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爱新觉罗·奕詝 又称 咸丰帝
奕詝(1831—1861):清入关后第七代皇帝,年号咸丰,又称咸丰皇帝。生于圆明园湛静斋。旻宁第四子,孝全成皇后所生。道光二十六年(1846),以皇四子“仁孝”,密定为皇储。三十年(1850)正月,其父皇旻宁病危,急召载铨、载垣、端华等重臣,启封储君之匣,当众宣布为皇太子。不久,旻宁病死,嗣统为帝,改翌年为咸丰元年(1851)。即位之初,诏开言路,广募人才,罢免投降派耆英、琦善等人,起用主战派林则徐、姚莹等人,意图重整山河,振兴祖业。然外有强盗劲逼,内已腐败不堪,人民起义烽火接连不断,即有救亡之术,也无力回天。元年六月,洪秀全领导的金田起义爆发,随即派遣向荣赴广西镇压,革命烽火迅速漫延大江南北,又命赛尚阿为钦差大臣到湖南防堵。与此同时,累颁《罪已诏》,以图收拢人心。三年(1853),太平军连克武昌、九江、安庆、南京,拔扬州,都天京(即南京),并准备北伐。向荣、琦善奉命为钦差大臣,征调八旗兵和绿营兵,在南京和扬州城外,分别建立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与太平军作战。钦派僧格林沁率精兵阻击北伐的太平军。任用肃顺、彭蕴章等筹集军饷,并将刑部右侍郎雷以諴在扬州创办的厘金制推向全国,为其镇压农民军筹集大量军费。依靠曾国藩办团练,募乡勇,借以维持北方秩序,屠杀起义人民。曾国藩以屠杀功受重用,由刑部右侍郎升任为两江总督。对内残酷镇压,对外一再妥协投降。六年(1856),英国借“亚罗”号事件,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年陷广州,大肆抢掠之后,北犯白河口。八年,攻陷天津大沽炮台,钦命大学士桂良、吏部尚书花沙纳为全权大臣赴天津求和,表示投降,分别与英、法、俄、美四国签订丧权辱国的《天津条约》,并允许列强修约之请。十年(1860),英法联军进攻京城附近的张家湾、八里桥,清军大败,不顾王公大臣面谏,竟以称狝木兰为名,仓皇逃往热河,命其六弟奕訢向英法求和,分别签订《中英北京条约》、《中法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沙俄趁火打劫,咸丰八年(1858),穆拉维约夫胁迫黑龙江将军奕山签订中俄《瑷珲条约》;十年(1860),趁英法联军侵占北京,沙俄驻华公使伊格纳切夫以“调停”有功,强迫清廷签订中俄《北京条约》。两项条约使中国先后失去了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6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失去了乌苏里江以东4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对奕山等人的卖国行为非但不加严惩,却居然认可。以其长期沉湎酒色,荒淫无度,经常吐血,于十一年八月二十一日突然病倒,至次日去世。(来源:爱新觉罗家族全书·三 人物荟萃, 1997-05)
阅读全文

人名:爱新觉罗·奕詝

别名:咸丰帝

字:

号: 且乐主人

谥号:协天翊运执中垂谟懋德振武圣孝渊恭端仁宽敏庄俭显皇帝

性别:男

所处时代:清朝

国(旗)籍:

出生时间:1831年7月17日

死亡时间:1861年8月22日

祖籍:

出生地:北京圆明园湛静斋

人物标签:

求学院校:

官职:

学位:

工作机构:

1831

>
道光十一年(183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圆明园,道光帝第四子也,母为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

1846

>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道光帝用立储家法,书名缄藏。道光三十(1850年)年正月丁未,道光帝不豫,宣召大臣示朱笔,立其为皇太子。宣宗逝世后,己未,咸丰帝即位,颁诏覃恩,以第二年(1851年)为咸丰元年。

1851

>
奕詝刚刚即位,就于咸丰元年(1851年)元月爆发了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洪秀全以“拜上帝会”为名,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事。在两年的时间里,太平军先后攻取了汉阳、岳州、汉口、南京等南方重镇,于一八五三年定都南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制订官制,建立了太平天国。由于太平军没有集中力量全力进行北伐以及咸丰六年(1856年)太平天国内部的“天京事变”使清王朝获得了喘息的机会。咸丰依靠汉族地主曾国藩、左宗棠等人和外国侵略者的援助,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正在咸丰镇压太平天国之时,英、法两国于咸丰六年(1856年)再次对华宣战,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而俄国却乘火打劫,蚕食中国领土。对于英法俄等国的侵略军,咸丰又妥协求和,-同各侵略国签定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瑷珲条约》等不平等条约,迫使清政府进一步对外开放国门,并割让了大片土地,使中国进一步沦为半殖民地社会。

