宗(光緒)九朝后妃数御霊屋数合計214人世祖(順治)31人、聖祖(康熙)55人、世宗(雍正)24人、高宗(乾隆)41人、仁宗(嘉慶)17人、宣宗(道光)20人、文宗(咸豐)18人、穆宗(同治)5人、德宗(光緒)3人。 清代各朝偶偶皇后廃黜、妃嬪級下就中目立宣宗(道光)朝。道 

一个悲剧帝王的缩写——读《清帝列传·道光帝》

<正> 进入十九世纪以后,中国社会开始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方面是绵延两千年之久的封建社会,经过有清一代,特别是经过康(熙)乾(隆)盛世的发展,已经度过自身的颠峰时期。由嘉庆、道光朝开始的中衰之势,并不仅仅是清朝一个王朝的衰落,而是中国两千年封建大厦的颓败,这一颓势,有如江河日下,无可逆转。另一方面,经过资产阶级革命而以全新面目 

道光帝封赠韩葑父母的诰轴

<正> 台湾《联合报》1992年1月21日报导,台东市文物收藏家郑明章先生,珍藏一幅清嘉庆帝封赠刑部尚书韩崶的圣旨。经台东县政府礼俗文物课郝斌先生和《联合报》记者周全刚先生协助,郑明章先生寄赠这件“圣旨”的彩色照片13帧给我。现就这件文物与相关历史,略作探讨和说明。 

评析道光皇帝在鸦片战争中的四次选择

<正> 道光皇帝旻宁是嘉庆帝颙琰的次子,生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死于道光三十年(1850年),他的一生恰好与大清帝国由盛转衰,中国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程相始终。道光帝38岁继位,此时“乾隆盛世”已成为历史的陈迹,清王朝由盛转衰。大清帝国已不再是壮歌长啸的雄狮,而成了遍体鳞伤的病狮。道光帝“继承了一个荒淫 

从鸦片战争以后的道光帝说起

<正> 道光帝即位时,正值清廷中衰,政治日坏,武备废驰,社会动荡不安。在其当政的第20个年头,碰上了中国划时代巨变的鸦片战争。史书称道光帝“恭俭之德,宽仁之量,守成之令辟也”。(《宣崇本纪》)鸦片战争后的中国处在历史的转折阶段,道光帝却还要做“守成”之君,守其常而不知其变。从鸦片战争结束到道光去世(1842—— 

关于1840年的中英天津谈判

<正>1840年(道光二十年)中英双方在天津大沽口进行的谈判,是关系着鸦片战争全局的一个极重要的问题。经过谈判,虽有英舰的"返棹南还",但由于双方对鸦片冲突认识上的巨大误差,导致了事个战局的起伏跌宕。这一过程,如果从8月9日英舰驶抵大沽口外算起,至9月15日全部启碇南下为止。前后持 

关于1840年的中英天津谈判

<正>1840年(道光二十年)中英双方在天津大沽口进行的谈判,是关系着鸦片战争全局的一个极重要的问题。经过谈判,虽有英舰的"返棹南还",但由于双方对鸦片冲突认识上的巨大误差,导致了事个战局的起伏跌宕。这一过程,如果从8月9日英舰驶抵大沽口外算起,至9月15日全部启碇南下为止。前后持续了38天,实际上,双方代表的面晤,却只有8月30日一次. 

有关禁烟运动的几点新认识——从档案记载看鸦片战争期间的禁烟运动

<正> 建国以来,史学界对作为近代史开端的鸦片战争,进行了大量研究,论著颇丰。论者在谈到统治阶级内部对待鸦片问题的态度上,一般都将其分为禁烟派和弛禁派,在这一点上,没有什么分歧。史学界又从严禁派和弛禁派的两派斗争的线索出发,进一步认为:第一,道光帝是动摇于严禁派和弛禁派两派之间的,只是在林则徐《钱票无甚关碍宜重禁吃烟以杜弊源片》打动了道光帝后,道光帝才暂时倾向严禁派;第二,林则徐在广东的禁烟运动,一直是 