1861

>
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十五日,咸丰帝在热河行宫病重。十六日,咸丰在烟波致爽殿寝宫,召见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御前大臣景寿、协办大学士肃顺,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杜受田之子)、焦祐瀛等。咸丰谕:“立皇长子载淳为皇太子。”又谕:“皇长子载淳现为皇太子,著派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尽心辅弼,赞襄一切政务。”以上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顾命八大臣”或“赞襄政务八大臣”。载垣等请咸丰帝朱笔亲写,以昭郑重。而咸丰帝此时已经病重,不能握管,遂命廷臣承写朱谕。咸丰在病逝前,授予皇后钮祜禄氏“御赏”印章,授予皇子载淳“同道堂”印章(由懿贵妃掌管)。十七日清晨,咸丰帝病逝。
清皇太子制度拾遗

清初不立储君,康熙以后有明立太子、秘密立储、遗嘱传位、懿旨继位等不同做法,其间皇太子制度始终不废。康熙时期曾明立太子,体现靠近中原政治传统意向。其后秘密立储,为皇权凌驾贵族权力然而在皇位继承方面并不全面中原化的表现。该做法在乾隆四十八年确定为制后,嘉、道时期当亦秘密立储,但其运行方式变形,相关记载中存有疑点,再后该制并未施行。至于晚清,经秘密立储实践而形成的皇权继替秘密运行方式,在皇权旁落情况下成为将皇帝本人傀儡化的机制。 

论奕訢与晚清政权

奕訢在晚清政治史上权势显赫,执掌晚清政权近三十年。聪明能干的皇六子奕訢在道光晚年的立储斗争中失败,错失皇位,成为恭亲王。奕訢对权力有着极度的渴望与热衷,其特殊的身份与地位以及政局的变化使奕訢日后得以执掌政权。奕訢在咸丰年间未受过多重用,执掌晚清政权与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密不可分,三遭罢黜,又三次起复。奕訢辅政深刻影响了晚清政权,奕訢与慈禧太后联合掌权,共同巩固了清王朝统治,后奕訢失权,慈禧太后一人专权。 

中学历史校本教材开发研究——以《咸丰皇帝》为例

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导下,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关注点转移到校本课程方面。因而,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对新课程改革要求的具体贯彻,体现了新课程改革关注学生的基本理念。校本教材指为了适应校本课程的开展,由学校教师根据学校情况和学生兴趣需要编订的教材。校本教材的开发占据着重要位置。本文以中学历史校本教材的开发为立足点和出发点,以校本教材《咸丰皇帝》的开发为具体案例,开展中学历史校本教材方面的研究。首先,对校本教材进行理论分析,包括校本教材相关概念界定,校本教材的编写原则。对校本教材的理论分析,为研究奠定了基础。其次,探究校本教材《咸丰皇帝》开发的必要性和意义。校本教材《咸丰皇帝》的开发弥补了中学历史统编教材在咸丰皇帝内容安排上过于简洁的问题,完善了学生的知识体系,使学生对中国近代史咸丰朝时期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同时,历史人物类校本教材《咸丰皇帝》的开发与实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发展。此外,校本教材《咸丰皇帝》的开发主体是学校历史教师,通过对校本教材《咸丰皇帝》的开发,锻炼了教师的专业技能,推动了教师在专业方面的成长进步。再次,校本教材《咸丰皇帝》开发的具体实践,包括... 

从“一匣两谕”中试析咸丰与恭王的关系变化

道光末年的秘密建储制是与清历代的秘密建储制度有所不同的。本是一匣一谕为最初立储定制,而道光帝却因在皇子继承人问题则是左支右绌,分外难择。乃至在殡天之前仍有所顾,最终书写二谕密放锦盒。一道是立储嗣君奕詝的遗诏,一道则是敕封恭亲王奕?的遗旨。然而,就是因为道光帝的立储徘徊犹豫和施行了"一匣两谕"的措施。从而导致了兄弟二人的命运转变和此后相处关系的转变。 