道光帝与禁烟运动

<正> 一八三九年五月,清朝禁烟钦差大臣林则徐,挫败了外国鸦片贩子阻挠破坏收缴鸦片的种种阴谋诡计,迫使他们交出一万九千一百二十七箱又二千一百一十九袋鸦片,林则徐上奏清廷,准备把这批鸦片解往北京验明烧毁。五月三十日,道光帝为防止鸦片在解京路上遭到偷漏抽换,下令林则徐“督率文武员弁公共查核,目击 

道光帝一八三八年禁烟决定辨析

<正> 有关禁烟运动的论著对道光帝1838年作出的禁烟决定较普遍地未予应有的注意,甚至认为,道光昏庸无识,对要不要查禁鸦片,态度“游移”不定,只是在读了黄爵滋奏疏、尤其是林则徐的折片之后,才“惊于问题之严重”,“采纳了林则徐的主张”,“决定严禁,任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往广东查办鸦片事件”。① 

论道光帝在禁烟运动中的地位与作用

<正> 道光帝生于乾隆盛世间的1782年,死于1850年。他的一生,恰好与清帝国由盛转衰、中国封建社会开始论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程相始终。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正是发生在道光时期。因此,在道光帝这个人物身上,具有鲜明的时代变化的特征.同时,在这“数千年未有之奇变”中,封建地主阶级的许多表现,也集中反映在道光帝身上。可以说,这个人物既有时代的特征,又有阶级的特性。因此,研究鸦片战争的历史,必须研究道光帝,应该对他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现在,我仅对道光帝在禁烟高潮中的地位与作用,给予评说。 

道光帝后陵寢

<正> 清代道光皇帝,諱字旻寧,廟號宣宗成皇帝,三十九歲登基,在位三十年,六十九歲崩於圓明園。道光帝后陵寢共有兩座:一座是埋葬道光皇帝的慕陵,袝葬有孝穆、孝慎、孝全三皇后;另一座是慕東陵,埋葬着孝靜皇后、莊順皇貴妃(光緒皇帝之祖母)等妃嬪十六人。兩陵相距二華里,均在河北省易縣龍泉莊(原名龍泉峪)西三華里的西華蓋山下。道光帝后陵寢,和清代其他帝后陵寢相比,規模較小,但造型美觀,建築精細,别具一格。 

清代名臣孙玉庭研究

孙玉庭(1752—1834),历仕乾隆、嘉庆、道光三朝,为官近五十年,从庶吉士到体仁阁大学士,督抚多地,是清朝著名的封疆大吏。孙玉庭七十岁生日时,道光皇帝曾亲书“平格延厘”匾额和“抚循南国宜猷远,协赞黄扉受福多”的对联赐予他,足见其政治影响之大。孙玉庭忠直廉洁,率先垂范;识人善任,举贤荐能;关注民生,治理地方,一生勤于政务,对于清代社会治理有突出贡献。孙玉庭为官的贡献主要有三方面:一、盐务方面,根据自己为官经验撰写《盐法隅说》,为清代广西乃至全国盐政治理提供了有益方案;担任两江总督时,积极推进盐业整治,整顿吏治,打击官商勾结,大力缉私,与此同时,上奏《口岸销盐利弊疏》中提出取消“封轮”,恢复“散轮”旧制销售食盐,促进了两淮等地区的食盐销售,改变了盐引滞销的现状。二、漕运事务与河道治理方面,提出了漕运制度改革与“八折收漕”,并进行漕运中的官吏整顿;关注漕粮运输以及运输河道的修缮问题。三、社会安定和对外事务方面,积极打击海盗,依据具体情况主张“坚壁清野”;处理潮州宗族械斗,解决积尘大案;平定民变,为围剿苗民、白莲教、张辅国等起义做出重大贡献;对于涉外事件如安南阮福映归顺事件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那彦成治疆方略研究

道光六年(1826),和卓后裔张格尔入卡作乱,叛军相继攻陷喀什噶尔、和阗、英吉沙尔等地,直接威胁到清朝在新疆的统治。朝廷在出兵平定叛乱的同时任命那彦成为钦差大臣,赴新疆善后调整其治理新疆政策。在此期间,那彦成治疆方略逐渐形成。因此,那彦成治疆方略实际上是清朝调整治理新疆政策的产物,反过来它又对清朝治理新疆政策产生了影响。本文以那彦成的奏议为基本史料并结合其他文献,运用文献研究法分析了那彦成治疆方略的形成背景。探讨了那彦成治疆方略对内、对外两方面的具体内容,即以整顿吏治为主的安内策和以惩治浩罕为主的制外策。其中,对内在整顿吏治的同时也涉及到了发展经济、军事建设等内容。对外在惩治浩罕的同时也进行了收抚布鲁特和恢复与中亚各部落贸易的工作。在此基础上,概括总结出那彦成治疆方略具有针对性、整体性、保守性三个特点,并以这三个特点为着眼点对其进行了评价。进一步分析了那彦成治疆方略与清朝治理新疆政策之间的关系。作为清朝调整治理新疆政策的产物,那彦成治疆方略的失败具有必然性,但其对清朝治理新疆政策产生了影响。这主要体现在:一是通过整顿吏治缓解官民矛盾,维护清朝统治;二是调整与沿边部落的关系,增强清朝的边... 

道光年间紫光阁功臣像考述

1828年,道光帝命图绘40位功臣和4位军机大臣像于紫光阁,并绘制《御制平定“回疆”张格尔叛乱得胜全图》十幅。有清一代,乾隆、道光和光绪三朝都在紫光阁举办功臣画像活动。道光朝功臣像和战图基本沿袭了乾隆朝的形制,并无明显创新。道光一朝,中国社会处于内忧外患的急剧变化时期,紫光阁功臣像产生的社会反响也不如乾隆朝。 

冰火两重天:“能人”琦善的官场之路

<正>琦善,博尔济吉特氏,生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满洲正黄旗人,世袭一等侯爵,监生资格,17岁到刑部任职,嘉庆十三年(1808)补官刑部员外郎,从五品。琦善为人豪爽,说话声音洪亮,为官做事张弛有度,24岁“授河南按察使”,正三品省级官员,因剿捕之功赏戴花翎。嘉庆二十三年(1818)五月,升任江宁布政使。第二年,琦善升任河南巡抚,位列封疆, 

清道光十一年皖省水灾救济研究

道光十一年(1831年),南方地区出现了异常的雨水天气,长时间、大范围的降水导致长江、淮河两个流域同时水位异涨,形成了波及南方七省的大水灾。其中,安徽是受灾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洪水冲毁沿岸圩堤无数,毁坏田舍房屋。此次水灾的发生,固然与异常的气候以及地形、河流等自然因素有着直接的关系,而长期以来社会生产活动的无序以及政治的腐败也是加重地方受灾程度的重要因素。水灾发生后,清廷表现出了高度的重视,要求地方政府认真办理灾务。时任安徽巡抚邓廷桢在接到地方上报的灾情后,立即组织委员前去勘灾,并亲自前往灾区勘查、抚恤,并通过蠲免和缓征田赋、赈济、平粜、安辑流民等措施进行救济,这对灾后社会生产的恢复和秩序的稳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在灾赈制度的运行过程中,仍然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如部分官员的不作为、政府财政的吃紧,这些都影响了这次救灾的效果。除官方赈济外,民间也积极参与到地方救灾中去,通过捐资助赈、煮粥、施棺、捐置义仓等方式参与救济,并取得了一定的赈济成效。但是在民间社会群体抗灾救灾的同时,水灾也激化了基层社会中官与民、商与民、民与民之间的矛盾。总的来说,在政府和民间的共同努力下,道光十一年安徽的水灾... 