现实反思与文本构造:再论荩臣杜受田

出生于嘉庆年间、活跃在道咸两朝政治舞台上的清代名臣杜受田的传统身份决定了他的传统经历、思想和眼光,但终因其所处的特殊时代却是一个"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从现在发掘的史料看,他的为政并没有任何突破传统官僚的建树,在其所处的时代他也未曾扮演像他身后短短十数年即涌现出的曾国藩、李鸿章等人一类的推动中国现代化的角色;但不容忽视的是,杜毕竟是处于时代即将变动的前夜,他以及与他密切相关的人将在极大程度上左右中国未来的走向。事实也确实如此。于是,两则十分有趣的逸闻出现了,这两则史料影响极其深远;它的出现并不是小说家漫无目的地偶然为之,而是代表了清末民初的一股反思与回顾思潮。不幸的是,杜受田作为与核心人物关系最为亲密的传统官僚,成了被层累构造过程中的核心人物。 

骗什么的都有

<正>当代生活中,电信诈骗占据了绝大多数,而在没有手机电脑的古代,骗子也不少,骗财骗色骗所有,胆大的连皇帝的江山都骗,还好当时通讯不发达,不然不知道骗成什么样呢。拐骗儿童的都奉徐福为祖师爷。徐福,字君房,秦朝方士,曾担任秦始皇御医。公元前210年,徐福带着600童年童女出海,为秦始皇寻长生不老之药。《史记》说他所到之地"平原广泽",去日本怎么能不去看看富士山?所以怎么看也不像是传说中的日本。《后汉 

迷路的小孩——浅谈《苦命天子——咸丰皇帝奕詝》

<正>什么是苦?欲望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人就会痛苦。在《苦命天子》这本书所描绘的19世纪的清朝,自然不缺少痛苦挣扎的升斗小民,但是那万人之上的堂堂天子咸丰皇帝,居然也在哀叹命运的残酷和人生的痛苦!却是为何?皇帝的痛苦?可能很多人觉得不可理喻:权力至高无上,财富堆积如山,住豪宅,骑宝马,还有后宫的三千佳丽、六宫粉黛,当然是全国最成功的男人,怎么会苦?岂不是无病呻吟?其实这样说也很 

晚清近支宗室过继研究

过继制度的创设是为应对宗族内可能出现的子嗣缺失,保障宗族财产在族内传承,维护宗族内团结与稳定,避免宗族因内耗而衰落。按照规定,成年男子无子时应从族内其他支派过继子嗣以延续祭祀、血缘、社会地位。中国历史上各朝代均对过继立法十分重视,直到今天,有些地区在没有男性后裔时,仍然选择以过继子嗣的方式延续血脉。中国传统社会以“家天下”为基本模式,宗室作为与皇帝血缘最为亲近之人,日常活动受政治因素影响较大。宗室成员在过继子嗣时往往受政治因素的干扰不能完全按照官方颁布的通行天下之律条进行;宗室虽然特殊,但其本质仍为宗族,在过继继承时,仍然会受到宗族因素的影响与制约。清代自咸丰帝第二子悯郡王降生后再无皇子诞生,皇子的缺失使得同治帝驾崩后,皇位传承不得不依靠过继才能顺利进行;而发生在光绪二十五年的“己亥建储”同样是由于皇子的缺失而导致。由于皇位继承的特殊性,加之对慈禧太后的评价历来不高,使得这三次关于帝位的立嗣事件往往被赋予政治含义。不可否认,帝系的传承政治因素起到极大的作用,但通过对三次立嗣进行考察就会发现,虽然这三次立嗣或多或少存在皇太后的私心,但并未有明显的违背清代立嗣习惯及律条的情况发生,皇太后所... 

“咸庆丰年”话咸丰——湖北恩施州咸丰县民族文化研究会研究文章系列之一

<正>咸丰县地处武陵山东部与大巴山之间、鄂西南边陲;扼楚蜀之腹心,为荆南之要地,古有"荆南雄镇""楚蜀屏翰"之誉,今有湖北"西大门"之称。古属廪君地,历史上系由鄂入蜀陆路要道必经之地。"先有咸丰县,再有咸丰年"。中国的县名和古代年号相同者有之,如浙江的绍兴、永嘉,上海的嘉定等县名,是根据年号的寓意命名的;也有县名和年号相同全因巧合的,湖北的咸丰县即是如此。 

道光帝选接班人

<正>清道光皇帝,晚年时期尤为喜欢皇六子奕新,认为他文韬武略出众,像极了年轻时的自己。但另外一位皇子奕詝,贤德之名远扬,也是皇太子的人选,这让他心里十分犹豫,决定多些时间考虑。春天时节,道光帝命诸皇子到南苑打猎。打猎结束后,奕詝满载而归,得意洋洋;而奕詝则空着手默默站在一边。看着皇子们展示自己的战利品,道光帝忍不住夸赞奕折英勇无敌。看见奕詝一无所获,道光帝问 

血色残阳下的一曲悲歌——茅海建《苦命天子:咸丰皇帝奕詝》读后

在一系列研究咸丰帝的人物传记中,著名历史学家茅海建先生的《苦命天子:咸丰皇帝奕詝》一书可谓其中的精品之作。咸丰朝虽只有十一年,却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时期,先后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两件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大事。因此,对于当时中国的最高统治者咸丰帝及其施政方针做一番梳理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茅海建先生在本书中通过细腻的笔触、翔实的史料生动刻画了奕詝这么一个身处末世的苦命天子的人物形象,并且深入分析了咸丰一朝的内忧外患及中西不同文化接触的碰撞与冲突。作者以茅海建先生的这部作品为主要文本,力求对咸丰帝进行客观的评述。 

道光帝选接班人

<正>清道光皇帝,晚年时期尤为喜欢六皇子奕新,认为他文武双全。但另外一位皇子奕詝,贤德之名远扬,也是皇太子的人选。这让他十分犹豫,决定多些时间考虑。春天时节,道光帝命诸皇子到南苑打猎。打猎结束后,奕新满载而归,得意扬扬,而奕詝则空着手默默站在一边。道光帝忍不住夸赞奕新英勇无敌,看见奕詝一无所获,便问其原因。奕詝拱手回答:"现 

影响历史进程的两次重大师生问答

<正>曹操晚年在接班人问题上着实费了很多脑筋,遴选最合适的人选,是任何英明政治家都需要进行深度思考的问题。曹操的好几位儿子当中,只有曹丕和曹植最为优秀,尤其是曹植在当时的文采名声更大,同时也得到了曹操的高度赞许。相较而言,曹丕在文学方面虽然也是出类拔萃的,但是他与曹植比起来还是逊色不少。史载,曹植自幼极为聪慧,年十余岁便能"辞赋数十万言,出言为论,下笔成章",以至于曹操看了后都感到大为惊 

苦命天子的好命老师——简论咸丰帝师杜受田

咸丰帝师杜受田在朝政中建树不多,不为人所熟知,死后却获得清代文臣中地位最高的谥号"文正"。这并非偶然,其人一生在"生"、"试"、"事"、"逝"等环节上,其实皆有成就其地位的重要因素,这应为我们所注意。 

恭亲王奕訢“与储位失之交臂”原因探析

恭亲王奕訢,作为道光帝六皇子,从小聪慧过人,文才武功均在咸丰帝奕詝之上,深受道光帝的宠爱,但终究与储位擦肩而过。有人曾说,他差一点当上皇帝,那样晚清史也许要大大改写。那么,作为对中国近代的历史进程产生过极大影响的人物,恭亲王奕訢为何在争储中惨遭失败呢?本文从多个角度阐述了恭亲王奕訢"与储位失之交臂"的各种主客观因素。 

咸丰帝的人格心理及其影响

身弱、腿残和早年的生活环境造就了奕詝以抑郁质为主的气质和不太健全的人格,这虽然帮助他当上了皇帝,在有外向性格的重臣辅佐时朝政治理得比较好,但也把清朝拖入两面作战的窘境,并为太后垂帘听政打下了基础。 

奕詝并长春宫启祥宫为一宫的前因后果

咸丰九年,奕詝并长春宫、启祥宫成一宫,虽然清代文献多不曾留下言己录,但国家图书馆珍藏有相关图样。现今所见长春宫、启祥宫区域的状况可谓基本上是咸丰末年原状。奕詝这番兴工改作与其患有骽疾、长期体弱,即位十年,三十万寿庆贺有关。这新长春宫成为后来再次改变为事实上的皇太后宫的基础。 