友言在先

<正>自我们课题组关注并致力于《黑图档》的整理与研究,已经有近三年的时间,我们发表的研究《黑图档》的第一篇论文是《从〈黑图档·咸丰朝〉看清代盛京内务府官员的选拔》(《山西档案》2019年第4期),截至2021年12月份发表的《〈黑图档·嘉庆朝〉所见营缮官员行政处罚初探》(《中国档案研究(第十辑)》,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21年12月出版),课题组围绕《黑图档》共发表学术论文48篇,围绕《黑图档》撰写硕士学位论文6篇;围绕《黑图档》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黑图档·档案房》档案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21BTQ015)”、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重大项目1项“嘉道咸三朝《黑图档》研究”(项目编号:20JHQ012)、省级科研项目5项、市级科研项目1项、校级科研项目2项, 

邓廷桢与清道光朝禁烟抗英斗争

在中国近代风起云涌的禁烟和抗英斗争中,邓廷桢的命运和林则徐紧紧连在一起。他在林则徐到达广东前就在当地采取了许多有效的禁烟举措,而后又全力协助林则徐禁烟。鸦片战争爆发后,他与林则徐一道指挥军民抗击外敌入侵,并坚决反对割让香港和厦门。清军战败后,道光帝为向英方求和,将邓、林革职查办、遣戍伊犁。两人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患难与共,为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付出了巨大努力。 

《中国丛报》中的中国皇帝影像

1832年5月,在广州创刊的《中国丛报》是由美国传教士创办的英文月刊,其内容广泛,包括地理、道德、政治、商贸、文学和宗教,以使在华西方人和西方认识真实的中国,这份报刊因此成了西方人想象中国的重要来源,内中不少文献提及了中国皇帝,议题多涉及中外贸易、中外战争以及日常事务的处理。通过这些直接评论与转译的文章,报纸从不同侧面报道了晚清的皇帝,也让我们得以管窥晚清西方视域中的皇帝形象。 

林则徐在鸦片战争中的三大失误

<正>林则徐,福建侯官(今福州)人,1811年中进士,1820年放为浙江杭嘉湖道,1837年授湖广总督。林则徐是中英鸦片战争中禁烟抗敌的民族英雄,其虎门销烟的业绩彪炳千秋,世人景仰。但由于其时代和知识的局限,在鸦片战争中林则徐至少有过三次严重失误。一、对于查禁鸦片过程中的矛盾转换毫无察觉1838年,道光帝决然采取严厉手段禁烟。触动道光帝下此决心的, 

道光朝对官员的“考核”

<正>爱新觉罗氏入主中原,当政权尚不稳固时,顺治、康熙两朝吏治较为清明廉洁。到了乾隆朝,受贿行私的腐败之风盛行,雍正朝更是贪纵成弊,积重难返,民间有"康熙年间多清官,雍正以来无清官"之谣谚。道光帝对封建官僚集团腐败忧愤不已,虽然"当今之势,宪章具在,法令森然",但"世风日下,人心益浇,官不肯虚心察吏,吏不肯实意恤民,遇事念及身家,行法不计及久远"。(《宣宗成皇帝实录》)因此,道光帝强化了对官员的考核,企图力挽官场这一颓势。 

义律与1834-1841年中英关系新探

1839年英国驻华商务监督查尔斯·义律与中国钦差大臣就广州禁烟问题发生争执,双方的冲突伴随着中英商业、文化、司法矛盾上升成为国家间战争。在此之前,虽然一些英国利益集团对华的战争构想已长达数十年,但为了保证贸易收入与调和英人群体就中英关系的不同的意见,英国政府长期以来采取相对温和的对华外交政策。于是中英两国维持了近两百年和平的关系,直到鸦片问题与林则徐禁烟终结了这一进程。英国对华政策主要由英国议会、外交大臣、驻华商务总监督,从立法、政策指导、实际执行三部分决定和实施。本文试围绕驻华商务监督、英国对华政策的执行者义律从伦敦到广州的经历,系统考察中英两国政府间的关系,从而勾勒出1834-1841年英国对华政策以及两国间的冲突与协调。义律是一个地位与处境适当的观察对象,他经历了从“律劳卑事件”到鸦片战争相关谈判的每一个细节,在时任外交大臣帕麦斯顿与中国政府间周旋,实际面对管理鸦片走私与中国禁烟运动的两难选择。由于被视作战争爆发的始作俑者之一,国内外史学界对义律的作用有较多研究,但受事件本身的复杂性与传统史学书写的局限和影响较大,本文旨在对其作一新的探讨。本文认为,义律生活在法国大革命后与维多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