清代定陵建筑工程全案研究

定陵在清东陵裕陵西面四里的平安峪,合葬着清文宗奕詝和孝德皇后萨克达氏,为清东陵中的第四座帝陵。平安峪在咸丰二年(一八五二年)由奕詝钦定为万年吉地。咸丰九年(一八五九年)开工兴建,至同治四年(一八六五年)蒇事。 定陵营建之初就发生了“规制之争”,遗存样式雷图档表明,定陵规划设计曾拟订多个方案。定陵设计或效仿慕陵,或恢复祖制,或两者兼顾。最终,定陵建筑采用宝华峪吉地规制。论文分析了定陵建筑采用宝华峪吉地规制的原因:除了藉以恢复清代帝陵建筑制度,也为了利用宝华峪吉地遗弃的大量石作成品和城砖等建筑构材。` 定陵地形陡峭,里程短,布局紧,层层叠落在一条直线上,一目可观全貌,很富有节奏感。由于慕陵改制的影响以及风水地势的限制等因素,在恢复以往祖制的同时,定陵建筑形制与布局也形成许多独有的特点。定陵规制是承上启下的,在清陵制度的发展史上,定陵占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位置。 

一个用混的字

<正> 顷查《中国历史年代简表》(文物出版社1974年版),清宣宗的名字作“旻宁”,清文宗的名字作“奕詝”。“旻宁”的“宁”是“宁”的简体,而“奕詝”之“詝”就把人搞糊涂了,其偏旁“言”已筒作“讠”,则“宁’,当然是“寕”的简体了。 

“论从史出”原则下的历史课程校本化尝试——《晚清简史第二讲:天国悲歌》教学设计

<正>一、教学设计背景及思路自2017年以来,邯郸多所学校开设了"校本课程研讨课",旨在推动教师加快校本课程的研发进度。笔者也在此期间,着手开发了《晚清简史》校本课程;并于5月,以茅海建教授的《苦命天子:咸丰皇帝奕詝》一书为依据,讲授了《晚清简史第一讲:咸丰临朝》。授课结束后,学生们反响较好。但却有老师在评课中指出:"课是讲得精彩,但你究竟想通过这节课,让学生学到什么?如何钩心斗角吗?教学毕竟不是单纯讲故事。" 

个人气质与政坛浮沉——以奕的政治生涯为中心

优越的生活环境和严格的皇家教育造就了奕以多血质为主的气质,其外向、反应迅速而灵活和可塑性个性特征使他能够较快地接受新事物,产生自强动机。这不仅为他赢得了崇高的政治威望,而且使他的动机能够转化为国家意志,推动中国近代化的起步。但他的一生又受制于自己的气质,导致他在帝位之争中落败,其政治生涯也充满了坎坷。 

读汉字 识中国——令:帝王的为政之道

汉字是表达的工具但又不仅仅是,它还带着与生俱来的历史温度和文化内涵。陈寅恪先生说:"凡解释一字,即是做一部文化史。"确实,每一个字的诞生,都有诸多构成因素以及变化与演进特点。其中一些汉字甚至记录和承载了文明的进程、文化的特性、民族的特点、国家的发展,它们构成了中华文化的核心,树立了中华文明的旗帜。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正>站在北京故宫的太和殿前向西望去,越过朱红色的宫墙、金黄色的屋顶、碧绿色的树冠所交错涌动的彩色波浪,你可以看到高高矗立着的一排雄伟的宫殿式建筑,这就是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奕訢与辛酉政变

"辛酉政变"是晚清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学界对于参与各方多有评价。恭亲王奕訢积极参与"辛酉政变",虽然首先是为了解决其生存问题,但是他正是以此登上了其政治生涯的顶峰,秉政二十余年,主导了非同凡响的"同光新政"。 

试析内忧外患中的咸丰皇帝

咸丰皇帝开始时励精图治,而在遭受挫折的情况下自暴自弃。对于咸丰皇帝,后人评价不一,有的认为他昏庸无能、命该如此,有的认为他生逢乱世、命运不济。有鉴于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试析内忧外患的咸丰皇帝,力求从常人的角度还原历史真相。 

沦陷·天道与人道

<正>乾隆五十六年,皇帝带领诸子孙在威逊格尔行围。十岁的小孙子绵宁在老皇帝面前引弓搭箭,居然一举中鹿。老皇帝喜不自胜,赋诗一首,中有"所喜争先早二龄"一句,意思是他本人十二岁初次随康熙行围,射中了一只熊,而小孙子初次中鹿的年龄比他 

小议恭亲王奕诉的悲剧人生

在中国的历史中,总会有一些人物不是那么的显眼,却间接的影响着历史的进程。对于恭亲王奕诉,我们了解的太少,史料记载上甚至也都有失偏颇。本文从奕诉的身世入手,简单的再现其人生历程,并以"悲剧"两字概括。透过本文,我们或许可以看到一个不一样的恭亲王。